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開創急先鋒─果燦法師

當困境迎面而來,
果燦法師就是去找人、找資源來協助和克服。
他的生命裡,沒有困難,只有報師恩。

◎文/釋果賢(文化中心副都監)・圖/本刊資料

來到法鼓山僧團出家,都帶有一份與聖嚴師父、與師兄弟、與信眾的法緣,而副住持果燦法師與眾人的緣,尤其深厚。法師四十四歲進入僧團,直到捨報,三十五年的歲月裡,念念都是師父的悲願、對師兄弟的愛護,以及對信眾的關懷護念。

在僧團中,果燦法師是年紀最長的法師,隨時承接師父和僧團交辦的任務,哪裡需要,就去哪裡。特別是擔任農禪寺典座期間,接引無數人來到寺院,滿了師父廣開弘化之門的願。

廣開弘化大門 滿師父的願

早年農禪寺大門深鎖,前來的信眾不但需要按門鈴才能進入,若要用齋須先登記,接地氣的法師改變了這兩項不成文規定。師父常說他「很愛管閒事」,卻也讚歎:「農禪寺的大門是果燦開的!」

我剛出家時,有一幕畫面至今仍印象深刻,那是在早齋開示上,師父當眾提點果燦法師。只見他站立合掌,接受師父一一提點。當時甚是敬佩,心想:這就是出家修行,可以讓師父提點、棒喝。

法鼓山創建初期,法師擔任護法會輔導法師,但師父曾一度派他獨自一人到中南部開發。他二話不說,放下護法會執事,馬上提起到臺中領執的任務。當他正規畫以梵唄教學接引大眾,四個月後的一日早晨,師父一通電話要他馬上回來再接護法會,他就依教奉行,又放下臺中分院,提起護法會。提起放下之間,只有師命與師願。

燦爛的笑容,是果燦法師的招牌,即使再忙,只要信眾找他,他總是馬上放下手邊工作,以大眾的需要為主。師父經常同時交辦弟子不同任務,當大家都還在企畫時,他已開始動作了,因此被稱是「最有行動力的老法師」。

無論到哪裡領執,他總能一如師父賦予他的法名,成果很璀璨、笑容很燦爛。

水月道場改建 全力報師恩

二○○七年,法師接任農禪寺監院,承擔水月道場改建工程。當時他已經六十五歲了,對一般人而言,這是退休的年紀,不過他從沒想過自己的歲數。一接下師父和僧團交付的任務,他忘了年齡、忘了健康,只有全力以赴。

水月道場建設期間,每當天一亮,法師便騎上他的「小白」(電動機車)巡視工地,有如農夫一早去「巡田水」(閩南諺語,指農夫巡看田水灌排有否正常)。過程中,鄰近住戶不時來「關切」,各方人士也常來「批評指教」,他都奮不顧身站在第一線,扛下各種聲音和問題。當困境迎面而來,他就是去找人、找資源來協助和克服。他的生命裡,沒有困難,只有報師恩。

信眾緬懷感念 修行好典範

副住持法師的紀念影片上網後,引起眾多信眾的緬懷和感念,曾受法師關懷過的人,都感念法師護念信眾的行誼;而不曾見過他的信眾,則感恩法師為我們所開創的道場。

對我們後輩的僧眾而言,對老法師最大的供養,則從他身上領受到勤儉持家、隨和親切、積極行動,和隨時提起,隨時放下的自在行誼。法師為法忘軀及弘法護法的大無畏精神,在在是我們學習的典範。


▲1990年,果燦法師(左)隨師父至各地關懷弘法。


▲1997年,果燦法師(左)與師兄弟合力承擔法會悅眾。


▲2011年,水月道場建設期間,果燦法師全心全力投入。


▲2019年,果燦法師(前排中)於水陸法會期間,歡喜關懷環保組義工。

【錄製《法鼓全集》有聲書心得】

即之也溫

◎劉忠繼(資深媒體人)

每週三、六上午,我都要到錄音室,錄下聖嚴師父的語錄。一年多下來,我已錄了十餘本師父的著作。其實,數字增加的意涵不大,重要的是,將師父在文本上的智慧轉化為語音,藉數位化之便能流傳得更深遠。

在師父生前,我與他面對面講話的機緣只有三次,而且時間都很短。但透過讀他的箴言,我卻像認識一位朋友,從點頭之交到深刻交往,進而以他作學習典範,如在滄海中定錨,找到安身安心的不惑定力。

這位「老朋友」,還沒深入讀他的著作時,真是望之儼然,就是因外在莊重形象,讓我有著仰望崇敬之心。當我讀著《歸程》、《聖嚴法師學思歷程》,了解他的出身家境、出家、輾轉來臺、再出家,以及到日本取得博士學位等學習生涯,我進一步認識這位「老友」,在顛沛流離中始終有著堅定的毅力。即便他早已捨報多年,但我在由口入心的念讀過程中,逐漸感覺到與師父的距離拉近了。

當我讀著《是非要溫柔》時,腦海中不時浮現二○○五年法鼓山開山大典的幾段情景,當時我是媒體代表,參與揭佛幔。揭幔後,聖嚴師父左手牽著陳水扁總統,右手拉著當時的臺北市長馬英九,慢慢走下典禮台。任何人看了這一幕都會心有所感,也能體會師父的用心。此書講到職場進退的圓融,師父說:「真正的圓融一定先講『正直』,有所為、有所不為,同時又能有一種包容性,即使自己受到些許損害,也能包容;更不會動輒『得理不饒人』,擴大別人的不是,盯著別人的缺點不放。」讀著讀著,師父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望之儼然沒有減少,但更增添了即之也溫的感受,深刻體會出溫柔的力量與效能。

在已錄製完成的著作中,談禪講禪修的著作占了很大一部分。慧根不足的我總會事前查閱辭典或資料,一段積累後,也有些微增長。我一向喜好讀歷史書籍,因要錄製《公案一○○》、《禪的世界》、《聖嚴說禪》、《禪的理論與實踐》等書,特別找到中國佛教史及禪宗史的書籍研讀,希望對禪的源遠流長有更深入認識。在典籍中,禪有很多是形而上的義理,可是在師父的闡釋裡,卻是如常的生活。他這麼說,禪的智慧要能用在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光在打坐才用到禪,怎麼學習,就是專心。此外,對於佛教被誤解為消極避世,師父特別說道,佛教的本質是積極的,因為佛陀就是濟世救人的典範;信佛的菩薩行者,一定是最積極的人。

謝謝胡麗桂師姊的接引,謝謝張雪卿、黃國媛兩位師姊的陪錄指引,讓我有幸參與發揚師父的智慧功德,更讓我有這麼一段珍貴的學習時光。

方法隨身 自然不生氣

◎聖嚴師父

通常的人大概修行三到五年就不會輕易動怒,因為知道了如何控制自己或掌握自己的情緒,無論別人怎麼逗你,要你生氣、要你煩惱,你都會平平靜靜地面對它、接受它,而不會動無明氣;但如果情緒還是反覆無常,表示你的工夫沒有著力,平常修行的時候,沒有好好照顧自己,才會隨時生氣。這些都是自己可以去體驗的。

也有人跟我修行了幾年,回家後還是經常跟太太吵架,這是因為沒有用方法。當師父看著你的時候,你能夠不生氣,沒看著你的時候,就容易生氣,這也不是工夫。工夫是不管有沒有人看著你,都不會隨便地、任意地生氣。

其實生氣這樁事,不是能不能控制的問題,而是平時要練習方法,便不容易生起氣來。只要經過幾年的練習,生氣的習慣就會漸漸化解,如果能夠做到這樣,你就是有工夫了。比如我常常參話頭或是數呼吸,脾氣來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數起呼吸,知道要用方法,那就不會生氣了。

「自然而然」是什麼意思?就是當我們自己遇到風浪,不論小風浪、大風浪,自己能夠化解,而不是控制。控制是不行的,暫時壓抑住不讓它生氣,但是氣還在,等一下還是會生氣,因為這是控制不住的,硬要控制會很痛苦。不過化解就不一樣了。什麼叫作「化解」?即是本來正在生氣,用了方法之後,氣就不見了、消化掉了,也就是不要再注意讓你生氣的這樁事。用方法得力,便能化解。

所以,方法要常常練習,這不是你用功十年或打坐十年就夠了,而是在這十年之間,你是否常常用方法?還是十天、八天偶爾用一次?如果經常用方法,這才是在工夫上,否則生氣的當下忘了用方法,過後再來參「我是誰?誰是我?」這個時候有用嗎?沒有用。因為你臨時抱佛腳,在氣悶、很煩的時候,才來參幾句話頭,這個時候會愈參愈煩。如果你想用方法來壓制情緒,你會愈壓愈煩、愈用方法愈生氣,接著你就會埋怨,覺得用功用了這麼久,用方法用了這麼多年,怎麼好像都沒有用?

我們用方法,不是在失火時,趕快澆一盆水,希望火馬上熄掉,而是要在還沒有失火以前,就先預防,這即是工夫。若是等到火球、火苗出現以後,再來澆水,這樣的力量不夠,因為火已經冒出來了。雖然澆了水,火可能會變小一些,但是火的力量還是存在。因此,修行時間的長短、修行工夫的深淺或修行著不著力,不能以時間來衡量,端視你有沒有時時刻刻用方法。

(選自《禪的理論與實踐》)

接受無常實相

薄如蟬翼的中掛

◎文‧圖/釋常啟

穿了很久的中掛薄如蟬翼,接近透明,一不小心便會在補丁的間隙再開一個洞,送補這樣的中掛,為了讓整件色調一致,縫紉室的菩薩用心地剪下同樣接近透明的中掛來補,這是別人穿了很久,退下不能再穿的中掛碎片。

原來自己所得到的,都是來自於別人,而別人的,也是來自於別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因緣真奇妙,無常的實相不是總有一天會消失,而是流動、開放,與周遭的事物相互依存,緣分把你我都拉近了。

再一次送補蟬翼中掛時,竟換來一件新的,想必是補不了了。我歡喜接受,想著我的破中掛將來也會成為別人身上的補丁,無常讓這中間的緣分繼續流傳,不只是惜福,更是創造。

又一次,我的另一件蟬翼中掛又破了,送補時便寫著送給縫紉室當補丁碎布,殊不料換來的是技術高超的大補丁。想改變,卻被改變,我想人們抗拒的不是改變,而是被改變。不去對抗實相流動,才能自在過生活,我又歡喜接受了。

緬懷開創急先鋒─果燦法師

【錄製《法鼓全集》有聲書心得】
即之也溫

方法隨身 自然不生氣

【接受無常實相】
薄如蟬翼的中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