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71期 2012.07.05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心靈成長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法鼓佛教學院 首創漢傳佛教畢業典禮

身著海青、袈裟登壇 搭菩薩衣傳燈發願 畢結業生勇健啟航

▲今年法鼓山大學院畢結業典禮將學位服改為海青、袈裟、菩薩衣,呈現佛教教育「研究與修行」並重的意義。 (許朝益 攝)

【黃佳卿/金山報導】有別於一般大學畢業傳統的學位袍、四方帽,法鼓山僧伽大學暨法鼓佛教學院今年度的畢結業典禮上,三十位畢結業生首度穿著袈裟、海青登壇,以「搭菩薩衣,傳燈發願」等具漢傳佛教特色的儀程,在〈佛寶歌〉、〈菩薩行〉、〈法鼓頌〉等佛曲中,共同圓滿一場莊嚴殊勝的典禮。

六月二十二日上午,僧大、佛教學院全體師生及觀禮貴賓齊聚園區國際會議廳,為畢結業生送上祝福,佛教學院首屆學士班畢業生也在行列之中。「結業是結束無明煩惱惡業,畢業是畢竟圓滿福業與慧業。」在方丈和尚果東法師一席勉勵後,伴隨〈菩薩行〉的叮嚀,兩校畢結業生身著袈裟、海青,依序登壇就位,由師長為他們搭上菩薩衣、點亮手中的菩薩行燈,象徵佛法智慧燈傳無盡,並勉勵畢結業生發願以菩薩心行,未來路上勇敢承擔成就眾生的任務。

佛教學院校長惠敏法師表示,傳統大學的學位服系統淵源於西方基督宗教的僧侶禮服,法鼓山大學院的學位服則改以海青、袈裟、菩薩衣,呈現佛教教育「研究與修行」並重的意義,也代表諸佛子「悲智願行」的菩薩精神,兼具佛教精神與一般畢業典禮傳統意義,也可以形成東方文化的特色之一。惠敏法師期許透過儀典,提醒畢結業生持續發揮深智廣行,利益眾生。

▲在佛教學院與僧大畢結業典禮上,兩校師長為畢結業生搭上菩薩衣,並一一點亮學生手中的菩薩行燈,勉勵畢結業生發願以菩薩心行,在未來路上利益眾生。(許朝益 攝)

佛教學院學士班淨善法師與如一法師代表畢業生致詞時,感念聖嚴師父的無盡悲願、僧團的護持與師長們的教導,使學生們能在如人間淨土般的學習環境中,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代表僧大致詞的常地法師,特別邀請俗家母親到場觀禮,他感謝父母給與色身,僧大孕育了法身慧命,尤其感恩聖嚴師父創辦僧大,讓他在出家奉獻中,將「提昇人的品質」這個理念與生命結合在一起,讓人生有了明確方向。

今年的畢結業生中,佛教學院碩士黃美英與學士林悟石是母子檔,林悟石今年並考取碩士班,他說,這都要感謝聖嚴師父帶領僧團弘法、辦學,讓在大學任教的母親,鼓勵他以選擇服務社會的科系為優先。如今兩人因與佛法結緣同日畢業,也為學校添增一段佳話。

【佛教學院畢業生感言】

佛法注滿了大學生活

◎林悟石(學士班首屆畢業生)

與所有畢業生一起登壇,從師長手中承接衣、燈,我正處在一場充滿佛教氛圍的畢業典禮中,感恩之心湧上了心頭。

感謝僧團法師和學校師長在生活上的照顧,也感謝同學互相幫忙、互相砥礪。學士班這四年,真是一段增長佛學知識的豐富旅程!初入學時,帶著「什麼是正信佛教?」的疑問,在老師們的教導與陪伴中,用研讀佛學的熱情,注滿了大學生活;四年來,解行並重的學習,終於讓我對佛教有所認識,圓滿了在佛法學習上的階段追求;下一步還要繼續朝佛教學院碩士班前進,展開新的佛學探尋,更發願在學成之後,為眾生奉獻。

體會美好的佛法寶山

◎謝承恩(碩士班佛學資訊組應屆畢業生)

穿著海青登上戒壇,聽著聖嚴師父〈菩薩行〉的聲聲叮嚀,搭起菩薩衣,點亮手中菩薩行燈;能夠參與這場不一樣的畢業典禮,讓我覺得既榮幸又感動。

感恩法鼓山僧團與四眾的護持,成就一個安心的學習環境;感謝佛教學院所有老師,開闊我們的學習視野,提醒我們要將佛教義理融入生活之中;感謝所有職員、義工在生活上的照料;更感謝聖嚴師父,給我們如此美好的一座寶山。

在佛學資訊組的學習,讓我對人文學者的研究需求有了深刻認識,長期學習科技的我,也對人文思想產生興趣。我發願仍要繼續往數位典藏與資訊工具的開發邁進,為佛學研究者研發協助研究的工具,為眾生開一條進入佛法寶山的科技之路。

................................................................................................................................................................................................................

僧大學僧發表畢業製作暨禪修專題

▲僧大舉行一百學年度畢業製作暨禪修專題發表會,展現學僧們的弘化能力。(林雅櫻 攝)

【本刊訊】六月十九日,僧伽大學舉行一百學年度畢業製作發表會,院長方丈和尚果東法師、教師及學僧們齊聚教育行政大樓階梯教室,聆聽五位四年級學僧發表畢業製作及禪修專題,除邀請指導老師講評,並開放全校學僧參與討論,展開一場歡喜知性的法義交流。

「畢業製作能開發潛能,展現能力,累積奉獻實力,增長慈悲智慧。」方丈和尚開場致詞時,期許學僧們將畢業製作與專題報告,視為一種學習與充電的方式,並勉勵學僧們依循聖嚴師父提出的「實用為先、利他為重」原則,做為學習指標。

上午首先由佛學系常楨法師發表〈漢傳佛教法相宗的實踐理論──五重唯識觀之研究﹀,從唯識的論點探討如何從凡夫一步一步成為菩薩、成就佛道;常遂法師和常麓法師共同發表︿慈雲懺主淨土文資料整理與教案設計﹀,各自以教案形式來呈現發表,做為未來領執入眾的授課參考和進修資料。

禪學系學僧則是首次發表禪修專題報告,常藏法師整理《聖嚴法師教話頭禪》與《虛空粉碎》二書中的禪法重點,製作了一本名為《話頭》的參考用書;常鑑法師以英文撰述︿聖嚴法師的止觀法門──以中階禪七為例﹀,分享聖嚴師父教導的止觀法門與修行次第,並融入了自己的生活與修行體驗。

僧大副院長果光法師總結時表示,畢業製作就像領執前的重要培訓,希望每位學僧運用有限的學習時光,思考如何實踐所學,展現僧大培養的宗教師弘化的能力。

................................................................................................................................................................................................................

我們都是Shifu的弟子

五月十八日至二十八日,三十一位西方禪眾從美國、澳洲飛抵臺灣,展開十天的尋根溯源之旅。身為漢傳佛教在西方的新一代弟子,這趟人間淨土之旅,在他們心中產生哪些回響?敬稱聖嚴師父為「Shifu」的他們,如何將自己與法鼓山連結在一起?本期邀您深入了解。

▲俞永峯(左三)帶領西方禪眾,與禪修中心副都監果元法師(左二)、僧大副院長常寬法師(左一)、僧大學僧展開難得的交流,不僅開拓彼此的視野,也點燃共同推廣禪法的信心與願心。(許朝益 攝)

◎許翠谷

這次的成員,大多數都是漢傳禪法的『新生兒』,也是師父在西方的第三代弟子!」負責籌畫「人間淨土之旅」、美國佛羅里達州塔城聯絡處召集人俞永峯(果谷)表示,有別以往返臺溯源的資深禪眾,這批成員多是透過第二代弟子認識聖嚴師父和漢傳佛教,希望藉著參訪因緣,探索自己的法脈根源,同時搭起橋梁,讓東西方的弘化力量連結、綻放。

參訪巡禮 走入法鼓山大家庭

十天的旅程,除了參加禪堂舉辦的中英禪五,團員們還參訪祖庭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以及三峽天南寺、桃園齋明寺等分支道場,從簡約樸實的建築風格、僧眾的溫暖微笑、義工的無私奉獻中,一點一滴勾勒出法鼓山大家庭的模樣。

來自佛羅里達的蒂納(Tina Rester)分享,走在法鼓山園區,雖然是陌生的環境,但踏著聖嚴師父曾經走過的足跡,一切變得熟悉而親切,「尤其看到出家眾全生命地投入佛教弘化事業,讓人生起無限的感恩與願心,再回到美國、再到東初禪寺,這一切都將變得更有意義。」

曾親炙師父多年的艾絲特(Estelle Gerard)首次回法鼓山,聽著禪堂外的雨聲蛙鳴,腦海中不斷浮現東初禪寺又小又嘈雜的禪修環境,「兩相對照之下,唯一沒有改變的,是師父的教法,而且已經由新一代的弟子承接起來了。」

圓滿中英禪五之後,五月二十五日晚間,團員與僧伽大學學僧圍坐法鼓山副殿,展開難得的交流互動。除了回應團員的提問,學僧更把握住機會,了解西方社會推廣禪修的近況,包括大眾學習漢傳禪法的目的、對懺悔禮拜的接受度,以及如何將話頭和默照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僧眾禪眾對談 激發弘法願心

「西方禪眾及法師們真誠無私的分享,使我很感動,也增廣了我的見聞。」僧大禪學系六年級常鐘法師回應,聆聽西方眾對禪修的需求和興趣,讓他深刻體會弘揚禪法的重要,深化自己對師父禪法的使命及信心。這一場交流,不僅開拓彼此的視野,也點燃共同推廣禪法的信心與願心。

三十多年前,聖嚴師父在美國播下漢傳禪法的種子,第二代弟子接續耕耘,成立分會、聯絡處,帶領東西方信眾禪坐共修、閱讀師父的著作。不管是金髮碧眼、黑頭髮黃皮膚,漢傳禪法跨越了種族、文化、宗教的界線,東西方禪眾並肩相視而笑,毋須語言文字,卻更貼近了彼此,只因我們都是Shifu的弟子。

▲西方禪眾在禪五過程中,體會每個人的獨立性,是透過團體的支援而成就,更清楚禪法傳遞的概念是奉獻自己、自助助人。(李東陽 攝)

▲參訪桃園齋明寺等分支道場時,西方禪眾從簡約樸實的建築風格、僧眾與義工的無私奉獻中,勾勒出法鼓山大家庭的模樣。 (郭金典 攝)

【西方禪眾回響】

體會禪法是自助助人

◎瑪莎(Martha Lang,博士生)

停留法鼓山期間,深深感受到聖嚴師父的精神無所不在,尤其是看到體系內各個單位一起攜手合作,為彼此、也為每個前來參訪的遊客、禪修者,提供一個和樂、清淨、精進的心靈空間,徹底實踐了師父所倡導的理念。

這次的五日禪,深刻體會到如果沒有內、外護的協助,是無法順利進行的。打坐的時候,每個人看似獨立,但我們的獨立性,卻又是透過整個團體的支援而成就的。自己既是個體也是群體的一部分,也讓我更清楚禪法傳遞的概念,不是坐著不動,而是奉獻自己、自助助人。

以前念〈四弘誓願〉中的「煩惱無盡誓願斷」時會想:這大概要花幾輩子的時間吧!但禪修讓我愈來愈清楚自己的起心動念,這個任務似乎也變得簡單,而且理所當然。這趟人間淨土之旅,加深我對禪法的認識,不只讓我和師父更接近,也讓我進入法鼓山這個世界性的禪修團體中。

帶回更大的修行決心

◎威廉(William Evans,地質技師)

我猜想,絕大多數的佛教徒都是因為體驗到「苦」,才展開心靈之旅,我也不例外。不過,面對那麼多佛教傳統和教法,到底哪個才適合我?最初我只是隨機翻讀一些入門書,後來到內觀中心打坐,也參加多次日本禪修,練習「只管打坐」,並大量涉獵佛教書籍、佛經,甚至巴利文獻。多年下來,卻隱隱覺得少了些什麼。

二○一○年初,我到法鼓山塔城禪坐會聆聽佛法講座,內容談及有關苦的來源和個人業力,後來又聽了一次《心經》講座,從此開始閱讀聖嚴師父的著作、參加禪坐共修。原來我缺少的,是一個學習的典範──一個老師和持續完整的教法。

儘管已讀過不少師父的著作,但這次回到法鼓山,站在開山紀念館觀看師父的開示影片,了解他如何將佛法傳到世界各地,才覺得真正貼近師父的智慧、心靈和遠見。這一路伴我下山回到美國的是,心靈的成長和更大的修行決心。

................................................................................................................................................................................................................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347期7月號

大家來拜佛

「拜佛」是每位佛教徒首先學會的儀式,透過合掌、屈身禮佛的動作,學習對佛、法、僧生起恭敬與感恩的心。本期專題透過認識、觀念、健康、方法、分享等篇章,以及經典中的禮拜故事,深入拜佛的傳統與意義,並收錄聖嚴師父講解四種禮拜與大地觀,讓我們身心透過禮拜,體會放鬆、清淨、柔軟與謙沖,在動中修定。

「人生行旅」介紹第一位完攀七頂峰與珠峰南北側的女性江秀真,登山是她的修練之旅,儘管高山上距離死亡很近,但如同禪修的歷程,唯有大死一番,才能體會生命的意義。陳琪瑛繼「華嚴情境美學」後,再度執筆「華嚴心鑰」,介紹華嚴思想和專有名詞,帶領讀者歡喜走入華嚴境界。(每本150元,訂閱一年144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洽詢電話:(02)2896-1600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http://www.ddc.com.tw

...............................................................................................................................................................................................................

法鼓佛教學院 首創漢傳佛教畢業典禮

【佛教學院畢業生感言】佛法注滿了大學生活

【佛教學院畢業生感言】體會美好的佛法寶山

僧大學僧發表畢業製作暨禪修專題

我們都是Shifu的弟子

【西方禪眾回響】體會禪法是自助助人

【西方禪眾回響】帶回更大的修行決心

【法鼓書齋】《人生》雜誌347期7月號 大家來拜佛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