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團法師參學──夏斯塔修道院

七、八月期間,僧團選派常啟法師、演建法師、演醒法師,前往美國加州夏斯塔修道院(Shasta Abbey Buddhist Monastery)短期參學。圓滿修學之行後,常啟法師與舊金山道場信眾分享所見所聞,本期分享講座會場的報導,以及演建法師的參學體驗。

◎編輯室


▲常啟法師(左一)、演建法師(右二)、演醒法師(右一)與夏斯塔修道院住持梅安法師(左二)於創辦人慈友禪師塔前合影。 (釋常啟 提供)

九月三日下午,舊金山道場的觀音殿裡,時而哄堂大笑,時而訝異讚歎,於夏斯塔修道院參學一個月的法鼓山僧伽大學教務長常啟法師,輕鬆地與八十多位聽眾分享暑期參學的經驗與心得。

夏斯塔修道院的創辦人慈友禪師(Rev. Master Jiyu-Kennett)於英國長大,一九六二年前往日本,於曹洞宗孤峰智璨禪師座下學習,成為曹洞宗傳人,繼承了入宋求法的禪僧道元禪師的教法。離開日本後,一九七O年在北加州創建修道院,僧尼最多時有五十人,目前有十四人。從聖嚴師父至今,一直都與法鼓山僧團有互動交流。

常啟法師分享,屬日本曹洞宗系統的夏斯塔修道院,僧眾的打坐方式與法鼓山不同,但求全面覺知,只管打坐,卻不要入定。約四十五分鐘的一炷香期間,不時會有人在禪堂外敲鐘,保持覺照。打坐時,由方丈和尚巡香,當方丈和尚經僧眾背後,該位僧眾必須察覺並問訊致意。下坐沒有出靜、按摩等程序,而是直接慢步經行。僧眾年紀雖大,上下坐都能迅速行動,有如返老還童。

法師觀察到,禪堂、大殿的布置,以及早晚課的唱誦,都反映了東、西文化的融合。例如:禪堂內有一尊具出家相的文殊菩薩騎獅像,面容神似慈友禪師。大殿佛像對面兩個角落為開放式的小閣樓,置放法器、電子琴等,佛像左邊懸掛日本密宗的不動明王像,右邊是貌似聖母瑪麗亞的觀音菩薩畫像,周圍窗戶則是教堂常見的彩繪玻璃。

早晚課唱誦的經咒,皆由具音樂家背景的慈友禪師譜曲而成。常啟法師播放了兩段錄音,一段為獨唱《心經》英文版,一段為合唱的Compassion One,類似中古時期基督教的聖歌,安定而虔誠。修道院一改東方男尊女卑的傳統,男女平等,都以monk稱呼。這些創新,都是慈友禪師在西方弘傳佛教的過程中,面對挑戰而做的調整。

法師表示,自己參學期間擔任大寮典座助理,飲食、做事方法都隨順西方僧眾的生活習慣。尤其僧眾恪守打板敲鐘時,立刻放下手中工作,讓他深刻感受禪者不執著於當下、「當行則行, 當斷則斷」的道風。

(更多的常啟法師參學心得,請見《人生》雜誌482期


▲常啟法師於舊金山道場,與信眾分享參學的所見所聞。 (舊金山道場 提供)

參學心得

證中修,修中證

◎釋演建

夏天的杏子

日本道元禪師的教法中,坐禪即是「修證一等」的坐禪。修與證,並無本末先後,而是因果同時。體證不是存在於未來,等待適當的時節而現前,不是先有個「時」間的存在,然後在這個「時」間出現某種「有」,修與證是一體同時呈現。

杏子(apricot)成熟的當下即是夏天,而非因為有一個名為「夏天」的時節來臨,所以杏樹才能夠開花結果。僧眾在此原則下用功,簡約淡泊的生活中,持續地修行,一無所求。在「動態」(dynamic)且念念現前的證悟歷程中,修行與證悟不斷地同時相互強化(reinforce),在證中修,在修中證。

修即是證

理的理解,在正見的前提下修行,在修行中印證真理,理應同時並存,不宜有先後分別。

人生目的論往往為將來設定目標,於現在以各種手段,去追求未來的成就,從現在趣向未來,永遠存在著二元的分立,在目的達成之前,容易引起不安和焦慮。應將現在與未來的二分,轉換成手段即目的,所有過程與結果,是不可分割的一體。現在所作的每一個努力,當下即是未來目的之「現成」,當下即圓滿。

相即相入的互動中,修證超越時間和空間,如道元禪師《正法眼藏》所教,「一人一時坐禪,諸法相冥,諸時圓通」。每天的修行本身即是證悟,手段即目的,如佛一樣的行持,行住坐臥,誦經、打坐一樣重要。《永平廣錄》:「宗、說、行一等也,一如也;宗者證也,說者教也,行者修也。」

修行在生活

坐禪是最根本的修行,但是坐禪目的不是為了開悟。悟道雖然重要,但不是通過坐禪日積月累得到的。坐禪實踐的本身,就是佛開悟的示現。

修行非與證悟對立,對治了將心待悟的偏頗,所以,做一日和尚就撞一日鐘。看著老法師們的生活型態,發現他們是生活在生活中,執事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其實,任何時間、空間、對象,都是修行的著力點,修行就在生活中,靜水流深。

水月道場落成 10週年系列報導(3)

寺院節慶融入現代生活生活

農禪寺水月道場啟用以來,不只有創新的景觀、活動和課程,
同時延續千年來漢傳佛教的節慶文化,並融入當代生活的新元素,
傳統兼具創意的寺院節慶,已成了民眾共同的生命記憶。

◎文/陳玫娟.圖/農禪寺 提供

從「心」跨年迎新


▲在水月道場的安定氛圍中,民眾一同誦念《金剛經》跨入新的一年。

二O一三年最後一天,落成滿週年的水月道場首度舉辦跨年活動,沒有熱情的呼喊、沒有絢爛的煙火,十年下來,人潮卻一年比一年踴躍,今年(二O二三)參與民眾更逾兩千五百位。跨年到農禪寺,誦念《金剛經》、聽方丈和尚開示祝福、請抽「新年心功課」,隔日一早,還可參加元旦早課。帶著佛法的智慧、安定的心迎新年,儼然已成為不少都會民眾的「心」傳統。

「寺院辦跨年活動,呼應普世的跨年熱。」農禪寺監院果毅法師說,跨年已是現代生活的一環,不過,並非所有的族群都想聽演唱、看煙火,針對這些人可以做什麼?「於是,我們結合年底的彌陀佛七,舉辦了第一場跨年共修。」後來逐年調整,演變成誦念大眾喜愛的《金剛經》。

由於疫情的關係,今年農禪寺特別推出「防疫版跨年」,晚上十點結束活動,民眾不用熬夜,也不需等候倒數計時,「就佛法來看,本來就沒有絕對的時間點。」果毅法師表示,藉由一個轉換的時機,讓自己回顧過去一年,重新開始,這才是跨年的重要意義所在。

闔家到寺院 一起過年過節


▲農禪寺的新春活動,好看、好吃又好玩,是許多民眾每年闔家走春必到之處。

每逢新春、元宵、佛誕、中秋等節日,到農禪寺祈福、參加法會,是許多信眾過節的方式。水月道場落成後,傳統的節日融入了新思維、新創意,各項好看、好吃、好玩的活動,年年推陳出新,不只普受信眾闔家大小喜愛,不少民眾更列入年節必到行程。

到寺院祈福求平安,原本就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在傳統節日,回寺院更是全家人團聚一起的時刻。但傳統上,寺院節慶活動多以法會為主,新春水懺法會就是一例。長年下來,果毅法師觀察到:以往過年來寺院的民眾,因大殿正在進行法會,只能站在外面看看便離開;參加法會的民眾,即使邀了家人,卻沒有適合參與的活動,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家人各自過節的情況。

這些現象讓法師感受到,原有節慶活動有調整的必要。如何規畫符合人們需求、且所有人都能參與的活動?農禪寺一方面保留祈福、供燈等儀式,一方面強化過節的元素,在傳統的走春、提燈、浴佛、賞月等習俗中,增添表演、展覽、DIY手作等多元創意活動。

「我們希望來到農禪寺的人,都能進大殿祈福,都能去玩遊戲、體驗禪修。全家人都有喜歡的活動可以參加,共同在寺院過年過節。」果毅法師期盼透過節慶活動,讓佛法普遍祝福到每個人,也讓每位大人小孩,一同創造生命中的美好回憶。


▲佛誕期間,民眾以長柄勺子舀起浴佛池中的水,傳統的浴佛活動融入了新創意。

新水月.心成長

林新興(農禪義工資歷40年)

辦活動 體會師父理念

從學生時代起,就開始尋覓宗教信仰的林新興,讀遍群書後,終於在一九八四年走進了農禪寺的大門,從此跟隨聖嚴師父,與法鼓山一起成長。

起初,林新興只參加共修,慢慢地,師父要他辦活動。「師父,我不會。」「不會?學!」就這樣,他一路從禪坐會的活動,到農禪寺園遊會、中華佛研所國際佛學會議、信眾大會、全球會員大會、心靈環保全民博覽會等,籌辦的活動愈來愈大型。他也從籌備過程中,體會師父如何將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的理念,透過活動來教育信眾,不只具體落實在生活上,更帶動社會風氣的轉變。

義工來自四面八方,背景、專業都不同,一起辦活動非常辛苦。「我當時年輕氣盛,總是套用職場上的方法去做,現在想想很慚愧,實在與修行相違背。」林新興談起當時辦活動時,師父的構思與期許、籌備時遭遇的困難與轉折,再看現在辦活動的方式,「時空背景已經不一樣,現在的農禪寺和法鼓山,整體的組織規模變大,凡事規制化,這是很自然的事。」

學佛護法四十年來,林新興在護法總會、法鼓山園區都曾領過執事,二O一二年年底水月道場啟用後,再回到農禪寺擔任機電組義工。「剛回來時,確實有些隔閡,感覺好像陌生人。」他笑著說:「這是自己要檢討啊」

這幾年,林新興將機電事務慢慢地交接給年輕一代,也因此有較多時間重新研讀佛法,知見也更加清晰完整。「願我無窮的未來生,能夠學佛不斷。」大半人生都在法鼓山奉獻的他補充:「也希望再遇到師父,好好學習。」 (楊仁惠/採訪整理)

林珮雯 (農禪義工資歷7年)

願以香積接引大眾

「 農禪寺的午齋真的很好吃,我發願也要用這麼好吃的素食,接引大眾來學佛!」在旅遊業擔任法務的林珮雯,在朋友接引下,來農禪寺共修地藏法會,某次法會結束,她聞到一股飯菜香,彷彿有一片香雲接引她到大寮。美味的素食體驗,讓她發心進大寮當義工。

想當義工,需要先上福田班。已上過快樂學佛人的林珮雯,對農禪寺課程開放、接納、信任的氛圍印象深刻,來上福田班課程,更讓她驚訝:「原來佛法是用在生活裡的!」福田班的熏習,促使她調整作息,進一步做定課,練習將佛法向內觀照、心不隨外境起伏的觀念,運用在職場上,從此面對人生的心態,與以前大不相同,整個人煥然一新。

林珮雯受過領隊導遊訓練,對臺灣傳統寺院建築有所了解,「其實寺院建築,也就是那個時代人們的居住空間。」她認為,以清水模建築的農禪寺,符合現代人日常生活出入的空間,大眾更願意來參與宗教活動,自然且無隔閡。

除了大寮,林珮雯也護持法青課程,這樣的義工經驗,剛好讓她觀察到年齡曲線的兩端:實地親近聖嚴師父學佛的老菩薩,以及年輕初學佛的小菩薩。「大寮的老菩薩們,將師父對素食的理念和品質、香積義工的心態等叮嚀,實踐力行。」這份長久奉行的心,感動她發願學習「在大寮出坡也是一炷好香」的精神,歡喜持續地奉獻。

「來農禪寺的年輕菩薩很特別。」林珮雯觀察,法青課程所接引青年,聰明利根,又願意親近出世間法,十分難得。農禪寺承先啟後,林珮雯身為銜接兩端的中生代,期許自己現階段好好護持正法,發願「因緣需要我,會的就做,不會的就學!」(楊仁惠/採訪整理)

僧團法師參學──夏斯塔修道院

【參學心得】
證中修,修中證

【水月道場落成 10週年系列報導(3)】
寺院節慶融入現代生活

從「心」跨年迎新

闔家到寺院 一起過年過節

林新興─
辦活動 體會師父理念

林珮雯─
願以香積接引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