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佛教徒生死觀》第六堂~《心經》與如何做佛事之《心經》釋義

《佛教徒生死觀》第六堂~《心經》與如何做佛事之《心經》釋義


誦哪一部經對亡者最有幫助呢?這是一般人最常遇到的問題,為了解答這個疑惑,果慨法師於《佛教徒生死觀》第六堂課為大眾釋疑,法師說,對於亡者最有用的經典當屬般若系經典,其中,《心經》不僅是大乘佛法般若思想的中心,也是成佛之道,不僅經文簡要,闡述「空」義最為徹底,直至菩提,不繞路,說明所有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自性空,還告訴我們修行的次第,從五蘊皆空破除我執,不執取六根六塵、不執取十八界,亦不執十二因緣為我,不執四聖諦,乃至菩薩的六度皆不可執取,我法二空,一切無著,便能達到究竟涅槃的成佛境界。因此,聖嚴師父說,若能了解空義,信受奉行,就能離卻煩惱,更且持誦《心經》,使鬼神了知空的道理,又能度鬼神得解脫,所以,持誦心經可以自利利他,冥陽兩利。


至於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怎麼運用「空」的概念讓自己在菩提道上自在無礙呢?果慨法師以聖嚴師父的開示作為勉勵,那就是「因緣有,要努力,自性空,不執著」,有因緣的時候,要努力,還要積極創造因緣,努力過後,因為知道所有的因緣自性本空,無需執著。若能依此原則實踐,將五蘊當作是修福修慧的道器,既不貪戀世間,也不厭離世間,而是以眾生為福田,在三界做佛事,那麼,必定是一位解脫自在的菩薩行者!


法鼓山安和分院《佛教徒生死觀》2014年3月初開課以來,果慨法師分別透過《金剛經》、《佛說阿彌陀經》及《地藏經》分享生命的實相與臨終關懷,菩薩們收穫滿滿,課程進入第六堂,法師則安排《心經》義理的分享,藉此說明佛教的人類觀、宇宙觀及三世因果觀,以此開拓生命的視野,讓我們學習觀照五蘊所組成的身心世界是空無自性,而開展出不執著於空,也不執著於有的中道智慧,離一切相,度一切眾生,亦即聖嚴師父所說的「空去對自己身心的執著,空去對一切現象的執著,轉生出救濟眾生、無我、無私的悲心與願力」,這就是大乘菩薩的精神,也因為有了般若觀照五蘊皆空,故能度一切苦厄,能遠離我執法執的顛倒夢想,最後能成就佛道。


因此,果慨法師強調,整個修學佛法的過程是修般若,就是開發智慧,當我們有了智慧,面對境界就能妥善處理。然而智慧怎麼來?得先有「空」的基礎,凡夫眾生不理解「空」、不知道「空」如何運作,不知道宇宙萬物所有一切都是因緣和合,以致處處執取,對娑婆世界留戀不已,這就是凡夫不容易往生、無法解脫的原因。由此顯見,要得解脫必須修持般若系經典,因為一切諸佛及諸佛如何成佛都是依般若修行得成就,而《心經》及《金剛經》則同是大般若經,其中,《心經》又因經文簡要,闡述「空」義最為徹底,直至菩提,不繞路,是大乘佛法的心要,是成佛之道,聖嚴師父在大事關懷安排以誦念《心經》為主就是這個原因。


「空」的層次


緊接著,果慨法師說明《心經》闡述「空」的義理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如經文所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只要能以般若智慧來觀照五蘊皆空,對一切苦難及災難不會產生苦厄的感受,這就是得解脫。第二層次是人類觀--「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段經文指的是凡夫的心理、精神的活動—受想行識四蘊與色蘊一樣如幻不實,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第三層次是宇宙觀--「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此皆是認識空的本質,以時空現象的五蘊法來觀空。


隨後,經文開始破除我執、法執乃至我法二執,「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乃至無意識界」是說明五蘊是空、十二處(六根與六塵)、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也是空,從我們的身心一直到環境再到宇宙逐一破除我執;而「無無明....亦無老死盡。」講的是十二因緣的流轉和還滅也離不了空性。「無苦集滅道」指的是三世因果的流轉生死與生死的還滅同樣離不開空性;「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這是菩薩的境界,無智慧可用,當然無所得,最後到達究竟涅槃的成佛境界,故整部《心經》於此說明了修行次第,也點出了凡夫眾生要得解脫,就是去我執、去法執以及去我法二執。


「空」不是沒有 而是無自性


不過,由於眾生處處執取,其緣由在於不明白「空」的概念,為此,果慨法師詳實闡述「空」,於解釋「空」之前,得先說明「有」,「有」是指「有現象」,肯定一切的存在,但知道所有一切皆是因緣和合而有,自性本空,故「空」不是「沒有」,而是否定一切存在有個永恆不變的主體。我們就是不知道一切現象是因緣和合,以為有個不變永恆獨立存在的個體,才會對生命執著,也因為缺乏「空」的概念,才會產生「我的」房子、「我的」財產....,什麼都是「我的」,殊不知只要有一個因緣產生變化,如颱風水災...,原來以為「我的」財產....等等..,可能就消失不見,凡夫眾生就是在現象中加入自我中心而感受到痛苦,若能照見五蘊皆空,知道有現象、而不執著,智慧心現前,就能離開一切苦難。


經文接著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所謂「色不異空」,指的是現象有,所有一切是因緣和合、自性空。「空不異色」,是指一切物質現象雖然自性空,卻又不妨礙因緣而有,就是因為自性空,才能變現有,世界才會豐富精彩,故「空」與「色」是相互依存。若只講「色不異空」顯得太消極,故「空不異色」,空可以生出萬法,其原因就是自性空,所以說,「因緣生故,空不異色,因緣滅故,色不異空」。這在破除什麼呢?「色不異空」是對治凡夫的我執,因為凡夫不知這個世界全部都是假的,是因緣和合,有生有滅,心沒有受過訓練,自然而然處處執取,一有「住」,有執著,就不是空,就生煩惱。如果能理解世間現象是有的,但沒「我的」執著,也就是《金剛經》所謂的「無住」,無住就是空,即可解脫自在。

從空入假 行菩薩道


因此,佛陀講「色不異空」,是告訴我們一切現象是因緣所生法,所以能見有如空,在生死不異,住解脫自在;而二乘人因明瞭「色不異空」的涵義,以至不做任何執取,只等待入滅,故佛說「空不異色」,就是勉勵大眾從空入假,發菩提心廣度眾生,這就是大乘菩薩。至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闡述「色」的本身是無常、無我,就是「空」,而無常無我的空相,非一無所有的空,是因緣而生,所以色與空,空與色是一體兩面的說法,彼此無分別。了達即色即空,即空即色的大乘空慧,要運用假有的現象,使眾生能成就菩薩道,進而成佛。


「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是指一切法是以無自性為自性,自性即是無自性,諸法的本質就是「不生不滅.... 不增不減」等「六不」。果慨法師引述聖嚴師父的解釋,所謂「不生不滅」是講時間相,凡夫看事情都有生滅,佛法的本質是生則緣聚,滅是緣散,生非真生,滅不是沒了。「不增不減」指的是空間相,人是四大和合,人取之於地球,死回歸於地球。「不垢不淨」是所執相,凡夫喜歡就說「淨」,不喜歡就說不淨,就是「垢」,但我們並無永遠的喜歡不喜歡,感受會變,因出自人妄想與執著,隨心的念頭而變化不已。


五蘊至菩薩六度 一切法空


以上說明,在在闡述不僅五蘊法而是一切諸法是空、無自性的,是超越無時間相,無空間相,也沒有所執相。於是,果慨法師說,整部《心經》,開宗明義「觀自在菩薩..度一切苦厄」,已說明若能修此法即能度一切苦厄。隨後以人類身心及時空現象的五蘊法來觀空,並闡述空性,其中,經文「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是從自身開始破起,五蘊皆無,不要執著。之後,「無眼耳鼻舌身意...乃至無意識界」是十二處十八界皆空,也就是從生命到宇宙逐一破除凡夫執著。「無無明...亦無老死盡」是破除緣覺的十二因緣,「無苦寂滅道」是破除聲聞的四聖諦,「無智亦無得」是說明菩薩的六度空觀,「以無所得故」是菩薩的境界,說明從五蘊到菩薩六度,一切法空,只要能離我執、法執即得解脫自在。


因緣有 要努力 自性空 不執著


經過上述的講解,果慨法師慈悲提醒,修學佛法的過程是一直捨,唯有能捨,捨到沒有東西可以捨,才是最後的悟境。怎麼練習呢?就是禪宗講的「捨」,佛學講「放下」,經懺講「迴向」,都是一樣的道理,這就是聖嚴師父說的,修行過程如火箭升空,得一直捨,否則會爆炸,因此,聽了課,不妨問自己捨掉多少,而不是得到多少,才是真正得力。


面對這一部這麼殊勝的經典,我們怎麼運用《心經》所闡述的「空」義來指導我們的生活?那就是聖嚴師父的開示「因緣有,要努力,自性空,不執著」的態度來提升生命價值,果慨法師解釋,有因緣要努力,還要積極創造因緣,努力過後,因為知道所有的因緣自性空,容易放下,故不執著,不起煩惱。

文.陳麗珠/圖.陳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