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35期 2009.07.05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特別報導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半甲子耕耘 開創佛教教育新局

中華佛學研究所30週年成果回顧展 見證佛法慧命弘傳里程

▲啟展典禮上,各界貴賓難得齊聚一堂。右起為陳柏森建築師、法鼓山副住持果暉法師、福嚴佛學院院長厚觀法師、佛教學院校長惠敏法師、前佛研所教師會靖法師、方丈和尚果東法師、新文豐出版公司董事長高本釗、華梵大學董事長修慈法師藍吉富教授、佛研所所長果鏡法師、榮譽所長李志夫教授、東海大學哲學系陳榮波教授。(張曜鐘 攝)

【張錦德/金山報導】法鼓山三大教育的活水源頭──中華佛學研究所,歷經數十年辛勤耕耘,今年正式邁向三十而立之年!為見證這段佛法慧命弘傳里程,佛研所與法鼓佛教學院合作,於法鼓山教育行政大樓二樓圓廳與五樓,舉辦了「30+3成果回顧展」。六月十三日下午,並於教育行政大樓國際會議廳,舉辦一場啟展典禮,兩百多位各界貴賓、護法大德們,都出席這場盛大的啟展活動。

啟展典禮由佛研所第一屆畢業生果祥法師主持,與會貴賓包括佛研所董事今能長老、方丈和尚果東法師、華梵大學董事長修慈法師、法鼓佛教學院校長惠敏法師、佛研所所長果鏡法師、榮譽所長李志夫教授、福嚴佛學院院長厚觀法師、護法總會總會長陳嘉男等,加上難得齊聚一堂的佛研所師長、各屆校友等,場面溫馨。

方丈和尚果東法師致詞時,引用聖嚴師父的開示勉勵創辦三十年的佛研所,做為法鼓山三大教育的活水源頭,未來要破除「守成不易」的迷思,掌握法鼓山的理念繼續發展,共同推動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工作。

所長果鏡法師致詞時,與大家分享佛研所自一九七八年師父接任所長以來,前後招生二十五屆,共有二百一十五名畢結業生,已有一百一十四位學生提出畢業論文。三年前佛教學院創立,在兩校齊心努力下,一共培養十五位學生取得博士,目前還有二十位正攻讀博士學位,「佛研所的成果不只在培育博士生」,法師進一步指出,三十年來,不少校友在國內外佛教界、學術界、出版界服務,為社會乃至世界貢獻力量,「不枉當年師父辦學的用心」。

「未來的法鼓大學,一樣在『培養人才』的理念下開展而來。」惠敏法師說明,佛研所的價值除了培養專業的學術人才,更重要的是師父念茲在茲的佛教教育,不但帶動了佛研所的成長、佛教學院的成立,整個法鼓山的建設,都是在這股願心下一起推動。

「回首過去的時光,每年開出了希望,是您用願力燃燒著自己的力量,即使迎著風也總是溫暖。」會中,佛教學院一年級研究生康吉良,發表自己創作的歌曲〈回家〉,緬懷師父三十年來,用願心耕耘佛教教育的慈悲與智慧,深深感動了現場所有與會者。

典禮後,與會貴賓隨著佛研所祕書陳秀蘭的導覽,回顧佛研所三十年來的發展,從走過文化大學的華岡、北投地區的中華佛教文化館,進而安頓座落於北海岸的法鼓山。透過一張張圖表與照片,師父辦學的願心與因緣、歷年的教育與學術活動、師長與學生等,都一一重現大家面前。

今年六月最後一屆研究生畢業之後,佛研所轉以研究、出版漢傳佛教的論著為發展重心,在弘傳佛法的道路上,繼續前進。

.................................................................................................................................................................................................................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師父興辦佛教高等教育的信念與努力,三十年來已逐步開花結果。(本刊資料)

【回顧辦學歷程】

播種重於收割 期望百年樹人

◎聖嚴師父

中國佛教的衰微沒落,是由於缺乏足夠的人才,所以我說:「今日不辦教育,佛教就沒有明天。」因為國內的佛教界培養不出國際水平的佛教人才,所以我當年雖已年近不惑,還要在台灣教界的一片反對聲中,不顧一切地面對經費無著、語文障礙、基礎學力訓練不足等的重重困境,毅然東渡日本留學。

我在日本學到了治學的方法,接觸到了現代教育及現代學術的新鮮空氣。我在美國,雖然是傳授中國的禪法,我卻藉此因緣,應邀訪問了美歐兩洲六十多所大學,作了一百多場演講,見識到了世界最著名的各大學府校園環境、教育設施、學術風氣,尤其讓我結交了許多一流的學者,幫我打開了愈來愈寬廣的視野。這對於我們中華佛學研究所的辦學內容,是很有用的。

所以我們每次召開的國際佛教學術會議,都能請到當今全球第一流的佛教學者,與會發表論文,也能從國外邀聘到頂尖的佛教學者,來所裡任教。這對於國內佛教教育品質及佛教學術地位的提昇、佛教人才的培養、佛教形象的改造,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我很感恩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前身,中國文化大學的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如果我們沒有那個過程,要我憑空創辦一座佛學研究所,根本沒有著力的起點。一九八一年張創辦人鼓勵我招生,幸得華嚴蓮社的成一長老,屈就了副所長職,把他們蓮社的數十位信眾,和我所認識的若干位菩薩,組成了一個護法理事會,按月捐助佛研所的開支。

我很高興被人稱做傻子,因為辦教育既不能有立竿見影的速效,也不見得有多少回饋。我的信念則是:播種重於收割。所謂百年樹人,百年之後,一定會讓後人見到豐收的季節。
(摘錄自二○○一年出版《耕耘播種──中華佛學研究所二十週年特刊》序文)

.................................................................................................................................................................................................................

【各屆校友回響】

▲佛研所第二屆校友惠敏法師(後排右四)、第三屆鄧克銘(後排右五)出國深造,學成歸國後,投入各界,貢獻所學。(佛研所 提供)

留校服務 擔任小鼓手

◎陳佳彌(第七屆校友)

佛研所畢業之後,留在母校接下教務助理的工作。周而復始,不知不覺也度過十來個寒暑,直到有一天,有位學弟對我說:「學長您在這裡工作,幫助一屆屆的學生學習,也很有功德。」我才猛然覺醒,原來在這裡工作有這麼多附加價值。

自己多年來在這塊福田裡默默耕耘,一直擔任小鼓手的角色,隨緣盡分幫助諸有情,也在工作中隨順因緣學習成長,不過在耕耘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小差錯,願學賢聖僧聞過則懺悔及顏回不貳過的精神,藉工作鍊心,清淨身口意三業,以邁向康莊的成佛大道。

道心第一 不忘初發心

◎釋自普(第二十屆校友)

佛研所所有課程中,最喜歡的是創辦人時間,可以跟聖嚴師父近距離的接觸。師父總以他獨特的幽默,使在場所有人如沐春風。但師父也一再提醒我們「道心第一」,希望我們莫忘初發心,記著自己學佛的初發心,記著自己出家的初發心,我與師父的緣分,也來自師父這句莫忘初發心呀!

想想自己在法鼓山的學習生活,只有一句話:感恩!感恩師父、感恩法鼓山諸位法師、感恩所有義工菩薩,感恩認同法鼓山的所有善信們,因為有你們,佛法的種子將愈傳愈遠;因為有你們,人間淨土將可以達成。

五年學習 永遠的感恩

◎喇嘛索南久美(第二屆漢藏班學員)

我很有福報,在法鼓山佛研所漢藏文化交流研究班學習了五年。剛到法鼓山時,不會講漢語、寫漢字,上課時老師用中文教,一面教一面做動作給我們看,我們漸漸進步,直到現在可以用中文看佛經,以及用漢傳佛教的儀軌來修法,到任何地方都可以用中文來弘揚佛法,這就是我們在法鼓山學習的成果。

我長時間待在國外,但只要想到法鼓山的法師、佛研所與漢藏班的老師、同學、佛友居士們,尤其是聖嚴師父的智慧及對我們的慈悲,都感受深刻!我們永遠不離對法鼓山的感恩心。

(以上歷屆校友回響全文,請見中華佛學研究所三十週年特刊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isvara1)

.................................................................................................................................................................................................................
▲一九七八年,師父從中國文化學院創辦人張其昀(右二)手中,接下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一職,也開啟了佛教人才培育的新頁。(本刊資料)
▲二○○一年,佛研所遷移至金山法鼓山辦學,首度與甫創校的僧伽大學、漢藏班舉辦聯合開學畢結業典禮,繼續轉動佛教教育的巨輪。(本刊資料)
▲至今已舉辦五屆的「中華國際佛學會議」,成功地將台灣的佛教研究,推上了國際學術界。(本刊資料)

【展望下一個三十年】

圓滿教育任務 再啟漢傳佛教研究新局

◎張錦德

中華佛學研究所三十歲了,回首過去,佛研所嚴謹的學術訓練,造就了不少傑出校友;展望下一個三十年,在法鼓佛教學院接手教育人才的任務後,佛研所將致力推動聖嚴師父一心繫念的漢傳佛教研究,承先啟後,為弘揚漢傳佛教開啟新局。

一九七八年,聖嚴師父於獲得立正大學博士學位的第三年,應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之邀,接下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一職,自那一刻起,便積極投入培育佛教人才的工作。三十年來,佛研所辦學成果斐然,佛教史專家藍吉富教授便指出,佛研所讓國際學界認同台灣的佛教研究,並為台灣佛教研究扎根,培育了許多教界菁英;此外,還推動宗教學院的學歷認證,讓佛教教育的發展大步邁進,佛研所種種努力,對佛教產生了深遠的貢獻。

自二○○五年起,佛研所向教育部申請改制為「法鼓佛教學院」,二○○七年,法鼓佛教學院獲准設立,讓專業的佛教教育,終於受到教育部的承認,也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

至此,佛研所不但圓滿階段性的任務,將過去培育人才的使命,轉由法鼓佛教學院接手;同時更承擔起師父的期許,朝推動漢傳佛教研究的目標前進,讓漢傳佛教在國際學術界獲得重視。

現任佛研所所長果鏡法師表示,目前佛研所的研究方向鎖定宋代至明末的佛教研究,因為此時期的研究質量目前相對匱乏,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是當今國際佛學研究的趨勢。

當然,佛研所的成就不只停留在學術貢獻,更有著佛陀悲智的踐履,例如廣獲社會回響的「大悲心水陸法會」,其相關的儀軌,背後的佛學、歷史根據,就是經由佛研所師生的考證,進行相關的修正、改革。做為法鼓山三大教育的活水源頭,佛研所的研究成果,不但是法鼓山推動淨化人心工作的基礎,在未來的弘化工作上,將再開展出無限可能。

.................................................................................................................................................................................................................

中華佛學研究所暨法鼓佛教學院 30+3成果回顧展

三十年前,是何等的因緣,促使聖嚴師父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毅然肩負起培育佛教高等教育人才的重任,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三十年來,佛研所教職員、學生與護法大德們,如何走過篳路藍縷的道路,讓佛研所成為近代佛教高等教育史上的先驅?

即日起,歡迎大家前往法鼓山園區教育行政大樓,一起來了解這個國內第一所以現代化方式、培養高級佛教研究人才的機構,其成長與發展背後的動人故事。

◎展期:即日起,至8月31日止。
◎地點:教育行政大樓二樓、五樓、圖書資訊館(一樓階梯教室有影片放映,需事先預約)
◎洽詢:(02)2498-7171轉2363

.................................................................................................................................................................................................................
半甲子耕耘 開創佛教教育新局

【回顧辦學歷程】

【各屆校友回響】

【展望下一個三十年】

30+3成果回顧展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