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300期 2014.12.01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心靈成長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300期特別報導 
   

【《法鼓》雜誌25週年】

圓滿300擊法鼓

每月準時出刊,與全球信眾分享法鼓山的《法鼓》雜誌,發行300期囉!

25年來,《法鼓》以聖嚴師父期許「傳遞法鼓山理念」為使命,

翔實記錄僧俗四眾提昇自我、奉獻成長的軌跡,

除此之外,報導出版幕後,同樣有許多動人點滴。

本月300期特別報導,從回顧師父的期許勉勵出發,與您分享圓滿300的故事。

發行這份刊物的目的,

除了為讀者直接提供指導人生的方向、淨化人心的方法,

也盼望透過這份刊物,把觀念、方法及活動,

轉變成諸位讀者生活中可以實踐、活用、實用的參考。

聖嚴師父《法鼓山的方向》

【方丈和尚期許和勉勵】

無限推動佛法 普遍度化眾生

◎果東法師

▲透過文章和照片,《法鼓》以新聞、專欄、專題方式,報導法鼓山四眾弟子的活動,將「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深植國內外讀者心中。法鼓山僧大學僧經常於校園走廊,閱讀張貼在布告欄的《法鼓》雜誌。(法鼓山僧大 提供)

身為《法鼓》忠實讀者,每期出刊,總是迫不及待展讀。對我來講,閱讀《法鼓》,如同悅讀僧俗四眾的發心故事,每個環節都是菩薩行寫照。

《法鼓》與法鼓山同年。一九八九年四月,位於金山的土地因緣出現,創辦人聖嚴師父隨即完成土地合約、組成護法會;七月命名「法鼓山」,九月提出法鼓山理念;十二月,《法鼓》正式創刊。

早期《法鼓》詳列功德流芳錄,用以感恩十方大眾護持的功德,內文則以聖嚴師父開示的修行法鑰和興辦佛教教育願心居首。由此可見,法鼓山著眼的教育主軸及僧俗四眾著手的身心修行,於團體創建之初,已是並行雙軌。而在讀者與法鼓山之間,由《法鼓》扮演的助緣角色,則是推動著善願、善緣不斷循環。

我認為,《法鼓》居中傳遞了三種布施:財施、法施及無畏施。法鼓山各地道場建設,皆來自十方善施而有。財施的功德,能幫助我們消融心中貪、瞋、癡三毒,減少煩惱,故能穩定、昇華人格。法施是體驗佛法的利益,發自內心與人分享,願他人也能受益。無畏施是奉獻不求回饋,心無罣礙,身心自在。《法鼓》版面所呈現的師父開示、活動報導、讀者投稿,而交付編輯臺作業、送至讀者手中,所有過程,都是參與者的布施,往往三種布施,輝映互現。身為法鼓山團體的一份子,常受感動、非常感恩。

《法鼓》記錄大眾發心,透過文字弘法,傳遞菩薩行的身影,唯願人人都能得到佛、法、僧三寶的利益,時時沐浴於慈悲智慧的光明之中。來自編輯同仁供養大眾文字法食的這份發心,同樣值得讚歎。

如今,《法鼓》滿二十五歲了,欣逢第三百期,除了祝福生日快樂,也與「大家」共勉繼續擊法鼓。如何擊法鼓?師父在《法鼓》創刊號期許:「無限地推動佛法,普遍地度化眾生,即是轉大法輪,擊大法鼓的實旨。」

.............................................................................................................................................................................................

為了傳遞法鼓山的理念,

呼籲大家一同來推廣心靈環保,齊心來建設人間淨土,

我本應是踏雪而行的僧人,雪溶即無痕,

卻留下了《法鼓》雜誌的記錄。

聖嚴師父《兩千年行腳》

【走過三百期】

感恩所有鼓手同成就

◎編輯室

▲早年,《法鼓》雜誌編輯臺總能收到在國外弘法的聖嚴師父親筆撰寫、即時回傳的新聞稿,得以第一手得知師父海外行腳的現場實況。

「千手護持,千眼照見」,《法鼓》每月能如期出刊,背後最大的推手,正是身處全球不同角落、用紙筆和相機,記錄分享法鼓山的每位菩薩。

除了臺北的編輯採訪專職們,早期《法鼓》在地區設有新聞聯絡人和攝影,這些發心的義工們,忙碌於自身工作之際,不忘隨時將活動報導和訊息,傳送到編輯室。隨著法鼓山組織發展,目前體系各單位、各地分院道場都有文宣工作窗口,每月《法鼓》截稿日前,編輯室都會收到各地主動傳來的報導稿、照片和心得。

「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收到遠在海外弘法的聖嚴師父,親筆撰寫的新聞稿。」曾擔任《法鼓》主編,目前為文化中心副都監的果賢法師回憶,法鼓山海外人力一向精簡,因此早年寫新聞稿、拍照等,常是師父一手包辦。師父總是化身客觀的第三者,第一時間寫下自己的弘講內容、情況和回響,即時傳真回臺灣。「師父在舟車勞頓、辛苦關懷、弘化的同時,還要身兼新聞記者,這份與大眾分享的熱忱,以及對歷史紀錄的重視,讓人敬佩,更體現了『忙人時間最多』的真義。」

圓滿三百期的《法鼓》,向所有成就雜誌出刊的菩薩們致上無限感恩,同時銜著師父的叮嚀:「透過《法鼓》雜誌,願把佛法給每一個需要的人。」邁向未來,期盼更多文化人才加入代佛宣化、代師父宣化的行列,共同灌溉、耕耘這方以法結緣的廣大福田。

.............................................................................................................................................................................................

請你們一定要看《法鼓》雜誌,鼓勵會員們多看《法鼓》雜誌。

我的體力及時間,沒有辦法時時到各地去關懷大家,

但是從《法鼓》雜誌上,可以感受到師父對大家的關心及關懷,

也可以看到法鼓山最近為淨化社會做了什麼事。

聖嚴師父《法鼓山的方向Ⅱ》

【幕後分享】

用詞選圖見道風

◎釋果賢(文化中心副都監)

《法鼓》雜誌之於我,是出家的一個重要助緣。遙想第一百期,是在一九九八年四月,我加入《法鼓》採訪工作兩年後,剛出家為行者,當時副總編輯果毅法師帶領我們籌備特刊的景象歷歷在目,卻已是十六年前的事了。沒想到又欣逢《法鼓》第三百期的編輯,內心有份說不出的感動。

聖嚴師父住世時,可說是《法鼓》第一位讀者。編輯部尚在農禪寺時,每當雜誌一出刊,我們就趕緊送到師父辦公室。往往隔天早齋開示時,師父就會有指正和指示,例如:哪張相片不當,哪些用字、用詞需要調整。

師父看到我們用「緊鑼密鼓」來形容籌備活動的忙碌,會說「緊鑼密鼓」出自於打仗,我們辦活動弘法豈是戰爭?當我們報導活動「吸引」很多人來參加,師父又說:我們又不是騙人家來,要用「接引」。還有不能用「犧牲」假日當義工,而是「奉獻」;不能用「災民」,會讓人不舒服,而且受災是一時,應改為「受災民眾」。

由於師父笑容可掬,有人會收集師父相片。顧慮信眾會有「偶像崇拜」現象,師父曾表示自己是老和尚,「不要再用笑起來可愛的相片。」可以說,《法鼓》的用字遣詞、選圖編輯,都蘊含團體的道風,也呈現師父的教法。

師父對《法鼓》的關心程度,實非一般人可想像。二○○○年六月,網路尚不發達,每期《法鼓》出刊後,須將製作好的印刷網片,以快遞方式郵寄到美國東初禪寺,以便在當地印刷郵寄,還要附上五份已在臺灣印好的雜誌,讓師父立即閱讀。這份工作是我盯得很緊的任務,當時卻收到一份至今難忘的傳真,是正在象岡道場主持禪七的師父寫的親筆信函:「一二六期法鼓雜誌及其網片,迄今未見寄到東初禪寺,很不尋常,我不相信本期停刊、延期……。」事後方知由於東初禪寺義工不知情,將收到的雜誌擱在一旁,未能及時送給師父。

曾聽到一位信眾分享:當她失婚、面對生命困頓時,靠的是《法鼓》上師父的開示,以及看見護法菩薩的精進努力,才走過低潮。所以每期製作雜誌時,我觀想無數信眾渴望收到雜誌,需要其中的甘露法語潤澤生命。

現在有網路、電子報、APP等載體,然而紙本的《法鼓》卻是一份有溫度、有質感、有法味的禮物。展讀《法鼓》,有如師父精神伴著我們,一起分享法鼓山的成長,以及菩薩們的喜悅。

.............................................................................................................................................................................................

我們的工作同仁,包括編輯、發行部門,

將會不斷的研究改良,充實內容、美化版面,

讓廣大的讀者得到更多的利益和更多的方便。

也盼望每一位讀者都能給予我們支持和指教,

共同來灌溉這一片肥沃的福田。

聖嚴師父《法鼓山的方向》

【讀者回響】

打開《法鼓》那一刻

◎編輯室

▲每月讀《法鼓》雜誌,讀者可得知法鼓山推動心靈環保、三大教育的訊息,分享參與法鼓山的收穫和成長。

每個月初,打開《法鼓》雜誌的那一刻,各地讀者有哪些感動和收穫?

「《法鼓》雜誌是在聖嚴師父一路祝福下發行的。」法鼓山創建前,即跟隨師父學佛的資深悅眾陳秀梅,分享數十年來讀《法鼓》、看《法鼓》的感動,早期因護法會成立的緣故,《法鼓》除了刊載法鼓山推行的各項法務,還刊登護持中華佛研所的捐款人姓名,出刊後,師父都會一一念出名字,表達感恩與祝福。「如今法鼓山的據點遍布全球,每一期《法鼓》都可看到各地踴躍舉辦活動,弘法、護法更多元化和國際化了。」得知更多人獲得佛法利益,秀梅菩薩感到很歡喜。

在虎尾共修處帶禪坐共修的游顯湖,每次翻開《法鼓》,最期待的就是閱讀禪修心得。「師兄姊的親身經驗,像是如何克服腿痛、如何安心,都是與禪眾分享的好例子。」師父與方丈和尚的開示、國內外活動報導,他也都看得仔細,「我想到每個人不一定都有時間看完《法鼓》,因此消化吸收後,我會用口語化的方式,與大家分享。」

在北投經營素食店的陳昱靜,隨手拿起擺在店內架上的《法鼓》雜誌,分享多年前,因護持法鼓山而收到雜誌,從中了解法鼓山的近況,每每看到令人感動的文章或師父法語,便會和顧客分享,尤其義工召募的訊息,一定找家人參與。陳昱靜印象深刻的是,有段時間沒有收到《法鼓》雜誌,「先生跟我說,這份刊物非常有意義,透過我們的店,可以讓更多人知道。」她因此繼續護持訂閱,多年來,透過素食與法食,滋養著大眾的色身與法身。

.............................................................................................................................................................................................

《法鼓》雜誌25週年 圓滿300擊法鼓

【方丈和尚期許和勉勵】無限推動佛法 普遍度化眾生

【走過三百期】感恩所有鼓手同成就

【幕後分享】用詞選圖見道風

【讀者回響】打開《法鼓》那一刻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