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59期 2011.07.05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心靈成長 焦點報導 樂在修行 第16屆IABS大會特別報導 
   

百花競放的國際佛學盛宴

IABS是全球佛學研究最盛大的國際學術會議,
本屆共有一○一場專題研討(Panels & Sections),發表五百多篇論文,
這些議題展現了怎樣的時代意義?對當代佛學研究又有哪些指標性的影響?

◎許翠谷

▲與會學者發表不同佛學領域的研究成果,豐富多元的研究內容,呈現當代佛學研究百花競放的一面。 (上圖:許朝益 攝。下圖:李東陽 攝)

在IABS大會開始前,法鼓佛教學院副校長杜正民即帶領研究團隊,針對與會者提報的論文摘要(abstract)進行關鍵字及詞彙統計分析,並將分析結果以「標籤雲(Tag Cloud)」的方式輸出製成海報放在會場上,藉由視覺化的呈現,讓人對當前佛學研究的重心及發展方向一目了然。從本屆五百多篇論文來看,大致有五個研究主題較為突出,分別是漢傳佛教、藏傳佛教、早期佛教(Early Buddhism)、犍陀羅藝術、比丘尼受戒等議題。

從原典研究 轉向入世關懷

大會策畫人馬紀教授指出,本屆大會在臺灣舉辦的優勢,吸引許多在地學者參與,讓漢傳佛教及臺灣佛教的相關議題備受矚目。而藏傳佛教相關的論文篇數較往年成長一倍,其中關於金史密斯(E. Gene Smith)紀念專題、藏文大藏經翻譯計畫(Tengyur Translation Project),凸顯了文獻保存及翻譯的重要性。因此,大會期間,相關場次都吸引了爆滿的學者前往聆聽、討論。

此外,佛教學院副校長杜正民以多年來參加IABS的經驗分享,這十多年來,佛學研究議題已逐漸從原典、文本的探究轉向當代關懷,例如今年提出的臨終關懷、環境生態學、女性主義等題目,顯示佛學研究已轉向能與時代對話,展現佛教學術研究入世關懷的一面。

首度參加IABS的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助理教授俞永峰也認為,跨領域的研究愈來愈多,本屆有從人類學、生態環境、建築空間等面向切入,相信透過這樣的學術交流,未來的研究議題會更豐富多元。他說:「我主持專題研討,也發表論文,我的研究主題得到許多回應,對我未來研究方向的確立與修正很有幫助。」

多元研究進路 開展佛學向度

研究方法方面,政大哲學系教授林鎮國觀察表示,長期以來佛學研究的進路側重文獻學和語言學,但資訊科技的發展則逐漸改變這個傳統,並帶動數位佛學的興起。杜正民於一九九九年代表中華佛研所出席IABS大會時,即提出「佛學數位圖書館」的論文,不僅成為IABS數位佛學研究的濫觴,後來也成了大會常設專題。今年佛教學院圖資館館長馬德偉提出聖蹟地理學(sacred geography)、洪振洲助理教授提出數位佛學資源,也獲得廣大回響。

其中,聖蹟地理學的論文如明清時期的普陀山遊記、晚明的五台山與佛教等,便整合了地方誌、遊記、宗教學等方法論,透過地理資訊系統(GIS)標記佛教歷史上重要事件的發生時間和地點,以視覺圖像呈現佛教的發展軌跡,標示著佛學研究的新里程。

跨科際的整合也為佛學研究帶來新的視野,例如心理學、腦科學、人類學、民族誌等,尤其近年來受到人文研究的影響,本屆也有不少以「敘事研究」(narrative studies)為方法的專題,例如本生故事(J?taka Stories)、佛教歷史著作的敘事策略(Narrative Strategies in Buddhist Historical Writings)、犍陀羅及案達羅佛教敘事語境(Gandh?ran & Andhran Buddhist Narratives in Context)等。

與會學者年輕化、團隊化

大會期間讓人感受特別深刻的是跨領域專家以及年輕學者的參與。由於IABS採會員制,資格不限於佛教學者,因此總能吸引全球各領域的專家與會。例如美國醫學中心的醫師雷蒙(Dr. Geoffery Redmond)便是IABS的常客,本屆會議他發起兩個關於「佛教與卜筮」(Buddhism and Divination)的專題,探討卜卦在佛教信仰中的角色。來自德國的文物修復專家華海燕、化學工程師徐靄可(Eckhard Stroefer),醫學教授朱迺欣、楊賢馨等人提報的論文,也為本屆大會增色不少。

會場上,還有另一個引人注目的是年輕研究生的發聲。由教授帶領研究生們一同與會、發表論文,也是IABS的一項傳統,而且研究生帶著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熱情,勇於發言、提問,經常有亮眼的表現,本屆會議上政大哲學系的研究生便相當活躍,不僅積極參與討論,還發起「認識論及救度思想」(Epistemology and Soteriology)專題研討,吸引了各國青年學者的參與交流。

六天會期中,國際會議廳、雀榕樹下、宴會廳、圖資館,隨處可見與會者三三兩兩群聚,分享自己最新的研究發現、交流彼此的想法與建議,這些景象不僅點出IABS作為國際佛學交流平台的重要性,也實踐了聖嚴師父期勉法鼓山成為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的理想。

................................................................................................................................................................................................................

IABS各場次發表主題

日 期 專 題 研 討(Panels & sections)
6/21
當代漢傳佛教的建構(1&2)/心靈環保:略探禪佛教與佛教倫理/柬埔寨的遺?/紀念金史密斯:他的一生及成就/本生故事(1&2)/《大毘婆沙論》的編纂問題/戒律及發願/漢傳佛教的佛典研究(1&2)/因明與知識論(1&2)/藝術與建築/漢傳禪修/漢傳佛教的思想/台灣的佛教/空性與倫理:二十世紀東亞思想中的佛教/六至七世紀在中國的印度佛教思想(1)/佛教尼眾:傳戒/西藏的社會學研究/佛教歷史著作的敘事策略:方法學上的問題/絲路佛教(2)/中觀
6/22 犍陀羅文獻與犍陀羅的佛教(1&2)/重新檢視聖嚴的禪修、學術研究及對大乘經典的詮釋/早期佛教(1)/跨越種族的民族佛教:東南亞的佛教/佛教與卜筮(1&2)/藏傳教義的研究/入世佛教的教學策略/透過東亞資料研究印度佛教(1)/佛教歷史著作的敘事策略:印度/西藏/東亞佛教/佛教哲學和救世神學意識的形式或角度(1&2)/藏傳佛教授比丘尼戒的展望/藏傳佛教的翻譯:語言、傳遞與轉型/表演與念誦:東南亞和斯里蘭卡南傳佛教的維善塔拉本生/六至七世紀在中國的印度佛教思想(2)/戒律研究最近的進展/日本佛教視覺文化中的在地感,真實或想像/大乘佛教(1)/漢傳佛教中的植物、動物及花園/丹珠爾的翻譯計畫
6/23 自空/他空:印藏對話的觀點/中世紀亞洲印度佛教的傳輸模式/古代日本手稿/禮儀手稿與佛教儀式的研究/談話的旅程:作者的詮釋旅行/佛教哲學的比較法/陳那的研究/居士在形成現代佛教當中的角色/民族佛教/伊朗民間的佛教/鳩摩羅什及中國早期大乘的發展──以經典與圖像為證之說明
6/24 佛教與中國/西藏/日本中世紀之宗教傳統(1&2)/反對和諧:激進佛教之思想與實踐(1&2)/禪與晚唐至元代的教法/早期印度佛典中的女性/佛教在亞洲或跨亞洲的地方動態,易位以及回歸語境/密續/知識論與救世神學/韓國佛教與環境行動/犍陀羅及案達羅佛教敘事語境/佛教與超越戒律之法律/聖蹟地理學(1&2)/彌勒佛:犍陀羅、中國及南亞圖像與經典的研究/佛教自然化?/八至十二世紀《陀羅尼經》在東亞的流傳與使用/阿毘達磨的重新思考/現代漢傳佛教的正信、正統與邊界/早期佛教(2)/初期大乘的進路/漢傳天台教法中之禪修、經驗、傳遞、經文與詮解/跨東亞地區佛教建構的理性宗教
6/25 印度如來藏教義的早期呈現/重構晚期印度佛教歷史:密教與非密教教義之間的關聯性/從實際的角度來看佛教窟:它們的使用及功能/中觀與瑜伽:對手或盟友?/佛教哲學研究/日本與韓國/尋找世親/密教的儀式:東南亞與東亞的密教禮拜儀式/安寧和緩療護之臨床佛教研究/大乘佛教(2)/佛學研究之數位資源(1&2)/早期佛教文獻與藝術/佛教作為社會之少數:維持身分的圖解與策略/《法華經》:大乘或超越大乘?/佛教語言哲學/藏傳原典研究/二十世紀中國與日本佛教思想中的人道精神與人類/佛教地點
................................................................................................................................................................................................................

【法鼓山大學院研究團隊】

▲法鼓山大學院師資、僧團法師,在本屆IABS踴躍組成專題研討,提報十多篇論文,展現研究成果的同時,也打開漢傳佛教國際能見度。(李東陽 攝)

打開漢傳佛教能見度

◎張錦德

本屆IABS大會,法鼓佛教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師資與僧團法師踴躍組成專題小組,提報十多篇論文,不僅展現臺灣佛學研究的成果,也打開漢傳佛教國際能見度。

佛教學院副校長杜正民、教授馬德偉、洪振洲、法源法師等,組成了「佛學研究之數位資源」、「聖蹟地理學」等專題,發表長年投入數位佛學研究的建構成果;校長惠敏法師參與「安寧和緩療護之臨床佛教研究」小組,發表如何將佛法安定人心的特色,落實在現代醫學臨終關懷上。鄧偉仁助理教授、無著比丘也分別發表華語圈帕奧上座部禪法的原教旨主義,以及探討比丘尼制度等論文。

法鼓山副住持、佛教學院學士班系主任果暉法師則針對漢傳禪法的開悟現象深入探討;佛研所所長、佛教學院研修中心主任果鏡法師,將聖嚴師父的禪法與觀音耳根圓通法門進行連結,讓與會學者了解漢傳禪法的圓融以及多元性。

僧團法師由僧大副院長果光法師帶領,組成「心靈環保:略探禪佛教與佛教倫理」專題,並參與「重新檢視聖嚴法師的禪修、學術研究及對大乘經典的詮釋」專題。

果光法師共發表兩篇論文,他以法鼓山僧團為例,說明利和同均的寺院經濟觀與面對欲望的處理原則,即是師父所提出的「四要」。面對市場經濟的考驗,法師指出「正念消費」的看法,呼籲人們不應被欲望牽引而消費,應轉向為知道花費的真正意義。另一篇論文則從師父禪法的實踐中探討《六祖壇經》的「一行三昧」。

果祥法師針對西方翻譯《六祖壇經》的註解提出新的看法;常悟法師從師父提出的家庭倫理觀,說明家庭倫理的時代意義,應是強調人際的關係,從「布施心」及「慈悲心」做起,遵行守本分、盡責任、尊重彼此、相互關懷等四個原則,化解人際的衝突與不安;常隨法師則透過師父的禪法探討話頭禪的自性空,並溯源禪宗祖師憨山德清的教法。不克出席的常慧法師,於提報的論文中闡述《信心銘》的禪法內涵與修行方法。從詩中「信、解、行、證」的鋪陳理路,呼應隋唐以前的佛教環境,強調從「有」至「空」的修行次第。

會場中,向來重視個人主義的西方學者,對常悟法師提出的佛教家庭倫理、常諗法師指出促成建立全球倫理的角度,深表興趣與認同。

果光法師受訪時表示,透過事前的會議討論、論文撰寫、大會上的論文發表,加上與國際佛教學者相互交流,這些寶貴經驗,對僧團法師都是難得的學習成長。

................................................................................................................................................................................................................

【IABS藝文饗宴】

(張錦德 攝)

(李東陽 攝)
(許翠谷 攝)

體驗 漢傳禪法清楚放鬆

6月23日下午,有近四十位與會學者到禪堂體驗漢傳禪法。兩小時的禪修指引中,僧團常悟法師首先引導大眾認識「鬆」與「緊」的身心狀態,接著由八式動禪入手,逐步體驗「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清楚放鬆,全身放鬆」。與會者也學習七支坐法並實地體驗禪坐,最後輔以全身按摩。這些學者幾乎都有禪修基礎,但多是初次接觸漢傳禪法,會後他們紛紛表示,放鬆及全身按摩確實幫助他們,從緊湊的議程中消除疲勞,身心感到溫暖與舒暢。(許翠谷)

...............................................................................................................................

品味 一期一會茶禪文化

文化節目中的茶禪體驗,以簡約綠意的空間設計,吸引了與會者的目光。茶席上,以佛教學院校訓「悲智和敬」為精神,並將「心六倫」的理念融入其中,透過奉茶、品茶的禮儀,展現人我和諧的禪文化,同時也讓學者在一飲一啜中,體驗「一期一會」的茶道精神。

茶禪現場也有國樂演奏及國畫「點梅」,學者以手指蘸硃砂在宣紙上點出花瓣的結構與姿態,體驗東方傳統藝術文化。(許翠谷)

...............................................................................................................................

感受 聖嚴師父翰墨說法

IABS會議期間,適逢「遊心禪悅」書法展期,不少與會學者也「忙裡偷閒」前往展場領略筆墨間的禪趣法味,由於與會者多數有漢學根底,展場上經常可見學者駐足品味,或三五成群討論字裡行間的禪機意趣,而師父所寫的〈空中無色〉、〈無事樂〉、〈離幻即覺〉等短偈,也讓各國學者進一步認識漢傳禪佛教的內涵。

圖資館也同步展出佛畫家林季鋒的白描佛畫,揉合傳統工筆與當代文化元素的造像藝術,為會議現場妝點一分活潑靈動的色彩。(許翠谷)

................................................................................................................................................................................................................

百花競放的國際佛學盛宴

IABS各場次發表主題

打開漢傳佛教能見度

IABS藝文饗宴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