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75期 2012.11.05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心靈成長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把心靈環保傳出去

《抱願,不抱怨》《活出增值人生》聯合新書發表會

▲十月份出版的《抱願,不抱怨》、《活出增值人生》舉行聯合新書發表會,作者與各界貴賓雲集。左起依序為:陳克允、李建復、黃石城、李伸一、方丈和尚、張淑芬、曾勇夫、黃平璋、劉君祖。 (許朝益 攝)

【邱惠敏/臺北報導】如何將「心靈環保」化為奉獻的願力?怎樣以智慧豐富人生?十月三日,出版首本著作《抱願,不抱怨》的方丈和尚果東法師,與《活出增值人生:二十位名人通往幸福的大路》書中四位主角陳榮基、劉君祖、黃平璋、李建復,共同出席在法鼓德貴學苑舉行的新書發表會,在有鹿出版社總編輯許悔之的主持下,分享成書過程點滴與心得。

發表會當天,法務部長曾勇夫、前中央選委會主委黃石城、《人間福報》副總編輯妙熙法師、台積電志工社社長張淑芬、國立教育廣播電臺臺長陳克允,以及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祕書長李伸一、法行會會長張昌邦都到場祝福。

方丈和尚與現場貴賓和讀者分享「心念轉為正念,希望光明無限」、「生命轉個彎,前景無限寬」等法語,與眾人互勉抱「願」不抱「怨」,人生就會「真大吉祥」。方丈和尚並說明,《抱願》一書的出版,純粹期望展現法鼓山團體歡喜和合的精神,並與社會大眾分享自己在僧團學習成長的歷程。方丈和尚表示,無論是擔任方丈,或是出書,都是自己從沒想過的事,因有許悔之總編輯多次的邀請、法鼓文化的協助,而促成此次出書因緣。

張淑芬社長也分享,一如《抱願,不抱怨》的書名,方丈和尚不論頭銜如何變化,不變的是他平易近人、親切關懷溫暖人心的特質,因此書如其人,篇篇精彩,值得讀者細細體會。

另一本新書《活出增值人生》則匯集了二十位名人精彩的生命故事,由法鼓山人基會與教育廣播電臺策畫,有阿基師、鄭石岩、吳克群等不同領域的人士,分享通往幸福之路的體悟。書中主角之一的李建復,也在現場分享他不按牌理出牌的前半生,而目前他最想做的是奉獻自己,多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

................................................................................................................................................................................................................

分享一甲子《人生》

《人生》主編出席佛教期刊研討會 發表論文並交流編輯經驗

▲梁金滿主編(中)在研討會上分享《人生》經歷創刊、停刊、復刊、改版的歷程。 (許朝益 攝)

【本刊訊】東初老人創刊、聖嚴師父復刊,走過六十三年歷史的《人生》雜誌,十月十三日受邀參與伽耶山基金會、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舉辦的「佛教期刊發展研討會」,《人生》雜誌主編梁金滿以「《人生》一甲子回顧與展望」為題,分享《人生》經歷創刊、停刊、復刊、改版的歷程和階段特色,並和與會人士交流編輯和發行經驗。

研討會在臺北市印儀學苑舉行,與會期刊除了《人生》,還包括《慧炬》、《慈濟月刊》、《香光莊嚴》、《明倫》、《慈雲》等,都是創刊逾三十年且持續發行的佛教刊物。回顧雜誌歷年內容,梁金滿指出《人生》在思想弘傳上,可看出從「人生佛教」到「人間淨土」的推展脈絡。在教界大德、法鼓山教團支持下,《人生》一路蛻變成長,回應讀者需求,如今雜誌內容更聚焦在漢傳佛教的修行生活上,並朝清淨、實用、多元的專業佛教雜誌邁進。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長自衍法師,整理一九四九年至今的臺灣佛教期刊,共三百四十八種,目前仍在臺發行的,以一九二○年創刊的《海潮音》最悠久,《人生》則為戰後在臺首創的佛教期刊,其他超過三十年且仍發行中的有十二種。

法鼓佛教學院兼任助理教授闞正宗,探討日據時期羅妙吉創辦的《亞光新報》、林秋梧的《赤道報》,一窺日本殖民時期臺灣佛教的改革派理念。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陳玉女,則肯定非學術期刊保存佛教歷史的功能,她認為掌握發聲權的佛教期刊,是研究佛教歷史的第一手資料,也是教界與學界的溝通媒介。

大千出版社發行人梁崇明從市場的角度,提出佛教期刊應滿足多元議題的訴求,例如佛教如何面對高齡化社會、如何透過禪修幫助學生培養專注力、提昇職場績效等;在發行流通上,還要透過多樣的閱讀載體,讓不同的閱聽人得到佛教智慧的力量。

................................................................................................................................................................................................................

佛研所與佛教學院 合辦心靈環保講座

▲佛研所校友許育鳴(右一)帶領榮譽所長李志夫教授(右三)與歷屆校友,參訪于右任故居「梅庭」,用心觀覽小品建築之美。(張曜鐘 攝)

【黃佳卿/北投報導】十月六日,中華佛學研究所與法鼓佛教學院合辦校友會專題講座,呼應法鼓山推動心靈環保二十週年,特別以「心靈環保的運用實例」為題,分別由佛研所首屆校友果祥法師、第十八屆選修校友許書訓擔任報告人。在佛研所三十週年校慶主題曲〈回家〉的樂聲中,兩校師長及校友共聚在新北投美代飯店四樓佛堂,溫馨相見歡。

上午的講座,首先由許書訓主講「寬恕是唯一的解藥」。許書訓將佛學與心理學結合,探討寬恕與否,將對於心理健康及人生產生關鍵影響,在寬恕的學習中若能了知「我心自空,罪福無主」,在累世生命裡懺悔往昔過錯,寬恕甚至可以是開悟的解藥。

講座同時邀請佛研所榮譽所長李志夫教授、佛教學院校長惠敏法師擔任回應人。惠敏法師對於將寬恕與實相懺悔進行連結,讚歎是頗有新意的討論;並且回應在座信眾問及親子相處問題,表示應相信眾生心,在尊重信任中,自然產生善意,也是心靈環保的實踐。

中午餐敘過後,由第十七屆校友、佛寺建築師許育鳴,帶領全體與會者參訪位於北投公園旁的于右任故居「梅庭」,運用「三分景象、七分想像」的方式,用心觀覽小品建築之美。下午則由果祥法師報告「臺灣農人保衛生態的成效」,分享經年走訪各地農園獲得的生態觀察經歷,比較臺灣目前運作中的慣行、安心、健康、有機、自然、清淨農法的利弊,並透過多幅生態照片,提醒物種與土壤保護的重要性;法師也呼籲,養生也就是養一切眾生,在農業上即是落實佛教不殺生的護生精神,祈願眾生離苦得樂,與大自然萬物共構人間淨土。

................................................................................................................................................................................................................

法鼓山僧大學僧、長島大學學生 交流青年觀點

10月12日上午,美國長島大學(Long Island University)師生一行二十人抵達法鼓山園區,展開三天二夜的宗教文化課程。今年的行程中,特別安排學生和法鼓山僧伽大學學僧進行互動交流,雙方青年就環境保護、全球暖化等問題,提出東西方青年的觀點;分組對談中,法師們並引導西方學生認識法鼓山心靈環保理念,進而思考如何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長島大學環球學院比較宗教及文化學程,每年都會安排師生到海外參訪寺院,法鼓山園區是認識並體驗漢傳佛教必到之處。負責籌備參訪課程的國際發展處監院果見法師表示,課程安排包括:介紹禪修觀念、七支坐法、法鼓八式動禪、經行、托水缽,以及園區境教體驗等活動,讓西方學生次第接觸漢傳禪法。 (文/黃佳卿•圖/李東陽)

................................................................................................................................................................................................................

【教育文化新聞集錦】

隆迅法師講「科學發展與佛法」

【陳慧蓉/金山報導】十月十七日,法鼓佛教學院邀請前華梵大學校長隆迅法師演講「科學發展與佛法」。身為化學博士的隆迅法師表示,佛法兼具宗教、教育、哲學與科學的特性,卻又超越這些學科,不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科學也可當成現代社會度眾的一種善巧方便。

隆迅法師分別介紹了科學與佛教的宇宙觀,並以牛頓力學來解釋業力與因果:「業是造作或行為,人造業如同物體運動作功,也就是作『因』;功會產生為能量,也就是結『果』。」法師說,所有業的根源都是意念,具有波與能量。我們要時常檢視自己的心念,將頻率調整到「菩薩的電臺」,才能跟菩薩相應。

最後,隆迅法師引用愛因斯坦的一段話:「如果有一個宗教涵蓋現代科學需求的話,那這個宗教就是佛教。」說明佛教的殊勝與歷久彌新。法師融合了科學專業與修習佛法的體驗,詼諧風趣地講解科學與佛法相應之處,讓人透過科普的視野對佛法生起信心。

僧大《法鼓文苑》第四期出版

【本刊訊】由法鼓山僧大學僧企畫、採訪、編輯、攝影、插圖的學僧刊物《法鼓文苑》,第四期在十月出版了。一改前三期專題的形式,本期以「心•遊記──○∼三六○度的旅程」為主題,透過如同唐三藏西方取經的歷程,呈現出學僧們從初出家的覺醒、學習承擔的過程、修學與互相勉勵的喜悅,到從大師行儀中體會大悲心的意義與實踐,呈現了從青澀蛻變為承擔如來家業的修行歷程。

本期《文苑》內容除了散文,還包含新詩、插畫、漫畫、素描,學僧們在這方天地中充分發揮創意,讓修學過程充滿溫馨和趣味。第四期《法鼓文苑》編輯小組召集人、僧大三年級學僧演道法師分享,《文苑》編輯的過程,讓他想到玄奘法師譯經時的盛況,大家齊聚一堂,同心同願努力。編輯成員演燈法師也分享,這是一段藉境鍊心的歷程,完成這期刊物,編輯群也共同成就了屬於自己的「心遊記」。

................................................................................................................................................................................................................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351期11月號

妙音傳法音──來聽佛教音樂

梵唄與佛曲有何不同?弘揚佛法為何需要音樂?本期專題從歷史來看梵唄與佛曲的發展,透過Q&A來解答大眾對佛教音樂的疑惑,還介紹臺灣佛教音樂的創新與發展,以及佛教教團發展出的梵唄讚誦團、音樂手語劇、中西合璧讚唄,並邀請創作人奕睆、歌手孟庭葦、音樂製作人戴維雄,分享他們與佛教音樂結緣的故事。

佛教徒可以養寵物嗎?本期「學佛新手Q&A」為您解惑。對視障者來說,生命充斥著有形與無形的障礙,「電影與人生」介紹《逆光飛翔》,看一個視障青年與愛跳舞女孩,如何相伴跨越無形與有形的障礙,朝夢想前進。(每本150元,訂閱一年144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洽詢電話:(02)2896-1600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http://www.ddc.com.tw

...............................................................................................................................................................................................................

「兒童生活教育」作文及繪畫比賽徵稿

【主題內容】以「自己」為出發點,涵蓋家庭、生活、校園、自然、族群等不同倫理面向,可包括:自我認識、家庭角色、生活態度、生活禮儀、校園學習、同學相處、師長應對、節能減碳、環境保護、文化信仰等。


【主辦單位】聖嚴教育基金會、法鼓山教師聯誼會

【參加對象】全國各公私立小學、幼兒園學生

【收件日期】即日起,11月30日止

【比賽簡章】請至聖基會網站下載http://www.shengyen.org.tw

【洽詢電話】(02)2397-9300分機13∼14

...............................................................................................................................................................................................................

《抱願,不抱怨》《活出增值人生》聯合新書發表會

分享一甲子《人生》

佛研所與佛教學院 合辦心靈環保講座

法鼓山僧大學僧、長島大學學生 交流青年觀點

【教育文化新聞集錦】隆迅法師講「科學發展與佛法」

【教育文化新聞集錦】僧大《法鼓文苑》第四期出版

【法鼓書齋】《人生》雜誌351期11月號 妙音傳法音──來聽佛教音樂

「兒童生活教育」作文及繪畫比賽徵稿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