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 讓生命昇華

七月初,僧大學僧演端、演功、演植、演念、演煦五位法師圓滿學業,
透過交流與討論,由演端法師代表全體畢業生,在畢業典禮上與觀禮親友分享,
本期邀您分享當天的畢業感言精要,一起體會出家生命的深刻心路。

◎文/釋演端.圖/法鼓山僧大 提供

過去五年,我們五位畢業生常被問到:「你這麼年輕,為什麼要出家?」甚至家人也曾問我:「家庭不溫暖嗎?」出家,是希望成為家人善的延續,希望能藉由服務奉獻,來幫助更多的人。可是,又有人問:「難道服務奉獻一定要出家嗎?在家也可以奉獻啊!」

遺憾,成就出家的人生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由另一個問題來回應。二O一六年,有人在紐約街頭放了一塊黑板,邀請路人寫下他們人生最大的遺憾。有人寫,沒能完成夢想;有人寫,沒辦法和親愛的人道愛、道別;有人寫,浪費了太多時間;還有一個人寫,一直活在人生的舒適圈中。如果您在現場,會寫什麼?

我們出家前的人生有許多遺憾。儘管我們都來自幸福的家庭,親人都很愛我們,其實裡面還是有很多憂苦。好比我的媽媽,在生病的晚年,人在家裡,卻忘記自己在哪裡,會跟身邊的人重複地說:「可不可以帶我回家?」甚至醒來時會說:「我怎麼在日本?帶我回家好不好?」當時,家人與我都不懂處理自己的情緒,只能不斷說服她:「你就在家裡,不要這樣子。」最後,她很難過地說:「你們都把我當瘋子!」

這是我心裡最大的遺憾,沒有智慧去幫助媽媽,沒有辦法照顧她的心。有位畢業生說,他心中最大的遺憾是過去和家人意見不合,擺臭臉給人看,因為不懂得表達,所以和家人有爭執,明知道這樣不應該,卻無能為力。什麼是我們最大的遺憾?是希望幫助家人,卻又幫不了,會落入放棄或自責,最後變成什麼都不想管。這是我們經歷的遺憾。

這樣的遺憾,幫助我們走上探索的人生。我們嚮往更好的智慧、更大的慈悲心,來幫助自己和他人,脫離生死煩惱的枷鎖,因此,我們出家。

不放棄的心,陪伴所有人

五年後,我們怎麼回答同樣的問題?透過這五年的學習,我們發現:原來痛苦和遺憾,是因為我們不懂得照顧自已的心,現在的我們,知道該怎麼做了。如果有機會聽到媽媽說:「你可不可以帶我回家?」我會說:「好!」然後幫她穿好鞋子、穿上外套,拉著她的手出門走一圈,再繞回來。

下次,當意見不合時,我會倒杯茶,讓我們彼此坐下來,去聽聽您想說的話,去感受您的心情,去看您眼中的風景,再表達或討論彼此的需求是什麼,最後,再好好謝謝您們的照顧。

或許有時候真的幫不上忙,因為我們無法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也沒辦法什麼都會,可是,我們有一顆不放棄的心,相信可以用不放棄的心,去陪伴身邊所有的人,生命自然有它的出路。

轉化生命,不再有遺憾

有遺憾的人生,也學會了如何幫助他人,不要再過有遺憾的人生。

所以,我們不只希望成為家人生命的延續,更希望能有轉化、昇華的可能。藉用創辦人聖嚴師父的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什麼是生命的昇華。師父和我們一樣,也有俗家親人。有一次,大陸的親人聯繫上師父,在電話中說:「你在臺灣出家,一個人孤苦伶仃,我們送一個小孩給你好不好?這樣就有人可以照顧你。」後來他們知道,師父有成千上萬的徒弟,又說:「這樣你不是很累嗎?」師父說:「一個人的時候,我不覺得孤單;有成千上萬的人需要我,我也不覺得負擔。」

我們渴望成為像師父這樣的人,當人人都是這樣的人,生命會是多麼自在,不管身在哪裡,那裡就是一片淨土,不會再有痛苦。所以,來生我們還是要出家。

生病是助道因緣

◎果暉法師

問:面對家人或朋友罹患重病,而且已經走到生命的邊緣、生死的關卡,我們如何為對方祝福?

答:有身就會有病,但心理、精神的健康更重要,在重病時,我們可以練習「把身體交給醫生,把心交給佛菩薩」。記得法鼓文理學院的杜正民教授生前罹患肝癌,他到澳洲探親時發病了,當時痛得非常厲害,後來他念「阿彌陀佛」佛號,配合著呼吸,念到「佛」字的時候吐氣,將痛的覺受送出去,減輕了疼痛,可見念佛是有幫助的。

家屬的心不安,念佛之外,也可以念《延命十句觀音經》:「觀世音,南無佛,與佛有因,與佛有緣。佛法相緣,常樂我淨。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句分二二四,字為三四五,很好記。此外,我們也鼓勵發願,虔誠地祈求,就能夠感應道交。

問:俗話說,比丘常帶三分病,我們如何看待這句話?

答:如果是七分病的話,一定要看醫生,否則不容易修行;相反地,是三分的輕病、小病會讓人生起感恩的心,懂得珍惜生命、感恩生命,同時也會提醒自己仍在生老病死之中,要積極跳脫生老病死的輪迴,不致於懈怠、放逸。如果還能修道奉獻,自利利人,那麼生病就成了助道的因緣了。

事實上,身體由四大組成,沒有人是完全健康的,所以要照顧身體(調五事),不讓小病釀成大病。但假如一點點病痛就認為自己沒辦法工作、修行,可能整天都在看醫生問藥方、吃維他命,那就變成過分地執著身體,不利於修道。

身體的健康,我們無法作主,但心理的健康,我們可以掌握。聖嚴師父也說過:「真正的幸福是身心健康,特別是心情的平和、安定。心平氣和是可以練習的,身體則不一定自己可以控制,什麼時候生病不知道,可是只要我們的觀念正確,就不會怨天尤人。」因此,鍊心才是根本。

工作中體驗禪

音控也是修行止觀

◎吳茂青

我連家裡的電視遙控器都搞不定了,怎能學音控? 」我說。

「一回生、二回熟,哪有一次就上手的?盡力便是,就算突槌,應該也有意想不到的笑果。」一位菩薩回應我。

資深的音控義工就像導播一樣,全神貫注地觀察全場。他說,出狀況的時候,法師會第一個呼喚音控菩薩。擔任音控,靠的是臨場反應、掌控時間,細調自己身心的反應,就像在修五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耳根、眼根皆圓通。 

某刻,當法師說:「一起看聖嚴師父的開示…… 」投影幕卻完全沒動靜,大殿裡鴉雀無聲, 時間瞬間靜止了兩三秒。「音控菩薩」,法師平和冷靜地喚著。音控室裡,我的心起了微微波動。原來,音控也是修行止觀,觀活動的動靜生滅 、一種默照的修證。

止,將心放在操控的按鈕上,是執行;觀,看著、聽著活動進行,是監督。聽法師講課,想清楚法師講的每句話,便沒有空打妄想。想起「放鬆加上專注就是禪修」這句話,執行音控,清楚自己在執行音控,心緣在執行音控。 

學員們進齋堂用齋時,音控菩薩在大殿周圍慢步經行。實際感受因日照推移,造成大殿內局部細微的溫度變化,再細調冷氣空調的強弱。完成空調設定後,再開啟授課法師的檔案,確認無誤才安心地去用齋。中午學員們在大休息,音控菩薩們還在討論著,如何精進身口意的工作細節,一點一滴慢慢累積自己的能量和工作能力。 

學會了然於心,把自己能做的一切做好;學會沉默,不涉入活動的進行,才是一個音控應有的智慧。專心一念,專注當下。「默」是無貪、無瞋、無癡,就是淨。心中沒有貪、瞋、癡,就沒有煩惱和自我中心。

這場傳燈院義工成長營裡,學員們將默照禪的方法,充分地運用在善後工作上。主持人掌控全場:「我怎麼說,你怎麼做;沒說,就不要做。」學員們聽完流程,開始動作,恰如其分地執行動禪心法:「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清楚放鬆,全身放鬆。」身動而心不亂, 輕鬆體驗默照禪法的無盡妙用。

利人便是利己

追思祝福,超度了自己

◎張秋美(宜蘭)

小時候,由於民間習俗忌諱談死,面對親友辭世,除了悲傷不捨,更有著恐懼害怕。求學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一樣避開死亡課題,心中疑惑依舊得不到答案。直到上了兩期「大事關懷解行課程」,終於能直接面對生死大事,清楚生命的實相:原來,死亡並不可怕,只要懂得珍惜有限的生命,做最大的奉獻,未來是可以充滿希望的。

這樣受用的徹悟,真感恩法鼓山,感恩無私奉獻的師兄姊,用心安排深入淺出的課程,引領學員在安心的道場裡,專注學習。師兄姊們成就他人的精神,深深震撼著我,我想:在法鼓山領受到的種種好,一定要讓更多人感受到。於是,只要時間許可,我也會參與慰問關懷和追思祝福。

記得在一次追思祝福上,法師開示《佛說阿彌陀經》中極樂世界的殊勝,「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又「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當下,我如醍醐灌頂,心生必到西方淨土的願。本來以為是為往生者送行,沒想到是超度了自己,利人真能利己。

一顆菩提子已悄然種下,感恩法鼓山提供這方沃土,我願勤加灌溉,讓菩提子茁壯成蔭,奉獻一片清涼。

學禪真好

持之以恆有定功

◎王果智

前幾天去新竹玩,第二天早餐時,發覺屁股濕濕熱熱,我拉肚子了!趕快起身往廁所走去。抽水馬桶裡有水,先用來洗身體,後來發現背包裡有件外褲,不久,我們家的安來找阿嬤,我請她回房拿內褲,穿好褲子就去集合,同行友人也沒發現我的糗狀。

這要感恩自己有定力。我學禪坐已二十多年,雖不認真,但每天都坐一會兒,「不怕短,只怕斷」,持之以恆之下,而有了一點定功。

有一年去南歐旅行,只帶短袖上衣和一件薄外套。那時天氣還冷,穿短袖太涼,便將薄外套穿上,十二天都穿同一件。「王老師,你沒衣服穿嗎?每天都穿同一件。」感覺被人嘲笑時,心裡有點難過,後來想開了,繼續開心地玩。如果沒有定力,十幾天怎麼過、怎麼玩?

今年五、六月時,我生病了,昏睡三個星期。孩子們很焦慮,怕媽媽往生。我的意識雖不清楚,心卻很安定。他們要我吃飯,就吃飯,要我吃藥,就吃藥,大家都說:「媽媽好乖、好聽話。」因為如此,身體慢慢恢復,可以下床走路,也會出門旅遊,真感恩學了禪修。

許多老人家都活在過去,禪修教我們「活在當下」。當下做什麼就認真做,身在哪裡,心就在那裡。如果人人來學禪,學會活在當下,注意力集中,就會比較平安快樂,很鼓勵大家來一起來學禪修!

出家 讓生命昇華

【方丈和尚答客問】
生病是助道因緣

【工作中體驗禪】
音控也是修行止觀

【利人便是利己】
追思祝福,超度了自己

【學禪真好】
持之以恆有定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