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35期 2009.07.05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特別報導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蔡國強到台北安和分院拜會師父,留下難得合影。(本刊資料)

沒有師父的會客室

國際藝術家蔡國強送聖嚴師父的禮物

四月二十三日晚間八點,國際裝置藝術家蔡國強特地上法鼓山,為聖嚴師父帶來一份珍貴禮物。在沒有師父的會客室裡,蔡國強與方丈和尚侃侃談起與師父在台北結緣、在紐約暢敘。未能送師父身後一程的蔡國強,感受到師父法身長存,正如同一座精神豐碑,散發無所不在的光亮。

◎羅秀芝

自聖嚴師父圓寂後,法鼓山上的會客室沉靜多日,春暮遲遲的四月底,再次傳出訪客敘談的朗朗音聲。「由於忙著北京奧運開幕、閉幕典禮,錯失了和師父對話、親近的機會。」國際知名裝置藝術家蔡國強,在建築師葉榮嘉伉儷、誠品畫廊經理趙琍的陪同下,於四月二十三日特地來訪。

位於法鼓山第二大樓四樓的會客室,往常一到週六日,各界貴賓、社會賢達等訪客總是絡繹不絕,或與師父敘談,或向師父請益。這一天,在沒有師父的會客室裡,師父一樣未曾缺席,來訪的蔡國強與方丈和尚果東法師,侃侃談起師父的點點滴滴。

「二○○五年十二月,我和聖嚴師父在台北安和分院初次見面,往後又數次在紐約東初禪寺暢敘,總覺得和師父的緣分特別深,即便師父圓寂了,仍感覺法身長存的師父是無所不在的,永遠都在身邊。」蔡國強回憶。

「師父曾表示會『乘願再來』,或許就是這樣的意思吧!」談到法身長存、無所不在,方丈和尚說這對廣大的信眾而言,是莫大的精神安慰。

與師父暢談 開闊創作靈感

▲方丈和尚引領蔡國強與眾人,循著月光前往生命園區。蔡國強雙手合掌,向植存區默禱。(釋果賢 攝)

「師父講的話,讓我開闊很多創作上的靈感。」蔡國強接著提及,自己的工作室距離東初禪寺不遠,因而能常到東初禪寺拜會師父,「從師父的話中,總可以感受到師父的眼光和睿智。雖然師父不是藝術家,但是師父在宗教修行上的體證,已超過了藝術的創作形式。」
談到藝術創作,葉榮嘉憶及去年(二○○八年)曾接獲師父來電,希望邀請蔡國強為法鼓山創作藝術,葉榮嘉隨即去信蔡國強,表達師父的誠摯邀請。

對蔡國強來說,為法鼓山創作,是個人創作生命的新課題,「師父具有開創精神,從不抱殘守缺,凡事皆有理念,並以身作則。一如師父早已悟透生死,所以他說『寂滅為樂』;而植存的方式,更是一種豁達的生命態度。」

蔡國強表示,師父不重具象的表現形式,如果能將法鼓山的自然景觀當成藝術來設計,按著春夏秋冬等規律,呈現大自然與人之間的對話,展現一種時間性而非空間性的藝術,或許可以創作出體現法鼓山這個禪宗道場的作品。

蔡國強以明代的十三陵為例,說明古人累積長時間的觀察,細心去「閱讀大地」,然後將山川當成藝術來創作的態度,「很多具體東西,沒有經久耐看的價值;而不具太多物質形式的作品,反而耐人尋味。」

▲方丈和尚收下了蔡國強送給師父的深厚心意。(釋果賢 攝)

無碑植存區 精神豐碑永存

夜漸深,會談已近十點,蔡國強希望此行帶來的一份禮物,能親自送到師父靈骨植存的生命園區。

通往生命園區的步道上,沿途含笑、桂花飄香相迎,方丈和尚引領著蔡國強與眾人,循著月光下隱現的小徑,來到了植存區。唧唧蟲聲正奏鳴著,蔡國強雙手合掌默禱,繞行一周後,呈上送給師父的禮物,一部收錄了蔡國強創作成果回顧的作品集《蔡國強:我想要相信》。

方丈和尚代表師父,收下了蔡國強的深厚心意。書封內頁,蔡國強以簡單質樸的筆觸,寫著:

精神豐碑 謹呈聖嚴法師 蔡國強

無碑的植存區,青草覆蓋下的本來面目,在蔡國強的心靈中,那是師父樹立的永恆精神巨碑,穿越了時空距離,正閃耀著無比光亮。

▲蔡國強送給聖嚴師父的禮物,是一本自己的展覽作品集,書封內頁題上「精神豐碑」。
.................................................................................................................................................................................................................

【謹記師父叮嚀】

積極承擔自己的責任

◎杜忠全(馬來西亞•檳榔嶼)

一九九四年暑假,在農禪寺接連參加了兩梯次禪七:先是精進禪七,接著是當年第一次推出的大專青年禪七。第一屆大專禪七解七後,聖嚴師父把大家召集到齋堂,宣布成立法鼓山大專青年學佛會(即後來的法青會),並當場推選執事,以及各校聯絡人。師父當時說明,禪修會成立目的,主要是把有志禪修的大專青年聯繫起來,以促成一股相互勉勵的向上力量。

「開學之後回到校園,你們都還是各校原社團的社員,要積極參與和承擔各自的職務與責任。」成立儀式上,師父明確地說,絕無在各大專院校推動成立附屬團體的意圖,「只是,我們隨時歡迎大家回來農禪寺,打坐或參加活動。」師父這席話,直說到我心坎兒裡了!

那個年頭,是大專校園的「多事之秋」,因校園趨向開放,社會上各團體組織相繼進駐,原依附在舊社團的相關團體成員,就趁勢註冊新社團了。這樣的趨勢下,我們的社團也經歷了一番人事調整,社長還為此「出走」,當時師父以懇切語氣說出這番話,表明了尊重整體生態的胸懷。

在台北那幾年,農禪寺是我在校園外唯一固定走動的地方。寒暑期的禪七外,通常參與週日下午的般若禪坐會;偶爾需要搜尋資料,就往北投的文化館串門。師父創辦的中華佛研所,就暫設在那兒,圖書室雖稱不上藏書量龐大,卻能找到外面難得一見的學術資料。

離開台北,返回赤道的家園,十餘年來,一直接到來自農禪寺,後來是法鼓山的定期通訊刊物,不管物換星移,心中一直沒忘記當年師父的叮嚀:「回到原來的地方後,你還是屬於那裡,要承擔那裡的責任和角色……」

.................................................................................................................................................................................................................

【學習做菩薩】

先把自己變可愛

◎簡淑芬(香港)

自二○○五年在泰國於聖嚴師父座下皈依三寶後,三年多來,參加了禪七、菩薩戒、生命自覺營、大悲心水陸法會,覺得身處香港真是有福報,總有假期可返回台灣,親近法鼓山這個大家庭。

以往,每當別人遇到困擾,只懂得向他們介紹師父的書、邀他們參加分會活動,自己彷佛是「中介人」。自從在影片中聽到師父開示「慚愧」──「慚」是自知對不起自己,應該可以做得更好,卻沒有做到;「愧」是自知愧對別人,沒有盡力幫忙別人,現在,我開始學習踏踏實實與人分享,而不是跟他人論理。

有位留學回香港當教師的同事,向我訴說父母沒有體諒她。「我們很容易把問題推到別人身上,希望改變這樣、改變那樣,要他人這樣做、那樣做。」我與她分享,師父曾說過要改變別人,當先從自己做起,當別人看見你變得平易近人、可愛大方,自然會來親近你。

我想起生命自覺營最後一天,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勉勵我們:「把清淨、慈悲的心帶回自己的家庭、工作崗位,讓更多人也能感到平安與快樂。」所以,我們應好好「準備自己」,隨時向身旁親友分享佛法的好處。去年僧團果啟法師到香港時也期勉我們:「每晚臨睡前,應反省自己:『今天千手千眼乎?』」法師這句話,可做為我們每天行為的一句提醒。願每位菩薩伴侶,時時刻刻都來學做千手千眼的觀音菩薩。阿彌陀佛!

...............................................................................................................................................................................................................

【肯定自己】

我是一個「要人」

◎王果智(台中)

一直以為「要人」就是重要的人,如有權有勢的達官貴人、財力雄厚的企業家等等,但我在《聖嚴法師最珍貴的身教》這本書中,卻看到這句話:「心甘情願奉獻自己的所有、所知,利益家人、親友,乃至一切眾生,成為大家所需要的人,便是一個『要人』。」做一個大家需要的人,就是「要人」;那麼,我要成為大家需要的「要人」,一定沒問題。

台中梁皇寶懺法會期間,我在香積組做義工。有一天把菜撿好、洗好後,準備騎腳踏車回家,發現花台上有「蔓澤蘭」的蹤跡,它們已布滿地面,並且爬到樹上了。「蔓澤蘭」是外來種植物,近幾年台灣才有,由於成長很快,一旦藤蔓把樹罩住,樹木便會因不能呼吸,很快枯掉。

它們是樹的毒瘤,二話不說,我立刻動手拔除。我發現這些「蔓澤蘭」已有好多黑色成熟的果實,如果這麼多果實被鳥兒吃了,一定很快再傳播蔓延開來,幸好及時發現清除。在花台恢復「本來面目」後,我又利用另一天,將對面另一個花台清理好。「這不是您該做的事,您怎麼幫我們整理呢?真謝謝您。」當我請管理員整理成堆的雜草時,他驚喜地感謝我,「我是個『要人』,做別人需要的人。」我告訴他。

騎車回家時,我一路上笑著,真歡喜自己是一個「要人」。感恩聖嚴師父留下這麼珍貴的身教,我除了仍繼續做個「要人」,更希望大家也一起來做「要人」。

...............................................................................................................................................................................................................

【徵文】

分享您的力量!

生活中,您一定有許許多多動人的學佛故事、修行體驗,別猶豫,趕快提起您的筆,與所有讀者分享您善的力量,把好的心念與行動,傳送給大家哦!

■來稿請寄:台北市112北投區公館路186號5樓《法鼓》雜誌收
■傳真:(02)2896-0731
■E-mail:mag@ddc.com.tw
■請註明「法鼓徵文」(本刊保有文稿刪修權,若不願修稿,請於來稿中註明。文稿如經採用,請至各地分院索閱,將不另行通知)

 

...............................................................................................................................................................................................................
沒有師父的會客室

積極承擔自己的責任

先把自己變可愛

我是一個「要人」

【徵文】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