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心的詩偈 ---《信心銘》講錄

心的詩偈 ---《信心銘》講錄

感恩果醒法師再度於安和分院舉辦三堂心的詩偈《信心銘》講錄講座。第一堂課巧遇元宵節,法師讚歎菩薩們的精進用功,在元宵節當晚來聽聞佛法;第二堂與第三堂分別是二月二十八日與三月七日晚間七點,歡迎菩薩們把握殊勝因緣,親臨安和分院聆聽開示。


《信心銘》講錄是聖嚴師父在美國主持禪七時的開示,依據三組僧璨的《信心銘》講錄逐句講解,藉以指導禪修。「神會禪師的悟境比較偏重於觀念的建立,信心銘則著重於方法的實踐。」
一開始,果醒法師便破題問菩薩們:「什麼叫做信心?」法師說明一般人的信心靠外在的東西建立,《信心銘》所說的信心,指的是什麼都不是也什麼都是的那顆心,也就是基本、不動、不變的心,這顆心是人人皆具的佛心,無論落魄或騰達,依然不增不減,若能找到這樣的心,才是真正的信心!


只要心不分別,就與道相應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信心銘》第一句就告訴我們心只要不分別就跟道相應。聖嚴師父書中提及“至道”指的是佛的智慧,佛的果位,代表最高的成就。聖嚴師父常說:「成佛很容易,只要一念不生便可成佛。」問題在於眾生都有人我、主體、客體的分別,客體又分好壞之分,所以無法見到佛性、得到佛的智慧。六祖惠能曾說:「不思善,不思惡」,聖嚴師父也曾開示開悟者的境界是:「世界通通有,人我是非不見了」。果醒法師提醒菩薩們,雖然我們懂得不要有分別心的道理,但是不懂得如何操作?也就是不知道如何停止分別好壞。「首先,將“好的不喜歡、壞的不討厭“也放下,才能真正離開好壞、制心停止取捨外境。」


我們認為自己的身體、聲音就是自己;同樣地,看到別人就切割為別人,別人的聲音也是別人
,事實上,聲音都一樣是聲音,沒有分你的聲音或他的聲音。「如果我罵你,你聽到罵的聲音?還是聽到我罵你的聲音?」果醒法師進一步說明:「聽到語音導航的聲音,你知道那機器或系統裡面沒有人,只是聽到聲音;同樣地,我罵你只不過透過我的嘴巴講,你們聽到的只是一個聲音,並無法聽到我的心。」我們總是習慣把看到的、聽到的貼上標籤,不斷地分辨你的、我的、他的,其實這些都是自己所感知的一切,但我們總以為這些被我們所感知的就是對方的心。
這與“心中的媽媽不是媽媽”是一樣的,都是自己心中的經驗的影像跟聲音大戰。

以別人的心為自己的心
果醒法師說明,只要能被我們感知的現象,一定會生會滅。這一個念頭浮起,下一秒後念頭就消失不見,而能感知聲音、影像的我們的心,不會一下子有、一下子沒有。法師提醒菩薩不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聲音,學習聖嚴師父的方法:以別人的心為自己的心,利用禪修觀照的方法持續練習,「要練習將不會消失的當成自己,會消失的聲音、念頭、影像都只是被自己感知到的現象而已,並不是他也不是我,而是會生滅的現象。」


果醒法師看著菩薩們似懂非懂,便舉例再說分明。「如果拿一支香在黑暗中轉一圈,會看到
轉出一個光圈,但那光圈很快就消失了,但我們會跟已經消失的圓圈互動。」此時,法師把手握成拳頭,又將手心展開呈現手掌狀,問在座菩薩:「這是拳頭還是手掌?這是同一個東西,都是手。」我們看到東西、聽到聲音,總是習慣性地視覺暫留,聽覺暫留,心也跟著暫留,也就是被感知到的現象已經消失了,我們卻依然升起後念不斷地去緣前念,去跟已經消失的現象互動,所以妄念相續不斷。


停止加妄念的油
聖嚴師父說:「開悟的人同時看到性跟相」,法師提醒菩薩練習不要把所感知的相,僅抓取局部就視為為我、以為他,那些全都是我所感知的相。“違順相爭,是為心病,不識玄旨,徒勞念靜”。本來念頭跟心是同一個東西,心跟外境是同一個東西,但我們總是將身體、念頭視為外境。「好的感覺會消失,相續的,一直變化的,是被我們感知的,而被感知的對象一定是兩邊的,修行到了最後連“兩邊都不抓”也不抓,也就是維摩詰經所說的平等受,寂滅受,無所受,是不會消失的,這個觀念懂了就看自己如何修持,才能跟這個觀念相應。」


我們誤以為心需要感知一個對象,才會有感知功能,所以不斷地要感知一個對象,真心因為不覺,是無明,而無明產生能所。「“我相信佛法”,是有能所的,還沒有進入信心的門檻;因為有“能信的我”跟“所信的佛法”。 」如果把有能所的運作模式停下來,就好像一台裝滿妄念的車,不加油就不能再前進。法師提醒菩薩在平常生活中練習參話頭:「看到一個人來了,是看到色相來了,還是誰來了?如果有一個人離開,只是消失一個色相,而不是少了一個人,用這種方法練習,比較能與佛法相應。」明白性跟相都不是我,性沒增減,相會增減,別人產生的相,都是自己的相,也就是自己所感知而衍生的念頭。「練習不喜歡也不討厭,最後連不喜歡也不討厭的念頭都放下。」 每個當下,一法涵攝一切法,一心涵攝所有心,“圓同太虛,無欠無餘”。

文.王琇玲/圖.陳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