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40期 2009.12.05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建設法鼓山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法鼓佛教學院金山醫院 合作培育臨床宗教師

結合佛法與醫學 以宗教安心力量落實臨終關懷 圓滿生命最後一程

▲在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右七)、金山醫院董事陳榮基(左六)等各界貴賓祝福下,佛教學院校長惠敏法師(右六)及金山醫院院長李龍騰(左四)簽訂臨床宗教師培育暨訓練合作計畫。(許朝益 攝)

【蘇奕瑄/金山報導】在人生最後階段,信仰是很重要的安定力量,為培育佛教臨床宗教師,推動本土化的靈性照顧及安寧療護專業,十月二十七日,法鼓佛教學院與北海岸金山醫院於法鼓山園區國際會議廳,共同簽訂「臨床宗教師培育暨訓練合作計畫」,在方丈和尚果東法師、金山醫院董事陳榮基祝福下,由佛教學院校長惠敏法師及金山醫院院長李龍騰代表簽署,台大醫院家醫科陳慶餘教授、臨床宗教師培訓講師宗惇法師、金山醫院衍德會志工隊等也到場觀禮。

藉由這個合作計畫,雙方將從教育、學程、醫療、推廣等面向,培訓臨床宗教師,透過臨床訓練、熟悉病房團隊運作、熟悉靈性照顧理論架構、個案討論等課程,培養安寧醫療的專業能力。

具有豐富臨終關懷經驗的方丈和尚致詞時,特別強調臨終關懷的重要,同時感恩各界的協助,讓臨床宗教師的培訓順利進行,也讓法鼓山大關懷教育的理念,能更為落實。

惠敏法師表示,這個合作計畫將為有志於從事安寧療護的法師及佛教學院學生,提供完善的學習管道,而臨床宗教師的培訓納入正式的佛教教育學程,對本土化的靈性照顧發展,以及佛教界參與安寧療護的培訓,有很大的助益。

身兼蓮花基金會董事長的陳榮基,特別感恩聖嚴師父兩度捐款蓮花基金會,支持佛教臨終關懷的發展。陳榮基歡喜地表示,未來金山醫院的「法蓮病房」,將成為臨床宗教師重要的培訓場所,可以讓更多受過專業培訓的人,走入醫院道場弘法。

簽約儀式後,惠敏法師也播放一段安寧療護的臨床教學影片。影片中,法師引導家屬與病人做最後的告別,教導病人多念佛安定心靈,要放下執著,也為病人主持皈依,以佛法的力量紓解病人身心的痛苦及死亡恐懼,更凸顯宗教師在臨終關懷過程中安定病患及家屬心靈的重要。

「安寧療護除了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四全照顧外,更需要發展成『全社區』照顧,金山醫院跟佛教學院的合作,將可作為全社區照顧的示範。」致力於安寧緩和醫療的陳慶餘教授,對於雙方的合作充滿了期許。會後,佛教學院碩士班學生康吉良現場演唱「永恆的方向」、「用心擁抱」兩首歌曲,獻給為生命奮鬥的勇士們,也為在場人士、醫院義工和法師加油打氣。

.................................................................................................................................................................................................................

▲佛教學院校長惠敏法師(左)、漢堡大學印度學系系主任齊莫曼(右)共同締約。  (蘇奕瑄 攝)

佛教學院與漢堡大學 學術交流締約

【蘇奕瑄/金山報導】法鼓佛教學院與德國漢堡大學亞非研究所,十一月四日在法鼓山園區階梯教室舉行學術締約儀式,雙方就學術人才訪問、教學研究的交流、優秀學生的交換,展開合作。未來,漢堡大學每年將提供三位交換學生名額,讓佛教學院學生享有學費全免的優惠,前往德國研習學業。

當天的簽約儀式,由佛教學院校長惠敏法師、德國漢堡大學印度學系系主任齊莫曼(Michael Zimmermann)共同簽署。惠敏法師致詞時表示,此次簽約,特別感謝佛教學院德籍特約研究員無著法師(Ven. Anaalayo)居中促成,讓兩校在促進人才訪問與教學研究交流、學生參與課程與交換學術資源等方面,有了良好的合作機會。

締約儀式前,齊莫曼教授以「《菩薩地•戒品》之創新結構」(The Innovative Structure of the 'Chapter on Ethics' in the Bodhisattvabhumi)為題,發表專題演講,齊莫曼說明,《瑜伽師地論》的〈戒品〉將戒分為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三種,對戒律提出一種新的分類,目前尚未在其他比〈戒品〉更早的文獻中發現,後來這樣的分類受到普遍的接受,成為菩薩正行的要求,〈戒品〉可視為印度大乘佛教中,一種「戒律新精神」的展現。

這場演講除了佛教學院師生,政大哲學系教授林鎮國、耿晴也到場聆聽,並針對演講內容提出問題。從現場的互動氛圍,可以感受雙方已經展開國際佛學交流的步伐了。

.................................................................................................................................................................................................................

助人也需自助 楊蓓主講助人中消融自我

【本刊訊】助人為什麼會快樂?為什麼有些人進入災區救災卻挫折地離開?十一月一日,法鼓大學與法鼓山慈基會於法鼓德貴學苑七樓無盡講堂,舉辦一場生命關懷講座,邀請法鼓大學籌備處副教授楊蓓主講「助人工作者的自我照顧」。楊蓓從助人工作者的心態出發,帶領近九十位參與講座的救災義工、公益團體成員、社工人員和學生,檢視自己在助人過程中的價值觀,引導學員充分看見自己的自我中心,接著學習轉化、消融自我,才能真正看見對方的需要。

楊蓓以自己所輔導的個案為例,說明在助人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替代性創傷」,這是由於助人者內心隱藏的創傷,被對方的創傷引發了。因此所謂的自我照顧,是助人者必須先正視自己的「陰暗面」,坦然面對過去的傷痛,進行「自我修復」,並學習與傷痛共處,把這些傷痛和伴隨的成長,變成「自我滋潤」的維他命,接著進一步超越自我的習性和貪瞋癡,在過程中淬煉自己助人的心和助人的行為,才能做到有效的助人,讓助人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過程。

「助人的工作,是一個修行的歷程。」楊蓓指出,從看見自己的自大、自以為重要,到接受自己的自我中心,繼而真正去轉化它、超越它,這樣,助人的成就感和自我期望,也就變得不重要了;就像禪修時,看著念頭生起,覺察自己不在方法上,就放下它,這樣才能更接近聖嚴師父所說的「外境動,心不動」。

「師父曾說,他一輩子從來沒有想要做什麼,只有『願』,沒有『想要』。」楊蓓最後引用師父的話,與現場聽眾分享,「想要」是以自我為中心,會被有形的自我局限,唯有不斷地自我淬煉,讓自我越來越小,才能真正看見人間的需求,讓助人的生命跟生涯無限。

.................................................................................................................................................................................................................

自我放開 人生目標就出現

常法法師分享「出離自己」 從領執過程中體驗放下我執

【洪國洲/台北報導】「自己過得好嗎?」十月二十九日在德貴學苑舉辦的「法師有約」講座上,一開始,常法法師先讓大家向自己問好,接著看看是否還有餘地,也能問問別人是不是也很好?法師表示,這也是一種慈悲心的練習。

▲常法法師在「法師有約」講座上鼓勵大家,當自我全部放開,人生的目標就會出現,一切就會變得清楚而明朗。 (法青會 提供)

擔任法鼓山慈基會副祕書長的常法法師,專業領域是心理學。法師說到,心理學的研究,讓他學習對人、對生命的探索。不過,本來以為讀完大學、出國深造,會對人生更有方向,結果卻不如預期,在此時期,經由研究所一位教授的介紹,他參加了法鼓山在基隆月眉山舉辦的大專禪七。

打七過程中,聽聞聖嚴師父開示,常法法師學到一個遠離煩惱的法門,就是「出離心」的培養──出離錢、出離名利、出離自己,其中「出離自己」是法師從未聽聞的想法。「深究其義,煩惱源於自己,出離自己,當然就沒有煩惱了。」法師描述當時一聽到這個觀念,就告訴自己「對、對、對,就是這個,這就是自己要學的!」

法師談到出家後,接受出家眾的訓練,是一個很寶貴的體驗,從僧團領執的過程中,學習如何放下我執。「大多時候,執事的安排不會是做專業的領域,反而是哪裡不熟,哪裡去。」法師舉曾經擔任維那的經驗,說明自己一直認為唱歌不好聽,對當眾唱誦有著不安的心理,因此領執期間,直到第十天唱誦都還在抖。但當時的經驗,讓他學會接受不完美──接受別人、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同時法師也體驗到,其實不放過自己的人,就是自己。法師藉此鼓勵大家,當自我全部放開,人生的目標就會出現,一切就會變得清楚而明朗。

.................................................................................................................................................................................................................

禪與科技教育研討會 12/19舉行

佛教學院將於12月19日,舉辦「以人為本的科技教育─ZEN與科技教育」研討會暨工作坊,分別從腦科學、資訊科技、人文關懷的角度,來探討佛教禪修傳統與現代生活的關係。有鑑於八八水災對南台灣造成重創,會中也將就心靈減壓空間,共同討論禪(ZEN)的心靈療癒功效,歡迎各界參加。
•時間:12月19日(六)9:00∼17:00
•地點:法鼓山園區教育行政大樓會議廳
•報名:12月14日截止,請上網報名:
http://www.ddbc.edu.tw/zh/conferences/zenandtech.html
•洽詢:(02)2498-7171分機2248

 

法鼓佛教學院考生輔導會 開始報名

•活動日期:2010年2月20日(六)
14:00∼17:00
•活動地點:法鼓佛教學院一樓階梯教室
•報名方式:
(1)通訊報名:請註明姓名、性別、 畢業學校及科系、電話、E-mail, 郵寄「20842台北縣金山鄉西勢湖2-6號 法鼓佛教學院 碩士班/學士班 收」
(2)上網報名:請至本校網站 http://www.ddbc.edu.tw 招生專區/考生輔導會
•洽詢電話:(02)2498-0707
轉2372(碩士班)2242(學士班)

.................................................................................................................................................................................................................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12月號 「心的鍛鍊」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談到「心」,翻開三藏十二部經典,無處不在說明觀心、淨心的重要,以及心的妙用。本期透過經典對心的譬喻與形容,對應現代人心的現象,帶您重新認識自心;而聖嚴師父教大眾如何鍛鍊心的開示,除了對「心」的狀態層層剖析,還提出可運用的「佛法鍊心術」,為現代人提供安心自在的法門。

派駐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的常慧法師,本身為馬來西亞人,人生的黃金二十年都在台彎求學、學佛、出家,如今回到故鄉竟「水土不服」,新專欄「南洋隨筆」讓我們隨著常慧法師的回鄉步履,一起探訪這塊多民族、多文化與多宗教的國度。(每本150元,訂閱一年144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 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

•作者:聖嚴師父•譯者:釋會靖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本書是聖嚴師父1975年在日本完成的博士論文,為師父細讀蕅益大師二百二十八卷著作的研究成果。全書二十餘萬言,探究了蕅益大師一生的信仰、思想、學理,乃至修行境界。全書結構嚴謹、論理縝密,透過師父淵博的學識及獨到的見地,引領讀者深入蕅益大師的內心,體解大師「事事為道業,處處為眾生」的悲心宏願。

◎洽詢電話:(02)2896-1600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www.ddc.com.tw

.................................................................................................................................................................................................................
 

法鼓佛教學院金山醫院 合作培育臨床宗教師

佛教學院與漢堡大學 學術交流締約

助人也需自助 楊蓓主講助人中消融自我

自我放開 人生目標就出現

禪與科技教育研討會 12/19舉行

法鼓佛教學院考生輔導會 開始報名

【法鼓書齋】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