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期 2006.04.01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教育文化  焦點報導  特別報導 

(釋常護攝影)
學一種生活態度

記法鼓山「卓越•超越」青年成長營

其實在山上這四天,不敢說學到什麼高深的佛理, 我卻學到一種很務實的生活態度、方法, 人只要能過著規律的生活,以及擁有一顆樂於助人向上、向善的心, 生活就能過得充實且自在……

◎呂沐勳
一直到一月二十二日出發當天,心中都還猶豫著要不要去參加這個營隊。 因為那幾天寒流來襲,天氣冷得要命,而我卻要去山上修行、睡睡袋!

幸好,我去了。

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天,所帶來的感動卻是滿滿。人還在山上時, 我就不只一次發願,要將山上所學與感動帶回山下,服務、奉獻給周遭的人。

只因為四天的營期中,受到好多法師、義工菩薩的照顧與愛護,我與他們素昧平生,也未捐獻分文給法鼓山,可是法鼓山的這群法師、義工,卻全心全意在照顧我們。

床不夠睡,有義工睡到倉庫去;飯菜不夠吃,有法師直接吃我們吃剩的菜飯; 還有十幾歲的小弟弟、小妹妹也跑來當義工、照顧我們。

這些人為我們付出如此之多,卻完全不希冀我們的回饋。 真的,他們每個人都是如此的歡喜、自在。所以,我發願下山後要幫助別人。

其實四天的營期中,對佛法的瞭解並沒有多出多少,但由於每天跟法師們一起相處, 無形中,似乎也增長了不少智慧;更重要的是,從幾位法師的分享中, 領略到世間一些原本難解的習題,卻可以輕鬆化解的態度和方法。當然, 我無法像法師那樣,一眼就看出難題,但起碼已經學習把心胸放得更開闊, 試著實行聖嚴師父所說的「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課程中所邀請到的幾位社會傑出人士,包瓜,葉樹姍菩薩及其他多位菩薩也提到:要把自我縮到很小很小。當自我很大的時候,就容易受到傷害,因為你常常會想為什麼是我?怎麼是我?而讓自己一直處在憂傷、痛苦的情緒中,走不出來;但是如果把自我縮到很小,那就會覺得人在這世上是如此渺小,很多事情都不該如此計較、比較,把握當下,好好地過活才是最重要的。

下山之後,帶回了不少法鼓山贈送的結緣品:佛書、書籤,以及那件屬於營隊制服的黑色外套,我竟捨不得脫下來,因為覺得只要穿著它,就能繼續沈浸在那股被愛與法喜所縈繞的感覺,內心是如此祥和、寧靜而又充滿溫暖,整個人蓄積一股活力,蓄勢待發。

我已經發願,也皈依了,就會逐步身體力行。法鼓山的佛法,如此之好,真該多一點人知道!其實在山上這四天,我真的沒學到什麼佛法,我學到的只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方法──人只要能過著規律的生活,以及擁有一顆樂於助人向上、向善的心,生活就能過得充實且自在。

我很高興,這次我上山了。

.................................................................................................................................................................................................................

【修行路上】

「禪七」變成「寫論文」

◎李官遠(元智大學企研所研究生)
去年十一月,報名參加今年二月的「法青禪七」,接下來的兩個月,心中便時常想起二月要去打七的事,內心既期待、又歡喜;然而一月十日,我接獲了研討會主辦單位的通知──我的論文已通過審核,可以在研討會中發表,不過二月中旬必須將論文全文撰寫完成。當時的我,腦中浮起的第一個念頭是:「我還可以去打七嗎?」

之後的半個月,腦中一直在思考:有沒有可能去打七,又能完成論文呢?衡量實際狀況,愈清楚兩者不太可能同時完成,即便如此,當時的我還是無法放棄去打七。

就在內心掙扎之際,一位好友的適時提醒,讓我在農曆過年前一天,做出了放棄的決定,並隨即告知法青會。農曆年後,花了整整十天,我完成了論文。雖然無法上法鼓山打七,但在撰寫期間,我時時提醒自己:把論文寫作當成是修行吧!就像禪坐時練習「調身、調心、調息」那樣。

論文撰寫過程中,疲倦、妄念,如同禪坐時那樣,一件也不少,此時我便想起在禪修時學到的方法──專注、放下、清楚、放鬆,不斷提醒自己回到方法上。二月十八日終於順利將論文寄送出去,一切圓滿。

回想這段從「禪七」到「寫論文」的歷程,我照見了自己對打七的期待和執著;當放下了「一定要去打七」的想法後,內心反倒覺得輕鬆;回到當下,專心完成論文撰寫。這個「超越煩惱、執著」的經驗,讓我想起聖嚴師父在「一○八自在語」中所言:「能有,很好;沒有,也沒關係」這句話,我想我體會到了。

論文完成隔天,我便到農禪寺參加禪一。再回到禪堂,心中格外感恩和珍惜。之後的每一天,當我在家禮佛、祈禱時,總會提醒自己:「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提起精進心,落實每天短暫的禪坐。這是我的小小體驗,願與大家一起共勉!

.................................................................................................................................................................................................................
【如是我思】

「為什麼」的力量

◎黃曉黎(心靈環保讀書會帶領人)
「媽,法師有沒有煩惱?」、「媽,佛有沒有煩惱?」、「媽,那麼多宗教,例如基督教、天主教,為什麼您選擇佛教?」小二的女兒真摯、疑惑、認真又熱切的提問,常令我訝異不已。

各式各樣的「為什麼」,實實在在展現「問」的力量,腦中有限的知識、有限的生命經驗,常常因為這麼一「問」,開始被翻箱倒櫃的重整,然後嘗試以對方能理解的語言,說出自己組織後的答案。

問與答,交錯灌溉著想學習、想知道的心。想起帶領讀書會時,總為了如何設計問題、如何提問,而傷透了腦筋;反觀孩子,他們問的如此自然,沒有所謂的設計,卻能在問答之間,逐步清楚地描繪出問題,澄清心中的盲點,即使雞同鴨講,也算構築了一個互動平台。

孩子這一問,使我終於瞭解:何以讀書會中最熱烈的,往往是參與者的提問,「為何要念佛?」、「不表達自己的意見也是一種我執?」、「慈悲代表隱忍一切?」、「如何看到習性?擺脫習性的糾纏?」……層層衝擊心靈的提問,即使散會後,仍持續在心中擴散。

想到自己參與讀書會時,滿腦子都是帶領讀書會的規畫和想法,或許,我該試著放下這些念頭。讀書會的方法和技巧,畢竟只是引導工具,如果一味地只想強調它、執行它,反而會阻礙成員之間的交流。也許成員不懂方法、技巧,但他們的真心參與、互動、提問,卻能產生衝擊彼此的強大力量。

在讀書會中,無論自己是參與者,還是帶領人,透過成員間的討論和分享,總讓自己有機會在學佛的路上,停下來思索該如何走、怎麼走?以及方向是否正確、跟著誰走?彼此這樣的鼓勵、扶持,相信學佛之路定能篤定而踏實。
.................................................................................................................................................................................................................

【佛曲聲聲唱】

「出國表演」頭一遭

◎ 丁果涵 (法鼓山合唱團團員)
二○○五年年十二月十三日,帶著期待又惶恐的心,搭上飛往香港的班機,參加香港分會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辦的音樂會。

身為合唱團的一員,「出國表演」這可是頭一遭,心理難免有壓力,還好平時有參與修行活動,這下子可用上了!緊張、壓力一來,就提醒自己要「念念活在現在」,把握每個當下,這個方法真有用,煩惱和壓力很快就去除了!

平常練習的「大悲咒」、「心經」、「慈悲」等,都是當天演唱的曲目,每唱到這些法曲,就提醒自己: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壞人;而「如來如去」這首,則讓我想到人的生命,好像來了,然後又走了,事實上既沒「來」也沒「去」;唱到祈禱人人平安快樂、世界和平幸福的「我為你祝福」,則提醒自己:今日是否有對每個人、事、物慈悲,並且利益他們?

我常和參加合唱團的菩薩分享:來合唱團唱歌,不只是歌唱技巧的學習,更是修行的練習。像合唱團經常站在台上表演,是最出風頭的義工,每當台下掌聲響起,則要練習不去貪戀掌聲;練唱過程中,隨時用心詮唱、體會每一首法曲,就能隨時洗滌、淨化自己的心,這都是在做「心靈環保」!

在香港的頭一次演出非常圓滿,藉由這次因緣,讓我感受到音樂是沒有國界區隔、沒有宗教限制的,進一步體會到「地球村」的來臨。活動結束後,香港的菩薩們和我們共同發願,希望二○○六年,也就是今年,法鼓山合唱團能在香港最大的舞台──紅堪體育館演唱,接引更多人來親近佛法。

我很慶幸自己加入了合唱團,如果您還在猶豫,不知道要參加什麼樣的修行活動,歡迎加入合唱團的行列,成為「用音樂修行」的一員!        
..........................................................................................................................................................................................................
分享您的「生活佛法」!

看了每期《法鼓雜誌》,
各地讀者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故事,
您一定獲得不少感動。
學佛修行過程中,相信您一樣有很精采、很動人的故事。
可別將您的體驗「藏」起來哦!
不管您是:
(一)上佛學課、參加活動、做義工的心得
(二)運用佛法和家人、朋友相處的經驗
(三)以佛法觀念面對人生困境的體驗
(四)閱讀一本書的收穫和啟發
快快提起您的筆,投稿「生活佛法」版,
和大家一起分享您的成長。
來稿請寄:
■台北市112北投區大業路260號6樓 法鼓雜誌 收
■傳真:(02)2896-0731
■E-mail:mag@ddc.com.tw
(請註明「法鼓徵文」。本刊保有文稿刪修權,若不願修稿,請於來稿中註明。文稿一經採用,請至各地分院索閱,本刊將不另行通知)
..........................................................................................................................................................................................................
 
學一種生活態度

【修行路上】

【如是我思】

【佛曲聲聲唱】

分享您的「生活佛法」!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