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65期 2012.01.05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心靈成長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回家,踏上心靈環保之旅

二○一一年十二月四日,一百二十九位來自香港、洛杉磯、舊金山、溫哥華、馬來西亞等世界各地的福田班同學,
歡欣齊聚法鼓山園區,一同參與福田班第六次課程「體驗法鼓山」。
本期一同分享海外學員這趟的心靈環保之旅,以及回家的感恩與感動。

◎普化中心

這一次課程排除萬難,將教室從海外搬回了法鼓山園區,並邀集臺灣各班的班長與主持人,擔任各小組的關懷員,而海外各分寺院的諸多法師,包括:果品法師、果舟法師、常華法師、常炬法師、常一法師、常文法師等,都一同前來關懷,眾多難得因緣,牽起了相隔千里的法緣,使這次課程顯得格外殊勝與珍貴。

▲世界各地的福田班同學,二○一一年十二月四日齊聚法鼓山園區,一同參與福田班第六次課程「體驗法鼓山」。 (普化中心 提供)

上午首先展開的是「禪悅境教法鼓山」,普化中心常惠法師帶領學員認識「法鼓十景」,並引導同學運用三種方法──安定、收攝、放鬆,以及二種態度──崇敬、感恩,體驗聖嚴師父為眾生創建的一方淨土。清楚方法後,同學們分為十條動線,在參學導覽員帶領下,沉靜、安定地踏上心靈環保之旅,實地感受法鼓山每一處、每一步,無一不是淨土、無一不是修行。

下午則安排分享法鼓山的建設理念課程。課程中提到,聖嚴師父如何帶領工程團隊,掌握禪宗的簡樸特色、尊重自然環境的保育、細心考量每處空間的通風採光,讓人感受法鼓山充分發揮教育、修行、弘法的功能。而師父在繁忙的弘法行程中,仍親力親為地與建設團隊開會,希望每位來到法鼓山的人,都能體驗不可言喻的禪悅與境教。

「今日的參訪,有什麼新的學習和感動?」最後的課程主題,不等關懷員帶動,學員便熱情展開分享。有位同學說,他感受心靈環保的理念集中在山中的建築,身處其中,心靈有種無限伸延的觸動;一位香港同學分享聖嚴師父就像是點燈的人,了解法鼓山建設過程背後的用心,以及看見每位義工的無私奉獻,深深感動了自己,祈願自己能更精進修學佛法、護持佛法,讓這份光持續照亮世間。

▲在「禪悅境教法鼓山」課程中,學員細細看著法鼓山地圖,認識「法鼓十景」。 (普化中心 提供)

▲學員們由參學導覽員帶領,分為十條動線,安定地踏上這趟回家的心靈環保之旅。 (普化中心 提供)
▲學員盤坐在祈願觀音殿的水池邊,實地感受法鼓山每一處、每一步,無一不是淨土、無一不是修行。 (普化中心 提供)

【海外福田班參學感想】

踩著師父留下的足跡

◎張詩偉(香港法青學員)

每次上福田班,法師們一定會問我們有沒有去過總本山,每一次我都以羨慕的眼神,看著那些把手舉得高高的同學們。這一次,正值水陸法會之際,又可以和海外同學一起上課,更有機會在山上掛單,真是機會難得呀。

短短的三天兩夜,思緒一直沒停下來,因為體驗和感受實在太多。看過《法鼓山故事》、看過聖嚴師父著作,但僅停留在知道的階段,這幾天終於了解,園區內的一廊一道、一橋一石、一磚一瓦,都是師父的開示,都表現著佛陀的智慧和慈悲。課程中果毅法師提到,當初辦福田班純粹憑著一股傻勁,想辦、需要辦,就辦了。我想,師父創建法鼓山何嘗不是憑著這樣一股傻勁,六十歲的老人家,要建立一個千年道場,沒有佛菩薩的護佑、沒有自身的願力,談何容易。

導覽的師兄帶領我們一邊體驗法鼓山,一邊說著一個又一個小故事。踩在木橋上,盤坐在溪邊石塊上,禮拜藥師古佛時,想像著師父留下的每一個足跡;想像著站在大殿外,望向遠處的法華鐘和法鼓大學建築基地,那時的師父,會是怎樣的心情?

常惠法師上課時,播放師父開示「法鼓山建設理念與目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師父講到:外行人帶領內行人,真對不起;外行人講內心話,是真誠的。原來,法鼓山的建築,都離不開佛法和教育,興建過程中,工程人員都學會了放下自我,為了深入師父的理念,更不斷地閱讀佛經和師父著作。我想,是師父的那份堅持和真誠,感染了那麼多社會菁英,這就是身教呀!

跟同行的法青同學分享這幾天的體驗,記得第一天晚上九點多,大家坐在走廊這邊吃著點心聊天,那一邊,法師們卻在清理水陸法會的物資,為隔天的早課布置大殿。早課前走進大殿,法師們連忙準備蒲團、方墊和毛巾,用完午齋去上洗手間,轉過身,卻看到法師在刷廁所。

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副住持果品法師,再忙碌也會來關懷我們,法師們在水陸法會後,隨即投入福田班課程中。果舟法師說,我們不但要吸收佛法智慧,也要懂得散發光熱,也就是師父說的,我們要以感恩心來接受,以奉獻心來付出。是呀,因為有佛法的悲智,有師父的悲願,成就了這麼多無私奉獻的法師和義工,成就了法鼓山的存在。小組討論時,同學們分享彼此的感動。我在想:在感恩和感動後,接著,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腦海中浮現上午體驗法鼓山時,在祈願觀音殿,我發的那個願……

................................................................................................................................................................................................................

【以禪法安業】

職場忙碌的心 從飄泊到安住

◎黃佳卿

為什麼人容易在工作中產生飄泊感?什麼工作才是夢幻工作呢?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人在工作中安住?二○一一年十二月九日,行政中心人資處邀請法鼓大學助理教授辜琮瑜,在雲來寺主講「從飄泊到安住」,以聖嚴師父所提的禪修觀念為主軸,透過看圖說故事、實際職場經驗的分享,引導聽眾找到在工作中安住的方法。

你總是在工作中抱持著比較心,與團體相處常常感到格格不入?總是躲在角落卻又期待被看見?經常堅持用自己設定的框架面對工作,急著做事卻忘了累積提昇的資糧,忽略過去達到的成果而不斷追求高峰……,辜琮瑜指出,以上這些常見狀況,就是在職場中讓人產生飄泊感的原因,而消除飄泊感的方法就在於,心要如何從複雜的外境中收攝。

至於如何安業?辜琮瑜引用師父的自我觀照四層次說明,從認識自我開始,隨時擦拭沾染塵埃的心;不管身在何處,總是肯定自己可以找出解決方法,過程中若發現不足,學習在職場中凝聚互相照顧的力量,自我就能在自利利他中成長,最後在共同成就中維持自在與自由,消融自我,在團體裡以開放的心相互對待。

安業之後就等於找到夢幻工作嗎?辜琮瑜認為,夢幻工作不會從天而降,而是因緣的組合,職場中並沒有獨占的自我成就,都是眾人累積的共同資糧。夢幻工作的出現不是靠著單一的經歷,而是一點一滴創造累積出來,因此與其追求夢幻工作,不如隨順所處的境,在無常變化中做出不變的應對,並從過去習慣的二分世界中跳脫出來,才能真正在職場中安住。

辜琮瑜提醒,要讓心安放在我們認為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上,她舉美國禪修與心理治療師阿尼•柯紮克(Arnie Kozak)所運用的禪修者四種心境變化,來譬喻實踐安業的階段:飄泊心如同好追逐的犬心與愛擺盪的猴心;確立目標後的心如同穩固而專注的獅心;而安頓好的心就會像熱情活力的蜘蛛心一樣,充滿能量專注在工作上,而心而不會被外境牽動。但要達到安業的目標,是生命逐漸鍛鍊出來的特質,需要能量的累積與心的反覆練習,才能逐步趨近。

................................................................................................................................................................................................................

【讀書會的故事】

■ 林口修行在人間讀書會 ■

走入社區 安心又安家

▲林口讀書會走入社區、走入家庭客廳,成員在料理家務之餘,每週還有兩小時可以讀書,給自己進修充電,既能安家又能安心。(信眾教育院 提供)

◎信眾教育院

孟母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林口「修行在人間讀書會」成立近五年,搬了五次家,只希望有更穩定的場所讓大家一起讀書,終於有了現在這個安穩且溫馨的客廳空間。

讀書會的緣起,來自於發起人蔡秀美和鄭春珠,最初為了幫助一位遭遇人生困境的菩薩走過低潮,三個人相約一起讀書,地點是家具工廠的倉庫。沒想到參與的人數逐漸增多,也就順理成章成立了讀書會。但倉庫畢竟不適合做為讀書聚會的地方,所以便搬到一位成員家裡;林口辦事處成立後,有了落腳的地方,卻又因共修處活動多,場地不敷使用,必須另覓他處。從辦事處到瑜伽教室,又轉到一位菩薩的家,幾度尋尋覓覓,最後在「櫻花山莊」落腳。

這趟「外景之旅」打破我對讀書會的「成見」。原以為讀書會一定沉悶嚴肅,沒想到讀書會成員活潑且樂於分享,在交流中激盪出不同的火花,原來讀書會可以這麼好玩!許多讀書會成員是親子檔、夫妻檔、兄弟檔,家人一起讀書的畫面,非常溫馨。

讀書會走入社區,對家庭主婦而言,真是一大喜訊。除了原有成員,還加入左鄰右舍的婆婆媽媽們,加上現任帶領人曹靜茹善用網路,將讀書會訊息上傳到林口地區的葡萄藤網站,更強化在地扎根、「修行在人間」的目標。有成員分享:能有一個走幾步路就到的讀書會,覺得非常幸福;能在料理家務之餘,每週還有兩小時可以讀書,給自己進修充電,既能安家又能安心,家人看到自己的改變,對於讀書會更投以百分百的支持。

每次讀書時,大家總不忘帶水果、點心來分享。幾位年長成員共用老花眼鏡,輪流朗讀每段文字,即使生澀,但認真投入的態度,為讀書會增添了一股不斷前進的動力。讀書會更是彼此支持鼓勵的大家庭,曾經有位成員親眼見到兒子車禍往生,當下崩潰並陷入重度憂鬱,幸而在成員的關懷鼓勵及佛法的引導下,走出喪子之痛,也體認到生命無常,應把握當下精進修行。

林口讀書會幾次轉換地點,也曾有過只剩三個人的慘澹經營,但創會元老不氣餒,毅力堅持,才有現在成熟穩定的讀書會。大家都知道讀書會得來不易,所以成員間更是彼此珍惜,把握「隨時可讀書、處處是書房」的每一個因緣。

................................................................................................................................................................................................................
 

回家,踏上心靈環保之旅

踩著師父留下的足跡

職場忙碌的心 從飄泊到安住

【讀書會的故事】林口修行在人間讀書會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