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課程報導】《大悲懺法》第五講~放捨諸相休息萬事 隨緣應化任運自在

大悲懺法》第五講~放捨諸相休息萬事 隨緣應化任運自在


安和分院《大悲懺法》講座內容豐富又啟發人心,2012年10月14日課程進入第五場,法鼓山三學院監院果慨法師援引了《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楞嚴經》《金剛經》等大乘經典以及聖嚴師父所教導的默照禪,殷切的叮囑菩薩們,所有煩惱來自於顛倒妄想,透過懺悔六根可以消除障礙,見到實相,瞭解宇宙萬象因緣和合,世間一切只是假有,不要執著,達到放捨諸相休息萬事的境界,並從而發起不捨眾生苦的大悲心,隨緣應化,任運自在,猶如風行太虛,不觸不礙。


《大悲懺法》講座自9月9日開課以來,果慨法師詳實地講解了母法《法華三昧懺儀》,緊接著於第五個場次介紹《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目的仍在說明懺悔六根的重要性及六根清淨的功德,此經是智者大師制定《法華三昧懺儀》的依據經教之一,故修行懺法者有必要瞭解其義理。在經文中,普賢菩薩為眾生開示了六根懺的法門,果慨法師解釋,由於眾生的心處處執取,六根常被外在六塵所動搖,境界一來,心被外境所轉,如同灰塵一般,隨外面的風飄盪,當六根為煩惱所障之際,自然無法見到實相,所以古德有云「六根門頭好修行」,即是要我們懺悔六根,障礙消除了,便可看到中道實相。


果慨法師強調,《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相當重要的部分在於說明懺悔法門是菩薩修行的一部份,礙於菩薩修行的環境沒辦法斷除煩惱,如何在煩惱中修行而不為煩惱所染著,就必須如實了知所有現象都是假有,是因緣和合,心就不會起顛倒妄念,執著於現象上,如同蓮花出污泥而不染。那麼,該如何修行,我們的心才不會隨外境所轉?無非是讓原本攀緣、顛倒的妄心「如空中風,無所依止」,不住於任何現象,也就是師父所教導我們的默照禪-「放捨諸相,休息萬事」。


至於如何修習默照禪法,果慨法師以三個原則引導大家,首先,由於我們修行的目的為了找回本來面目及體驗到本地風光,故需先從起大悲心開始,就是發成佛的心,要成佛則需行菩薩道,亦即利益一切眾生,若能抱持一顆大菩提心、大悲心,對眾生的苦有體驗、感受,體驗越深,悲心越強,修行就會有源源不絕的能量。因此,修行不要怕苦,而是謹記從苦起解脫,從苦起大悲,前者是指從假入空,後者則是因為不捨眾生之苦,體悟真空之後,而入假有,廣度眾生,且不執著。

為了達到此一境界,其下手處就是默照禪的第二個原則-「放捨諸相」,也是《金剛經》所講的應無所住,不要執著任何現象,就是無住心,就是空假中,無住就是空,生心就是從空入假,是天台宗所說的即空、即假、即中,看到一個現象,心不住於外面的現象,不住於裡面的現象,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這就是師父所說的「四他」。除此,還要把握默照禪的第三個原則-「休息萬事」,果慨法師解釋,我們通常將徹悟之人稱為無事道人,是指沒有自己的事,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休息萬事」是沒有「我」的事,但有眾生的事,而且「沒有眾生事」的念頭都捨掉,所有的事都是法爾如是,心理沒有牽掛的事,該過的日子要過,該做的事要做。


果慨法師勉勵菩薩們,修行要有成就,必須具備不捨眾生苦的悲心,如同《華嚴經》所說的大智從大悲來,是在說明眾生的智慧本具,悲心外修,智慧必須藉由菩提心、大悲心的修持才能開啟,而菩提心、大悲心的修習則必須與人群互動接觸,唯有看到眾生的苦難相,悲心才會越深廣,智慧即能從中顯露,古德所說的「菩提覺樹,眾生是沃土」,沒有眾生,心中的菩提覺樹不可能長的好,也不可能開出美善的華果。


經過果慨法師的殷切叮囑,加上菩薩們的親自體驗,想必大家在利益他人的同時,獲益最大的是自己;對他人散發善意的同時,最開心也是自己,「眾生是我們的大福田」,所言不虛!

文.陳麗珠/圖.吳佩憶.許綺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