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偏鄉助學 援緬防疫

525台筆電贈南投部落學童遠距上課 持續捐助國內外防疫及民生物資


▲法鼓山將全新筆電送達偏鄉部落學童手上,孩子們歡喜終於可以安心上課了。 (馬彼得校長 提供)

【本刊訊】守護偏鄉學童的求學心願,法鼓山獲悉南投縣仁愛、信義等偏鄉部落迫切需要遠距教學資源後,七月十四日傍晚將五百二十五台全新筆電送達學校,部落孩子們歡聲雷動。

居間促成這樁美事的原聲合唱團指揮馬彼得校長說:「偏鄉的孩子平時最期待的就是上課,但部落家庭電腦普及率還不到三成。」他深刻記得當天導航時,手機忽然跳出「停課不停學」的指示,便立即停在路旁打電話聯繫,商量該怎麼面對和解決孩子們的煩惱?

就在此時,馬彼得校長收到法鼓山邀請他線上體驗「心呼吸禪法」,素昧平生的雙方開始有了接觸。在得知仁愛、信義等偏鄉部落正迫切需要遠距教學資源後,法鼓山便決定全數全額護持五百二十五台筆電。

僧團都監常遠法師表示,感恩各界給予偏鄉教育的支援,法鼓山才能共同守護這群幼苗的求學心願。雖然防疫時期無法相見,但都認同「翻轉唯有教育」的理念,也感謝原鄉孩子們時常傳遞優美祥和的天籟,淨化世界與人心;法鼓山也會持續關心偏鄉部落的教育需求,給予辦學上的支持。

見到全新筆電送達時,就連老師也驚呼不用再擔心維修,可以即刻連線開學,孩子們不必再借用爸媽手機、學校電腦或是分流到校。羅娜國小校長洪春滿感謝大家用愛心快速解決難題,讓「停課不停學」成為整個部落共同成長的幸福回憶。


防疫行動無國界


▲緬甸聖心禪寺感謝法鼓山跨海捐贈面罩等防疫物資。(聖心禪寺 提供)

【本刊訊】法鼓山慈善基金會持續關注國內外疫情,七月間除捐助國內醫療院所、縣市政府、社福機構所需的防疫和民生物資,同時跨海援助緬甸,將防疫物資捐贈給仰光聖心禪寺(Myatmanaw Dhamma Yeiktha),幫助當地的僧伽及民眾安度疫情。

近來緬甸因政變導致社會動盪、醫院停擺,人民飽受新冠疫情威脅。慈基會接獲求援消息,延續二○○八年馳援風災的因緣,七月六日先於仰光採購防護面罩,十六日再打包運送醫療口罩、防護衣、電子體溫計、血氧機、血壓計、額溫槍等物資至緬甸聖心禪寺,分送給鄰近的僧、尼佛學院、道場、禪修中心等,協助僧伽及民眾防疫。

國內方面,六月底迄今,慈基會陸續捐贈嘉義縣防疫帳篷,提供阿里山鄉等十八處衛生所及慢性病防治所,為施打疫苗的醫護和民眾遮陽避雨。嘉義縣長翁章梁感謝法鼓山慷慨捐贈帳篷,幫助防疫工作順利推展。此外也捐贈平安包、醫護包等關懷苗栗縣、彰化縣、臺中市、臺北陽明等多家醫院第一線防疫、護理人員及居家檢疫、隔離者。

七月八日,慈基會捐助老五老基金會隔離衣,供第一線居服員陪同長者就醫時穿戴;十四日則前往桃園景仁殘障教養院,捐助製氧機與增稠劑等防疫及民生物資。院長陳菊貞表示,院內簡易醫療設備老舊,物資短缺,在疫情的當口,很擔心院生因心肺功能退化或癲癇發作時無法施救,感謝法鼓山適時解決了燃眉之急。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建構與實踐聖嚴思想

于君方演講「漢傳佛教的創新性」 五十篇論文深入漢傳佛教及師父思想


▲世界各地學者參與聖嚴思想研討會,首度於線上進行論文發表及討論。(聖基會 提供)

【釋演曉/臺北報導】由聖嚴教育基金會主辦的「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六月二十九至三十日首度以視訊會議舉行。研討會以「境智一如——聖嚴思想與漢傳佛教的身心安樂與天地時空」為主題,來自歐美、日、港、中及臺灣共九十一位專家學者與會,發表五十篇論文,還包括一場專題演講、兩場《本來面目》專場,共有六千八百一十七人次線上參與。

「佛學研究重在能自利利他,透過研討會的形式,也是推廣佛法的一種方便。」方丈和尚果暉法師於開幕致詞時表示,疫情讓實體會議改變形式,但透過線上交流,同樣能跨越時空,如主題「境智一如」,各地人士能同步參與發表及聆聽,也是一種方便。

研討會論文主題從師父思想與當代社會經濟建構及實踐的各項議題、禪學思想,乃至華嚴、天台、唯識、如來藏的宗派教義、律典的討論。空間含括日、韓、泰、中,以及臺灣佛教發展與變遷;時間自唐宋、明清乃至當代佛教的研究與開展,面向豐富多元。

專題演講由哥倫比亞大學榮譽退休教授、中研院院士于君方教授主講「漢傳佛教的創新性:再論禪淨雙修」,鳥瞰中國佛教整體歷史發展、義理辯證明末「一心」的理論,前溯《大乘起信論》的「一心開二門」,進而論證《起信論》作為中國佛教開創的基礎。更溯源先秦學術思想的文化源頭,進行思想性、宗教性的考察,再回頭疏解雲棲袾宏的禪淨雙修,如何成為時代中的「創造」。于教授回應提問時指出,與其將漢傳佛教視為印度佛教的轉化或中國的本土化,不如視為在中國的創作或是建構,並從Buddhisms複數的佛教來理解。宋以後的漢傳佛教,有很多新發展與印度佛教無關,如淨土、華嚴、天台都是中國的創造,甚至觀音、地藏信仰的人間性,也是漢傳佛教特點。

除了論文發表,第二天還安排「如何再相信——《本來面目》」文化社會、心靈成長兩場專場討論,從文化與心靈層面來探討聖嚴師父紀實電影《本來面目》傳達的意涵與價值,讓人們透過「聖嚴師父」一生的經歷,繼而再相信自己所堅持的信仰與目標。擔任專場引言人的聖基會董事楊蓓表示,透過《本來面目》為媒介,讓文化界、心理學界和佛教學界交流,這樣的跨界互動,往後也可成為研討會的發展方向。

(更多內容請見三版)

常悟法師線上帶領瑞士禪七

【溫哥華訊】北美寺院管理副都監暨溫哥華場監院常悟法師應瑞士伯恩禪修中心(Bern Chan)之邀,七月十日再度帶領年度禪七,並以實體與線上複合方式進行,二十四位禪眾分別來自瑞、列支敦士登、德、奧、芬、比、英、加等八國。線上的禪眾有的囿於時差、有的須兼顧工作,雖未能全程參與,仍可感受到他們對修行的投入與渴望。

七月九日,常悟法師先舉行一場演講:「出家人日常生活中的正念禪修」,為聽眾釐清正念減壓(MBSR)的修行與佛教禪修的異同,接著分享出家人「修行即生活,生活即修行」,並以解脫煩惱、利益眾生為依歸,清晰呈現出家生活的樣貌,實體與線上聆聽者有七十多人。

隔天開始的精進禪七,禪眾均修行數年以上,各有深刻的生命故事與禪修體驗。法師表示,在禪眾差異這麼大且多種形式運作的因緣中,要帶出精進修行的氛圍,並給予適當的指導,是非常大的挑戰和深刻的學習。

法師開示時期許禪眾每一炷香、每一口呼吸,都以初發心來歡喜做。第二天帶領八式動禪,講解放鬆不僅是身體放鬆,更要將內心對自己不斷檢視查看、自我批判、喃喃自語、求勝求好的比較心通通放下,並介紹正確的呼吸法、默照禪的只管打坐。面對種種覺受、心中生起的妄念、環境中的現象,不反應、不涉入、不干預,清楚知道它們的生、異、滅,成就自己不動的心、清朗的覺照。

法師還引三祖僧璨〈信心銘〉中「至道無難,唯嫌撿擇」,說明抓、拒的心正是修行障礙,「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沒有憎愛之心,必會體驗到實無可抓、可拒。在直觀方法練習後,進一步講解默照禪,以宏智正覺禪師〈坐禪箴〉「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說明,所緣、所觸的境,其實是虛幻不實的;能知、能照的我(心)也非實有;所感受、體驗的境界,是因緣的運作,沒什麼好執著。這些都是可以在禪修中證得的親身體驗。

禪七圓滿日早上進行皈依受戒及感恩禮祖。一位線上參與的天主教徒分享,雖然練習瑜伽多年,也修習日本禪法,卻從未想要成為佛教徒。但在那一刻卻是那麼自然地皈依了三寶,內心覺得好安詳、踏實。螢幕上一張又一張歡喜的臉龐,給予了每一個人繼續往前走的堅實信心。

緬懷佛典翻譯家湯馬斯.克利里

【本刊訊】當代最重要的佛典翻譯家湯馬斯.克利里(Thomas Cleary)於六月二十日辭世,享年七十二歲。湯馬斯曾翻譯近八十部佛教、道教和其他傳統的重要經典,代表譯作是一千六百多頁的《華嚴經》(The Flower Ornament Scripture)。在美國香巴拉出版社社長尼可.奧迪修斯(Nikko Odiseos)的邀請下,北美寺院管理副都監常悟法師於七月中旬,代表法鼓山僧團錄製了一段誦念英譯《華嚴經》的影片,與其他曾受惠於湯馬斯譯作的讀者和團體,一同向這位二十世紀最多產的亞洲經典譯者致敬。方丈和尚果暉法師表示:「湯馬斯和弟弟J. C. Cleary熱心翻譯,也是自發地對漢傳佛教做出了貢獻。」

湯馬斯生於一九四九年,擁有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博士學位,以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法學博士學位,他學識淵博,譯作題材多元,其譯本又進一步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

湯馬斯的佛教譯作跨越不同宗派,包括禪宗、天台宗、上座部佛教、密宗、華嚴宗和法相宗等。他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是與弟弟合譯的禪宗語錄《碧巖錄》(Blue Cliff Record)。最新譯作——宋代臨濟宗大慧宗杲禪師的《正法眼藏》,將於二○二二年由香巴拉出版社出版。

為法忘軀 僧眾典範

法鼓山副住持果燦法師捨報

【本刊訊】一生承接師命、肩負重任的法鼓山副住持果燦法師,於七月一日晚上捨報,世壽七十九歲,戒臘三十一載。七月六日上午,於法鼓山園區進行追思祝福,方丈和尚果暉法師代表僧俗四眾,感恩果燦法師為法忘軀,全心奉獻,是僧眾的典範;並祝福法師到西方極樂世界繼續精進,迴向娑婆世界廣度眾生,成就無上佛道。

一九八六年,法師於農禪寺發願出家,一九八九年法鼓山創立,法師接任護法會輔導法師,隨師父全臺關懷,於各地推展師父佛法講座、園遊會等大型活動,接引無數人親近法鼓山學佛護法。

二○○七年,法師接任農禪寺監院,「師父希望農禪寺成為水月道場,身為弟子無論如何都要突破萬難完成。」二○一二年底水月道場落成,之後,法師接任副住持,繼續到各地關懷信眾。

回首出家奉獻的一生,法師曾歡喜表示:「我這一生太踏實、太幸福了!能在師父座下出家,有這方廣大的福田可種,能廣結善緣。願生生世世追隨師父護法、弘法。」法師的行誼是四眾弟子永遠的精神榜樣。

(相關內容請見四版)

下載>>法鼓雜誌第380期PDF電子報

若無法安裝Acrobat請先下載安裝

法鼓山偏鄉助學 援緬防疫

防疫行動無國界

【第八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建構與實踐聖嚴思想
常悟法師線上帶領瑞士禪七
緬懷佛典翻譯家湯馬斯.克利里
【為法忘軀 僧眾典範】
法鼓山副住持果燦法師捨報
下載法鼓雜誌第380期PDF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