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27期 2008.11.10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建設法鼓山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 在師父的祖庭狼山廣教寺,方丈和尚帶領團員至大聖殿拈香並念佛迴向。

「2008法鼓山大陸佛教聖蹟巡禮」特別報導

尋訪千年聖蹟 體驗祖師悲願

九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七日,方丈和尚果東法師率領六十二為團員,至北京、上海、蘇州等地,展開溯源、感恩的聖蹟巡禮之行。本期就跟著巡禮團的足跡,一起來尋訪千年聖蹟,體驗歷代祖師的悲願。

◎ 圖•文/陳重光

▲ 巡禮團拜會中國佛教協會,團員與會長一誠長老(前排左三)合影。

09.23【北京】廣濟寺•法源寺•靈光寺

九月二十二日下午抵達北京的巡禮團,二十三日上午首先前往北京廣濟寺,方丈演覺大和尚率僧眾與信眾於三門相迎。廣濟寺是北京著名的「內八剎」之一,寺內珍藏許多珍貴文物,包括明代的三世佛及十八羅漢造像、清代的漢白玉戒台和青銅寶鼎,以及大量佛教經典,僅《大藏經》就有十二種版本。

為表示對巡禮團的歡迎,廣濟寺特地揭開大殿後牆「勝果妙音圖」的布幔,供團員參觀,因緣殊勝。隨後一行人至設址寺內的中國佛教協會拜會,會長一誠長老親自迎接,長老感謝法鼓山對川震的救援,也期許今後雙方多交流、多互動,共同推動佛教發展。

接著巡禮團轉往法源寺。始建於唐朝、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法源寺,目前為中國佛學院和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的所在地。法源寺方丈一誠法師率領各單位僧眾,一起歡迎巡禮團到來。中國佛學院是目前大陸各寺院重要幹部的培育搖籃,因此十分希望與著重教育的法鼓山,共同推動兩岸佛教人才的培育和交流,以利佛教的弘傳。

下午,一行人轉往靈光寺。位於翠微山東麓的靈光寺,是「西山八大處」現存最重要的寺院,寺內原有一座遼代「招仙塔」,毀於清代八國聯軍砲火,後來寺內僧眾清理舊塔基時,發現供有佛牙舍利的石函,靈光寺方丈常藏法師特別引領巡禮團參觀,方丈和尚果東法師率領團員誦念佛號,繞塔三匝,祈求此行順利。

▲ 方丈和尚果東法師為定慧寺的護法信眾開示,虔誠的老菩薩們專注聆聽,歡喜之情洋溢臉上,令人感動。

09.24【鎮江焦山】定慧寺

鎮江焦山定慧寺為聖嚴師父恩師東初老人的祖庭,一九八八年師父至大陸巡禮時,即將東初老人一部分舍利恭送到焦山,並建塔供奉。上午巡禮團由北京搭機赴南京,並由南京驅車前往鎮江,再換渡輪過江。當船駛抵定慧寺外碼頭,當家師慧中法師即率領僧眾列隊迎接,就像家人返鄉一般,場面熱絡溫馨。

巡禮團到大殿禮佛後,慧中法師接著請方丈和尚果東法師為當地護法信眾開示。虔誠的老菩薩們專注聆聽方丈和尚開示,歡喜之情洋溢臉上,令人感動。在歡迎會後,慧中法師帶領團員先至祖堂禮祖,然後轉住塔院。由於行程緊湊,在禮拜東初老人、茗山長老舍利塔後,隨即向慧中法師告假,趕往今晚關懷晚會的所在地張家港。當天的關懷晚會,邀請了師父高齡九十歲的俗家二哥二嫂,以及張家第二、三、四代等十多人出席,場面充滿了感恩及溫馨。

09.25【蘇州】廣教寺•戒幢律寺

二十五日上午,巡禮團首先前往師父的祖庭狼山廣教寺參訪。一行人抵達狼山山腳下時,廣教寺方丈俊才大和尚已在三門迎接,隨即陪同團員拾階前往山頂的廣教寺。廣教寺建於唐代,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山上主要建築圓通寶殿,供奉大勢至菩薩像,因而廣教寺被認為是大勢至菩薩的道場。狼山之巔有支雲塔,塔後為大聖殿,供奉開山祖師大聖菩薩,是全山香火的中心。

登上山頂之後,巡禮團先至圓通寶殿禮拜大勢至菩薩。接著,寺方於接待室歡迎團員。午齋後,團員至大聖殿拈香,方丈和尚果東法師並帶領眾人念佛迴向。

下午,巡禮團轉往蘇州西園戒幢律寺。戒幢律寺創建於元代,坐落於蘇州城西閶門外,距今有七百年歷史。巡禮團抵寺時,方丈普仁大和尚已率寺眾於三門前迎接。普仁大和尚十分隨和,拿著麥克風為團員詳細解說該寺歷史和建築。除了參訪即將落成的佛學院新建校舍,又參觀該寺聞名世界的藝術雕塑五百羅漢堂。羅漢堂創建於明代末葉,泥塑金身羅漢五百尊,造像姿態各異,栩栩如生。其中一尊濟公像最特別,由左右側看,各有不同的表情。


▲ 在寒山寺,方丈和尚將師父親題墨寶「寒山不見山,鐘聲徹大千」贈與性空師伯。 ▲ 巡禮團至靈岩山寺的印光法師紀念堂,牆上懸掛「死」及「汝將死快念佛」的墨寶,體現印光大師一心念佛、求證西方的心志。

09.26【蘇州】靈岩山寺•寒山寺

靈岩山寺位於太湖東岸,是著名的佛教淨土宗道場。印光大師當年曾協助整頓寺規,接納十方僧眾,專修彌陀淨土法門,往生前曾於寺中掩關三年,圓寂荼毘之後,建塔奉安於靈岩山。

二十六日上午,巡禮團抵達靈岩山寺山腳,在山嵐霧靄中,眾人沿石磚道而上,先前往位在半山腰印光大師塔院,禮拜大師舍利塔,隨後登上山頂的靈岩山寺。方丈明學老和尚親自相迎,並為團員開示印光大師訂的五條規約,期勉眾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如實修行。

巡禮團隨後至印光法師紀念堂,即大師當年閉關的關房,牆上正中懸掛一幅「死」字,及一副以「汝將死快念佛」起文的對聯,體現印光大師一心念佛、求證西方的心志。

結束靈岩山寺參訪後,一行人轉赴寒山寺。寒山寺建於南朝梁武帝年間,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時因為寒山、拾得兩位高僧掛單於此,後人因稱為寒山寺。

巡禮團在方丈秋爽大和尚引領下,先至大殿禮佛,接著前往會客室,師父的師兄性空法師已在等候團員到來。方丈和尚帶領團員向性空師伯頂禮,禮請師伯為眾人開示,隨後並將師父親題墨寶「寒山不見山,鐘聲徹大千」贈予師伯。

結束寒山寺行程後,巡禮團趨車轉往上海。晚間並舉行一場關懷晚會,當地台商及信眾出席非常踴躍。會中,果元法師帶領眾人進行一次經行體驗,在場人士實地感受身心放鬆後,都表示相當難得且獲益良多。


09.27【上海】龍華寺•靜安寺•玉佛寺

龍華寺是上海地區規模最大、歷史悠久的佛教古剎,建於三國時期,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巡禮團二十七日上午參訪這座古剎,於大殿禮佛後,住持照誠法師親自帶領團員參觀。

下午,巡禮團轉往聖嚴師父學僧時的母院靜安寺參訪。靜安寺相傳建於三國時期,距今有一千七百多年。寺內改建工程雖尚未完工,但木構大殿已見雛形,巨大柚木廊柱紛紛立起,宏偉非常。德悟老法師親自帶領團員參觀鐘、鼓樓及正法久住梵幢。

離開靜安寺後,巡禮團前往這次巡禮最後一站──玉佛寺。抵達玉佛寺時,住持覺醒大和尚已率領僧眾列隊歡迎,寺內鐘鼓齊鳴。至大殿禮佛後,覺醒大和尚即帶領眾人至玉佛樓頂禮玉佛。晚間,覺醒大和尚宴請巡禮團一行,接著巡禮團也舉行了分享晚會,除了播放此行照片,團員也分享此行心得,在溫馨感人氣氛中,為此行畫下圓滿句點。

.................................................................................................................................................................................................................
.

【國際自殺防治協會主席感謝函】

▲ 聖嚴師父頒發特殊貢獻獎給國際防治自殺協會主席米謝勒博士。

關懷生命的典範

9月6、7日兩天,來台參加「法鼓山2008國際關懷生命獎」頒獎典禮,並與師父對談防治自殺工作的布萊恩•米謝勒(Brian L. Mishara)博士,9月24日特別致來一封感謝信,表達對師父和法鼓山努力推動防治自殺工作的敬佩和感謝。以下是米謝勒博士信函內文:

敬愛的聖嚴法師:

這次接受法鼓山頒予的特殊獎項,我感到十分光榮。對於這項殊榮,雖然是愧不敢當,但我深知獲得此獎,對國際自殺防治工作,以及我所代表的國際自殺防治協會,都是一項重要大事。這象徵我一向希望與法鼓山、其他佛教團體及全世界人民擴大合作的一個開端。我接受的獎項中,獎金部分將用來資助欠缺自殺防治訓練的國家。

在台期間,我對於法鼓山為那些絕望及意圖自殺者,提供各種的協助和所做的努力,印象十分深刻。法鼓山與台灣自殺防治研究中心、政府衛生部門之間的密切配合,是一項令人鼓舞的合作模式。這樣的典範,我今後將會隨時向世人來推薦並且學習。

還有一件讓我感佩的事,就是法師用佛法來幫助意圖自殺的人,並以世界精神領袖的身分,帶領大眾來推動這項工作;我也向方丈和尚果東法師,以及法鼓山信眾們為促進自殺防治所做的努力,表示崇敬。

能有機會和法師短暫共處,是我最大的榮幸,誠摯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有機會再拜會您,並與法鼓山悅眾們相見。

國際自殺防治協會主席
布萊恩•米謝勒

.................................................................................................................................................................................................................
心六倫 生活倫理
.................................................................................................................................................................................................................
1111
尋訪千年聖蹟 體驗祖師悲願


關懷生命的典範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