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75期 2012.11.05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心靈成長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每一拜 都是全新開始

朝山的目的,在於懺除罪業、放下自我傲慢和執著。

十月六日至七日,近三百位臺南、嘉義的菩薩在綿綿細雨中,

體驗洗滌身心的朝山之行,本期與您分享這趟朝山心得。

▲朝山的每一拜,都是第一拜,每次起身,都是迎向全新的開始。(臺南分院 提供)

刻印永不退轉的決心

◎郭振銘

遠處隱隱約約傳來〈叩鐘偈〉清唱聲,拿起眼鏡,從窗外一片漆黑中找尋是否下雨的蛛絲馬跡。「沒有下雨,今天朝山的因緣真好!」

約三百位從臺南、嘉義踏上「歸程」的信眾,集合在法鼓山上祈願觀音殿前廣場,法師們已在晨曦中迎接大家。聆聽開示之際,零星的雨絲開始飄下,平靜期待的心情受到波動,「真的要穿雨衣嗎?」

雨滴持續忽大忽小,來到朝山起點三門,終於還是穿上雨衣。「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聖號繚繞微亮的法鼓山,第一拜跪下,雙膝一陣沁涼,雨水濕透褲管;額頭磕地,好似過去種種悲傷愁苦,皆由大地吸納無餘。第二拜跪下,感動莫名,感恩所有順境逆境,鋪陳了這條回家的路。一拜接著一拜,果真領略到法師的叮嚀:「每一拜,都是第一拜。」每次起身,都充滿了迎向全新開始的澎湃。心境從震懾、激動,又漸漸地回復平穩、明白。

八位領眾朝山的法師們全程帶領,不知不覺抵達終點,褪下雨衣才發現全身早已濕透,原來穿或不穿雨衣,結果是一樣的,雨水、汗水、淚水,在朝山過程中似乎沒有分別,也無須計較,這才驚覺這場短暫的小雨,其實是圓滿朝山的最好安排,細雨讓人深刻體會果謙法師開示朝山的目的,在於懺除罪業、放下自我傲慢和執著。

當朝山車隊緩緩駛離,大家頻頻回首仰望來迎觀音。我們必定曾在哪一世約好,這一天回到這裡共修,或許每個人因緣不同,不變的是歷經人世浮沉,累了、時候到了,自然而然想回家,尋找慈祥的父母依靠。而更莊嚴的許諾,是我們以五體投地的印記,刻印在朝山路徑上的每寸土地,宣示永不退轉的決心。明年回來續約的念頭,在心中油然生起,此刻,我們都默默許下共踏歸程的約定。

帶煩躁出發 帶安定回家

◎何雨真

接觸法鼓山七年多,總以有幼子須照顧為由,未積極學習佛法。同修參加社會菁英禪修營後,分享總本山的莊嚴,希望我有機會一定要去。暑假到總本山參訪,首先映入眼簾的來迎觀音,彷彿慈母般告訴遊子:「回來吧,孩子!」走在步道上,由衷說了一句:「這應該是朝山步道,很讚啊!」同修鼓勵我:「既然說了,就要行動。」種種因緣,讓我發願今年來朝山。

十月六日啟程途中,巴士發生故障,幸運的是未上高速公路前及時發現。車長告訴我們要安心、靜靜等待另一輛車。我們很有福報,在朝山前先上了一門課,遇到事情要以平常心對待,以智慧心來處理。

隔日天未亮,天空飄著細雨,朝山過程中脊椎舊疾、血糖偏低一度發生,此刻,腦海浮現法師說的一句話:「要把每一步,當做是你的第一步!」於是全神貫注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當額頭觸碰大地,透過雨水洗滌,懺悔心、柔軟心、慈悲心漸漸生起,此時,已分不清是汗水、淚水還是雨水。

其實朝山之前,孩子因病住院、母親脊椎炎復發,讓我心力交瘁。雖將內心的無助不安寄託在念佛上,想起聖嚴師父說的「四它」,但自知常常想很多又不易放下,所以朝山前一刻,還帶著煩躁不安的情緒出發。兩天的朝山之旅,給了我很多感動和反省,身心彷彿被洗滌般,放下原本的煩惱。回家後不覺得疲憊,反而心生法喜跟同修及孩子們分享心得。

女兒好奇地說:「媽媽,您變得不一樣喔!」我回答:「是啊,非常感謝爸爸幫媽媽照顧你們,讓我無後顧之憂去朝山。」家裡的氣氛,因一人改變而變得祥和,讓我體悟「心安定於是心靜,心靜也就心淨」。想到聖嚴師父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我們應同行同願,更努力精進才是!

.................................................................................................................................................................................................................

【聖嚴師父小故事】

隨時學習新事物

◎釋果祥

常常看到聖嚴師父和弟子出門時,見到路邊商店的招牌、店名、商品等,都會問弟子:「為什麼他們這麼取名?」當師父聽到沒聽過的新流行用語,也會問:「那是什麼意思?」如果師父聽到現在的流行用語「淡定」,一定很快就會知道它的意思,乃至也會使用了。但是,師父並不是所有新的流行語都使用,他告誡法鼓山四眾弟子:不能用粗俗、低俗、流俗的語言。

經常,聖嚴師父和弟子們一起上課,之後會很高興表示今天學到什麼東西。師父晚年生了重病,為了就醫方便,住在位於臺北市區的中正精舍,有一次在電梯中,遇到大樓管理委員會的主任委員。當師父聽到對方自我介紹,立刻回應說:「你是主任委員,那我要好好跟你學習!」師父的話,使這位主任委員很感動:「這麼德高望重的老法師,竟然說要好好跟我學習!」

學習對於師父來說,似乎永遠存有無限的樂趣,不管是大事情,還是小事情。這麼好學的師父,難怪能夠成就那麼多不同領域的事。

.................................................................................................................................................................................................................

【方丈和尚會客室】

關心是祝福,擔心是煩惱

◎隨行小組

跟著友人同來法鼓山拜會方丈和尚的女士,席間很少開口,也許正在尋找一個適當時機。終於開口,語氣卻是顫抖的,她掉入自己的情緒之中,紅了眼眶。

「以前媽媽給我們很多很多的愛,只是那樣的愛,後來變成一種操心,凡事放不下。所以我告訴自己,將來結婚以後,絕對不可像母親那樣。現在到了這年紀,孩子都已成家立業,而我發現自己對孩子種種不捨、放不下,就像當年我的母親一樣。」請法的菩薩談起自己的故事,無奈中帶著自嘲。

「這是天下父母心,母愛是一種天性。」方丈和尚以理解的口吻說道,一般父母很難放下對子女的愛,即使子女已長大,甚至已經為人父母,但在父母眼中,始終是孩子。「最近我才遇到一位九十多歲的『阿祖』,當眾數落七十多歲的『阿公』,說你從小不聽我的話,到現在還是一樣。」話才落下,全場會心一笑,請法的菩薩也開啟了笑顏。方丈和尚進而說道:「父母對子女的愛,最好是關心而不要操心,放下而不是放棄。」

「我也知道要放下、要喜捨,可是境界一來,就是做不到。孩子如果在身邊,我不會擔心;他們一離開,我就開始牽掛,有各種擔心。」菩薩繼續道出心中的困惑。

「人往往不在其位,不知其境;不在其境,不知其味。現在你已體會你母親當年的心境,可是你並不想那樣,那就要從你開始,學習放下。」方丈和尚勉勵,要學習放下對子女的執著、罣礙,兒孫自有兒孫福,關心是一種祝福,擔心、操心則是煩惱,不僅自己煩惱,也造成子女的心理負擔。

隨著年齡成長,空巢期是現代父母必經的階段,方丈和尚建議,最好能以「四它」觀念來因應。已經成年的子女,不可能永遠與父母同住一起,甚至有許多子女因學業或工作,身在他鄉異國,與父母相聚,少則一年一會。因此,必須面對的事實無法逃避,但可用關心來祝福,便是在接受、處理,處理之後則要放下。「只要家人彼此關心,互相祝福,距離不是問題,平安健康便是幸福。」

.................................................................................................................................................................................................................

【三六○度禪修營心得】

願從提昇自我做起

◎Andy Tai(美國•舊金山)

今夏,很榮幸參加三六○度禪修營。由於對佛法、禪坐所知有限,不曾有過半日或一日禪,第一次就參加三天的禪修,真是一項挑戰,卻也收益良多,為我的身體和心靈,帶來難以忘懷的震撼和感動。

以前被人稱呼「菩薩」,總是不明所以,總護果醒法師開門見山便解說「菩薩」二字,乃是對有智慧、有慈悲之人的稱呼,讓我恍然明白且心生歡喜。三天中,法師介紹基本的禪修理念與方法,包括:數息、隨息、默照、話頭等,還教導法鼓八式動禪。看法師做八式動禪輕鬆優雅,自己卻像沒上潤滑油的機器人。法師細心漸進地引導,對初學者很有幫助,即便多日打坐下來,還是腰痠腳痛,卻也掌握了一些打坐基礎和心得。

無緣親見聖嚴師父,但心中敬仰已久。這次是第一次觀看師父一系列的禪修開示影片,師父的講解簡單幽默,將難懂的佛法說到人人能懂,輕軟冷靜的語調,充滿了智慧和說服力,真是難得的智者和禪修老師。若能學到師父教導的一招半式,並應用於生活和職場上,一定能受用一生。

最感動的是第二天下午進行懺悔禮拜。懺悔不是後悔,而是負責任、有擔當的行動。平常沒做壞事,有時無心卻可能得罪人、說錯話,其中親人最容易受傷害,想到自己曾讓最親近的人傷心,懺悔禮拜時,不由自主地心生慚愧,每拜皆流淚不止。

在禪修營裡,不開手機、不看E-mail、不閱讀、不講話、不想工作與家人,時時練習身在哪裡,心就在哪裡。在矽谷忙碌地生活和工作,未曾想過平常是否身心合一,這三天禪修,我真的是「什麼事都沒做,也沒事可做」(Do nothing, and nothing to do)。在生活緊張的矽谷,我們何曾有過這種境界?禪修營讓我們學習並體會心靜、心淨。但回到現實生活呢?

禪修營以法鼓山的理念結尾,聖嚴師父推動「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期勉人人從自己的身、口、心儀做起。我會謹記師父教誨,在生活中、家庭裡、職場上,常常提醒自己,做好個人品質的提昇。

.................................................................................................................................................................................................................

【法鼓徵文】

心靈環保,幸福20!

一句「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對生活省思「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與人相處,時時抱持感恩心……,這些實用的「心靈環保」方法,為您的心靈、日常生活,乃至周遭人事物,帶來哪些正向轉變和提昇呢?

2012年,由聖嚴師父提出、四眾弟子共同推動的「心靈環保」運動,屆滿20週年囉!不論是四種環保、心五四、心六倫的實踐,參加禪修、法會、義工服務的心得,還是閱讀師父著作與法語的啟發,《法鼓》雜誌邀您一起寫下生命的「心」體驗,與更多人分享「心靈環保」的幸福故事。

來稿請寄:臺北市112北投區公館路186號5樓《法鼓》雜誌收
傳真:(02)2896-0731
E-mail:mag@ddc.com.tw
請註明「法鼓徵文」(本刊保有文稿刪修權,若不願修稿,請於來稿中註明。文稿如經採用,請至各地分院索閱,將不另行通知)

.................................................................................................................................................................................................................

每一拜 都是全新開始

刻印永不退轉的決心

帶煩躁出發 帶安定回家

【聖嚴師父小故事】隨時學習新事物

【方丈和尚會客室】關心是祝福,擔心是煩惱

【三六○度禪修營心得】願從提昇自我做起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