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開山菩薩特別報導

開山菩薩 護法道心歷久彌堅

法鼓山創建將近三十五年,早年追隨聖嚴師父開山的菩薩們,如今多半來到七、八十歲的晚年。
本期隨著「開山菩薩關懷小組」的腳步,感恩開山菩薩們一路在法鼓山大家庭,全心奉獻的護法願行,
實踐佛法、弘護佛法的生命歷程,也正是後輩你我的學習榜樣。

◎文/陳玫娟.圖/本刊資料

「我們是生命長河中的一點,處身同一時代,結合眾人的力量,共願共行。」1989年創建的法鼓山,從聖嚴師父帶領第一代「果」字輩弟子開山至今,已延續至「常」、「演」、「寬」等世代。三十多年過去,合力成就今日法鼓山的開山菩薩們,也來到了鬢髮已蒼的人生階段。

法鼓山是個大家庭,聖嚴師父曾叮嚀四眾弟子,學佛修行路上,要彼此關懷,互相共勉。尤其一生在法鼓山學佛護法的開山菩薩們,面臨老、病、死的到來,是否用上佛法安住身心?

疫情三年來,令人深感無常迅速,時不待人。因此,經由多位資深悅眾提議,護法總會於去年(2022)9月成立「開山菩薩關懷小組」,在僧團都監常遠法師的支持協助下,由果器法師擔任輔導法師,邀集施建昌、陳秀梅、廖美櫻、陳照興、陳瑞娟、賴美杏、陳修平等資深悅眾,共同肩負起關懷任務。

到府關懷 送上感恩與祝福

基於關懷、感恩、祝福、勉勵的出發點,去年9月6日開始,依開山菩薩各自的情況,關懷小組以到府拜訪、聯誼會的方式,分頭進行關懷,除了代表僧團,送上溫暖的感恩、佛法的祝福,重要的是互相提勉步入晚年後,不忘師父的叮嚀、學佛的初心。

第一階段展開的到府拜訪,以關懷不方便出門的開山菩薩為主。關懷小組帶著師父的著作《美好的晚年》、為每位菩薩特別製作、有常遠法師親筆祝福的相簿,一一登門關懷。已是曾祖母的香積主廚「謝媽媽」謝黃麗月,長年以一手好廚藝,默默照顧師父和大眾的飲食,護持三寶的堅定信念,讓她自內心散發出知足與安定。

每場到府關懷,讓開山菩薩感受到溫馨的道情,更鼓勵了久病的菩薩,「尤其是相簿,讓大家看到自己過去在法鼓山的身影。」關懷小組召集人施建昌說,菩薩們想起當年的努力,肯定自己一生的奉獻,也讓他們在老病的時光,得到生命最大的溫暖。

聯誼座談 相聚互勉再發願

第二階段的聯誼座談會,今年2月至5月,先後於北投雲來別苑、基隆精舍舉辦了四場。草創時期,發動園遊會義賣的李純恩、策畫朝山活動的熊清良、為朝山信眾準備飲食的基隆義工們、推動助念的鄭文烈、廖富永、謝明月,佛學講師謝水庸、溫天河、林立等都出席相聚。

透過《今生與師父有約》影片,開山菩薩們重溫當年在不同領域,投入法鼓山的點點滴滴,不只喚起共同的記憶和道情,還有對三寶、對聖嚴師父的感恩。「能跟著師父學佛,真是太幸福了!」謝水庸和眾多菩薩們都發願:下輩子還要再來法鼓山,繼續推動師父「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

無論到府關懷,還是聯誼座談,一同參與的果器法師,特別關心開山菩薩們在日常中,是否持續運用師父所教的佛法,「希望大家來到法鼓山,不要入寶山空手而回。」法師期勉眾人,將所學的佛法運用在生活、家庭、職場上等,「這樣我們就可以說:這一生不虛此行!」


▲謝水庸(前排左二)、溫天河(右二)、林立(右一)是早年文教組成員。


▲第二場開山菩薩聯誼會上,各會團菩薩們於雲來別苑歡喜相聚。

實踐佛法的生命

生生世世,隨師菩薩行

◎陳玫娟

聖嚴師父曾說:「我的生命是一場實踐佛法的歷程。」追隨師父開山的菩薩們,也同樣用一輩子的生命,在學習、體驗師父所教導的佛法。

自青壯年開始,開山菩薩們一路護持中華佛研所、農禪寺、法鼓山、法鼓大學(法鼓文理學院),無論是站在台上主持活動、弘講佛學、推廣大事關懷,還是隱身在幕後辦活動、做木工場布、準備飲食、在法鼓山上搬石舖路……乃至於日常生活中勸人來學佛、募人來護法。許多至今仍在做義工的開山菩薩們都說:「身體只要能動,就會繼續奉獻下去!」

長年在環保組清潔環境、掃廁所的許志津,法鼓山籌建期間,隨著師父全臺巡迴關懷做義工,九二一大地震後、SARS爆發疫情之際,沒人願意做、正需要人做的事,她都默默地承擔。師父曾當大眾面前讚歎:「我們有個許志津,她不會講話,但是度了很多人來我們農禪寺!」今年八十五歲的她,每月依然固定到雲來寺繳護持款、參與文化館及農禪寺的共修。

即使老病相隨,不少開山菩薩仍體現菩薩行誼。站立行走都需要支撐的「果慈菩薩」黃詹愛,疫情前,已九十多歲還在文化館帶千佛懺。重病在身的謝水庸,只要身體狀況許可,也主動參與關懷小組,受關懷更不忘關懷他人。同樣病重的潘壽英,即使體力十分衰弱,仍歡喜以對,心繫佛號,以感恩心分享學佛的好。

「原本是去做關懷的我們,反過來被開山菩薩們鼓勵關懷了!」關懷小組成員陳秀梅說,開山菩薩們的行誼,對後輩學佛弟子是一種很大鼓勵,「看到開山前輩們一路學佛護法到現在,讓人感受師父教導的佛法何等珍貴,不僅這一世運用,還可以帶到未來生生世世!」


▲果賢法師翻開特製的手工相簿,謝黃麗月(前排中)看著照片,與眾人分享投入法鼓山的點點滴滴。


▲哪裡需要義工,許志津(前排中)都直下承擔,也培養新手一起種福田。


隨行紀錄感言

願把握每一個因緣

◎葉靜雅

隨著開山菩薩關懷小組進行隨行紀錄,不知不覺已進入第九個月,這期間,不論是採取個別的居家拜訪,或是聯誼的關懷方式,每次隨行的就近觀察,除了帶給我滿滿的感動和無限的感恩,有的是更多的慚愧。

透過這些開山菩薩們和關懷小組成員的回憶,得以一窺三、四十年前,還在用灶爐生火煮食的農禪寺,不論是人力、資源或經費都相當匱乏,每天都處於捉襟見肘的窘迫情況下,要建設道場、辦學校,談何容易!但是在聖嚴師父深切的悲心和願力之下,僧俗四眾戮力同心、毫無懸念地為建設人間淨土,胼手胝足,奮勇向前。

從篳路藍縷的草創時期,到今日的法鼓山,經由開山菩薩們的故事分享,每一次的關懷隨行都讓我感動,並開闊了我的視野和想法,內心也隨著一次次的反思而洗滌淨化。

另外,每次隨行後的資料整理和紀錄,對不擅長於此的我而言,其實有些吃力,但也因為有這樣難得的學習機會,短短幾個月內,發現自己專注力有了一定的提昇,身心也較以前來得安定。

上了佛學課之後,知道要把佛法應用在生活上,可是幾年下來,總有點使不上勁的感覺。參與隨行紀錄一段時間之後,感覺自己最近較能用上方法,來對治生活上的大小問題。想到這裡,很感謝法師和所有資深悅眾們,讓我有這樣的因緣,以自利利他的方式來培福修慧。同時,在這些資深悅眾的熏陶下,身心似乎變柔軟了,懂得把握每個因緣,時時心懷感恩。

感謝有法鼓山這方人間淨土,讓我們能淨化心靈、福慧雙修,往聖賢之路前進。在這裡,我們並不孤獨,而且法喜充滿,法鼓山是我們的家。

聖嚴師父曾說:「我自己的法鼓山已經建好,你們大家的法鼓山,還要不要繼續建呢?」對於過去未能把握因緣參與法鼓山的我,深感慚愧。從今天起,我可以做的是,把握每個因緣,盡一己之力護持法鼓山,繼續為建設人間淨土而努力。


這一生,最安慰有學佛

◎口述/潘壽英.紀錄整理/葉靜雅

如果不是學佛,生病這一關很難過,但是我現在歡喜以對。因為學佛,明白這可能是累生累世的業障,讓我慢慢去消除,也因此能夠欣然地接受,不過,最後還是要依靠淨土法門,比較容易安住。

這一生,我最大的安慰就是有學佛。小時候,碰到什麼事情都叫媽媽,到現在媽媽不在了,叫誰?有了信仰,我們有了佛菩薩可以求、可以念、可以依靠,所以我很感恩。

在聖嚴師父的教導之下,我們學到真正的佛法,這個很重要。現在的我,想念經、做早晚課,體力上已經沒有辦法,但幸好還可以念佛號,用念佛來安住身心。

我在老病的這段階段,能夠看到你們,很感恩,也讓家人記得自己是佛教徒,是聖嚴師父的弟子。我的家人都是菩薩,我其實沒有什麼功勞,都是家人的支持,很感恩我有這樣寶貴的家人。

我能懂得感恩,是因為有學佛,有正確的觀念,所以我們一定要感恩有學佛。沒有學佛,當你需要開刀的時候,不知道該依靠誰,心還是會慌的。我們身為佛弟子很好,有佛菩薩可以念,可以念觀世音菩薩,可以念阿彌陀佛,所以心能夠很自在。

這一次見客,應該是最後一次了。接下來,我會繼續虔誠地念佛,那是我的依靠和信仰。我很感恩師父,因為有師父的教導,因為跟著師父的腳步,讓我有法鼓山這塊福田可以種,很感恩。

祝福大家。


▲薛鳳枝(左一)、潘壽英(右二)伉儷都是法鼓山的開山菩薩,和女兒薛夙雅(右一)一起歡喜收下果器法師帶來的關懷禮。


一句感謝,等了二十年

◎陳玫娟

關懷開山菩薩的行程中,第一位到府關懷的菩薩,是曾受聖嚴師父讚譽為「法鼓山最佳主持人」之一的洪祥雲。

早年法鼓山辦活動時,洪祥雲一上台,總以穩健的台風、流暢的臺語,串起台上台下熱烈投入,親切又誠懇的態度,每每讓大眾對學佛心生嚮往,令僧俗四眾印象深刻。

患有肝硬化的洪祥雲,後來病況嚴重,必須換肝才有機會活命,然而,六百多萬的醫療經費,卻無力負擔。經廖美櫻推介,他打電話尋求柯瑤碧(現任法鼓山慈基會會長)幫忙,順利獲得吳尊賢基金會、臺大肝癌基金會、元大董事方太太等一同贊助,也成為臺大醫院活體換肝成功的首例。

近年來,洪祥雲因病體力衰退,對於當年受柯瑤碧的幫助,始終未曾忘卻,只是因緣不具足,一直未能親自道謝。關懷當天,關懷小組特別邀請柯瑤碧同行,眾人疫後相聚,格外歡喜,尤其是洪祥雲,等了二十多年,終於能當面向恩人道一聲:「感謝!」

「我這輩子沒有遺憾了!」幾天後,洪祥雲在電話中向關懷小組說,很感恩能在法鼓山,「這一世沒有白來!」當天的道謝,彷彿也是圓滿的道別,兩個多月後,帶著法鼓山大家庭的關懷與祝福,洪祥雲無憾地往生佛國淨土。

【關懷開山菩薩特別報導】
開山菩薩 護法道心歷久彌堅

【實踐佛法的生命】
生生世世,隨師菩薩行

【隨行紀錄感言】
願把握每一個因緣

這一生,最安慰有學佛

一句感謝,等了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