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期 2005.03.01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教育文化  焦點報導 

在「信仰暨發展領袖會議」上,聖嚴師父向與會人士說明衝突的問題和本質,並指出包容與調和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釋常濟 攝)

師父出席世界銀行領袖會議

全球48位領袖針對貧窮和衝突問題共商對策 師父指出解決之道在彼此的包容與調和

【本刊訊】由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所舉辦的「信仰暨發展領袖會議」(Leaders Meeting on Faith and Development ),元月三十一日、二月一日兩天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舉行,共邀請四十八位全球各大宗教暨精神領袖、發展暨政治領袖、慈善家參加,聖嚴師父亦應邀出席。會中,師父除了發表〈以慈悲和智慧處理衝突〉專文,並進一步向與會人士說明衝突的層次和本質,師父指出,世間無論任何現象,無一不存在矛盾和衝突,然而,解決之道不在於追 .........詳全文

.................................................................................................................................................................................................................

「信仰暨發展領袖會議」專文

以慈悲和智慧處理各種衝突

◎聖嚴師父
從中國哲學和印度佛教來看和諧與衝突,乃是一體兩面,都是正常的現象。中國哲學的陰陽互動,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互動,既有互相衝突的關係,也有互相繁榮的關係:彼此抗拒和爭奪,便成破壞衝突;彼此配合和包容,便能共生共榮。而佛教主張的「緣起論」,認為人生宇宙的一切現象,都是由因緣生起,也是由因緣消失,不論是自然、社會、物質等現象,乃至人的生理、心理現象,皆存在著矛盾和衝突的事實,但同時也存在著包容與調和的事實。

問題是,我們應當以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這些事實,又當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處理這些事實?若以我們的認知,應當以智慧來處理一切的事,又當以慈悲來對待一切的人;不要為自身製造困擾,便是智慧,不要為他人造成傷害,便是慈悲。若能調整心態,以事實的本身看待事實,便是智慧;以包容、體諒對待他人,便是慈悲。有智慧,便不起煩惱,有慈悲,便沒有敵人。 .........詳全文

.................................................................................................................................................................................................................


青年代表們在世青會第六次培訓營中,實地進行「開放空間會議」。(活動室 提供)

WYPS台北論壇青年學習「開放空間會議」

體驗專注、傾聽的開放態度 從不認同到彼此的調和


【陳俊辰/台北報導】世青會第六次培訓營於一月二十二日在台北安和分院舉行,共有三十位青年代表出席。此次再次邀請台灣促進和平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簡錫[土皆]先生,帶領學員實地進行一場「開放空間會議」。

簡執行長首先指出四大原則︰「出席的人都是最適當的人」、「任何時間都是最適當的時間」、「發生的,都是當時只能發生的」、「結束的時候就結束」,開放空間的精神在自由激盪,不作論斷。

簡執行長強調,「開放會議不一定有絕對的結論,但有很大機會產生正面的想法。」最重要是,對於認同或不認同的意見,都要專注、傾聽。

在會議實地進行時,學員們主動提出「如何建立和諧的醫病關係」、「通姦罪符合人權嗎?是否該廢除?」、「教師角色的定位」、「如何消除恐怖主義」、「社會正義與媒體的角色」、「你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等六個討論議題。眾人無不使出渾身解數為自己的題目「徵召」討論者。代表們專精領域不同,由於時值台灣社會發生邱小妹妹的不幸事件,各組討論中也多涉及此事。

這次開放空間會議的特點之一是「雙腳法則」,也就是每個人可以在各議題的組別間自由來去,不一定要發言,可以只是傾聽。任何參與者可以如「蝴蝶」般地停下來討論,也可以像「蜜蜂」般穿梭各組,甚至可以是伸長脖子、從這組看別組的「長頸鹿」。多組多議題並進的方式,訓練學員們隨時切換場景、思考不同議題。多位學員表示,這是他們第一次參加開放式會議,觀察到新觀念的形成、由互不認同到協調,讓他們十分感動。

.................................................................................................................................................................................................................

法鼓文化 將佛法帶到台北國際書展

法鼓文化在2月15日至20日,以「和喜自在有幸福」為主題,參加台灣出版界的盛會──第十三屆台北國際書展,希望透過書展,將聖嚴師父的著作介紹給全國的讀者,藉此接引更多人學佛、護法。
展場攤位中,法鼓文化特別規劃了小型流水池、禪坐環境展示,在熱鬧的展區中,闢出一靜謐的空間,吸引許多讓讀者駐足體驗。多元豐富的書種、禪修生活用品等,展現佛教專業出版社的形象。除了「智慧掌中書」書系廣受歡迎外,最新出版的《找回自己》、《法鼓家風》,吸引許多非佛教徒的喜愛。另外,禪修系列、學佛入門系列、隨身經典等,都是熱門書籍。
(文/編輯室•圖/陳重光)


.................................................................................................................................................................................................................

日本學者、僧侶觀摩法鼓山菩薩傳戒

【台北訊】二月十六日上午,來自日本愛知院大學教授蓑輪顯量、東北大學教授曾根原理、曹洞宗僧侶青野貴芳、倉島隆行一行四人,來到農禪寺進行參訪,同時觀摩正在進行的第十一屆在家菩薩戒正授典禮,希望能為日本菩薩戒的復興與推廣,蒐集相關的儀軌和參考資料。
在甫自日本學成歸國的果鏡法師全程陪同下,四位日本貴賓手持《菩薩戒戒壇儀範》,虔敬而專注地隨著儀軌進行,輕聲唱誦。典禮結束後,學者們向聖嚴師父請益相關問題,包括:「受戒後,戒子們是否會定期布薩誦戒?」「有出家眾來受菩薩戒嗎?」等問題,師父均一一詳細回覆。
由於日本佛教學界大都是從歷史的角度研究戒律的問題,目前只有四、五位研究者是針對戒律內容進行研究,因此,聖嚴師父十分肯定四位日本貴賓對復興菩薩戒的用心,並致贈了《菩薩戒指要》一書予以參考。


.................................................................................................................................................................................................................
【新聞簡訊】

澳洲心理學會來函感謝師父
澳洲心理學會(The Australian Psychological Society Ltd.)日前來函,感謝去年4月底聖嚴師父蒞臨該會演講和交流,以及促成此行之所有幕後工作者的協助。對於師父的專題演講及交流部份,與會成員表示留下深刻印象。
該會創辦人麥可安德生(Michael Anderson)表示,為了向師父及全體法鼓人表示感謝之意,該會的佛教心理學協會(Buddhism &Psychology Interest Group) 決議捐款給法鼓山,以支持師父幫助一切眾生遠離苦難的努力。(編輯室)

皈依大典千人歡喜入佛門
2005年的第一場皈依大典,1月23日在農禪寺舉行,由聖嚴師父親授三皈依,共約一千人皈依三寶。師父勉勵新皈依弟子持守五戒,過著清淨與精進的學佛人生。為了提供新皈依弟子學佛的方向和目標,農禪寺當天也舉辦會團園遊會,展覽各會團的修行內容和活動訊息。各會團資深悅眾熱情邀請新皈依者加入會團,展開學佛、護法的行列。(編輯室)

第一屆僧才養成班畢業
第一屆僧才養成班的畢業典禮及出家體驗班的結業式,1月14日晚間於教育行政大樓階梯教室舉行。典禮以擊鼓三陣揭開序幕,全體學僧一起進行成長回顧、學習心得分享、發願迴向,聖嚴師父期勉養成班畢業生和體驗班結業生,以「清淨」、「精進」當作修行的準則,進一步奉獻利人。(編輯室)

僧團代表出席廣教寺升座典禮
江蘇省南通市狼山廣教寺於1月9日,舉辦月朗法師榮升法主和尚暨俊才法師榮升廣教寺方丈升座典禮。由於聖嚴師父正在美國弘法,因此由法鼓山僧團都監果品法師、監院果東法師代表出席,隨行者有護法總會副會長黃楚琪。
廣教寺為聖嚴師父童年出家之寺院,師父於1988年至大陸參訪時,曾專程前往該寺,之後雙方時有交流,去年6月8日,該寺在當時任住持的俊才法師帶領下,一行八人曾到法鼓山教育園區進行參訪。(編輯室)

 
師父出席世界銀行領袖會議

以慈悲和智慧處理各種衝突

體驗專注、傾聽的開放態度 從不認同到彼此的調和

法鼓文化 將佛法帶到台北國際書展

日本學者、僧侶觀摩法鼓山菩薩傳戒

【新聞簡訊】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