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74期 2012.10.05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心靈成長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法鼓山2012關懷生命論壇】

心在平安裡 時時都平安

生活中,如何才能時時保有平安?

九月九日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邀請方丈和尚果東法師、錢復、張光斗、沈芯菱對談「心在平安裡」,

分享生命的平安之道。本期摘錄對談精彩內容,邀您一同體會「心安就有平安」的真義。

▲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右二)、錢復(中)、張光斗(左二)、沈芯菱(左一)對談「心在平安裡」。右一為主持人葉樹姍。(李東陽 攝)

◎整理/編輯室

【果東法師】

了解因果觀念 就能心安平安

一般人的心難免受到外境牽引,唯有了解色身有生老病死之苦、心有生住異滅、世界環境有成住壞空的歷程,加上正確的三世因果觀念,才能讓我們自在無礙地面對現象的變動與變化,而不受影響,就能心安而有平安。

法鼓山的理念是「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如何淨化人心、建設人間淨土?法鼓山辦任何一項活動,都是關懷與教育並行,同時以身作則,用佛法、禪法保持著內心的平穩與安定,進而將平安的力量散布出去,才能真正關懷他人。

任何因緣都是修福修慧的契機,將心念轉為正念,希望光明無限。每個人來到世間,都是來還願的,聖嚴師父與單樞機主教每分每秒都在奉獻,讓我們體會「奉獻即是修行,安心即是成就」,願與大家共勉。(節錄)

【錢復】 關懷社會 協助弱勢得到平安

退休後我從事公益活動,實際接觸到社會上的弱勢者,頓時感到能運用的力量很薄弱、幸好有許多朋友主動提供協助,就像法鼓山,能一起為貧病者和弱勢家庭提供幫助,真正讓人得到心靈的平安。

我剛到國泰基金會服務時,臺灣已有超過三十萬新住民,多半嫁到社會底層家庭,種種問題令她們無法安住。所以,我們先辦新住民親子共讀,連公婆和先生也一同邀請,結業後,看見她們被夫家接納;接著介紹她們融入社區,並為新臺灣之子做課後輔讀。我們走訪五萬個弱勢家庭,深感若要改變家庭貧苦,沒有比讓下一代受教育更好的方法。

關懷生命就是關懷社會,每天臨睡前,我都會問自己有沒有做對社會有益的事?確認一天沒有白過,就能安心入睡。(節錄)

【張光斗】幫別人點一盞燈 也照亮自己

以前做記者的時候,總以為是正義的化身,不自覺用文字傷害了許多人,後來轉做電視節目,從別人求我,變成自己到處求人,這些讓我體會了因緣果報,也感恩這一世能有機會做有益眾人的事。

《點燈》報導過臺灣許多溫暖的人與事,將社會上正面的能量呈現出來,我的視野也因此變得更開闊。後來尋思應該把臺灣社會裡,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溫暖,透過節目擴散出去,形成善的循環,於是又到海外拍攝更多善的力量。例如,我們報導來自臺灣的「雁行中國」組織,他們幫助大陸貧農子弟,順利完成大學學業;點燈還代為聯繫九二一與川震災區民眾,使他們彼此撫慰,藉此傳播善的力量。

當我們為別人點亮一盞燈的同時,燈火的溫暖與光明,也會同時照耀我們自己。(節錄)

【沈芯菱】 感受善良溫情 匯聚心安力量

在我小的時候,家裡很窮,平安對我而言就是可以好好地吃一頓飯。藉由一次機緣,媽媽引導我領會到:真正的貧窮不是沒錢,而是沒有能力付出。從事公益十年,我發覺平安的「平」,或許是在心念的「過」與「不及」之間,達到平衡與自在,用達觀的心態面對一切,達到真正的平安。

臺灣有許多地方都已播下關懷生命的種子,下一步我能做的,或許是成立一個獨立報導的入口網站,將這些微小的力量匯聚起來,集結成為一股心安的力量。

能夠成就今天的我,影響最深的,莫過於這片土地上每一位誠懇付出的人。我希望大家都能夠用自己的能力、興趣與方式,為社會付出。只要跨出第一步,感受到一分善良與溫情,就能因為了解而產生關懷,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節錄)

................................................................................................................................................................................................................

【農禪寺新建道場落成系列報導】【1】

老農禪 新水月

經由工程人員二年多來的努力,農禪寺新建工程正逐步邁向完工階段。目前大殿與後方建築主體已經完成,大殿外牆、四周樑柱與內部殿堂,正進行整飾;大殿後方建築,整部鏤刻的《金剛經》已嵌放二樓牆面。

9月14日,北臺灣受颱風外圍環流影響,風雨欲來前夕,攝影師捕捉這一幕水月道場景象。樸實建築和碧藍晴空相映,清雅明朗,令人期待這處景觀寺院的完工落成。(文/陳玫娟•圖/李東陽)

導覽義工培訓登場

◎許又勻

迎接年底新建工程落成啟用,農禪寺規畫一系列優質義工培訓課程,九月一日於大業路巷口帳棚廣場舉行,由普化中心副都監果毅法師、文化中心副都監果賢法師、大元建築及設計事務所建築師李國隆擔綱主講,近五百人參加培訓,當中不僅有人遠從新竹前來,更有許多年輕面孔,為未來新建道場的導覽任務,增添了新氣象。

聖嚴師父一生閱歷豐富,具有前瞻的眼光和國際視野,果毅法師為眾人完整介紹師父的理念,並分析師父於不同時期,在弘化、教學、禪修、念佛、學術研究各方面,都有深入的體悟和修證。中華禪法鼓宗的建立,就是在傳統中創新,強調禪修和教理都不偏廢的時代創舉。果毅法師提到師父對弟子的叮嚀:敞開胸懷奉獻所學,先努力提昇自己,才有力量提昇他人。

果賢法師從空間的變化,對農禪寺的歷史建物進行深刻描繪:老寺院的鐵皮屋,雖然冬冷夏熱,卻是孕育僧才的搖籃。隨著接引的人愈來愈多,鐵皮屋也隨順因緣,不斷擴建。寺院的一切改變,皆以「需要」為前提,正是聖嚴師父推動心靈環保的最佳寫照。

協助設計道場建築的李國隆,從姚仁喜建築師的設計理念談起,運用3D動畫模擬實景,將道場的環境、屋宇和氛圍,進行詳實介紹。新建築的「心經牆」、「金剛經牆」,是光影幻化的舞台;而大水池的倒影、飄揚的布幔,則提醒著人們:世事虛幻不定,有如空花水月般,稍縱即逝。建築師期盼來訪的人們從進入三門開始,能藉由四周景物「即景觀心」,沉澱心靈。

九月份起,農禪寺以「感恩•回家」為主題,舉辦一系列暖身活動,除了開辦課程培訓導覽義工,十一月起也將舉辦感恩聯誼會和朝山活動。監院果燦法師期勉大家繼續努力,「入慈悲門」,起大悲心,讓法船向前航駛,利益更多人。

................................................................................................................................................................................................................

【老照片•心故事】(3)

鐵皮屋下清涼地

◎文/陳玫娟•圖/本刊資料

不斷「長大」的大殿

農禪寺的鐵皮大殿,是信眾們最熟悉的道場空間。您可知道,鐵皮大殿曾歷經三次「長大」的過程?一九八○年代初,依著開山農舍的外牆,首度搭建了鐵皮屋,做為臨時大殿使用。圖為一九八二年由聖嚴師父主持、農禪寺首次舉辦的佛七,就在第一次擴建的鐵皮大殿裡舉行,師父對面(照片左方)即為開山農舍。

隨著來寺信眾與日俱增,鐵皮大殿也隨順眾生需要,一次又一次地「長大」。一九八五年、一九八七年,大殿先後往外擴建,承擔的弘法任務,當然是愈來愈多了。

------------------------------------------------------------------------------------------------------------------------------------------------------------

多功能的臨時道場

臨時搭蓋的鐵皮大殿,二十多年來充分發揮功能,「經常,早上還是講經的會場,中午是皈依典禮的會場,下午一點又變成禪坐共修的禪堂。今晚是大悲懺的壇場,明早又變成摺《法鼓》雜誌的工廠。」早期追隨聖嚴師父出家的果祥法師,對於大殿不斷變換角色功能的場景,印象深刻。

圖為一九九一年聖嚴師父在鐵皮大殿弘講《心經》的盛況,眾人緊緊圍坐講壇四周,展現求法若渴的心。農禪寺所有的鐵皮建物,就在面臨隨時被拆遷的無常中走來,一路成長,一路蛻變。

------------------------------------------------------------------------------------------------------------------------------------------------------------

全家總動員 大寮當義工

看到「農禪老照片」分享的徵文,趕緊翻箱倒櫃找出照片。那一年二○○四年,農禪寺舉辦八關戒齋,難遭遇的因緣,促成我們全家總動員,包括兒子、媳婦、女兒、女婿、親家、親家母、姊姊、妹妹、同修和我一行十一人到大寮當義工,負責當日的午餐,工作圓滿後,法師在八角亭為我們留下這張經典畫面。

再次看到照片,一幕幕往事不斷浮現,雖然人事物已改變,八角亭也功成身退,但多少人曾在這裡乘涼交心,它也見證了我接引家人親近三寶的歷程。總有一天當無常到來,我的家人因為有三寶依怙,才不至於徬徨無助,這也是我報答家人讓我無後顧之憂、能在這塊寶地修福修慧的方式。  (圖•文/陳滿花 提供)

【徵老照片•心故事】

分享您的農禪老照片

曾經,那一棟棟鐵皮屋裡,

是你我追隨良師、汲取智慧、廣種福田的修行家園,

老農舍、舊三門、鐵皮大殿、八角亭……,

每個角落,都有你我的成長畫面。

《法鼓》雜誌邀請您,一同分享那些年的珍貴照片,還有屬於您的農禪故事。

【照片請寄】臺北市112北投區公館路186號5樓《法鼓》雜誌收。

E-mail請寄:mag@ddc.com.tw (主旨請註明「法鼓徵文•農禪老照片」)

【徵文說明】請隨照片附上300字以內說明。照片如需歸還,請註明郵寄地址、收件人與聯絡電話。

................................................................................................................................................................................................................

【法鼓山2012關懷生命論壇】心在平安裡 時時都平安

【農禪寺新建道場落成系列報導】(1)老農禪 新水月

導覽義工培訓登場

【老照片•心故事】(3)鐵皮屋下清涼地

【徵老照片•心故事】分享您的農禪老照片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