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44期 2010.04.05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師父圓寂週年特別報導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生命自覺 開啟新僧命

由法鼓山僧大主辦的「第八屆生命自覺營」,青年學員們於二月份活動圓滿後,在自覺營部落格上,沉澱殊為難得的生命體驗;其中,不少學員接續參加僧大招生說明會,把握找到生命著力點的因緣,期許走上弘法利生的成佛之道。

▲自覺營學員融入出家生活體驗的過程,明白出家是以全部生命做為奉獻,利益眾生,正是師父所說的「成佛之道」。(許朝益 攝)

【第八屆生命自覺營學員心得】

找到圓滿的生命價值

◎紀品羽

想起有位法師曾說:「對一位法師最好的供養,就是照顧他的道心。」當暫時拋開一切,融入出家生活體驗的過程,我才明白這是為什麼。

看著身上的幔衣,想像自己是一位出家人,所受的供養來自十方,自己又該拿什麼來供養佛呢?突然一個念頭生起:佛菩薩都已經圓滿究竟了,哪還需要我們供養,應是佛菩薩憐憫眾生,希望幫助我們長養菩提心,累積善因與資糧,故而讓我們成就一點點功德吧!想到這裡,慚愧的眼淚像潰堤般湧出。晚上分享時,談到自己的感受,事後幾位學員告訴我,他們後來唱〈供養偈〉時想到我的話,也會不禁淚流滿面。

終於,果慨法師在「梵唄與修行」這堂課,談到了「供養」,那意境令我震撼!法師說,身為一位出家人,唱〈供養偈〉是在提醒自己:我已經出家了,是被父母供養出來、布施出來了,對於親情的執著要捨下,但不是忘本,要以全部生命做為奉獻,利益眾生,來回報父母的恩情。

為何對法師的最好供養,是照顧法師的道心?我終於明白,打從下定出家的決心,法師們不管多苦、多難,就是希望化小愛為大愛,以更堅定強大的願心,支持自己全心奉獻。師父說那是「成佛之道」,生命也是經過這樣的淬鍊,體現最圓滿的價值。

顫抖雙手搭上功德衣

◎葉常芸

平常看法師穿搭幔衣時,以為只是穿上,從沒仔細觀察當中的一舉一動,其實都有一定的威儀。為讓我們以正確威儀穿好幔衣,法師花了不少耐心與時間教導,才明白一塊簡單的布,原來有這麼多穿搭的理論在其中。

正式正授當天,我們小心翼翼記住儀軌,哪裡要頂禮,哪裡要問訊……,全場一百多位學員,沒有一位不緊張。唱誦「善哉解脫服,無上功德衣,我今頂戴受,世世不捨離」時,打開手上幔衣,我的手竟在顫抖,因為深怕無法穿好這件功德服。雖然無法「世世不捨離」,但我真的可以感覺到要有無上功德,才能穿上這件幔衣。

正授後,我們不再以菩薩稱呼,而是行者,同時也開始學習更多威儀,上下樓梯時,怎樣拉住海青跟幔衣;長跪時,如何拉開幔衣並蓋住後腳;頂禮時,怎樣拉好左手的幔衣……,當這一切才要熟習時,就到了捨戒的日子。

捨戒典禮當天,當「善哉功德服,莊嚴身口意」唱起,大家到佛前歸還幔衣,那時我的不捨之情,完全湧現出來。脫下幔衣後,我就不再是出家人,只是一個紅塵中的在家居士。這個難得的體驗,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感受其中的福德因緣,我想,這就是聖嚴師父所說:「我們曾在無量諸佛座下同結善緣」吧!

僧大招生說明會 青年學子發心選佛

▲僧大學僧們透過分組交流,分享出家因緣,讓眾人更清楚自己的初發心。(李東陽 攝)

【許翠谷/金山報導】「我們的生命都曾經有過許多的規畫,留學深造、考選公職、進入企業界,或成家立業,走了許多年,你是否已經找到生命的著力點?」三月十四日,法鼓山僧伽大學於法鼓山園區舉行九十九學年度招生說明會,僧大師長及學僧們與五十六位來自全台各地的青年學子,分享僧大做為漢傳佛教宗教師搖籃的意義,同時鼓勵眾人發大悲願心,繼續在成佛路上前行。

「『仁者何往?』『選官去。』『選官何如選佛!』」副院長果光法師開示時,以唐代丹霞天然禪師在仕途追尋途中,體悟生命意義、走向修行的故事,引導與會青年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法師也分享當年決定出家時,俗家父親回應:「為什麼你到這麼老了,才終於知道人生要做什麼?」以此勉勵眾人把握難得的出家因緣,在選佛場中找到生命的著力點。

說明會當天,除了有靜態展覽、觀看僧大簡介影片《續佛慧命》、應考心得分享,學僧們也透過分組交流,分享出家因緣,讓眾人更清楚自己的初發心。「出家這件事沒有參考書,但是正確的心態很重要。」大堂分享時,副院長常寬法師回應多數人面對出家這條路的躊躇猶豫,建議眾人回到初發心,「只要發願的因地正確,逆緣也會成為成就的助緣。」

僧大師長及學僧們的分享,彷彿在青年學子心中投下一顆顆小石子,泛起了漣漪與回響。活動最後,眾人分組前往參觀教育行政大樓、圖書資訊館及僧眾寮房,實地了解僧大的日常作息與學習環境。寮房、閱覽室、佛堂、迴廊等,隨著法師的引導和說明,每到一處,不再只是一間房、一條走道,而是修行的場域,處處反映著行者的心境,尤其當法師帶領大眾在佛堂發願後,與會青年再次步出迴廊,每一步不僅走得踏實,也都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

惠敏法師參加維吉尼亞大學研討會

發表「佛教文化數位化研究的足跡與展望」演講 期許朝互動、分享的研究環境努力

【本刊訊】法鼓佛教學院校長惠敏法師、圖書資訊館館長馬德偉,三月十一日至十三日前往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參加該校藝術系與東亞語言文獻文化系舉辦的「文化交流:中古早期中國與鄰邦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及該校人文科學先進技術研究中心,於十三日舉辦的「亞洲藝術與人文科學數位計畫工作坊」。

這場學術研討會,共有三十多位國際與北美專家學者與會,以跨文化、跨學科的研究方法,探討從動蕩的南北朝,到強盛的大唐時期,中國與鄰邦之間的文化與歷史議題,惠敏法師並應工作坊之邀,十三日以「佛教文化數位化研究的足跡與展望:從數位博物館、時空資訊系統到Science 2.0」為題,發表一場主題演說。

演說中,惠敏法師就十多年來學習到數位化的理論與應用經驗,進行三個階段的分享。第一階段是一九九八年至二○○五年,法師學習到數位文獻是「多價文獻模式」,藉由「標記語言」讓電腦能理解文獻。這種網際網路的超文字概念,起源於美國著名工程師萬尼瓦爾•布希(Vannevar Bush)於一九三○年代提出的構想。

第二階段為二○○五年至二○○八年,法師從學習到運用GIS(地理資訊系統)、Google Map等界面,將佛教文化相關的資料庫,例如:高僧傳、佛寺志等建立了「時空資訊系統」。第三階段從二○○八年開始,進入互動性、分享性的資訊環境,內容可因每位使用者的參與,形成個人化內容,經由網誌、分享書籤、社群網絡等新功能,達成迅速分享的效果,未來將朝Science 2.0更具互動與分享性的開放學術研究環境發展,讓佛教文化研究比傳統學術界更富合作精神與效能,有待我們繼續努力。

................................................................................................................................................................................................................

董玉祥分享絲路佛教石窟考古

▲董玉祥介紹麥積山石窟第四十四窟西魏佛坐像,其造型宛如南朝的清談高士。(陳姝蓉 攝)

【本刊訊】由法鼓大學藝術與文化學院、鹿野苑藝文學會共同主辦的「絲路佛教藝術專題講座」,三月六日、十三日於法鼓德貴學苑舉行,邀請前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董玉祥老師,就數十年來在甘肅、新疆的考古與探索經驗,帶領現場五十餘位學員深入體會兩地佛教藝術的魅力。

甘肅地區出土佛教石窟一千餘座,橫跨魏晉南北朝到明清時期,數量之多、延續時間之長,在中國大陸首屈一指。董玉祥以「千佛莊嚴──甘肅石窟考古漫談」為題,在六日第一場講座上,分享甘肅石窟輝煌的歷史風華。董玉祥說明,甘肅位處黃河上游,是古代陸路絲綢之路的東段,五胡十六國時期,此區統治者多信奉佛教,因此石窟寺也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如敦煌莫高窟與千佛洞、玉門昌馬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等,除了可以看出佛教造像風格的漢化歷程,不同時期的洞窟,也反映出各時代的審美觀。

第二場「西出陽關||新疆石窟壁畫賞析」講座上,董玉祥表示,佛教自印度經中亞向中原地區傳播,古稱西域的新疆首當其衝。由於接觸佛教較早,新疆石窟寺的數量相當多,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北緣絲路北道的沿線綠洲。董玉祥不僅介紹庫木圖拉石窟、克孜爾石窟等地深具民族特色的壁畫、佛塔遺蹟、泥塑造像,還特別講述克孜爾石窟豐富的佛陀本生故事,如:白兔焚身救仙人、薩埵那太子捨身飼虎、屍毗王割肉貿鴿等。

年逾七十歲的董玉祥在講座中現身說法,讓學員深深感受考古工作的辛苦與樂趣,更從中體驗到橫越大山大漠的絲路佛教文化,在藝術上展現的高度成就。

................................................................................................................................................................................................................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320期4月號

被罵好幸福

當人被罵時,為何還能感到「幸福」?現今無論是家庭、學校與社會,「讚美教育」似已成為一種風潮,大家都想當好人,但如果沒有人指正、教導,很多事是學不會的。如何體會罵人者的慈悲?被罵者又如何從中感受幸福?本期專題從罵人的善巧,和古代禪師以棒喝啟悟弟子的故事切入;並介紹聖嚴師父、川澄祐勝、方丈和尚果東法師、水墨書畫家曾中正,如何在恩師的嚴教中,將責備、挨罵,轉化為生命增上的福慧資糧,此外還有薰衣草森林創辦人之一林庭妃,如何在顧客指責中修鍊EQ。

在師父圓寂週年之際,「特別報導」帶大家重溫師父開示傳法的意義,以及2月22日法鼓傳燈日的影像紀實。「電影不散場」帶您穿透3D迷妄,在《阿凡達》中看見淨土。(每本150元,訂閱一年144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洽詢電話:(02)2896-1600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www.ddc.com.tw

................................................................................................................................................................................................................

法鼓佛教學院 春季佛學推廣課程

課程名稱 開課日期 授課教師 上課地點
入菩薩行論 4/16(三) 馬君美 德貴學苑 714教室
禪養生瑜伽 4/12(一) 簡淑華 德貴學苑8樓
心活力瑜伽 4/15(四)

■查詢詳細內容,請上網:http://ddbctw.blogspot.com
■洽詢電話:(02)2773-1264

.................................................................................................................................................................................................................
 

生命自覺 開啟新僧命

找到圓滿的生命價值

顫抖雙手搭上功德衣

僧大招生說明會 青年學子發心選佛

惠敏法師參加維吉尼亞大學研討會

董玉祥分享絲路佛教石窟考古

《人生》雜誌320期4月號

法鼓佛教學院 春季佛學推廣課程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