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期 2006.09.01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教育文化  焦點報導  特別報導 

我抓住了自己

跪在佛前,內心像是記憶封瓶被打破了一般,
許多過往不願面對的事情,全都一一湧現,
此時「自己」清清楚楚地站在面前,與我相對望……


◎紀幸芯

在進行《人生》雜誌七月號「青年成長三重奏」專題時,當整理多位各領域傑出人士的分享時,看到他們強調的重點是:青年成長的第一步是認識自己,除了瞭解自己的優缺點,還要把握外在的環境資源,才是清楚的認識自己。然而,經歷一個多月的製作過程,內心卻也不斷反問自己:「你真的瞭解自己嗎?」隨著專題寫作結束,我決定為自己的疑問找答案,認真聽聽內心的聲音,於是報名了大專青年禪七。

只有一次禪修經驗的我,前三天可說如坐針氈、痛苦萬分,每當身體好不容易放鬆了,數息也專注了,腿痛就來了。腿痛,彷彿是一位阻止你成長、擾亂你修行的惡魔,在關鍵時候施加麻、酸、痛等苦痛,讓看似安靜打坐的外表,內心卻是浮動不已。那時候才驚覺:原來自以為最能掌握的身體,其實最難聽從自己所下的指令,要讓身隨心轉,好難喔!

後三天情況開始好轉,我試著運用聖嚴師父教導的方法,將腿痛看成是「我所」、「我的」而不是「我」,漸漸地,我居然能看著它出現、加遽而不為所動。這時才倏然發覺:原來人的意識那麼強大,這些難以忍受的痛苦,只要運用方法,都能克服,身隨心轉,其實不難!

以「找尋自己」的目標而來,腿痛與妄念並不會讓我生起放棄的念頭。每一天,我都在等待著「自己」何時會出現,等待著與自己面對面。直到倒數第二天,師父要我們做慚愧、懺悔、感恩的禮拜時,跪在佛前,內心像是記憶封瓶被打破了一般,許多過往不願面對的事情,全都一一湧現,此時「自己」清清楚楚地站在面前,與我相對望。
「自己」出現了!原來要揪出來的它,其實是一個自己很清楚、但是又不願承認,只會將它擺在一旁的東西,隨著年紀增長,也讓它跟著增長了。我抓住了它,這是我與自己奮鬥的「戰利品」。

下山了,內心除了安定與放鬆,最大的收穫,便是找到那個一直不願意認真看待自己的自己。我感謝自己給自己一次機會,和自己對話,勇敢直視內心,更感謝這次的禪七。

.................................................................................................................................................................................................................

【如是我思】

如果是菩薩,會怎麼做?

◎廖翎而(中華佛研所應屆畢業生)

記得聖嚴師父曾期許我們往專業修行的方向深入,當我表示自己沒有意願時,師父告訴我:「因為你沒有發願!」當時聽了不知所以,到底要發什麼願?

在中華佛研所就讀三年,今年順利畢業。隨著專研佛學愈深、參加禪七愈多次,特別是最近一次禪學系的禪七考試,才明白師父的願力和苦心,當聽到師父開示了菩提心,才驚覺自己的顛倒心:以苦為樂、以無常為常、以不淨為淨、以無我為我。

在畢業論文裡,我論述了「四顛倒」,然而直至此刻,才深刻明白在我身上發生的「四顛倒」。聽完開示後當下起身拜懺,痛哭流涕。什麼是菩提願?什麼是菩薩行?一年前師父要我發的願,如今終於體會到了。

如果是一位菩薩,所做的每件事都會考慮如何利益最多眾生,而不只是利益自己;如果是一位菩薩,當自己煩惱時,會知道立刻回到正念,不帶給別人煩惱;如果是一位菩薩,當別人來找麻煩,會立刻看到對方的可憐憫處,進而包容、原諒,甚至隨緣幫助對方。這些就是發菩提心後的菩薩行。

禪七後,回到了現實生活中,遇到了每件事、每個人,我都開始琢磨:如果是一位菩薩,會怎麼想、怎麼做?
生病了,如果是一位菩薩,會怎麼面對?助人時,如果是一位菩薩,要如何善巧?離開心愛的人或地方,如果是一位菩薩,會怎麼辦?面對煩人的人事,如果是一位菩薩,會怎麼想?

以前總覺得天下無難事,打個禪七就解決了,因此對師父有種強烈的依賴心,總是想看到師父、聽師父開示;但是現在,我願意學習,正如師父所說:「虛空有盡,我願無窮,今生做不完的事,來世再做,我個人做不完的事,請大家一起來完成。」體會到菩提願心的我,已有繼續往前走的勇氣。
.................................................................................................................................................................................................................
【善待自己】

微笑掛臉上,煩惱少更多

◎蔡書風(台灣•屏東)

參加屏東地區的佛學班,郭惠芯老師給我們的第一個作業是:給鏡子中的自己一個滿意、快樂的微笑。
照鏡子這個動作,自己不知做過多少次,這次為了完成作業,頭一次這樣用心、專注欣賞自己。看呀看著,真希望能有透視的能力,能夠一眼就看穿自己,看看自己到底涵蓋些什麼。鏡中的影像,就是自己當下的外表形象,憂愁、歡樂都會直接表現在臉上,深鎖雙眉和眉開眼笑,僅僅數條顏面神經的不同變化,所牽動的內心世界卻是天壤之別。

看著鏡中的我,在無數的表情變動中,發現只有帶著笑意的臉最有看頭,不管大笑或是微笑,都會讓內心留下舒暢的感覺。郭老師說:「先接納自己,方可接納別人,給自己一個快樂和滿意的微笑,然後用這樣的心情面對每一個人。慈悲眾生,就由善待自己、微笑待人開始。」

早上盥洗照鏡子,我試著給自己一個快樂和滿意的微笑,讓它留在我臉上,當然有許多時刻,自己不知不覺中會讓笑容給溜走,但儘快再將它掛回去,結果真的有些不一樣喔!我開始聽到好幾聲讚美,也感覺自己的煩惱好像一下子少了好多。

走進教室,看見蕭組長臉上的笑容一樣燦爛、溫馨,給人無限快樂的感受,原來笑容也有這麼深的學問,真慶幸這次能夠即時參加佛學初階班。
.................................................................................................................................................................................................................
【朝山有感】

念佛,讓我放下不愉快

◎楊生璽(台灣•屏東)
短短不到二十四小時的行程,內心的收穫卻是數也數不清。一趟法鼓山之行,讓我找到了多年不見的自己。

七月八日,隨著朝山的信眾抵達法鼓山。在朝山步道上,一聲佛號、一個長跪。這段日子,由於對工作的執著、放不下,使自己陷入了萬丈深淵。如今放下了工作,心中的埋怨、不悅、牽掛和不捨,一一浮現。

法師開示時說:「你們剛剛看到的我,並不是現在的我,你們所看見的我,也不是真正的我。」「想著過去的不愉快,只是在虐待自己罷了,不要讓我們的心因外境的紛擾而變得雜亂。」是啊,為什麼要讓過去的不愉快虐待自己呢?

每個人都有不同階段的旅程,一份工作的結束,也許正是下一段旅程的開始,沒有這一段旅程的結束,怎麼會有光輝燦爛的下一段呢?想起七、八年前,不正因為自己的執著太多,而讓自己妄念纏身、揮之不去,家人求神問卜,只希望我可以恢復以前的活蹦亂跳,可是自己就是走不出來啊!

透過「念佛禪」,我感受到了什麼叫「放下」。放下了工作、埋怨、不悅、牽掛、不捨,心中沒有任何的念頭,只有一個動作──念佛。放下了不愉快,內心變平靜了。

朝山步道上,一佛號一長跪。法師開示說道,懺悔過去做錯的事、說錯的話、對不起的人。一步一步跪著,我含著淚水向自己懺悔。其實,懺悔認錯並不難,只怕自己壓根兒就覺得自己沒有錯。我期許未來的自己,能夠時時自我提醒,懂得放下、明白無常、即時反省、好好生活。
.................................................................................................................................................................................................................
【讀書會上好修行】

溫馨的「客廳式」讀書會

◎黃曉黎(「心靈環保」讀書會帶領人)

讀書會剛開始討論,一位成員進來,滿懷歉意地解釋自己出門時遇到鄰居所以耽誤了時間,沒多久另一位成員也氣喘噓噓趕來,「最近腳不好,走不快,實在對不起。」幾乎同時,一位在大寮工作的義工老菩薩也進來,「差一點忘了今天要開讀書會。」

我們的讀書會經常因為這樣被打斷,不過大家都不以為意,簡單說明目前討論到哪裡後,便繼續下去。討論和閱讀時,總是台語、國語夾雜,老菩薩聽累了還會打瞌睡,好吃的糖果、零食偶而也會出現,一到暑假,讀書會更多了小孩。

過去常煩惱這樣的場面控制不佳、流程不順遂。某日,突然覺得這般場景似曾相識,對了!家中親友來訪時,不也是老中青三代皆有,大伙聊聊近況,談談家中共同的故事,交流彼此想法,中間不是一樣也有人進進出出?我們的讀書會,原來就像一群親友在家中客廳那麼自然。

既然是在自家客廳,於是告訴自己在讀書會中要放鬆些。每次開始前,大家仍會一起念「讀書會公約」,不過在討論過程中,還是免不了七嘴八舌、滔滔不絕,但少了我這個帶領人積極「維持秩序」的心態,讀書會的氣氛似乎包容、溫暖多了,有趣的是,成員反而因此互相提醒:勿離題、講重點。整個讀書會的架構一樣隱約而完整,不同的是,我們擁有了在客廳相聚的溫馨感受。

方隆彰老師曾提出四種讀書會進行的方式:聽講式、報告式、活動式、互動式,我們好像都不太像,或許可以自成一種「客廳式讀書會」吧!
.................................................................................................................................................................................................................
 
我抓住了自己

【如是我思】

【善待自己】

【朝山有感】

【讀書會上好修行】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