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40期 2009.12.05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建設法鼓山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法鼓山水陸法會召集人果慨法師(左)在「水陸法會論壇」中,介紹法鼓山舉辦水陸法會的因緣與歷程。右為主持人中華佛研所所長果鏡法師。 (張錦德 攝)

【第三屆大悲心水陸法會】

與佛法、與時代的對話

二○○九水陸法會論壇 宗教學者探討水陸法會改革的時代意義與修行精神

【張錦德/金山報導】「大悲心水陸法會在傳承中完成創新,圓滿符合環保、回歸佛法,契合時代需求的理念。」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在「二○○九法鼓山水陸法會論壇」的開幕致詞上,強調法鼓山的水陸法會在教界、學術界、藝術界、科技界的協助之下,是既新穎且回歸佛教本懷的新時代法會。

這場由法鼓山僧團及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聖嚴教育基金會、法鼓佛教學院、法鼓大學籌備處協辦的論壇,於十一月二十一日在法鼓山國際會議廳舉辦,並有現場同步網路直播論壇內容。論壇共分三場,邀請研究佛教、道教、民間信仰等專家學者,分別針對「法鼓山水陸法會特色」、「佛教法會的修行意義與社教功能」、「跨宗教對談──懺與救贖:佛、道、民間信仰」等三大主題進行對談,希望藉此深入探索水陸法會的根本精神,並分析法鼓山所改革的儀軌、壇場布置等,其傳達的時代意義與具有的創新指標。

論壇開始之前,法鼓山水陸法會召集人果慨法師首先向大眾說明,水陸法會的改革是與時代潮流、民間信仰進行對話。他說:「修訂法會儀軌並非自法鼓山開始,實際上自唐朝起,約隔四百年左右,佛教就會藉由編修法會儀軌,貼近教界與時代間的距離。」他強調,改革的準則是遵循聖嚴師父的指示,務必使儀軌的修訂是以漢傳佛教為基礎,並借用現代數位科技,才制定出這套既適合現代人生活需求、環保理念,且具備佛法教育、安定人心的法會儀軌。

▲今年法會啟建之前,特別透過論壇的形式,邀請宗教學者探討法鼓山水陸法會的特色、佛教法會的修行意義與社教功能,並進行跨宗教對談,讓經懺佛事回歸佛法精神。(張錦德 攝)

秉持此一理念,儀軌修訂小組成員常智法師也表示,今年水陸法會的佛事長短適中,會依照現代人的作息進行合理安排。而水陸儀文的增刪、改編,將能更契合現代人的文化環境,讓所有參加法會的大眾,都能體會到「真誠、真正的佛法」。

不少與談人在論壇中,都以法鼓山水陸法會為例,強調佛教法會的宗教、社會功能。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所教授張家麟就認為,法會與數位牌位的結合,除了有環保意涵,透過無形的牌位,更著重「心」對佛菩薩的禮敬及對眾生的救度,是「心靈環保」的表現方式。聖嚴教育基金會董事施炳煌則認為,過去傳統法會強調的是「普度」功能,但法鼓山則教育四眾以大悲心利人利己的態度參與法會,不但與佛法中「平等施」相應,更強化自度的心地法門實踐。

外界的肯定與支持,確立水陸法會改革的合宜性,當天也開放十壇壇場巡禮,讓近五百位參與論壇的學者及觀眾,提早感受大悲心水陸法會的殊勝法益。

.................................................................................................................................................................................................................

【水陸法會論壇】

【主題一】法鼓山水陸法會特色

.主持人:
楊蓓(法鼓大學籌備處副教授)
.與談人:
汪娟(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教授)
林其賢(聖嚴教育基金會董事)
施炳煌(聖嚴教育基金會董事)

汪娟以聖嚴師父於一九六○年所發表的〈論經懺佛事及其利弊得失〉一文,指出早在五十年前,師父就提出針砭,當代的經懺佛事已不再是專心辦道的修持方法,因此法鼓山舉辦水陸法會的作法,便是將法會回歸為修持的法門。針對「民間信仰的成分,以及不符合環保理念的作法,全皆去除」,讓水陸法會回歸是僧俗四眾的教育和共修的法會。

林其賢則以「既愛又恨」,來形容聖嚴師父對曾經偏離佛教精神的經懺態度,因此他主張,應該回歸漢傳佛教法會的精神。首先要適應現代科學精神,修改非佛教的迷信成分;其次融入現代民主制度,去掉法會中受君主體制影響下的告疏……等不平等儀式;並確認出家僧眾積極化導的教育功能,教導信眾如何自求感應諸佛菩薩,進而學佛成長以自我提昇。

施炳煌則以「創新」、「合時」兩個主題強調法會形態的改變是自然而然的。他認為這一百年來,人類已從農業社會蛻變成工商業到現代的資訊業,擁有教育功能的法會,更該隨著人類的生活方式而轉變。他以數位牌位為例,強調這不是標新立異,而是一種學習,因為現代已是數位化時代,除了數位牌位,也很難再找更適合的媒介來取代傳統牌位。

【主題二】佛教法會的修行意義與社教功能

.主持人:
劉安之(法鼓大學籌備處校長)(楊蓓教授代理主持)
.與談人:
張家麟(真理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辜琮瑜(法鼓大學籌備處助理教授)
侯沖(上海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張家麟在談到法會的宗教、社會意義與功能時,以大悲心水陸法會為例,認為數位牌位,除了達到環保效益,也不失信仰者對佛菩薩的禮敬,與對祖先超拔的宗教心靈需求。更重要的是,法會沒有實體的牌位,法師與參與信眾必須透過信仰的虔誠力量,才能達到法會的「超度」功用,這無疑也是「心靈環保」的呈現方式。

辜琮瑜則是感恩聖嚴師父的研究與開展,讓現代人可以從傳統法會中學到純粹的法。她說:「傳統法會的目的是『嚴土熟生』──莊嚴淨土、成熟眾生,現代的詮釋就是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一般認為傳統法會多強調佛菩薩的外力庇佑,但其實自力在法會進行中也很重要,例如透過禮拜、誦經、持咒、觀想等戒定慧的修持,來調伏身口意三業。

由於侯沖不克前來,由辜琮瑜代為宣讀論文。文中指出水陸法會擁有不同功能,可以滿足不同人的各種需要,因此自古以來就有種種感應事跡。特別在宋代,一個人能否稱得上善人、孝子,就看是否有舉辦水陸法會。水陸法會儼然成為是否有做善事的判斷,由此可見水陸法會的社教功能,在當時非常受到重視。

【主題三】懺與救贖:佛、道、民間信仰對談

.主持人:
惠敏法師(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與談人:
李豐楙(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鄭志明(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果暉法師(法鼓佛教學院佛學系系主任)

李豐楙認為,道教思想的成熟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正是中國政治上最黑暗時期,當時普遍都有末世的思想,會去思考、尋找政治、社會動亂不斷的原因為何?李豐楙指出道教的「悔罪」思想就是起源這時候,當時的人相信天下大亂是源自於人心失序,於是主張「集體的人要承擔集體的罪」,透過懺悔、贖罪儀式,使得天地的秩序得以恢復。

鄭志明指出,民間信仰其實是一種原始宗教,從最早對大自然的崇拜,演變到對鬼神、祖先的崇拜,後來還受到儒釋道三教的影響。例如為何一年中有很多的節日都在祭祀祖先,就是深受儒家「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的影響。後來受到佛、道的影響,才有懺悔概念,不只祭祀還要超度祖先,這也是一種孝道精神的展現。

果暉法師整理了《阿毘達磨俱舍論》、《是法非法經》、《中阿含經》等經文中,「懺」、「悔」兩字的字義,強調佛教的懺悔是一種能忍的表現。法師進一步指出現代法會中的經懺佛事,其理論基礎都來自於大乘經典,例如《妙法蓮華經》就記載:「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相信參與法會,只要恭敬禮拜,就能在現世得到福報。

.................................................................................................................................................................................................................

【佛國供養.十壇巡禮】

巡禮供養 感受壇場殊勝

▲聖嚴師父親書的「心地莊嚴」墨寶,懸掛在總壇內,提醒著每一位巡禮和參加法會的信眾,以佛法清淨自心。(李東陽 攝)

▲在西方三聖的慈眉俯視下,大壇的悅眾法師們,正進行著儀軌的排練。(李東陽 攝)

▲參訪民眾在導覽義工引導下,依序巡禮各個壇場。今年「功德堂」延續數位牌位的環保作法,並以素雅的布幔和《阿彌陀經》經文為場布,體現清淨、莊嚴的佛教法會藝術。(李東陽 攝)
 
.................................................................................................................................................................................................................

與佛法、與時代的對話

【主題一】法鼓山水陸法會特色

【主題二】佛教法會的修行意義與社教功能

【主題三】懺與救贖:佛、道、民間信仰對談

巡禮供養 感受壇場殊勝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