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跨界對話生活實踐並重 學術研究回應社會


▲兩年一度的聖嚴思想研討會,疫情後恢復實體舉辦,不同世代的各國學者齊聚一堂,在實體會議中交流、持續議題討論,促進世代的傳承與對話。(李東陽 攝)

【釋演穩/綜合報導】聖嚴教育基金會主辦的「第九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六月二十九日至七月一日,於集思北科大會議中心展開,今年共有來自中、日、韓、美、法、德等十一個國家、一百一十多位學者與會,發表七十二篇論文。

疫後首度恢復實體會議,特別邀請日本花園大學禪學專家衣川賢次、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陳玉女擔任專題演講,分別從宗教社會學、藏經刊刻流通的角度,談漢傳禪法在不同時空的適應性與普及性。

二十九日方丈和尚果暉法師蒞臨開幕式致詞歡迎,並邀請學者們到法鼓山園區參訪交流,開啟學界與教界的對話。「學術的研究,一向是屬於少數人的工作,但它是帶動和指導多數人生活方向的軸心」、「宗教的信仰和實踐,又必須有其深厚的哲學理論做為指導的基準。」開幕式上,本屆會議召集人之一、聖嚴漢傳佛教中心主任林鎮國,引述聖嚴師父當初召開國際佛學會議的二則開示,提醒學術研究應與信仰、實踐交融互用。

此次會議主要分為四大主題:「聖嚴法師的思想與實踐」、「心靈環保與社會實踐」、「漢傳佛教四百年」以及「佛教論典的形成、注疏與傳播」,著重跨界對話與生活實踐。其中,針對聖嚴師父禪法教學的演變,法鼓文理學院助理教授果幸法師、研究生常慧法師,分別爬梳、彙整了師父的默照禪,以及早年在美國的禪修開示,珍貴的史料反映師父為適應社會人心而不斷做出調整的涵容性與人間性。

身處戰爭、疫情和氣候變遷的時空,佛法的社會實踐,備受矚目。法國學者汲喆援引梅村現代化禪法的傳播,提供了「全球在地化」的範式;果光法師以剛通過認證的心靈環保教育園地為例,發表〈心靈環保之環境教育〉,探討其背後的佛法根源,以及心靈環保如何回應生態困境。會後,輔大宗教系助理教授黃庭碩分享,宗教原本就是實踐性質,需要實修才能圓滿,不僅止於學術研究,這也是他教學以來感觸最深之處。

本屆另一特色在於學者們自行籌組論壇,例如「瑜伽行派範式中的經典依據與詮釋」便是一群在德國留學的青年學者所提出,成員來自日本、韓國、香港、臺灣,「這正是我們希望達到的效果!」擔任該場次主持人的林鎮國歡喜地說,聖嚴思想研討會做為一個平台,不僅鼓勵世代傳承、對話,也希望年輕學者們能形成交流網絡,而非埋首象牙塔獨自研究,這會是未來持續推展的方向。

此外,中研院文哲所廖肇亨教授規畫的「漢傳佛教四百年」,議題涵蓋佛教、藝術史和文學,既有佛法的深度也有生活的廣度,別開生面,引起熱烈回響。特別是在「中國佛教文學史」專題的探討,流露出學者之間互相成就、惺惺相惜的一面,令人感動。

(更多內容請見四版)

方丈和尚香港弘法關懷

主持皈依大典 暢談「福慧自在」 勉勵大眾為人心帶來希望


▲方丈和尚與香港信眾分享如何在生活中練習止觀法門,帶來幸福的生活。(香港道場 提供)

【香港訊】時隔四年,方丈和尚果暉法師於七月七至十日前往香港,展開疫後首場海外關懷活動。八日上午,首先於香港道場荔枝角會址主持「祈福皈依大典」,共有二百一十位民眾受三皈五戒,場面莊嚴安定;晚間,方丈和尚以年度主題「福慧自在」為題,向近三百位民眾和義工開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練習止觀法門,進而修福修慧,圓滿安心、安身、安家、安業的幸福生活,為繁忙緊湊的香港都會帶來一帖清涼藥方。

「人生在世,很多時候都會感到茫然,不知何去何從,只要願意接受佛法、修行佛法,就能找到人生的方向和目標。」皈依典禮上,方丈和尚首先讚歎皈依的民眾很有福報,因為現今修行正信佛法的佛教徒並不多見,接著講解三皈五戒的意義,並引導大眾一同懺悔發願。正授圓滿後,方丈和尚也鼓勵大家將五戒做為日常生活的準繩,成為安定社會的力量。

「由於現代人生活步調急促,易受外界的影響,所以更須重視『心』的自在。」八日晚間的專題演講,方丈和尚指出,真正的幸福是身心健康,尤其是心情的平和與安定。日常生活中如何練習?「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清楚放鬆,全身放鬆,這十六字箴言便是最好的止觀法門。」方丈和尚分享,無論行住坐臥,都可練習一次只做一件事,讓自己保持清楚明白,了了分明,這樣身心都能放鬆自在,工作自然可以得心應手。方丈和尚也鼓勵大眾隨時提起「阿彌陀佛」或「觀音菩薩」的聖號,就能幫助自己安心面對生命中的各種難關。

講座圓滿後,方丈和尚關懷現場大眾,並與大眾結緣「六度木尺書籤」,代表「福慧自在」的關懷與祝福,鼓勵人人「修福修慧,大家平安健康;六度萬行,人人身心自在」,藉由積極實踐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為人心帶來無限希望,為社會帶來嶄新氣象。

臺北市殯管處邀法鼓山

為首場佛教聯合祈福火化主法


▲全國首場「佛教聯合祈福火化儀式」,法鼓山受邀主法,以莊嚴溫馨的法會,安慰家屬,共同祝禱亡者往生善處。 (李東陽 攝)

【本刊訊】為推廣簡約的喪葬儀式,臺北市殯葬管理處於七月二十五日上午七點,辦理全國首場「佛教聯合祈福火化儀式」,法鼓山受邀主法,以莊嚴、簡約、溫馨的儀式,共同祝禱七位亡者往生善處,家屬身心安穩。

法會由寺院管理副都監果器法師主法,帶領現場大眾持誦《心經》、〈往生咒〉,並為往生者開示聖嚴師父的說偈:「如來如去無去來,大事小事實無事,空花水月不用管,求生淨土最要緊。」「告別不是結束,而是另一期生命的起點。」起靈前,果器法師也關懷勉勵家屬,即使有萬般不捨,都能學習提起祝福的心,因為對往生者最好的祝福與迴向,就是家人的身心健康平安。隨後在四十多位蓮友及義工的佛號聲中,送棺火化,圓滿祈福儀式。

家屬郁雅凱說,祈福法會相當莊嚴,法師的開示令人心情平靜,可以感受到往生的弟弟已經心無罣礙地前往極樂世界;由於之前有親人採植存方式,儀式簡單、隆重又環保,因此家人也選擇植存來追思弟弟。

另一位家屬曾勝美,是助念團的成員。她說,先生生前深受聖嚴師父佛事的啟發,決定採用火化、植存的方法來圓滿身後事,今日能在佛教聯合祈福儀式中,受到蓮友們的祝福,感到既殊勝又溫暖。

關懷院監院常哲法師表示,一九九四年,法鼓山即與臺北市政府合辦第一屆佛化聯合奠祭,推動簡葬風氣,三十年來廣獲民眾認同。聯合祈福火化同樣具有環保的意義與功能,尤其加上佛法的引導和眾人的祝福,就是對往生者最好的超度,對家屬更是最大的安慰。

年輕世代生力軍

心六倫種子教師歡喜受證

【陳亭君/新北報導】「做好心六倫的奉獻,好願就會實現!」十六年來,法鼓山推動「心六倫」運動,從家庭、生活、校園、自然、職場和族群倫理等面向,落實對社會的整體關懷,更培訓心六倫種子教師,定期前往校園、監所、企業等場域推廣、分享生活佛法,也為當前社會帶來安人安己的心力量。

接續這份願力,七月十六日午後,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於法鼓山園區舉行第四期心六倫種子教師授證典禮,共有三十六位種子教師圓滿結業,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出席頒發證書,肯定心六倫宣講團的努力,勉勵講師們「以慈悲心出發,以此做為人際關係的基準點,將佛法內化於心裡,促進家庭和諧、社會和樂。」

年輕世代的種子教師甘宥辰分享,培訓後收穫滿滿,對於能將心六倫推行至校園、監所、企業和親職教育等領域,感到很有意義,也願和宣講團的夥伴們實踐「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種子教師張華蓀感恩人基會的培訓,「提醒我發現自己的不足,不斷精進成長,才能持續傳遞正向力量。」

心六倫宣講團團長林知美,自二O一一年加入心六倫種子教師團至今,愈投入愈有信心和活力。她表示:「感恩聖嚴師父建設法鼓山,有一處讓我們安心安身的地方,大家因共同的願一起共事,有意義而珍貴。」

授證圓滿後,人基會規畫了一場別出心裁的交流活動,透過悟卡遊戲,講師們更進一步地互動交流,並分享對彼此的感謝和祝福,互相期勉未來持續投入奉獻利他的菩薩道。

德商西門子 體驗心幸福好放鬆

德商醫療設備企業西門子,七月二十一至二十三日,首度參與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與法鼓文理學院合辦的「心幸福企業體驗營」,二十三位中高階主管於溪邊靜坐、林間經行,體驗清楚、放鬆的禪修心法。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在營隊圓滿前,也特地到場關懷,為學員祝福。

西門子副總裁邱禎祥感恩法鼓山的細心規畫,並分享報名企業禪修營的初衷很單純,希望同仁能學習放鬆,讓心更加安定、減少煩惱,增進解決問題的能力。營隊中的禪法體驗、啟發心靈的課程,特別是晚間到大殿聆聽〈叩鐘偈〉的寺院生活體驗,轉變了大家對禪修、佛教的既定印象,不僅值得日後細細咀嚼,也更令人珍惜這難得的因緣。

「心幸福企業體驗營」結合了法鼓山的境教、禪修,並根據企業的需求將心靈環保、心五四及心六倫運用到管理上,課程談人際關係也談理想、談家庭生活,也談職場,為學員開啟心中幸福的寶山。目前已有十多家企業參與,歡迎各界團體報名體驗。

(文/張曜鐘.圖/賴心萍)

下載>>法鼓雜誌第404期PDF電子報

若無法安裝Acrobat請先下載安裝

【第九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跨界對話生活實踐並重 學術研究回應社會

方丈和尚香港弘法關懷

臺北市殯管處邀法鼓山
為首場佛教聯合祈福火化主法

年輕世代生力軍
心六倫種子教師歡喜受證

德商西門子 體驗心幸福好放鬆

下載法鼓雜誌第404期PDF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