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陽 攝)

——緬懷杜正民老師

佛典數位化的推手——法鼓文理學院教授杜正民老師捨報了!他一生跟隨聖嚴師父學佛,專精研究師父的如來藏思想;罹癌後,更學習師父面對病苦的態度,致力於弘揚「法的療癒」,他所主持的佛教典籍數位化與研究,為下一代儲備了無盡的學習資糧。

無比願心 慈悲容顏

◎釋果賢(文化中心副都監)


杜正民老師(右一)在大學院教育中推動、實踐聖嚴師父的理念。圖為二○○一年,學者傑佛瑞.霍普金斯(Jeffrey Hopkins)應邀至佛研所專題演講。李志夫所長(左一)、惠敏法師(右二)一同合影。 (本刊資料)

杜老師在水陸法會的第一天捨報了!法會前幾天,杜師母即傳來老師病況的訊息,雖然明知必須接受事實,但心中仍有許多的不捨。當天中午,還是接到了師母的這個通知,對於一位大德長者的離去,讓我湧上八年前,接到師父捨報訊息時的感覺。

杜老師之於僧團僧眾,如同師兄弟一般,只是他的因緣在佛研所工作。雖然在不同單位,但都一樣是在師父的座下,奉獻一己之力,推動師父的悲心弘願。

自師父捨報後,一直苦思該如何數位典藏師父珍貴的文獻,有天正在祈願觀音殿前思考時,看到杜老師瘦弱的身影突然出現,於是靈機一動,問道:「杜老師,可以幫忙做師父史料的數位化嗎?」他竟然回說:「我已等很久了,這本來就應該由弟子來做。」這真讓我感覺是觀音菩薩牽的線!此後,便展開了一段與杜老師共事往來的因緣。

有一天,邀請杜老師和洪振洲老師到文獻室,展開師父一冊冊的書稿、手稿、書信,這些師父的筆跡,熟悉的每一筆每一畫,都如師父在對我們開示、關懷,尤其是看到二十多本年曆日誌手札,密密麻麻的筆跡,正是師父創建法鼓山、建立僧團、興辦教育等諸多事蹟的紀錄。

「如果一個天災,這些珍貴文獻就失去了,」我述說著我的憂慮,「現在有杜老師、洪老師,終於可以不再擔心了!」老師看著我細數每一件史料與文獻,他的眼睛泛著淚光,應是他感知這些文獻,每一筆都是師父的心血所致吧。

自二○○五年,老師罹病以來,他始終將此病視為人生的禮物,並一再強調,是病苦讓他重新體會佛法,開啟了他生命中另一階段的研究。他從師父著作《美好的晚年》中,體會師父如何面對老病;更從經典中,探究佛陀對於老、病、死的教法。

一如師父不被身體病痛障礙,杜老師開啟了「法的療癒」研究專案,除了組織專案團隊進行資料庫建置之外,《人生》雜誌也多次專訪老師,陸續刊出「法的療癒」專欄。前兩個月,聽到有法師提起:「杜老師擔心他研究了十多年師父的如來藏思想,沒有僧眾承接!」常慧法師正好有緣成就此一專案,快速地完成出版內容的架構,並於十月十五日前往請教老師。經過討論後,終於定下方向,老師說:「放心了,後續就朝此方向完成。」

杜老師的遺言,也是他的願心,希望在不驚擾大眾的前提下,能夠學習聖嚴師父,讓身後事辦成一場生命教育的共修會,一切隨緣而來,會後隨緣而去,因緣聚散,終歸無常。老師的瀟灑,老師的行誼,讓人不禁想到師父所說:「虛空有盡,我願無窮。今生做不完的事,願在來生繼續推動,個人無法完成的事,勸請大眾來共同推動。」

今生與師父有約

追隨師父 為下一代做準備

◎杜正民


▲(李東陽 攝)

在法鼓山,常有人稱我「老師」,其實我所學有限,貢獻也少,僅因在法鼓山體系時間較久,年歲較長,徒具虛名而已。我常講,自己是被聖嚴師父關在象牙塔裡的人,每日與經典、文獻為伍,卻也是我幸運之處。

晚近十幾年,拜時代科技之賜,我們已先後完成《大正藏》、《卍續藏》及《法鼓全集》紙本數位化,近期則著手建置「聖嚴法師史料數位典藏」資料庫。希望在這個基礎之上,未來的讀者乃至研究人員,能夠比較快速且重點性掌握聖嚴師父的思想與教法。

將佛教資訊數位化,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下一代做準備。這是很重要的一步,後期我投入較多者,便是將佛教資料數位化。這也是向師父學習:為下一代做準備。

能於法鼓山服務三十年,真的很感恩,使我對師父的理念比較能夠深入去理解,因理解而逐漸內化,因內化而實踐,這都是潛移默化的過程。其實,我與師父實際互動不多,總是淺淺淡淡的,跟在師父身後學習。

師父對教育體系的用心、重視倫理,且尊師重道,常使我自嘆不如。十年前(二○○五)我因病入院,返家當日即接到師父電話。那時師父也在病中,掛上電話前,我請師父好好保重,師父說:「是啊,應該保重,你也要好好照顧自己。」如此用心細緻,即使病中,絲毫不減。我想這就是師父的身教——利他為先。

因為執事,常在法鼓山上,很感恩師父建設這處美好的教育環境,如師父所說,有佛法的地方即是學校。每日在「法鼓山巡禮」中,一定會到大殿看佛,對著那三尊佛像笑一笑,學習佛陀的微笑。

另一是到開山紀念館的〈開山偈〉前,誦念師父的法語。每天經過那裡,就像接受一份祝福。這也意味著我們每人的任務,要開啟自己的寶山,並開啟他人的寶山,這是做不完的工作。

二○一五年十一月一日,全球信眾大會於法鼓山園區舉行,當日回到法鼓山上的信眾,多是護持「5475」大願興學專案的菩薩們,是他們每天存下五塊錢,逐日積累,成就了今日的法鼓文理學院。我當時含著眼淚,拍照記錄他們的身影,內心充滿感恩,因為有他們,才有今天這麼美好的一個場所。而我們要思考的是,今日的我們,能為下一代做什麼?就從今天起,讓我們一起來落實。(摘錄自《今生與師父有約(十)》,二○一六年十二月出版)

【方丈和尚會客室】

歡喜自在 乘願再來

◎果東法師(方丈和尚)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經文僅二百六十字,很容易記誦。只是文字背誦,或者能讀、能念,並不等於理解,理解亦不即是生命的體驗;而生命的體驗,也會隨著人生時節不同,時有新的領悟。

有位年輕人在他父親往生的告別式,因為聽我談起《心經》的無常觀,覺得別有深意,為此來拜訪我。他說《心經》讀得很歡喜,想要理解卻不易,問我《心經》所講就是生命教育嗎?

讀《心經》,觀生死,確實很貼切。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又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整部經談及身心世界,從心理現象的生住異滅、生理現象的生老病死,至物理現象的成住壞空,皆不離宇宙人生真理實相的法則,即緣起、無常、無我、空。

然而,「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也不是否定生命的價值,更不是逃避現實,而是不執著。對現象不執著,也就遠離苦。進一步講,清楚世間現象經常處於變動、變化的歷程,反而提醒我們要把握當下,珍惜每個相遇的因緣;以現象作為改善、提昇的著力點,修福修慧,廣結善緣。

在為他父親送別的祝福,我的結語有四句話:「四大五蘊空假身,圓滿福慧修行身,捨報化作蓮華身,乘願再現觀音身。」肉體生命雖然短暫,卻是每個人提昇生命品質與奉獻利他的修行道器。至於修行所為何來?為了安己、安人、安樂眾生,成就慈悲智慧的法身慧命,透過發願、行願,願願相續,世世常行菩薩道。

因此《心經》講什麼?那是歡喜自在的人生觀、宇宙觀,也是邁向成佛之道的菩薩行。

珍惜受戒殊勝行

◎董雍娜(波士頓普賢講堂)


▲大眾珍惜受戒因緣,精進共修。(張勇 攝)

聖嚴師父說戒的影音開示,以及果啟法師的帶領,把八關戒齋的意義、功德、目標,解說得非常清楚,讓參與這次精進佛二暨八關戒齋的我,法喜充滿。

受戒時,一句句佛號像金鐘罩,保護著我的戒體,也讓我警覺有雜念時,回到佛號提起正念。法師殷殷叮嚀,要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的最後一天,而當我雙手打著地鐘,想到數十位戒子,以及有緣的法界眾生,他們的法身慧命,此時此刻就託付在這句佛號上,讓我戒慎恐懼,更加專注。整場整齊的念佛聲,有如天籟之音,如光明般照耀著大地。

十六年前,我在象岡道場受菩薩戒,永遠記得聖嚴師父的開示:「有戒可犯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這個觀念改變了我的生命。透過懺悔法門,我對事情的承擔、犯錯的面對、自我的反省,更加坦然。由於無明,往往自己犯了錯卻不自知,尤其是無始劫以來的罪業,更是無法計數,藉著這次戒齋,我在佛前拜懺,徹底懺悔與發願,要無怨無悔地承擔身口意所造作的惡業。

寒冬的夜晚中,佛二結束了,我拖著疲憊的身體,準備開車回家。抬頭一望,果啟法師仍站在門外,微笑著揮手與我們道別。寒風吹拂著法師的長衫,更顯得他像一座堅毅不拔的燈塔。我突然熱淚盈眶,出家人為了弘法利生,將全部的身心都奉獻在如來家,而我們雖然只能一日一夜離開塵囂,體驗短暫的清淨與淡泊,卻也能種下出世解脫的善根,何其幸運!真該精進地多下工夫修行,才不辜負這份善根福德因緣。

【緬懷杜正民老師】
無比願心 慈悲容顏
【今生與師父有約 】
追隨師父
為下一代做準備
【方丈和尚會客室】
歡喜自在 乘願再來
珍惜受戒殊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