網路版282期 2013.06.05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心靈成長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潛力股」變成「績優股」

同修總說我善根深厚,說我是「潛力股」; 但自己願心不足又懈怠,充其量不過是「水餃股」;

還好有了福田班,讓我得以逆轉成「績優股」!

◎嚴果信(臺北•內湖)

▲上過近半年的福田班課程,更多的想法是「學習」,還有「正需要人做的事,我來吧!」(許翠谷 攝)

去年(二○一二年)普化中心在內湖地區開辦福田班,聽說是首次在地方開課,在前往法鼓山當義工的車上,悅眾菩薩很積極地召募學員,感動之餘就報名了。一直深感自己不只佛學素養不足,也不夠精進,就連離家僅二公里的內湖共修處都沒去過;即使當義工,也是斷斷續續,實在辜負當初師父領進門的因緣。

不識佛法 對著法師喊「師姊」

二十餘年前,負笈南臺灣就讀大學時,看到報紙上一篇「博士比丘」的報導,文中提到聖嚴師父曲折的生平,並介紹「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當時對師父的毅力與抱負很敬佩,趁休假回臺北,特地到農禪寺探訪。原以為會看到「香火鼎盛」的人潮,沒想到只是隱身小巷盡頭的農舍,雖然驚訝,但在竹叢綠籬間自顯清幽,閒步一圈,心也隨之舒坦自在。後來在農禪寺皈依,當時不識佛法,還對著知客處法師喊「師姊」,嚇壞旁邊所有人。

隨後從軍、就業,雖然身在北臺灣,但只是偶爾回農禪寺走走,對於學佛完全沒有著力點,期間最大的成就,大概就是接引女友學佛了,後來還參加由聖嚴師父擔任祝福人的第五屆佛化聯合婚禮。

提起與法鼓山結緣,同修總說我善根深厚,才會由南至北,尋到了農禪寺,說我是「潛力股」;但我心中雪亮,自己願心不足又懈怠,充其量不過是「水餃股」。還好,有了福田班,讓我得以逆轉成「績優股」!

一切因緣都因報名後不久,竟被徵詢能否擔任「關懷員」。

報名福田班 竟當上了關懷員

我的個性沉默寡言,連母親都常說我是「石頭」一顆。原本很猶豫,禁不住誠懇請託,於是硬著頭皮接下了,家人還玩笑道恭喜:「哇,當班長了!」其實從小到大沒當過班長,內心更惶恐了。所幸透過行前訓練及多次會議,學到擔任關懷員的職責和技巧,讓我這個「菜鳥」得以稍緩不安,並每天向觀音菩薩祈求能夠圓滿。

一開始進行電話關懷時,聲音總會微微顫抖,還好大家都給了善意回應,才漸漸放下不安,也才發現獲益最多的竟是自己。許多原先十足彆扭的事,比如親切的態度、溫暖的同理、真切的讚歎,竟變得十分合理;藉由親身力行,讓我好似脫胎換骨一般,自然流露出來;加上課程有系統又充實,讓我更能肯定自己、融入法鼓山、了解師父的信願行,真是學佛也學活。

聽懂師父叮嚀 發願利人利己

進行第六堂「體驗法鼓山」時,又被徵詢能否擔任「車長」,這次面對的不只是一組七個學員,而是一車近四十位。但上過近半年的福田課程,心裡的風光已不同,或許對自己能力仍存疑,但更多的想法是「學習」,還有「正需要人做的事,我來吧!」

三月底,參加「第一屆普化教育悅眾充電營」,聽到「師父三願」時,真是既慚愧又懺悔。師父的第二個願是:希望弟子們都能發恆常心來利人利己。原來自己就是沒聽懂師父的叮嚀,才會當了二十多年的「水餃股」。

現在的我,每週參加三次共修處的活動,地區助念也不缺席,感念耀蘭、守德、素蘭、依明、金安等善知識的提攜與身行示範。過去的不足與蹉跎,今後更要以至誠心發利人大願──願成學佛績優股。

.................................................................................................................................................................................................................

【聖嚴師父小故事】

好友宴請

◎釋果祥

我剛出家隔年(一九八一年)的春節,聖嚴師父的好友煮雲法師,邀請師父和我們幾位剛出家的弟子,前往他座落於建國南路的精舍用齋。

那段時間,師父的法務正繁忙,但是對於好友的盛意,還是很爽快地答應了。那一天,師父帶著連我在內,總共四位出家弟子,一起去作客。

用齋當中,主客之間,保持著寺院用餐不多話的禮儀,各吃各的,主人既不特別勸飯菜,也不替客人夾菜。二個寺院的出家人,儘管多數是初次見面,同桌用餐,卻都能夠自然而愉快;師父和煮雲法師也沒有多說話,感覺像在自己家裡吃飯。

飯後,師父向煮雲法師告辭:「我們要回去了。」法師回答:「怎麼才一吃飽,就要走了呢?」

「我們就是來吃飯的,當然是吃飽了就走啊!」師父回答。

那次的餐會,我學到了受邀吃飯的人,目的就是吃飯,何必還要做其他的,諸如閒聊、送禮等事呢?以師父和煮雲法師的道誼,兩人能見見面,一起吃頓飯,就很歡喜了。當時,法務繁忙的師父,其實也沒時間多坐;而生活淡泊的出家人,也不喜歡你來我往、互相送禮。

很多時候,事情可以很單純,鎖定自己的目標,能夠完成它就好了,不需要一成不變地順應世俗、他人,乃至自己過去的習慣。

.................................................................................................................................................................................................................

【方丈和尚會客室】

隨緣生創意

◎隨行小組

「從來以為自己的EQ還不錯,平時也不記掛,就是禁不住一提,只要一提起,馬上破功。」兩小時的敘談,訪客不斷重複低語,不只兩、三次,竟有七、八回,「我還是過不了這一關。」

他在一個團體服務三十多年,說自己的履歷很簡單,就是同一家企業,前後職務不同而已,「從沒有過跳槽的想法。」然而談起過不去的關卡,他還是嘆息。「那件事我根本沒有參與,只是不想見團體把全部責任歸咎部屬。所以我說,人是我招考進來的,我也應該負責。就這樣成了代罪羔羊。」

沒想到後續處分,全究責於他,更令他難以接受的是,幕後推手竟是幾十年的至交好友。「現在我們不講話的,彼此碰面,都是尷尬。」他問方丈和尚,無中生有的事,讓他如何感恩、報恩?莫須有的罪名,教他怎能抱願不抱怨?

「事情發生總要面對,面對時,最重要的是練習不起情緒。然後要處理,我相信過程中你已盡了最大努力,處理之後則要放下,把整件事當成是你成長的契機。」方丈和尚理解,繼而勉勵他,提起因果、因緣的觀念,才是安心之道。

「佛法講的因果、因緣觀,就是理解一切現象,隨時都在變化,只要其中一個條件改變,就能影響結果。」方丈和尚指出,人很容易觸境生心,落入舊有的行為模式,走不出來。然而,因果、因緣很微妙,一旦察覺自己起了煩惱,馬上生起善念,為對方祝福;馬上生起善念,提醒自己不要掉入習慣的窠臼。

「把握因緣、創造因緣,才叫隨緣;能夠隨緣,才能生創意。」會客室裡,迴盪著方丈和尚的勉勵與祝福。「關關難過關關過,你既已接觸佛法,就是練習保持心安定。信三寶、信因果、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心,可與佛菩薩的慈悲、智慧相應。慈悲、智慧不外求,在於相應,就如常言所說:『自助人助,自有天助。』這就是超越的力量。」

.................................................................................................................................................................................................................

【農禪寺清明佛七心得】

用功處,就在念與念間

◎林修琴(臺北•北投)

這是我第二次參加佛七,距上次已經十餘年了。相較於初次的懵懂,這次有了更深的體會,聖嚴師父的影片開示、總護果稱法師的適時提點,可說是臨門一腳。

學佛以來,自己好像很用功,但總像隔了一層薄霧般。為什麼要修行?師父一句「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讓我在薄霧中看見了遠方的燈塔;果稱法師一句「用功處就在念與念間」,則讓我看見了通往燈塔的小徑。

佛七時雖然禁語,但畢竟是共修,過堂、出坡、沐浴盥洗時,都須與人互動,因為彼此不認識,時常根據他人的動作、表情來解讀,別人一個動作、表情,我的心馬上跟著起反應,並隨著解讀結果而起伏。有時則是受周遭環境影響,不論看到、聽到、聞到、嘗到或接觸到,當各種感受跑出來,念頭也隨之紛飛。冷,便開始擔心衣服會不會帶不夠;熱,又擔心流那麼多汗,衣物不能換洗怎麼辦?

心,如此忙碌不堪,原來那就是攀緣、就是貪、瞋、癡呀!看見自己的廬山真面目,感覺實在不太妙,但轉念想,那就是現在的我,唯有面對和接受它,才能成為修行的著力點。

果稱法師提醒大家,閉上眼睛、收攝感官,或許能不動心;但念佛其實要開放六根,而內心仍維持佛號。細細揣摩,我的體會是:與外境接觸時,因內心唯有佛號一念,並清清楚楚自己在念佛,念頭就比較不會隨外境起舞。

幾天練習下來,隨著共修的力量,方法愈來愈熟練,內心的佛號也愈來愈清楚。有時失去正念,內心的佛號也會提醒自己回到正念上。由於注意著自己的念頭,當妄念紛擾時,也較以往容易回到佛號上。念佛,也愈念愈有味。

能如實活著、能控制自己的心,感覺真好!此時看到寮房行程表上那句「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也更能體會了。不過,這才是修行的起點,持續不斷「老實修行」,才是最重要的。

.................................................................................................................................................................................................................

【朝山心體驗】

這場雨,下得很清涼

◎林宥嫻

電話那頭傳來了清亮聲音:「姊,紫雲寺要辦朝山活動,你要去嗎?」感謝瑞蘭的邀請,讓我把睽違已久的師父教法找回來。

四月十三日清晨六點,監院果迦法師帶領五百多位菩薩,從高雄紫雲寺出發,猶如當年聖嚴師父帶領五百位菩薩走江湖般,浩浩蕩蕩展開二天的體驗法鼓山之旅。

首站參訪了農禪寺新建的水月道場,記得五年前到農禪寺時,還是層層鐵皮屋,對照今日的莊嚴景觀,讓人心生敬意。

朝山感恩禮拜,是此行目的。抵達法鼓山上隔天一早,就在我們出發朝山前,觀世音菩薩慈悲地降下甘霖,滌除了地上的灰塵,眾人隨著佛號聲,虔敬禮拜、祈福增慧。

當第一拜下去,身體感覺從膝蓋傳進一陣透徹的涼,第二拜,還是涼……。「涼」與「清涼」只一字之差,卻有「煩惱」與「自在」的天壤之別,此時此刻的心緒紛亂,怎能達到「身心舒暢好感應」的「自在清涼」呢?

記起了菩薩的叮嚀:「口念、身拜、觀想」、「感恩大地承載我們」。念頭一起,便開始觀想:感念生命的恩賜來自何處?感恩父母、師長、朋友、家人,還有一切一切,所有成就自己的人、事、物。一次一次地禮拜、一次一次地感恩,雨落下來,不起念頭,身心就在雨中、就在當下。

在佛號聲中,恭敬感恩一切眾生後,突然想起,竟然忘記感恩法身父母、人生導師──聖嚴師父,頓時生起了慚愧及懺悔,令我淚流不止。師父一直勉勵我們要「念觀音、求觀音、學觀音、做觀音」,在「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聖號中,佛菩薩真是「千處祈求千處現」,適時地點醒了我,讓我不致抱憾。

雨仍然下著,此刻的我,正感受著前所未有的清涼。

.................................................................................................................................................................................................................

【法鼓徵文】

心靈環保,得心自在!

一句「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對生活省思「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與人相處,時時抱持感恩心……,這些實用的「心靈環保」方法,為您的心靈、日常生活,乃至周遭人事物,帶來哪些正向轉變和提昇呢?

迎接2013年,《法鼓》雜誌邀您一起寫下生命的「心」體驗,與更多人分享「心靈環保」的得心自在。

來稿請寄:臺北市112北投區公館路186號5樓《法鼓》雜誌 收

傳真:(02)2896-0731

E-mail:mag@ddc.com.tw

請註明「法鼓徵文」(本刊保有文稿刪修權,若不願修稿,請於來稿中註明。文稿如經採用,請至各地分院索閱,將不另行通知)

.................................................................................................................................................................................................................

「潛力股」變成「績優股」

【聖嚴師父小故事】好友宴請

【方丈和尚會客室】隨緣生創意

【農禪寺清明佛七心得】用功處,就在念與念間

【朝山心體驗】這場雨,下得很清涼

【法鼓徵文】心靈環保,得心自在!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