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生命關懷共學共修】活著就是一種功能,就是生命的價值。

  萬眾期待的生命關懷共學共修第三期課程,終於在9月10日開課了!總共吸引了兩百多位學員熱烈參與,現場由數十位義工菩薩護持,齊聚安和分院八樓教室精進學習。這一期課程同樣由最堅強的團隊精心設計規劃,共讀書目採用師父的著作「幸福告別」以及「樂齡(二)老得有智慧」。這期四次課程的內容規劃,聚焦在「善生、善老、善終,善別」的主題。最敬愛的監院法師果旭法師也蒞臨關懷,法師讚嘆學員犧牲假日精進學習,並開示生命課題不是臨終才來學習,是我們人生最重要的課題,並期勉學員超越生死得自在。國堯班長也特別叮囑所有學員,帶著最放鬆的心情,享受課程。

  課程一開始由黃吉立菩薩導讀「幸福告別:超越生死得自在」。首先探討人生在世的意義和價值。以佛教的觀點來說人生的目的,凡夫是來接受果報,償還債務,佛菩薩則是來還願;人生的意義是知道人身難得,而能夠知善知惡、為善去惡;人生的價值則是積極奉獻,自立利他。我們要有一個觀念,生命的權利並不屬於我們個人,而是與所有關係人密切相繫,因此生命的存在也不是孤立無援。而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係可能產生衝突,我們要想獲得自在的人際關係,就必須放下重重的自我執著,才能灑脫自在。在有限的生命中,我們又應該做什麼呢?從佛法的立場來看,人生忙碌的目的就是為了成就功德,只要能夠做到「忙得快樂,累的歡喜」,「用智慧來發光,用慈悲心來發熱」這樣的忙碌就會有意義,也就是菩薩精神。

  接著由陳振寬菩薩分享自己陪伴臨終親友的經驗。臨終之人可能感到錯愕、驚慌、恐懼、罣礙,藉由陪伴者溫暖安定的力量,肯定亡者此生行誼圓滿,亡者終能心無罣礙,蒙佛接引。聆聽大法鼓師父開示發願的意義及實踐。師父說發願是一種心態,一種生活態度,更可以說是生命的方向,所以發願貴在實踐;我們應養成發願的習慣,發大願但不發空願。

  課程規劃團隊精心設計「種下菩提樹」活動,課程之前有九位發心的義工菩薩手工準備所有教材。每位組員寫下自己發的願,並與其學員交換分享。每個人都在今天發下了滿滿的願,種在菩提樹上,相信這些善願的種子終於發芽茁壯。願所有和我們一起生活的人,都可以過得很幸福愉快;願這一生能以慈悲對待別人,不要自私自利;願這一生以智慧對待自己,不要常常起煩惱。

  下午的課程由雅仁菩薩帶領放鬆禪展開,並由周惠芸菩薩繼續導讀「幸福告別:超越生死得自在」第二部分。由於世間萬物不斷地改變,沒有永恆,到了必須改變放下的那一刻,又要如何去除執著呢? 從佛法的立場來看,不論親情、友情、愛情都是因緣所生,我們要明白生死聚散是正常的事,因此只要轉變自己的心境和看法,以平常心來看待別離,並能掌握聚散離合帶來的成長奇蹟,就不會為別離而產生苦惱。師父說死亡是人生的必然,我們可以做的就是隨時準備死亡的到來,這需要平時就有修行的基礎,練習將自己的罣礙、恐怖放下,如同心經說的「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案例分享是「一個這麼苦的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其實受苦是內在力量與靈性成長的過程。配合主題,趙娟菩薩撥放許多舊時照片,準備兒時零食--麵茶粉,全場一起哼唱鄧麗君的小城故事,引導學員重新進行生命回顧。了解人生故事就是我們活著的經驗,蘊藏著我們重要的人生價值與夢想。小組學員進入時光隧道之中,透過「生命時光機」的桌遊分享不同階段的生命故事,重新了解生命的豐富和意義,發展出正向力量面對現在、未來及勇敢追夢。

  最後,以聖嚴師父的法語總結今日課程要義:內心的苦難,增長我們的智慧;生活的苦難,增進我們的福報。順逆兩種境遇都是增上緣,我們要以平常心和感恩心來相待。活著就是一種功能,就是生命的價值。今日課程在歡樂的氣氛中畫下句點,所有學員都歡喜相約10月1日再見。

攝影:李依芸 報導:簡盟月

相關圖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