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20期 2008.04.10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建設法鼓山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 許朝益 攝)

受菩薩戒 發了一個好願

引言:二月二十八日至三月九日,法鼓山舉行了第十三屆在家菩薩戒,近千位在家信眾在清淨的法鼓山上,一起成為新戒菩薩。本期邀您來分享新戒菩薩們的喜悅,以及發無上菩提心的大好願!

回歸自心的守戒尺度

◎洪常珍
「受持了菩薩戒,就是發了一個好願,之後就要開始學習行菩薩道!」受菩薩戒第一天,方丈和尚果東法師的一席開示,深深印在腦海裡。

這次受菩薩戒,聆聽聖嚴師父說戒的開示影片時,聽師父提到,菩薩戒是闡揚其精神,並不是為了要求凡夫達到聖人的標準,而定下種種戒條。當下心想:那自己只要遵守「三聚淨戒」,加上可以淨化身口意三業的「十善法」,就符合師父所說的精神,聽起來,比《梵網經菩薩戒本》裡所規範的戒條,真是有彈性多了。

然而,高興的心沒維持太久。隨後定下心一想:彈性大,真的就比較好持戒嗎?當守戒尺度回歸自己的心,對那些自我要求嚴格、如實持戒的人,光是十善戒,確實可以讓自己有全新改變;但是,如果一切規範不在明定的戒條,而是存乎於自心,這比一條一條列出來的戒,不是更難持受嗎?

想到這兒,覺得要真正達到菩薩戒的精神,還真是不容易啊!幸好師父又提到,就算只能守一戒,也可稱作「一戒菩薩」,這給了生活在五濁惡世的我們,有一個努力成長的目標和空間。

在法鼓山上四天的時光,飛逝太快。每當晚課時,誦至「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心酸的感覺一次比一次加劇。確實是啊!人生苦短,這輩子已過了大半了,自己似乎還未好好把握住生命。

「菩薩是在眾生中求」,臨行前最後一次午齋,法師要我們重複這句話。上車之前,回憶起方丈和尚第一天開示的話,要我們一定要明白自己為何來受戒。「只要是利益眾生,就是做好事,就是在行菩薩道,未來在人生的道路上,就可轉好運。」在車上,與同行師姊聊起這些天的感受,也悄悄在心裡發了願:要利益眾生,要勇敢努力的踏出去!

推動菩薩搖籃的手

◎邱果庭
三月二日上午,晴空萬里,陽光遍照,在看完聖嚴師父說戒的影片後,接著就到了正式受戒的時刻了。法師問到:「大家緊不緊張?」聽到「緊張」兩個字,大家都笑了。雖然笑聲讓人放鬆,其實大家的心還是不敢懈怠。只見過堂後,大家都把握最後一刻的時間,手裡拿著儀範,背誦著典禮中要答誦的章句。好似應考的考生,等著接受一場重大的考驗。

終於搖鈴聲響起,大殿中,莊嚴的海青整齊畫一。「爐香乍爇,法界蒙薰……」,霎時,大殿上響起震撼人心的梵唄。接著,大家頂禮菩薩法師、十方三世三寶。法師問:「汝等是菩薩否?」「是菩薩!」聲如春雷響起,穿透大殿屋頂直達雲上天聽。

「汝等已發菩提心否?」「已發菩提心!」撼然的音聲,再次迴響於大殿中,餘音久久縈繞不去。在「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聖號聲中,一陣莫名的感動襲上心頭,彷彿又回到過往不知名劫中,昔日景象歷歷在前。和著淚水,搭上「菩薩衣」,至此和五百五十位新戒菩薩同學一樣,踏上菩提路。

午休後,法師宣布要送大家一個禮物,原來是這次受戒的記錄影片。影片播放幾天來的點點滴滴,當看到香積菩薩們揮汗做飯、行堂菩薩們的柔軟身段、義工菩薩們打掃環境布置道場、法師們細心照料大家的生活細節……這才看到,原來一場法會有這麼多菩薩在護持,影片中看到的,就已經將近三百位,那看不到的呢?

想起曾經參加過大悲懺、梁皇寶懺,動輒上萬人的大型法會,背後豈不還有更多默默付出的無名菩薩?如果說,法鼓山是培育千佛菩薩的搖籃;那麼,這群付出的無名菩薩,不就是那一雙雙推動菩薩搖籃的手?他們成就這些初學步的嬰兒菩薩,是真正利益他人的「大菩薩」啊!

我發願:願此生盡形壽、盡未來際,也要做「大菩薩」,能在眾生群中成就菩提心,也幫助眾生發起菩提心。

.................................................................................................................................................................................................................

【歡喜做義工】

找到退休的源頭活泉

◎蕭瓊鴛(嘉義課輔義工教師)
教職退休後,一心靜修氣功、禮佛拜懺,日子雖輕鬆自在,但內心總覺不踏實、不快樂。是的,三十載粉筆歲月,練就一身教學專業,怎能令之沉寂?於是急著尋找奉獻的出口。

因緣際會,我進入了法鼓山嘉義課輔班,每週擔任半小時「引導寫作」教學,對象是小一、小二學生。每次一則成語故事,附帶童詩朗讀;讀講中,常常看到孩子們凝神專注,彷彿聲音的流波與眼神的靈光交會,化作火花閃閃發光,令人欣悅;這時,剛退休的失落心情,宛如射進了河谷的陽光,逐漸明朗起來。

現在我們已開始短文寫作,孩子們寫的內容雖少、句子簡單,卻能表達心意。例如今年新春,我們報名參加「法鼓山尋根之旅」,當遊覽車緩緩開動,小一的鴻喻突發一語:「嘉義,我要暫時離開你了!」孩子的情感這麼純真,表達這麼流暢,若再加引導,假以時日必當無礙,那些沉悶、無聊、失落的「時髦病」,怎能佔據孩子的心?

當參訪中進行「托水缽」,義工說明,這項活動好比人生遇困境,要「面對它」,語未畢,孩子們隨即接誦:「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聽得人既驚又喜!羅師兄每星期十分鐘的「一○八自在語」手語教學,原來早已深印在孩子的腦海中了!

回程車上心得分享,孩子們說出心中許的願,不論願大願小,意思清楚,祝禱真心。「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的,我已找到退休生活的源頭活泉,教學責任雖重,但我滿心歡喜承擔。

.................................................................................................................................................................................................................

【布施的人有福】

付出,讓我變富有了!


◎盧常悅
八年前的我,對生命一無所知,現實生活有太多問題待解,只是漫無目的不斷追尋。有一天,在一家素食館張貼的海報裡,看到一張大大的禪修海報,上面有聖嚴師父歡喜自在的法相。望著海報,覺得師父有力的眼神,似乎穿透紙張,看到內在的「我」,於是一路尋覓,找到了法鼓山台南分院,開始學禪修,也開啟了正信的學佛路。

這期間,讀了《枯木開花》這本師父的傳記,內心深感訝異、震撼!在我辛苦為自己與家人的幸福美滿,不斷追求的同時,竟有位年歲已老、體力已衰的老法師,因不忍見眾生無知,枉受沉淪痛苦,放下自己,不計成敗得失,一心一意將學佛的好,不遺餘力告訴所有大眾。如今,宛如五濁惡世開出了青蓮花,在師父奔走下,法鼓山積極建設,弘法利生的工作不曾停歇。

看完書,擦乾感動的淚水,心中發了願:願我有能力追隨師父的腳步,做一些使生命更有意義的事。於是,我加入義工團隊。原本是想付出,結果過程中,反而獲得更多啟示,諸如:切菜時用心切,不用切出聲音,就可以把菜切好;講話要輕聲,態度要柔軟;凡事先檢討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鞋子給別人穿……幾年下來,原本貧乏的心靈,竟因此變得富有了!

「施比受更有福」,有能力付出,讓我更懂得感恩自己擁有的。而且,經過這些時間的學習,我感覺自己已漸漸培養出承擔的力量。雖然認為自己笨拙又害怕失敗,但非常感恩義工團隊,總是給我練習的機會。願以師父的話:「讓自己去完成有意義的事,不要害怕失敗」與大家共勉,願大家一起以無畏的心,同行菩薩道。

.................................................................................................................................................................................................................

【修行路上】

用禪法爬樓梯

◎王常岱
有一次看到聖嚴師父的書,描述過去到大陸參訪某大名山時,必須爬上一段很長的階梯才能到達,同行弟子們不忍師父年事高、身體又不好,加以勸阻。但師父卻說不用擔心,用禪法慢慢一步步地爬到目的地,讓弟子們嘖嘖稱奇。

師父說爬樓梯,不用看爬到第幾層,只管放鬆把心貼在每一個腳步上。依法奉行的我,便試著用師父的方法,從自家一樓爬到十二樓。在清楚放鬆的腳步中,竟可輕易來回走上五趟,呼吸依舊平順。記得十幾年前住在六樓公寓,每次上下樓梯,都要爬到雙腿發軟、氣喘如牛。現在學著用禪法過生活,雖然年齡增長了,卻懂得運用禪的觀念和方法來調整自己,讓身心隨時保持愉悅、輕盈自在。

打坐、吃飯、睡覺、走路、開車、拖地板,舉凡生活上種種活動,不也是同樣的道理嗎?只管清楚專注在當下,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也不想未來,練習隨時保持一顆清明的心,煩惱減少,身體的能量自然增加。用禪法爬樓梯,不但節約能源,還可以練習把心安住在每個當下,同時達到運動的目的,真是一舉數得。

..................................................................................................................................................................................................................

【徵文】

「心得分享就是法布施」,所以,趕快提起您的筆來,將您的學佛故事、修行體驗,透過文字分享給所有讀者吧!
■來稿請寄:台北市112北投區公館路186號5樓法鼓雜誌收
■傳真:(02)2896-0731
■E-mail:mag@ddc.com.tw
■請註明「法鼓徵文」(本刊保有文稿刪修權,若不願修稿,請於來稿中註明。文稿如經採用,請至各地分院索閱,將不另行通知)

..................................................................................................................................................................................................................
 

受菩薩戒 發了一個好願

【歡喜做義工】

【布施的人有福】

【修行路上】

【徵文】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