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 法鼓雜誌-網路版325期 2017.01.01 出刊

▲走過水陸法會第一個十年,方丈和尚果東法師鼓勵大眾,在法會期間所修學的各種法門,需藉由發願、自覺、奉獻利他等,在生活中實踐大悲心水陸法會的精神。(江思賢 攝)

水陸法會10年有成

延續聖嚴師父願心 回歸佛陀本懷 創新現代法會共修典範

【林何臻/金山報導】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自二○○七年首次啟建以來,至今已是第十年了。在去年(二○一六)十二月三日送聖當天,全體大眾齊聲唱誦阿彌陀佛聖號,在莊嚴攝受的梵唄聲中,由資深悅眾、法青與兒童所組成的送聖隊伍,齊整地邁入聖壇,象徵老中青傳承佛法的願心,代代相續,並將以踏實堅定的步伐,邁向下一個十年。

十一月二十六日至十二月三日,共計有十六萬兩千七百多人次的信眾和義工,親至壇場或在法鼓山海內外三十一個分處,以及透過線上直播同步共修,一起參與了這場勝會,而雲端祈福更高達一百五十多萬筆,慈悲祝福的願力,無遠弗屆。

方丈和尚果東法師於送聖開示時,鼓勵大眾透過「書寫、供養、施他、諦聽、披讀、受持、廣說、諷誦、思惟、修習」等種種方法來學習佛法,珍惜每一次殊勝的共修因緣,發起菩提心,並把修行的工夫與奉獻的精神,延續到日常生活中。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法鼓山舉辦水陸法會的作法,具有革新的意義,也是對僧俗四眾的一種重新教育。」對於聖嚴師父於二○○五年指示籌辦水陸法會時的期許,僧團展開了一連串研討水陸沿革、思維創新的作法,其中最重要的著力之處,即在於回歸佛法精神的儀軌修訂,以及數位化的應用,包括製作送聖影片、雲端牌位祈福,以及網路直播等,希望讓法會內涵更能傳達佛法義理,符合現代的環保思維,並能夠超越時空的限制,讓身處海內外的信眾,都能參與共修。

而這種種改革創新,已經逐漸受到各國教界與學界的關注,紛紛邀請水陸法會弘化專案小組到中國大陸、韓國與越南經驗分享,可說是十年有成。

「我因這場法會成為一位虔誠的佛弟子,願心不變地參加了十年。」因第一屆水陸法會而開始接觸佛教的林演無表示,原先只打算在祈願壇參加兩、三天,為家人祈福,沒想到因此對法會與佛教整個改觀。每一年都參加祈願壇的信眾鄭永鍾感動地表示,每年回法鼓山這個心靈的家共修,讓自己變得開朗,一年比一年更能夠自在地隨眾安住。

(更多內容請見焦點報導)

法鼓文理學院首辦

社區再造論壇


▲長期從事社區關懷的人士、關注社區議題的民眾,齊聚法鼓文理學院參與「社區活力再造論壇」。 (施純泰 攝)

【許翠谷/金山報導】二○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法鼓文理學院社區再造碩士學位學程,與新北市政府、法鼓山社會大學聯合舉辦「愛與希望社區活力再造論壇」,邀請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以及多位長期投入社區服務者,與近五百位鄰里長、社區工作者,一同探討如何結合理論與實務,創造共生利他的社會價值。

丈和尚果東法師、新北市市長朱立倫、法鼓山社大校長曾濟群、護法總會總會長張昌邦等人也到場聽講。「心靈環保與社區淨土」講座中,惠敏法師別開生面,邀請聽眾朗讀宮澤賢治的詩作〈無畏風雨〉,藉此提醒個人生活習慣的養成,與社區的人際互動密不可分。

「試問各位:下班後你在做什麼?」在「我所看到的未來」講座中,嚴長壽從生活面點出現代人普遍缺乏文化素養與信仰的支持,而問題的根源與答案皆在於教育,這促使他轉往社區,深耕偏鄉教育,「臺灣的優勢與價值,不是阿里山、日月潭,而是文化。社區再造必須了解自己的優勢,才能創造新局。」

論壇還安排六場交流分享,包括「南機場」里長方荷生介紹如何透過送、供、共餐關懷長者,以及社區食物銀行的機制,實踐照顧弱勢、社區互助的理想;夢之湖──錸工場日間照顧中心執行長楊慰芬提出「減法照護」,讓人重新思考長者的需要與被需要,以及生而為人的尊嚴。

法鼓山僧團副住持果祥法師談「心靈環保農法」、嵩山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陳國志講農村再造與環境教育、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分享不老騎士如何圓夢,以及立凱電能董事長張聖時談創業經驗,結合佛法與生活實踐,獲得熱烈回響。學程主任章美英表示,未來將把各場論壇內容上傳學校網站,讓更多人認識社區再造,共享資源,創造美好家園。

「最大的收穫就是把上課教的,變成親身體驗。」社區再造碩士學程研究生王寶輝說,社區再造強調親身投入、創造改變,論壇的籌備由師生一起參與,彼此從陌生、磨合到分享成果,種種轉折就是一堂寶貴的實習課。

感念法鼓文理學院前副校長杜正民教授

一場「生命教育共修法會」

◎許翠谷

「夜晚,當你望著天空的時候,我就在其中一顆星星上笑著……當你有機會仰望星空,請不要匆匆而過,悉達多太子不就是在這樣的星空下開悟成佛,而為眾生說『所證法』嗎?」

去年(二○一六)十一月二十七日,法鼓文理學院前副校長杜正民教授,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詳往生。回想二年前,《人生》雜誌初次採訪杜老師,談自己的病和法的療癒,老師留給我們這段話,如今成為感念老師時最好的懷想。

杜老師與創辦人聖嚴師父相遇於一九七八年,當時師父剛從美國返臺承接中華佛教文化館法務,杜老師從大專佛學講座開始接觸佛法,參加師父在文化館舉辦的第一場禪七後,深受啟發,放下高薪工作,轉而報考中華佛學研究所。

佛研所畢業後,杜老師接續投入中華電子佛典(CBETA)、《法鼓全集》等多項數位計畫,隨著師父的腳步,在如來藏思想與佛教文獻深耕,四十年如一日。師父捨報後,更主持「聖嚴法師文物史料數位典藏與理念推廣研究計畫」,是師父教法的重要推手。

十年前罹癌後,杜老師深入佛教醫學的研究,並推動「法的療癒」佛典數位專案,期能將初期佛法到大乘佛典中,相關的經、律、論作一統整,與大眾分享。

「死亡不是喜事,也不是喪事,而是一項莊嚴佛事。」一生深受師父影響,杜老師生前便希望這一期生命的結束,不舉辦告別式、追思會,而以「生命教育共修法會」與大眾共結法緣。此外,不印製「共修法會通知」,法會現場也不播放生平簡介或PPT,而是以簡約、莊嚴為主,之後植存於「金山環保生命園區」。

十二月二十三日「生命教育共修法會」上,來自各地的佛教學者、僧俗四眾齊聚法鼓文理學院國際會議廳,在校長惠敏法師帶領下,誦念《心經》、《無常經》,法會後,大眾前往生命園區,送老師最後一程。

當微風吹拂篁竹,一切從無到有,從有到無,老師也用他的生命,說了一座無常之法。

(更多感念杜教授內容,請見生活佛法版)

蔡總統會見關懷生命獎得主


二○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方丈和尚果東法師、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祕書長李伸一陪同「二○一六國際關懷生命獎」得主暨家屬,會見總統蔡英文。

蔡總統肯定法鼓山長期推動「心靈環保」的努力,以及每位獲獎者的貢獻,並表示關懷生命獎從二○○七年舉辦以來,每位得獎的團體和個人,都是正向力量的傳遞者和行動者,積極幫助他人,彰顯生命價值,也是民間發揮慈悲大愛的楷模。

方丈和尚表示,從心靈環保的觀點來看,受苦受難不等於有苦有難,關懷生命獎得主都在現身說法,提醒大眾珍惜當下因緣,積極為社會奉獻。

(文/張麗君.圖/總統府 提供)



方丈和尚出席漢傳佛教祖庭文化研討會

【本刊訊】

由大陸中國佛教協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的「漢傳佛教祖庭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二○一六年十一月十八日於中國大陸西安市舉行,來自十七個國家和地區的佛教界代表、學者共兩百多人與會。方丈和尚果東法師應邀出席開幕典禮,並以「漢傳佛教祖庭與國際交流」為題發表演講。

方丈和尚表示,創辦人聖嚴師父曾談到漢傳佛教具有包容性、消融性、普及性、適應性、人間性等特質,因而能適應中華文化;即使在文化、宗教、族群多元化的現代社會,同樣能被接受,成為普世共同的文化。

「過去二十多年來,恩師與法鼓山四眾弟子,持續實踐並推動漢傳佛教的精華,我們把這項工作稱為『心靈環保』。」方丈和尚說明「心靈環保」是淨化人心的價值觀及實踐方法,以佛法來導正人心觀念,提昇人的品質,以健康的心態去面對現實,處理問題。

方丈和尚進一步提到師父倡導求同存異的「全球倫理」,家庭、職場、族群,乃至社會、國家及自然環境,全都是互依互補的生命共同體。「往未來看,世界佛教將是時勢所趨。」方丈和尚期許漢傳、藏傳、南傳深入各自傳承的教法,共同思考二十一世紀人類所關切的問題,將自己的優點奉獻給整體佛教和全世界。



▲方丈和尚應邀出席漢傳佛教祖庭文化研討會,期許各傳承將自己的優點奉獻給整體佛教和全世界。(隨行小組 提供)

徵集聖嚴師父文物

「聖嚴法師史料數位典藏專案」為翔實記錄及完整典藏師父信函史料,保存函寄與師父回覆的書信,擬向各界徵集:

(1)聖嚴師父親筆信函、便籤等手稿。

(2)與師父合影老照片或其他相關文物。

.史料年代:民國80年(1991年)以前

.徵集期限:長期募集,不限截止日

徵集方式:

(1)自行郵寄:請下載「捐贈同意書」、「個人連絡資料表」,連同史料,寄至: 112臺北市北投區公館路186號5樓
法鼓山聖嚴法師數位典藏專案 收

(2)其他寄送方式:請見說明網址,或電洽聯繫窗口。

.說明網址:http://www.shengyen.org/call-material.php

.聯繫窗口:(02)2893-4646分機6593

下載>>法鼓雜誌第325期PDF電子報

若無法安裝Acrobat請先下載安裝
【水陸法會10年有成】
【法鼓文理學院首辦】

社區再造論壇

【感念法鼓文理學院前副校長杜正民教授】
一場「生命教育共修法會」
蔡總統會見關懷生命獎得主
方丈和尚出席漢傳佛教祖庭文化研討會
徵集聖嚴師父文物
下載法鼓雜誌第325期PDF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