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35期 2009.07.05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特別報導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繼程法師擔任第三場「人生cafe」主人,分享從感性審美,到提昇心靈層次,進而歡喜擁抱世界。(李東陽 攝)


打開禪眼 看見世界真善美

繼程法師主講人生cafe第三場 分享從感性審美、理性思惟到修養禪心的內在轉化過程

【梁金滿/台北報導】六月十六日,法鼓大學人生學院「人生café」第三場,邀請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宗教導師,也是聖嚴師父法子的繼程法師,蒞臨法鼓德貴學苑二樓大殿,與四百多位聽眾分享如何修養禪心,打開禪眼,看見世界的真實與善美。由於報名踴躍,法鼓大學另闢第二現場,讓無法進入主會場的聽眾透過視訊,聆聽法師的演講。

繼程法師從世人皆愛的「美的事物」出發,說明心的三種基本作用:感性、理性與意志作用。當六根接觸外境時,首先是通過「感性」作用來審美,但只從感性去分別外在美感是不夠的,應該往內在審查,用「理性」思惟,從真實的角度,看見更深一層的美感;而如果願意透過「意志」行動,把美的事物與人分享,便是慈心的展現。

法師指出,心的三種作用是相互關連的,我們可以運用禪修調整內心。當不斷往內在修行,很多煩惱會浮現,只要用無常、空的觀念去看它,知道它是因緣和合,從真實的角度去看它,練習把它放下;過程中,還要用善的意志力量,將心轉化到善的方向,拔除苦惱,增長快樂。

▲四百多位聽眾一起聆聽繼程法師分享如何修養禪心,打開禪眼看世界。(李東陽 攝)

當你看到的世界變美了,那是因為心轉變了,除了感性,還多了理性思惟的過程和意志改善的力量。「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當我們看每個人都是善的、美的,得到的回應自然是好的,「禪」就是要我們用這樣的心去看世界。

法師進一步分析,禪就是清淨的心,用禪心看世界,就像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如果能修養內心,達到清淨的境界,那麼欣賞一切外在的世法,就會不一樣,都能看見美的一面。

法師接著詢問在場聽眾,希望歡喜清淨過日子還是苦惱憂愁?法師指出,有些事雖然我們不喜歡,但已成事實,這時還有最後的選擇:用歡喜心接受它。法師舉例,有些喇嘛被關了三十年,但從沒有停止過修行,因為他不覺得那是監牢,反而是修行的道場,是一片淨土,這就是用禪心看世界,也是修行的過程。

經過內在轉化的過程,再看世間,就不會只看到外在的色塵或世法,還包含了自己內在的修養,如此就愈能懂得欣賞所有的一切,也能讓自己感受「時時好,日日好日」。

.................................................................................................................................................................................................................

佛畫家林季鋒 運筆修禪定

應佛教學院邀請 分享融入宗教情懷 創作佛畫的感動與法喜

▲佛畫家林季鋒帶來八幅佛畫作品,並為現場聽眾導覽解說。(許朝益 攝)

【梁金滿/金山報導】曾看過留平頭短髮,戴名牌耳環、項鍊的地藏王菩薩嗎?六月三日,佛畫家林季鋒應法鼓佛教學院之邀,在法鼓山園區第三大樓階梯教室展開一場「佛畫家的宗教情懷」藝術講座,從佛教藝術發展歷史、中國藝術美學思想、佛法禪修體驗,分享畫佛的感動與法喜。現場並展示八幅佛畫作品,凝煉流暢的線條,令觀者發出陣陣讚歎。

東海大學美術系畢業的林季峰,十九年前偶然間看到一幅宋代彩畫〈燃燈授記釋迦文圖〉,描繪釋迦牟尼前世為善慧尊者時,將頭髮披覆在泥地上,讓佛從他身上走過的故事,當下深受感動,於是開始嘗試創作佛像畫。

多年來,林季鋒全心投入白描佛畫創作,每次創作必定詳加考證經典,並考究各個時代的衣紋樣式、法器。即使參考古代畫家的菩薩群像圖,但衣飾、瓔珞、寶冠,全改變成自己考據的風格。林季鋒說,畫佛講究的是「神形兼備」,諸佛菩薩的智慧與慈悲,唯有靠深刻的信仰才能體會,否則技法再純熟,充其量也只能掌握「形」。

林季鋒畫佛時,佛菩薩身上的每一筆線條,不問長短粗細,都是一筆畫完。他說,作畫之時「空諸一切,心無罣礙」,暫時與外境絕緣,不去想過去、未來。心念、呼吸與眼、手一致,專注運筆,靠的是禪定的工夫。

把每一尊佛菩薩當成老師,把每一次創作當成修行,林季鋒的佛畫像,讓人感受到宗教與藝術的自然合一。林季鋒說,畫佛的感動,雖是自己獨享,但他發願要讓別人看到他的佛像畫也生起歡喜心,把法喜傳遞給所有觀眾。(詳細報導內容請見《人生》雜誌三一一期)

.................................................................................................................................................................................................................
▲《法鼓文苑》編輯小組齊心協力,共同催生屬於學僧的刊物。(法鼓山僧大 提供)

【認識法鼓山僧大】

從《僧大通訊》到《法鼓文苑》

◎釋常元

透過耳機,細細地聆聽師父對《文苑》的期許……,聽著聽著,在我的心中,自然地想起師父曾在早齋開示時,勉勵大家的一段話:「氣度要恢弘,眼光要高遠。」

從《僧大通訊》接續到《法鼓文苑》的創刊過程,包含無數的因緣與努力,裡頭懷抱的是一份深刻的意義。這並不單單只是換了名稱,而是在刊物的本質上,被賦予過去所沒有的期許。我們應感到歡喜,因為這是專屬於學僧的一份刊物,也是師父送我們的一份禮。

去年(二○○八年)九月,教務處法師透過學務處詢問我,是否有意願將教務處已停刊的《僧大通訊》復刊?我的回答是:「雖然我沒有經驗,但願意試試看。」
不可思議的因緣,十月左右,一堂師父親自上課的「高僧行誼」,娓娓道來師父在上海靜安佛學院創辦《學僧天地》的有趣經驗。隨後還勉勵僧大學僧,應當共同創辦一份「屬於學僧的刊物」,呈現出學僧自己的思想和提昇寫作的水準。我認為,這堂課的開示,是從《通訊》轉變到《文苑》的關鍵。
站在高岡上望去,除了能將地形的格局看清,更能將遼闊的前景盡收眼底。我們的師父,一直都是高岡上的引領者,指引著我們,往更恢弘的未來前進。(節錄。標題為編輯所加,全文請見《法鼓文苑》電子版)

《法鼓文苑》電子版上線!

想了解僧大學僧如何透過聞思修,將佛法與日常生活結合嗎?5月份創刊的《法鼓文苑》,全文電子版已刊登在法鼓山僧伽大學網站。透過學僧們的作品,邀您一起深入僧大的修行場域,在成佛之道上共同精進。

◎法鼓山僧大網站:http://sanghau.ddm.org.tw

.................................................................................................................................................................................................................

法鼓大學教育願景系列(5)

環保是思惟,是生活的方式,是與人相處的態度,也是對待大地環境的一種行動。 ──聖嚴師父

環境學院 推動全球永續發展 ◎呂理德

環境惡化是人類不當使用科技文明所造成,而解決之道,要靠人類生活態度的改變。法鼓大學首重以人文指導科技,環境學院的學術研究與發展,乃強調教育與環保的相輔相成,並廣及社會大眾,改變一味追求發展的生活態度。

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環境問題已不再是地區性的問題,更是全球性的課題。解決環境問題,已非科學所能單獨解決,必須從「心靈環保」著手,讓環境、科學與人文對話,這是環境學院的發展重點之一。

培養民眾永續發展的觀念,進而形成關心環境的行動,須透過媒體來傳播環境資訊。環境學院另一個發展重點,即為環境資訊與傳播,一方面以影像、圖像、文字記錄台灣的環境,逐步發展成為台灣環境的記錄重鎮,成為國內另一個環境Discovery。另一方面以多元方式,將各類環境生態、人文歷史作有系統整理,藉由現代化資訊傳播技術,將環境的聲音傳播開來。

在永續發展的共同目標下,環境學院強調綠色經濟與社會,從民眾與社區的參與做起,將環境及生態永續發展的知識與技術,運用於生活中,發展綠色消費、綠色經濟等經濟課題,使環境與生態得以永續發展。

環境學院強調生活實踐,在今年地球日(四月二十二日)舉辦「法鼓大學節能減碳工作坊」,首度對外展示如何將法鼓德貴學苑打造成一棟綠色節能減碳大樓,除了照明、空調、通風與 化無紙設備外,更從食衣住行育樂生活上著手,推動一百項環保減碳措施,為法鼓大學邁向綠色大學開步走,也為地球綠色世代盡一份心力。

.................................................................................................................................................................................................................

每日5元 三年5475元

成就一所世界迫切需要的法鼓大學

許願或連署加入大願興學 智慧和慈悲小沙彌與您歡喜結緣

【大願興學服務小組】

•地址:112台北市北投區公館路186號

•電話:(02)2893-9966 轉 6312∼6314

•傳真:(02)2893-1138 

•E-mail:ddm5475@ddm.org.tw

◎到 繳款,護持5475更方便。欲索取條碼捐款單,請洽各分院辦事處,或大願興學小組。

.................................................................................................................................................................................................................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311期「陪孩子一起學生死」

•出刊日期:2009年7月1日

無論大人或小孩,對於生命的開始與消逝,總有無數的疑惑。聖嚴師父在《禪門》一書中,提醒為人父母者,應從小為孩子建立生死觀。父母該如何與孩子談死亡?本期專題從佛典故事、兒童繪本的詮釋,以及兒童心理醫師、生命教育推動者的經驗,分享當孩子對生死發出疑問時,父母該如何把握機會,一起與孩子解開對死亡的困惑。

本期「特別報導」聚焦「佛教尼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法鼓山僧伽大學副院長果光法師發表〈悲願傳承〉一文,將師父對僧伽教育、三大教育等理念,有次第地介紹給世人。「佛教藝術家」介紹十二歲開始畫觀音的佛畫家林季鋒,如何從外婆與母親的信仰影響中,將每一尊佛菩薩當成老師,將每一次創作當成修行。(每本150元,訂閱一年144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智慧不老──韋政通教授八十演講錄》

•作者:韋政通•出版日期:2009年7月

「法鼓人生學院叢書」推出的第一本獻禮《智慧不老──韋政通教授八十演講錄》,是韋教授近年來在兩岸知名大學,為青年學子開設的專題演講集錦。全書共十六講,包括了對儒家傳統倫理的反省、對墨家「義」的精神之梳理,以及治學經驗、職業與志業、文明與品格等內容。韋教授在演講中說到:「人可以老,但是智慧不會老,而是愈『老』愈『香』。」知識易求,智慧難得,閱讀本書的同時,生命智慧已在累積成長。

◎洽詢電話:(02)2896-1600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www.ddc.com.tw

.................................................................................................................................................................................................................

 
打開禪眼 看見世界真善美

佛畫家林季鋒 運筆修禪定

從《僧大通訊》到《法鼓文苑》

環境學院 推動全球永續發展

每日5元 三年5475元

【法鼓書齋】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