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思「第九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立足漢傳佛教尋求跨界與主體平衡

疫情之後回到實體舉辦的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重回學術研究的常慧法師,分享會議中的觀察與省思,
以及研究聖嚴師父禪修層次演變歷程的自我期許。

◎釋常慧 (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碩士學程研究生)


▲聖嚴思想研討會中,資深學者與青年學者齊聚互動交流,展現漢傳佛教學術研究的傳承與展望。 (李佳純 攝)

歷經疫情三年,能全程參與實體的第九屆聖嚴思想國際研討會,感受到在佛教學術研究上有許多新的局面,包括全新的研究領域、新的青年研究學者的出現,也有一些「借新舊文獻之探究」而發人省思之處。

佛法傳承與流布間 看見緣起法

研討會的專題演講,首先是衣川賢次教授演講的〈南宋臨濟禪初傳日本之研究——以蘭溪道隆為例〉,非常言簡意賅地道出了禪宗從一開始的出現,到南宋禪的形成,都是一場禪法在「世俗化」與「聖典化」之間,此消彼長的歷程。衣川教授透過「整體的國家社會文化發展概況」、「宗教社會學」式的研究切入點,是非常值得學習與思考的新視角與論述方向。

陳玉女教授的〈從《嘉興藏》的海內外流通再思考明清佛教的歷史地位〉,闡述了有關《嘉興大藏經》刊刻的歷史演變,讓人對紫柏真可禪師能結合民間力量,完成一部《大藏經》的結集極為驚歎。數十年間一棒接一棒,歷經艱辛的刊刻、保存與流傳的過程,讓人極為動容與感佩。

二場演講所探討的主題、時空環境非常不同,卻同樣展現了佛法在城鄉之間、在社會菁英與平民百姓之間、在聖典化與普及化之間,不斷地往返擺盪與尋求平衡的演變歷程。這樣的歷程從古至今,一直都在流動變化,令人深刻體會到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諸法生滅不已,緣起法的真實義。

其他論文的發表,可看出佛法與禪修的研究,有走向世俗化、現代化、全球在地化等跨領域的趨勢,這讓佛法在現代社會,不斷有推陳出新的研究趨勢,更有新生代力量的加入,開拓了現代青年學者的眼界。


▲來自海外學者把握實體交流機會,向發表人提問。(李佳純 攝)

回到宗教性與主體性

本屆研討會中,我提出研究聖嚴師父早期禪修層次演變的論文發表。當我在整理的過程中,常常有種跨入另一個時空,感受師父親自教導西方弟子禪法的場景。那是一種非常活潑、非常當下的應機施設,但也是無以言喻,唯有親歷其境者可以感知,師徒間以心印心、轉化生命層次的經驗。這類的文獻資料,很難用學術語言呈現,卻也是我不得不面對的學術與修道之間的困境。

聖嚴師父曾說過,研究他這個人是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領域來切入,但也非常明白地表示:「聖嚴法師的存在,就是因為不專注於佛教的某一特定領域。」即「是融攝一切,又超越一切界限的『宗教思想家』」。身為師父的弟子與研究師父思想者,我期許自己能在現代學術研究主流文化中、在跨領域的不同視框中,能時時回到漢傳禪佛教「宗教性」與「主體性」的內涵,同時提出可供諸方學者參考的文本時空脈絡、宗教家的思維與自內證經驗等研究成果。

(摘錄,更多內容,請見《人生》雜誌480期

口譯團隊 銜接學者與聽眾的橋樑

今年聖嚴思想國際研討會的口譯小組,由佛教學者王晴薇、李玉珍、陳維武、黃韻如與林佩瑩擔綱。口譯團隊將充滿佛教名相的精彩論述,在中、英文間巧妙地轉換,讓與會學者及大眾無縫接軌,貢獻卓越。

特地從澳洲來臺的陳維武,這次也是論文發表者,他覺得今年最大的挑戰是「瑜伽行派範式中的經典依據與詮釋」論壇的口譯,由於瑜伽、唯識的中文經典一般人已經很難理解,何況還要翻成英文!「如果只是字面直譯,聽眾肯定聽不懂,所以我要更用功查資料,用同義詞讓大家更易懂,雖是極大的挑戰,但這也是讓人不斷進步的動力。」

從第二屆即參與口譯的王晴薇也說,每次接到不同主題的中外論文時,內心都相當激動而歡喜,因為可以接觸、學習不同領域的專業。政大教授李玉珍不諱言同步口譯的高度挑戰,尤其臨場必須根據論文摘要、發表者的理路,預測可能的內容,「這真的考驗口譯者對於發表主題的熟稔度。」誠如新成員林佩瑩所言,能擔任發表者與聽眾間的橋樑,那份付出相當值得,是很棒的學習。 (邱惠敏)

僧大2023畢業典禮

搭菩薩衣、傳無盡燈 五位法師展開新僧涯


▲僧伽大學全體師生歡喜合影,祝福畢業生展開新僧命。 (僧伽大學 提供)

【釋演穩/新北報導】七月二日上午,僧伽大學於法鼓山園區國際會議廳舉行一年一度的畢業典禮,今年有演端、演功、演植、演念、演煦五位法師畢業,在同學及親友的祝福聲中,副院長常寬法師、果光法師,分別為男女眾畢業生搭菩薩衣、傳無盡燈,象徵學業圓滿,並提起奉獻利他的心,進入僧團領執,展開新一階段的學習。

「出家最大的意義與價值,就在於以大我來成就小我,以無我來成就更多的我。」院長方丈和尚果暉法師親自為畢業生頒發證書,並期勉不管在哪個單位領執,都能謹記創辦人聖嚴師父的勉勵,「適應、配合、奉獻,是一邊成就團體,一邊成長自己的三項祕訣」,這樣一來,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修福修慧,都會有新的學習和成長。

「什麼是您心中最大的遺憾?沒有機會完成夢想、沒辦法和親愛的人道愛道別、一直活在舒適圈中?」畢業生代表演端法師以紐約街頭一塊黑板上的提問,向與會大眾分享自己的出家因緣,以及在僧大就學期間,如何透過探索自我,學會幫助自己也幫助他人,溫婉中帶點幽默的語調,讓現場聽眾彷彿也走了一趟出家路,最後,法師引述聖嚴師父的遺言,期盼人人都能珍惜同學菩薩道的因緣,在正法門中,互為眷屬。

「修道的路上,有大家在一起,真好!這是法的凝聚。」回顧五年來和師兄弟的相處,演功法師說,由於來自不同的家庭和生活背景,隨著彼此的認識、磨合,願意去接觸、了解對方,過程中自己的心也慢慢打開了。面對即將到來的領執生活,演功法師感恩有正知見和禪法為基礎,期許自己遇到任何難關,都能不斷地回到法上,檢視自己的身口意,「不管是在領執或待人接物上,我會以悲、智、和、敬為原則,不忘初發心!」

典禮上,畢業生透過影片回顧一路走來的身心變化。在校生也帶來令人驚喜且感動的節目,男眾部以「正見發表」為題演出,讓人看見兩位男眾法師細膩而誠懇的一面,女眾部則演出三位畢業生四年來的轉化,場面溫馨和樂。

來自馬來西亞的演念法師看到學弟演出了自己的故事,很感動,也相信只要持續依循師父的教法,依眾靠眾,就能面對未來的各種挑戰。

邁向永續 成立專屬辦公室

◎陳定銘(法鼓文理學院校長)

一一二學年度伊始,文理學院成立了永續發展辦公室,並由社會企業與創新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楊坤修擔任主任。辦公室的成立,響應二O一五年聯合國提出的「二O三O永續發展目標」(SDGs),教育部也期許高等教育機構能肩負起社會責任(USR)並致力於永續發展,因此作為高等教育的推動者,文理學院責無旁貸。

文理學院的編制雖然小巧,但它擁有一項獨特的優勢,就是法鼓山提出的「心靈環保」,以及融合「四種環保」所體現的教育園區和生活型態。

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是目前評估一個組織或企業永續經營的重要指標。其中,治理被認為是最重要的維度,而治理要運作得當,「人」扮演著關鍵作用,如果人選對了,治理就會朝正確的方向運行,自然也會發展出優良的環保和社會關懷績效。

此外,在追求永續發展的過程中,如果只關注外在環境或物質上的永續,缺乏永續的思維和素養,僅能治標不治本,因此如何回到人心的層面來思考永續教育,在在都與「心靈環保」、「提昇人品,建設淨土」等理念,息息相關。因此,我們期許永續發展辦公室能在這個基礎上,發揮永續倡議的角色及功能,實現雙贏。

永續發展辦公室第一階段的成果「Impact Next倡議視頻」將於八月正式上線,透過YouTube、Podcast等數位平台,每兩週播出一集,邀請各界人士從自身的專業與經驗出發,提出永續倡議,議題涵蓋心靈環保、地方創生、永續教育、循環經濟、公共治理、性別平等、科技文化、人工智慧、國際關係等,面向多元,精彩可期,相信能帶動社會大眾對永續發展的關注與行動。

此外,辦公室還有一個更重要任務,就是「編製年度永續發展報告書」,這是主動向社會彙報組織的永續舉措,永續發展辦公室也將扮演更積極的USR角色,促進學校與外部機構的互動,例如,近期文理學院受邀參與《遠見》雜誌「永續生態共好圈」會議等活動,這些都是好的開始。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80期8月號

把禪帶回家

禪,在當代,儼然是生活美學的代名詞,我們總希望能把生活環境布置得很有禪味,但往往一動手,禪就變成「纏」甚至「慘」了。繼程法師提醒回歸禪的精神「化繁為簡」,最後超越分別、比較,體會「沒有美,因為沒有不美」。日本曹洞宗建功寺住持、景觀設計師枡野俊明強調,禪的美學誕生於修行,其精神是善待生命、與自然共生,打開五感,體驗季節等無常變化,就能與禪相應。

家,是日常生活的空間;禪,是平常身心的修行,如何把禪的精神融入居家環境?如何與禪對話?先從斷捨離開始吧!讓空間出現轉圜,透過打掃居家環境,產生調和心靈的作用,才是真正與禪同行。花藝美學家凌宗湧、寺院主廚陳滿花與兒子蔡銘澤、「整聊師」謝琪琳分享與禪共住的生活。

催眠,一直是電影的熱門題材,「電影不散場」介紹《催眠狙擊》,牽涉意識、潛意識、心智控制、幻覺,如何從幻境中覺醒,才是修行的功課。快樂很難嗎?「活用解深密經」透過唯識教理的理解,以及日常生活的實踐,教您從轉念做起,紓解情緒,體會活在當下的喜悅。

(每本180元,訂閱一年168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省思「第九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立足漢傳佛教尋求跨界與主體平衡

口譯團隊 銜接學者與聽眾的橋樑

【僧大2023畢業典禮】
搭菩薩衣、傳無盡燈 五位法師展開新僧涯

【校長的辦學藍圖】
邁向永續 成立專屬辦公室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80期8月號
把禪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