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89期 2014.01.05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心靈成長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繪圖/劉如桂•法鼓文化 提供)

師父教我的四種心

修學佛法,需要具備哪四種心?

《我的師父──聖嚴法師智慧小故事》

作者果祥法師,

從聖嚴師父日常的言教身教中,

回憶師父對四眾弟子的期許和叮嚀:

提起大信心、大悲願心、大精進心

和出離心,

本期再來領受師父諄諄教誨。

◎釋果祥

跟隨聖嚴師父出家三十多年,領受了許多師父的身教,最讓我佩服也最感動的,是師父的精進勇猛。

記得好幾年前,師父曾經探望一位長年臥病的老修行,回來後便說,將來我老了、病了,還是要奉獻至生命最後一刻為止。師父真的說到做到,圓寂前一個多月,即使身體羸弱,需要人攙扶,或坐輪椅,但大家看到的師父,仍然滿面笑容,還是那麼頭腦清明而幽默風趣;圓寂前半個月內,還把許多繁複的事情,交代得十分清楚細密。

樸實重恩義 弟子深深受教

師父也是一個簡單樸實的人。師父在美國,數十年中沒有床鋪,書房中,一張薄薄的海棉墊,可以對摺,白天收在牆角,晚上打開就是床鋪。師父還有喜歡分享的特性,大家都從書中看過,師父小時候因為嘗了一口香蕉,覺得真好吃,等不及跟人分享,就把香蕉帶到學校,讓全部小朋友都舔一口。師父常說:佛法這麼好,可惜知道的人太少,所以急著分享佛法。

師父也很幽默。在臺灣,也許是因為一般人對法師的恭敬,師父在講臺上顯得比較嚴肅;但是在美國,師父的講經弘法非常幽默,很有自己的特色。師父也是很重恩義的人,凡是幫過他的人,總是念念不忘。

師父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過生日。七十歲生日那年,師父正好在飛機上,就這樣平淡而且平靜地度過一般人很重視的大生日。偶爾有弟子送生日禮物,師父一律退回。師父對不慶生的原則,把持得這麼嚴謹,僧團弟子看在眼裡,也深深受教:法鼓山僧團的出家人,不過生日。

力行四心 抱持信願精進心

師父畢生身體力行,也諄諄教誨弟子:修學佛法要具備四種心,即大信心、大悲願心、大精進心和出離心。

第一,大信心,信三寶,也信自己。對三寶有信心,相信三寶可以協助我們出離生死中的種種苦難。一般人都是在生、老、病、死種種困難之中,掙扎前進,有三寶做為明燈、舟航,可以幫助我們徹底離苦。所以,修學佛法的第一個條件是生起信心,相信三寶,相信自己能夠修行,也相信自己透過修行,終能成佛。

第二,大願心,也就是菩提心,不忍眾生受諸苦難,而用佛法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點非常重要。師父曾經開示,「願」就是對自己的承諾,娑婆世界的眾生能夠給自己最大的承諾,就是發願。師父曾說,即使一個人一輩子沒做過好事,可是在臨命終時,若能發下清淨的願,希望來世再得人身,再來人間好好修行,幫助眾生學佛,那麼就不會落入惡道,而會乘願再來。

第三,大精進心,這是成就一切事的關鍵,對學佛的人尤為重要。佛經上說,釋迦牟尼佛及彌勒菩薩,往昔曾是師兄弟,兩人修行原是無分軒輊,只因釋迦牟尼佛更為精進,因此成佛早於彌勒菩薩。「只要提起精進心,就能無堅不摧,無難不克,無往不利。」師父這法語,我時常記起,也與大家分享。

出離執著 主動奉獻利眾生

第四,出離心。一般人最不容易做到的,是出離對自己身體、性命的執著,而最擔心的,莫過於身患重病或是死亡。除此之外,人際關係、家庭、五欲及權勢等,也都是學佛的人要出離的對象。出離與厭離不同。厭離是逃避,出離是頭腦非常清楚,所謂冷眼,卻非旁觀,而是非常熱情、熱心去協助眾生,分享佛法。也就是佛經所說的「不請之友」,不待他人請求,自己主動去弘法、去奉獻,去利益眾生。

師父的一生,從自學、閉關、赴日留學,到創建法鼓山,乃至國際弘化,都是這四心的貫徹寫照,言教與身教合一,教證及理證不悖。師父的色身雖已捨報,但是他的生命,已經立定了原則和方向,精神和悲願永遠存在。師父對我們期待很深,寄望僧俗四眾人人承擔弘法、護法任務。當然,師父發願再來人間,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期盼在不久的未來,還有因緣親近師父修學正法,並隨師父的弘化奉獻身命。

(摘錄自智慧隨身書《今生與師父有約5》,二○一三年十二月聖嚴教育基金會出版)

.................................................................................................................................................................................................................

【方丈和尚會客室】

看見臺灣 提起承擔使命

◎釋果東

「走遍世界各地,當珍惜臺灣。」是許多人共有的感受,在閱歷各國風土及生活方式之後,視野不同,體驗也隨著改變,讓人益發感受臺灣的美好,更珍惜它、愛護它。

去年(二○一三年)十一月,《看見臺灣》這部紀錄片,同樣提供一個不同的角度,從空中俯瞰的視野,使我們看見熟悉的家園,和這塊土地上始終勤奮的身影;卻也發現我們的勤奮努力,由於缺乏生命共同體的觀照,造成美麗山河與海洋,為之染污、失色。

我們團體,從僧團、專職到護法悅眾,也特別安排觀看這部由齊柏林導演拍攝的紀錄片。齊導演說,他只是透過影片表達對這塊土地的一份關心。我則以為,影片中所記錄的生態污染與過度破壞的訊息,不僅拍攝人員需有面對的勇氣,社會大眾也須提起承擔的使命感。除了反省檢討已造成的事實,更應把心量放大,以大地為共同家園,把眼光放遠,為現在及後代子孫著想。

儘管環保議題在一九九○年代的臺灣社會,已受到高度矚目,當時臺灣正迎向經濟發展的高峰,有鑒於人心追逐經濟發展之時,很可能陷入迷思。因此聖嚴師父提出四種環保,即是心靈環保、生活環保、自然環保及禮儀環保,提醒我們:環境是人心之鏡,環境污染的問題,追根究柢在於心念的貪求。

經過二十多年,環保議題仍受到重視,代表我們還有許多改善的空間,至少當下不應再重蹈覆轍,不能再近視短利。可以做的,是從觀念心態的調整做起,少欲知足,知福惜福;從生活中落實,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從和諧的人際互動與珍惜自然環境,抱願不抱怨,不製造染污,不再破壞山河大地,便是和樂無諍。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是聖嚴師父所提解決困境的主張。面對即代表接受,這是一分勇氣。如何處理?須有慈悲、智慧。慈悲與智慧,一定是基於生命共同體的整體視野,而非個人局限的角度、自私的貪婪。當我們看見臺灣的美麗與哀愁,希望每個人也能提起愛護與承擔的使命感,讓未來的臺灣更美好。

.................................................................................................................................................................................................................

【修行路上】

高季和菩薩的最後大事

◎陳常牧(美國•華盛頓)

有緣遇到高季和菩薩,是透過首府華盛頓聯絡處的金治萍師兄。高菩薩和金師兄是多年舊識,三個多月前,高菩薩身體不適就醫,才發現自己的病況不樂觀。他開始打電話給親朋好友一一話別。他打給金師兄,說了一句:「早知道就跟你學佛了!」金師兄告訴他,現在學佛為時不晚,只要一心稱佛,就能承佛願力往生淨土。

在金師兄的鼓勵、接引下,高菩薩對佛法生起了無限信心,決定皈依三寶,成為正信的佛弟子,同時也希望以佛教儀式,完成人生最後一件大事。

二○一三年十一月十六日當天,東初禪寺法師各有執事,無法到場為高菩薩主持皈依儀式,於是透過網路,由果解法師解說三皈五戒並授三皈依。我們抵達高菩薩家時,原本陷入昏睡的高菩薩,振作起精神,與我們一起念佛等待網路連線,在家人全程陪伴下,其同修代念皈依詞,完成了意義非凡的皈依儀式。

隔天下午,我們接到高菩薩家人來電,告知他已在睡夢中安詳往生。抵達高菩薩家時,二位女兒及女婿、親友已為他助念,雖然女兒、女婿都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從未接觸過佛教,但他們十分虔心念佛祝福父親,看到這一幕,真令人讚歎高菩薩的殊勝因緣。

一星期後的告別式,東初禪寺法師帶領助念組菩薩,為高菩薩主持簡單隆重的佛化儀式。由於高菩薩生前活躍於大華府地區僑界,現場冠蓋雲集,僑界重要人士都到場祝福。在「阿彌陀佛」聖號中,也促成了他的親友們與佛法結緣,「這是高菩薩最大的心願。」金師兄說,高菩薩沒能與法鼓山結下深厚法緣,最後由法鼓山的蓮友們為他送行,「他在病危時,常常對同修談起聖嚴師父著作,來慰勉自己。」

高菩薩一生,也許因緣際會,總與佛法擦身而過,然而在人生最後,他將生命交給佛菩薩,並藉由這樣的因緣,讓更多人認識佛法,利己也利人。高菩薩希望推廣佛法,發願助印經書,為了圓滿他的願心,家屬助印聖嚴師父英文結緣書Zen and Inner Peace《禪與內在和平》、Tea Words《茶話》,於法鼓傳燈日與北美大眾結緣,一起為傳播佛法盡心力。

.................................................................................................................................................................................................................

【德華寺共修會】

今夜,不一樣的感動

◎邱演弘(臺灣•南投)

無論風雨寒暑,埔里鎮上的德華寺,法會總是如期進行。每週四的念佛共修會、每月第三週的大悲懺法會,總有一對母子提早出現,是師兄姊們共同關心、問候的對象。

這一天共修結束後,法師宣布有位菩薩要皈依三寶,請大家共同為他祝福。正當眾人猜測是哪位菩薩,只見那位穿著樸素的母親,帶著兒子走向佛像前。三十歲的兒子,因幼年一場大病,後來又併發關節炎、癲癇症,日常生活都需母親隨時守護照顧。法師親切問皈依者能否跪下時,母親搖頭示意。法師告知可代兒子皈依,那位母親旋即長跪墊上。

儀式進行時,長跪佛前的母親,至誠懇切地依法師引導禮拜,眼神訴說著願代孩子承受一切苦難、願成就他的願心。莊嚴的會場,加上這一幕畫面,內心的撼動無法形容,眼淚不聽使喚地奪眶而出,觸動了塵封已久的心靈。眼前所看到的這位母親,如同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受皈依的菩薩,則如紅塵滾滾中,亟待救援的遊子,那不正是我們的寫照?

今夜,同樣的德華寺,卻有不一樣的感動。感恩有幸入如來之家,沐浴在浩瀚的佛恩中。祈願諸佛菩薩護佑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早登安樂國。

.................................................................................................................................................................................................................

【法鼓徵文】

心和口和,和樂無諍!

人生路上,您如何運用佛法觀念,為自己轉化出生命能量?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動人的學佛故事,就出現在您的身邊?

無論是自己的修行體驗,或是親身聽聞的學佛故事,

《法鼓》雜誌邀請您寫下來,與更多人來分享。

來稿請寄:臺北市112北投區公館路186號5樓《法鼓》雜誌 收

傳真:(02)2896-0731

E-mail:mag@ddc.com.tw

請註明「法鼓徵文」(本刊保有文稿刪修權,若不願修稿,請於來稿中註明。文稿如經採用,請至各地分院索閱,將不另行通知)

.................................................................................................................................................................................................................

師父教我的四種心

【方丈和尚會客室】看見臺灣 提起承擔使命

【修行路上】高季和菩薩的最後大事

【德華寺共修會】今夜,不一樣的感動

【法鼓徵文】心靈環保,得心自在!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