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03期 2006.11.10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生活佛法  焦點報導  教育文化  建設法鼓山  特別報導 


在「聖嚴思想與當代社會」研討會上,國內外專家學者透過交流和對話,闡述聖嚴師父的思想對社會、學術、文 學各個層面的影響。 (楊慧瑛 攝)

【第一屆「聖嚴思想與當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

聖嚴師父的思想 帶領社會前進

十月十八日舉行的「聖嚴思想與當代社會」,經由十七位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研究、交流和對話,聖嚴師父的思想對社會、學術、文學各個層面的影響,以及對當代社會的意義,更清楚地為大家所認識。以下就來分享專家學者們的研究心得。

論壇一 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對話

首場論壇主持人為中研院院士王汎森,與談人有中研院院士楊國樞、哥倫比亞大學宗教學系教授于君方,兩位分別論述聖嚴師父對漢傳佛教的弘揚和影響。

楊院士以「聖嚴淑世思想之實踐與創進的再本土化」為題,指出所謂「漢傳」,即是佛教自印度傳至中國後「本土化」之意,聖嚴師父提倡「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從個體延伸到社會總體,再度深化漢傳佛教的本土性和實用性,可說是對佛國淨土的「再本土化」。楊院士並指出禪修和諮商學、臨床心理學可以相互結合,進一步推廣到個人、家庭乃至社區等層面,即是漢傳佛教於台灣進行的「再本土化」。

于教授表示,佛教雖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但制度和修行方法並非一成不變,其發展往往能適應當地社會的條件。聖嚴師父立足在漢傳佛教的傳統基礎上,以獨特的創見詮釋現代佛教,並以積極入世的教育理念和人文關懷,致力佛教的現代化、全球化,對於現今佛教有極大貢獻。

會中于教授詢問楊院士,禪與心理學是否真的可以結合?楊院士表示,美國主流的心理治療和諮商強調「個人主義」,相較於東方,就此角度而言,深入「心性」分析的禪法可提供心理學一個重要借鏡。 (張菀真)

論壇二 聖嚴法師與佛學研究

論壇第二場,由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單德興主持,邀請美國堪薩斯大學史蒂文生教授( Daniel Stevenson )、美國田納西大學教授雷維霖( Miriam Levering ),以及中華佛學研究所研究員陳英善,分別從東西方不同文化思想和觀點,論述聖嚴師父的佛學思想。

史蒂文生教授表示,雖然聖嚴師父具有學術背景,但研究的方向和目的,則是以弘傳佛法為首要目標,例如師父研究的澫益智旭、南嶽獄慧思、大慧宗杲等幾位具有獨特性格禪師,對於其所傳的禪法都有關鍵性幫助。另外,史蒂文生教授也提到,師父承擔起弘傳漢傳佛法的責任感是最令他感動的,他強調學者若沒有強烈的悲願心,都只是個人的學問和知識。

雷維霖教授則表示,聖嚴師父從歷史的經典中學習典範,再用現代人可以接受的觀點來回饋給當代社會,相信目前研究佛教的西方學者,會有很高的興趣研究聖嚴學術的思想。她認為,聖嚴師父最大的學術成就,應是其倡導的思想帶領了社會前進。

專研天台學學者陳英善發表〈聖嚴思想與如來藏說〉論文,她研究分析聖嚴師父的論著,認為師父的基本思想是以「緣起性空」為根本究竟,主體信念則以如來藏說為方便法門,並致力調和兩者。 (編輯室)

論壇三  聖嚴法師與現代社會

此場論壇主持人為中央大學講座教授蔡清彥,與談人包括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湛如法師、台大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張玨、政大中文系副教授丁敏。

湛如法師認為,現代社會中人心逐漸產生問題,「心靈環保」提供了對治心的方法,使我們能保持內外和平與謙和。湛如法師並舉出名演員章子怡強調明星的責任在於每天都要進步、 Google 企業推崇的核心價值「 Don't be evil 」( 不做惡事),都是應用佛教理念的實例。

張玨教授指出,「心靈環保」是先驅性的想法,與世界衛生組織推動「心理衛生」的方向吻合。她表示,心理健康是生活幸福感的來源之一,不論在平時醫療或社會遭遇重大挫折時,例如九二一地震創傷、SARS來襲的恐慌等,都需要心理健康的建設。

丁敏教授以旅遊文學的角度,分析聖嚴師父行跡各地所著的「寰遊自傳系列」,丁教授說,師父的朝聖尋根之旅,看似外在的旅程,其實也是內在的旅程,師父以「進入歷代祖師內心世界」朝聖各地,去「體驗歷代祖師大德開創傳承佛教基業,為法獻身的宗教情操」,在師父的文筆下,讀者也體會到了佛法的呈顯。 (張菀真)

.................................................................................................................................................................................................................

台北大學社工系楊蓓老師,剖析個人如何在親密關係中看見真正的自己,獲得自由。 (金石堂信義店 提供)

孤獨不是負向特質 是體會他人的開始

楊蓓老師剖析「親密、孤獨與自由」 提供獲得自由的方法

【張菀真/台北報導】現代人尋求親密,卻又害怕親密,由法鼓文化舉辦「學生活心靈SPA講座∣∣《親密、孤獨與自由》新書座談會」,十月十四日邀請該書作者、台北大學社工系楊蓓老師,剖析個人如何在親密關係中看見真正的自己,獲得自由。

楊蓓老師表示,從眾多的諮商個案中,發現許多人會盡力抓住自己想要的關係,以獲得安全感,卻可能產生「缺乏生命力的付出」;或難以接受自己的寂寞、自私、不完美,在關係中不斷逃避自己。

楊蓓老師指出,由於人對親密關係的掌握力愈來愈低落,如果想擺脫在關係中浮沉,就必須面對自己的陰暗面,並轉化陰暗面。楊老師認為,寂寞、孤單、孤獨是正常的,只有接受它們,才有轉化的可能,它們不是負向的特質,而是體會他人內心孤單的開始。

現場五十多位聽眾中,許多人也不吝分享自己的經驗。楊蓓老師表示,透過修行可以用客觀角度看待自己,轉化困頓中產生的念頭。

.................................................................................................................................................................................................................

【承先啟後的中華禪法鼓宗】

佛教與宗教

◎聖嚴師父
宗教的功能是屬於信仰的層次,讓人在徬徨無依、無可奈何的狀況下有希望,在茫然不知所以的生活之中有未來感;對於生活中無法解決的問題,非知識學問所能解決的問題,世界上常常會發生,生活裡面常常會遇到,只有去尋求宗教的信仰來幫助人們,讓人們身心能夠得到安定,社會得到和諧。因此,宗教是安定人心、安定社會的一種信仰和力量。

其次是對於我們心外、身外的自然環境,以及過去、現在或者生前、死後的問題,即「究竟我是誰」的探索。在這方面,如果有深刻的宗教信仰,便不會有問題;一個人若能在宗教上得到答案,就會覺得生活有意義,生命有方向。

因此,不論民間宗教、原始部落的宗教,或者是傳統的世界性大宗教,多多少少都會有這種功能。佛教也有這種功能,例如有人害病的時候、遇到災難的時候,我常勸人念觀世音菩薩,也有人念地藏王菩薩、阿彌陀佛、藥師佛等,或者為了求智慧而念文殊菩薩,凡是有所求的信仰和現象,全都是宗教信仰的層次。所以,佛教也是宗教的一種,信仰佛教也能夠達成宗教的功能、效果和利益。因此我說,佛教的出家眾就是佛教的宗教師。

佛教與一般宗教的不同

佛教與一般宗教有何不同?佛教與一般宗教之間,既有共同處,也有差異處。

佛教的特色,從宗教信仰的層次來講,可以是他力的,也可以是自力的。如龍樹菩薩在《十住毘婆沙論》中提到的易行道和難行道。易行道重於他力,主要是仗著阿彌陀佛的願力救拔,配合自己的信願行而往生淨土;難行道則重自力,以自己的力量修持六度萬行,其間歷經三大阿僧祇劫而達到福慧圓滿的佛果。然而凡是神教信仰,不論多神教也好,一神教也好,都是重視他力的,主張人不能成神,更不能超越神;人只能接受神的愛而被救濟上生天國,被召回神的國度。

佛教在易行道的他力救濟之外,尤其重視個人的自力修行,即是各種道品次第的修持,能有多少功夫就有多少成就。佛教徒之所以稱其他宗教為「外道」,便是指的向自心之外求道。 (待續)

.................................................................................................................................................................................................................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 十一月專題

孤獨,一條通往親密的道路

孤獨總挾帶著沉重的負面印象,迫使人們強烈抗拒著孤獨。但孤獨如此可怖嗎?孤獨不同於孤絕、孤立,安住於自己的孤獨,讓人清醒、自知。本期藉由分析孤獨與親密間的深刻關聯,引導大家學習與自己相處,重新回到自己的內心世界,養護內在的心靈田園。

美國 911 事件已經五週年,「電影與人生」特別介紹《世貿大樓》,無論是 911 事件或是台灣 921 地震,都是讓我們思索存在地球這個道場應有的態度及視野,提醒因果循環的繁複網路,是如此將你我的命運結合在一起。(每本 150 元,訂閱一年 1440 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洽詢電話:( 02 ) 2896-1600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www.ddc.com.tw

.................................................................................................................................................................................................................

【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佛教研修學院圖館週慶祝活動】

慧燈重燃

從那爛陀到法鼓佛教研修學院

•時間: 12 月 1 ∼ 7 日
•地點: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內容:
( 1 )聯展:那爛陀今昔教育文獻特展、法鼓佛教研修學院成立特展暨同仁書畫個展、圖資館遷館五週年成果展
( 2 )座談會:啟發心靈的教育機構──對宗教研修學院的期許
( 3 )演講:那爛陀相關的遺址介紹及印度的佛教藝術介紹
( 4 )影片欣賞
( 5 )義賣:「書香咖啡」、「小小市集」
( 6 )中西參大賽(限法鼓山園區教職員生)
※詳細活動內容,請留意網站及海報,或來電洽詢:
( 02 ) 2498-7171 分機 2210 林雅萍
網址: http://www.chibs.edu.tw
    http://www.ddbc.edu.tw

.................................................................................................................................................................................................................
 

【第一屆「聖嚴思想與當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

孤獨不是負向特質 是體會他人的開始

【承先啟後的中華禪法鼓宗】

【法鼓書齋】

【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佛教研修學院圖館週慶祝活動】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