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平安‧迎向希望(下)

心中有希望 就有平安與未來

在浮動不安的大環境中,如何才能過得很幸福、很快樂?
聖嚴師父於2008年歲末,向社會大眾祝福開示「心安就有平安」,
鼓勵我們抱持信心,心中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平安,就有未來。

◎聖嚴師父

在二OO八年尾聲,許多人都預期二OO九年恐怕經濟不會變好、社會環境依舊不安,而全世界景氣持續低迷。該怎麼辦呢?

實際上,不安是心理的一種感覺,是我們的心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覺得沒有安全感、沒有安定感,所以浮動不安。但是反過來,如果我們的心是安定的,內心有安全感,則外在環境再怎麼變動,我們的生活還是可以不受影響。就像外面下大雨了,心急沒有用,可以做的是因應處理。比如房子會漏水,就要想辦法把漏水的地方補起來;下雨天濕淋淋的,還是要想辦法出門辦點事去。雖然下雨不是好天氣,但是只要心安,我們的生活就可以不受影響,而過得很快樂、很幸福,這就是「心安就有平安」。

把欲望降低 把希望放大

我們在十年前提出一個「心五四運動」,內容包括「四安、四它、四要、四感、四福」,這些觀念到現在還是普遍被運用著,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四它」。人生有不如意事是正常的,遇到問題時,要面對問題,接受問題,想辦法處理問題,處理以後就要放下;如果處理以後,問題還是無法解決,也要試著放下。用「四它」的觀念,可以幫助我們有智慧地處理事。

還有「四要」:「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能要該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實際上,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不多。人基本的需要是吃飽穿暖,有個地方遮風避雨,這就夠了。尤其在不景氣的時候,如果大家能把欲望降低一點,把希望放大、放遠一些,就能夠知足快樂。

等待機會 隨時可能有轉機

另外,我們在前年推廣「心六倫」和「關懷生命——防治自殺」運動,其實,「心五四」、「心六倫」和「關懷生命」運動都是相關的,同樣源自「心靈環保」。「心六倫」乃是一種新思想、新社會運動。過去傳統的儒家「五倫」,已不太能契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因此我們推出「心六倫」來充實「五倫」。「心六倫」的核心價值是盡責盡分、奉獻利他,這是放諸舉世皆可通行的價值,不會只局限華人地區使用,而是我們奉獻給全世界人類一種新的全球倫理運動。

還有,人最重要的是生存,只要還留有一口呼吸,就有無限的希望。事實上,沒有必要自殺。自殺多半是因為恐懼、害怕,對未來沒有希望、沒有安全感所致。有一位企業總裁去年自殺了,他的自殺讓我很震驚,也很遺憾。事實上,他在自殺前曾來看過我,說他活得很辛苦,我勸他要把心照顧好,把心安定下來,事情一樣一樣再來處理。其實他只要把觀念調整一下,認知逆境、順境都是過程,一時間無法處理的事,不代表永遠不能處理,只要等待機會,隨時可能有轉機。而他自殺了,這是非常可惜的事。

面對困境 朝最好的方向看

我們對自己要有信心,對未來要有希望,若能如此,就算是物質條件減縮、外在環境不安定,我們的心都還是踏實的。心踏實,就有平安。平安是可以影響的,我們自己平安,也把自己對未來的希望和作法告訴人,心裡的踏實感會更堅定。

我自己是從艱困的環境中走過來的,我小時候家窮,曾經窮到連一口飯也沒得吃,就去吃樹皮、樹葉子,還是一樣走過來了。我希望大家都能記住這句話:「心安就有平安。」外在環境的改變是正常的,人生遇挫折也是正常的,當我們面對挫折、面對困境,不必往最壞的地方想,而要朝最好的方向看。大雨天,你說雨總會停的;大風天,你說風總是會轉向的;天黑了,你說明天依然會天亮的!這就是心中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平安,就有未來。

(摘錄自《法鼓山的方向:弘化》,原篇名〈抱持信心,迎向希望二OO九〉)

禪坐共修力量大

十一月四日,寶雲寺禪坐義工在寶雲別苑舉辦聯誼會,在資深義工們分享的過程中,安排了「拉力繩」團體活動。大家握著繩子,圍繞成一個圓圈席地而坐,當每個人用力拉緊時,可以感受到繩上蓄集了一股力量。透過帶領義工的引導,大家將握在手上的繩子,一起依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推動,此時繩子充滿了活力與和諧的律動。

接著,帶領義工邀請當中的四位,與所有人進行反方向推轉。四個人體驗後,一致分享無法抗衡眾人齊心的力量,自己的力量很快被抵銷或帶走。

拉力繩活動有如禪坐共修,當一個人在家禪坐,較容易分心,不易堅持;如果持續到寺院共修,雖然有時仍會起退轉,但身旁有許多善知識與助緣,像是看見他人精進的身影、法師開示、禪眾互相鼓勵等,都有助於每個人提起精進及堅持下去的心念。(文/編輯室.圖/趙炳義)

溫哥華默照禪七心得

放慢 放鬆 安住當下

◎徐燕

深秋的溫哥華道場,歡喜迎來查可.安德列塞維克(Zarko Andricevic)老師帶領默照禪七。

「放慢、放鬆、安住當下。」禪期伊始,老師言簡意賅地說明默照禪法的三個練習原則。首先,放慢步調。老師引憨山大師的〈澄心銘〉,說明我們的心受到憎愛煩惱攪動,如渾濁的水,需先讓它完全靜止、澄澈清明。修行的下手處,須先放慢步調,藉由觀察身心覺受,了知自心運作的實相,方能突破習性,顯發清淨自性。

老師分享一則佛典故事。鴦掘摩羅追趕佛陀,一直追不上,最後向佛陀喊:「停下來,沙門!」佛陀答:「我已停下來了,為何你不停呢?」聽到這段對話,頓感震撼,反觀自問:內心種種分別計較,何時可止息?其實,放慢還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即便禪期中,一旦離開正念,看到自己又習慣性地心不在焉、回到急於完成任務的模式了。

其次,放鬆身心。放鬆看似平常,實則蘊含深遠的意涵,而徹底放鬆即是究竟解脫。老師做了上述說明時,神態寂靜悠遠,令人嚮往。總護常悟法師每日帶領經行,對放鬆很有助益。這次禪七,我的腰部狀況不佳,行走時常以手托腰,在法師帶領下經行,居然可以跟著跑香,體驗身心無礙的自在狀態,真是奇蹟!

最後,何謂當下?老師的詮釋簡潔:一旦離開方法,思前慮後,即不在當下。清楚知道身心或環境的現象,這是「照」;不受身心狀況和環境影響、不隨慣性反應,只管打坐,這是「默」。深受老師說的境界鼓勵,每次上坐前至誠發願,只有方法,不做他想。雖然常昏沉散亂,心卻也漸趨寧靜平安。

老師說,默照禪法在日常生活中太好用了,能幫助我們建立良善的人際關係。譬如面對批評,我們的慣性反應是防禦,觀照到自己的反應模式,不隨習性反擊對方,而是練習聆聽,看看他人的批評是否合理,有則改之;如果被誤解,也可視為是練習默照禪法的好機緣。

每次參加禪七,都能在觀念與方法上多一點點了解與體驗,少一點情緒的紛擾,多一份安定的力量,這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祈願正法久住,祝福老師、法師和道友們一切無礙!

舊金山禪一心得

槁木般的禪心復甦了!

◎李演明

我們對人事物的看法,往往受到過往經驗的影響,而形成一些刻板印象。」這句話,貼切道出了我的禪修經驗。

幾年前,初到舊金山道場學習禪修,不料參加禪二、禪三時,夜不能眠,昏沉渙散,回家後還生了病;某次參加禪一,又因為求好心切,神經過度緊繃而噁心難受。自此之後,對禪修心生畏懼,加之工作繁忙,如此便蹉跎了數年,沒有再參加任何禪修活動。

近兩年多來,法師們努力推廣禪修,每日在線上帶早晚坐,週間週末也都有不同天數的禪修課程,自己猶如槁木死灰般的禪心,也跟著復甦了起來。

為了克服恐懼,決定再參加禪一。為了做好準備,先上了初級禪訓班,複習禪修的方法,之後勉力參加線上的禪坐,同時閱讀聖嚴師父著作《禪的智慧》,書中提到:如果禪坐時急求成果,身體比較容易出現問題。正好解釋了之前身體不適的原因,所以這次禪一決定改變心態,將禪修的過程當作目標,只重練習不求速效。

這次的禪一動靜相間,除了禪坐,還有八式動禪、戶外經行、運動及拜佛。一開始,法師便複習並引導上坐禪修、下坐按摩的整個程序,特別提到:「禪修不是用腦子去想,而是用身體去體驗。」對於常常身心分離、只活在滿腦子妄想中的我,真是切中要害!

法師也提到了放鬆的重要性,說明放鬆是用方法的前提和基礎,還期勉我們,將當天所有的活動都當作是一支香來坐,即使出了禪堂,也要繼續用方法來觀照身心。

謹遵法師教誨,這次我用較多的時間放鬆,覺得身心較安定後,才開始用方法;而戶外經行、拜佛及運動,都有助於放鬆身心。下午開始昏沉,雖不至於昏睡到點頭,但是自己知道心神不如早上那般清楚,還好身體一切平安,順利圓滿了禪一。

感謝法師的指導、師兄姊們的護持,我似乎已經克服了過去的恐懼,之後可以安心地繼續學習禪修了!

雲來寺初級禪訓班心得

放鬆是一門大學問

◎張端宜

感恩這次能在雲來寺上完初級禪訓班。沒來禪訓班之前,曾去農禪寺參加共修,那時不知道怎麼禪坐,只是依樣畫葫蘆,由於不清楚怎麼盤坐在蒲團上,半小時的禪坐陷入昏睡,還伴隨著腳麻。

經過兩天的禪訓班課程,終於知道如何上坐、下坐自己該做什麼,同時學到了在這個喧囂煩雜的環境裡,如何有效地放鬆。其實放鬆很不簡單,如何真正放鬆,對我來說更是一門大學問。

走路是一般人自然而然就會的事,我們每一天都要走路,但是禪訓班教導的慢步經行,讓我知道原來慢慢地、觀察細微地、專注地走路,是如此之難,我要修學的地方,真的還很多。

小時候,大人都告訴我們要細嚼慢嚥,專心吃飯,現在很多人吃飯只花五到十分鐘,一忙起來,連吃飯時間都沒有,更別說細嚼慢嚥了。練習吃飯禪時,深刻體會到素食超級好吃,每一口飯菜之美味,讓人想要大大地按讚!

謝謝禪訓班的學長,每次都提醒我動作要慢。原本以為簡單的動作,速度變慢了真的會起不耐煩的心,但學長們好有耐心。此時此刻的我,體會了心裡的不耐,更珍惜能來這裡,練習放下和放鬆。

【心安平安‧迎向希望(下)】
心中有希望 就有平安與未來

禪坐共修力量大

【溫哥華默照禪七心得】
放慢 放鬆 安住當下

【舊金山禪一心得】
槁木般的禪心復甦了!

【雲來寺初級禪訓班心得】
放鬆是一門大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