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課程報導】8/11 快樂學佛人-關懷篇

8/11 快樂學佛人-關懷篇

許多人學佛的目的不外乎是消除煩惱、安定身心、尋求庇佑、自我提升、祈求家庭事業順利等等。但何謂學佛?又如何在學佛的道路上把握正確的方向而不迷失?

常傑法師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註解,「學」即是學習、修正、提升;「佛」即是慈悲和智慧,也就是以佛的慈悲和智慧作為學習榜樣,長養我們的慈悲心念,藉由運用佛法的觀念來轉換心境,修正自己的行為,在無形中提升生命的品質。

何謂學佛的二門重要功課「解門」和「行門」?「解門」即是理解、聽聞佛法的道理;「行門」即是我們的身心去體驗佛法、實踐佛法。常被大眾誤解學佛就只是誦經/拜懺/念佛,其實這是「行門」的狹義定義,誦經/拜懺/念佛的主要目的是透過此形式,來讓佛法意理深入心中,讓佛法的觀念獲得啟蒙,行為受到影響,進而改變生活。「行門」的廣義定義是“在生活中運用佛法”,即是將佛法的觀念及自己受用的觀念,轉化成自己的行為,落實在生活中,在生活中去創造一個更詳和寧靜的氛圍。「解門」與「行門」二者如火車軌道,並行並重,缺一易成「紙上談兵」或「缺乏實踐」。在學佛道路上,唯有「解行並重、福慧雙修」,方可平穩前進,當面臨煩惱及境界考驗時,則可如開啟易開罐「啵的一聲」般,煩惱迎刃而解,蛻變成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為了普及佛法對社會人心及風氣習俗的淨化,及幫助社會大眾能有一個學佛的明確方向,法鼓山致力推動的大普化教育中,除了提供有實體課程外,更有數位的學習課程提供大眾選擇;期望透過有次第的學制課程,比如佛學班、禪學班等等,或共學活動,比如讀書會、心靈茶會種種活動,對社會大眾提供一個修習佛法的環境和場所。常惠法師提醒,身為現代人的我們,雖透過網路,手指輕輕一點,各種佛學相關資訊即一一列出,但也不要因此而迷航,要珍惜並善用我們所擁有的資源,佛陀講述的法門雖有八萬多個,重點都是在於,將所聽聞的佛法觀念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將人性的自私昇華至無我的境界,減少自我的煩惱,同時生慈悲心;離苦得樂。學習佛法,不論菩薩們從那一個法門或有興趣的活動開始學習都可以,隨分隨力,經文也許無法句句懂,句句通,但能「讀懂當中的一句,一生受用」也就足夠了。

常嘉法師也強調,做為一個佛教徒並非是消極厭世、逃避現實、與社會脫節、離群索居、獨自修行的人。反之,身為一個佛教徒,是藉由修行佛法,走出人間困境,再以自己的行為來關懷及幫助這個社會,最終達到建設人間淨土的目的。佛教徒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作為處世方法來關懷社會。聖嚴師父說:「四攝法是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德目。一個居士,應當隨分隨力地去做,才不致被教外的人誤以為佛教徒是消極的逃世者,才能進一步地化導社會而淨化我們的社會」。所以,佛教是積極入世、關懷人間、以人為主、關懷社會的一個宗教。這也就是佛教中「佛陀本懷」的精神。
過去的耕耘,是現在的收穫。好因+好緣=會得好果,惡因+惡緣=惡果;那麼,好因+惡緣呢?惡因+好緣呢?答案是“不一定”。佛法說因緣,雖說隨順因緣,但因緣來時要把握,沒有因緣時,更可創造因緣。果旭法師勉勵大家,不論過去是非種種,只要從現開始累積善緣,不再持續造惡業,那麼,不好的種子即無成長的條件。從給人一個微笑,或是一句阿彌陀佛開始,這就是個良善循環的起始;現在的耕耘與累積,便會是未來修行道路上的福德。
經由這三堂深入淺出、輕鬆活潑的課程帶領及解說,著實為初接觸佛法或已學習佛法多年的人解惑,更釐清了許多對佛教或學佛「積非成是」、「似是而非」的觀念,讓有心學習佛法的人不再為「學佛」這件事,而思想前後、猶疑不定。初學者更可以以此課程作為一個學習佛法的開始及修行的基礎。
課程在安和分院監院果旭法師所主持的皈依儀式中,簡單莊嚴而隆重地圓滿結束。果旭法師、常惠法師、常嘉法師及常傑法師一同頒贈結業證書于全程參與的菩薩們,讚嘆菩薩們精進學習的態度;並期許與勉勵新皈依的弟子們,學佛修行需持長遠心,學佛修行其實沒有想像中艱難,人人都可以是個「快樂學佛人」!
   
 
文.雅琪/圖.御丞.秀慧

相關圖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