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漫長的航程


▲作者母親郭惠連女士手抄的「一○八自在語」。(賴珩佳 提供)

媽媽在手術中,我在飛機上,
原本覺得輕輕鬆鬆、看兩部電影就到的航程,
一分一秒變得煎熬難耐,
更遑論當日班機延遲一小時起飛……

◎賴珩佳

飛機上看著白雲朵朵,我睡著了。一覺醒來,眨眨眼,過去的一個月是場夢嗎?

一月初,與家人在臺相聚後返回僑居地雅加達,僅隔三日,接到家人通知,母親在家突然倒地,緊急送醫後,急診室醫生判定需即刻做腦部清血。我馬上訂機票,搭上當天班機,從雅加達飛回臺北。

媽媽在手術中,我在飛機上,原本覺得輕輕鬆鬆、看兩部電影就到的航程,一分一秒變得煎熬難耐,更遑論當日班機延遲一小時起飛。深夜抵臺,又等待至第二天近午,才能進加護病房探訪半小時。漫長等待的椎心之痛,無法言喻,只能藉著誦經與句句佛號勉力撐持,再無他法。

無常,真切發生自己身上

手術後的母親仍陷入重度昏迷,醫生說腦幹已嚴重受損,不可逆轉。向來優雅又開朗的母親,三天內變成連呼吸都無法自主的病人,讓我們錯愕、心痛、不捨。平日自以為了然於心的「無常是常」,當真切地發生在自己身上,仍覺不可置信。自以為熟稔聖嚴師父所倡「面對、接受、處理、放下」,但遭逢驟變時,卻萬般無法面對接受,甚至對原本相信的一切,起了懷疑。

母親於入院兩週後往生。對我而言,母親不只是母親,更是我在世上的摯友。打從學生時代,我的生命指引即為「大孝顯父母」,母親驟逝讓我頓失所依,第一次體會「行屍走肉」莫過於此。

圓滿,與母親的美好緣分

母親往生後一日,來到北投雲來別苑,有幸見到母親結過緣的果賢法師,忍不住痛哭失聲。法師指著牆上師父的提醒:「生命的目的,是為了許願及還願;生命的意義,是為了盡責與負責;生命的價值,是為了感恩與奉獻。」法師說,母親與我們有美好的緣分,她定是許願護持我們,現在已功德圓滿。走得瀟灑,往生佛國淨土,對她是好事。法師輕拍著我:「媽媽已經放下了,妳也要放下。想念時,念佛號祝福她。」

在沒有即時通訊軟體的時代,我離家赴美讀書,與媽媽每日晨昏定省通話兩次。媽媽除了繁忙的工作與照顧家裡,每日手寫一封長信給我,每兩日寄出一次,不曾間斷。移居國外工作至今二十多年,媽媽與我每日通話三次,沒有一日跳過,至今四十多年緊密連結如此,談「放下」豈能容易?

感恩,不負遇見有緣再見

想起友人提起法鼓山網路電視台有師父一系列談論生死的開示,流著淚邊看邊聽,一遍又一遍。師父語調溫柔,語意卻無比堅定,帶給我很大的安定力量。在媽媽書桌抽屜找到一本「一○八自在語」手抄本子,自在語的文字,透過媽媽端正秀麗的字體,更撫慰了我,感覺不只師父這麼說,媽媽也這麼說。

有一句話,媽媽重複寫了兩次──不怕死,不等死,不找死,但隨時準備死。這才點醒了我,也許,媽媽平日已藉著這樣的練習,不斷地提醒自己;也許,正如她近年來提過幾次,覺得自己此生俯仰無愧,對一切充滿感恩。那麼,媽媽應是走得安心放心。那麼,想念她時,我的淚該是感恩與祝福。

媽媽佛事圓滿後,再飛回雅加達,一覺醒後眨眨眼,過去一個月不是夢,是真實的。但,卻也似夢中夢,因為人生確如夢。翻看媽媽筆記本寫著:「好好再見,不談虧欠,不負遇見」,提醒與安慰著我。我在心中與母親道別:「今生非常謝謝您!來生,我們有緣再見!」

方丈和尚清涼語

放鬆、觀照與放下

◎果暉法師

現代人的生活比起古代,便利很多;但現代人生活的步調和方式比古代人更忙碌、緊湊一些,甚至壓力也更大。

五十年前我們沒有用過手機、電腦、網路,我還記得十來歲的時候,到鄰居家看黑白電視節目,大家搶著看。現在不必看電視,而是人手一機。俗語說: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現在宜改為:手機在手裡,能知天下事。

人類的科技文明不斷地發展、進步,但我們是否變得更快樂?我們努力工作、賺錢、養家,是為自己為家庭,也為社會盡一份責任,但究竟人生的意義、生命的價值何在?

這次各位來禪修營,暫時與外界隔絕,來享受與自己獨處的時光。這四天中盡量放鬆身心,無論是在禪堂禪修,或者齋堂聆聽聖嚴師父的開示,都以休閒的心態來修行。我們暫時保管各位的手機,但希望大家心裡的手機也要收起來。心裡的手機是無形的,就是我們內心收藏著過去種種的資訊,也要練習收起來,禪修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做得到。禪修的好處很多,從身心的平衡到精神的提昇,乃至智慧的開發——放下身心,只要大家願意練習方法,終身受用。

禪修的層次是從散亂心、集中心、統一心,最後達到無心。無心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也不是英文的empty,而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生命得到解脫、自由自在,而開發出無限的慈悲心與智慧心。

禪修的練習,從放鬆開始,放鬆之後,就能夠對自己的身體有更細微的觀察。平常我們外緣很多,對於身體的覺受沒有那麼敏銳,禪修時可以從放鬆的過程,觀察自己的身體,接著觀察我們的心,也就是心念的變化,就可以感受到禪修的受用。

從基礎的「放鬆」到最後的「放下」,過程中有個關鍵,就是要能夠觀照、覺察,觀照的「觀」,不用頭腦分析,不是想像也不是思考,而是體驗、體會或是「知道」(awareness)。透過身體放輕、頭腦放鬆,就會更清楚了解自己的身心,而慈悲心、智慧心也會自然開發出來。

(講於二○二三年三月自我超越禪修營)

念佛人多幸福

一句佛號 與佛同在

◎鈕演喜(舊金山)

這是第二次參加舊金山道場的清明佛二,有幸再次執掌法器。圓滿時,大家分享了很多感動和法喜,而自己,對於〈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也有了切身的體驗。

法會全程禁語,可是直到法師提醒:「除了禁語,還應該避免肢體語言和眼神的交流,即便遇到法師也無需打招呼。」這才覺察自己不自覺地以這些方式和周圍互動,體會到禁語並非單純地不說話,而是幫助我們收攝六根,尤其是眼根、耳根和意根不向外攀緣。當再次「目中無人」似地從法師身邊經過,心裡還是忍不住想:「法師不會覺得我不禮貌吧?」但立即提醒自己「收攝意根,提起佛號,不作他想。」

由於一邊念佛同時執掌法器,需要保持既專注又放鬆。此次參加的菩薩比平日多了好幾倍,心裡難免興奮又緊張。於是學著前輩的步驟:敲地鐘前,先向佛菩薩發願,認真打好每一炷香,同時祈求佛菩薩護佑。念佛速度愈來愈快,一秒要敲幾個字完全無法思考,唯有一句接一句,全力以赴和大眾一起衝頂,頓時感到全身細胞都在念佛,妄念沒有任何機會乘虛而入。當所有人心中只有一句佛號,佛便與我們同在,共修的力量實在不可思議!

感恩佛二的鍛鍊,讓我對經典有了更深的體會。慢慢地練習收攝六根,再藉由法器和唱誦,把收回來的六根全都繫在佛號上。「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猶如中峰禪師在《三時繫念法事全集》中描述:「諸根圓淨,群業頓空。一舉念,一華開,挹露迎風,香浮玉沼……」此時此刻,蒲團方寸之中即現淨土,念佛人多幸福!

常聽說「修行要帶三分勉強 」,從擔任悅眾到平時訓練,甚至在法會現場,自己多少帶著些勉強,佛二後,體會到法喜確實是自然地由衷而生。法師在圓滿日叮嚀:「念佛行者是不休息的,雖然身體累了要睡覺、餓了要吃飯,但是心中的佛號不能休息,要像泉水般時刻湧出。」感恩法師,我願做一名合格的念佛行者。阿彌陀佛!

幸福母親節

樂做大家的媽媽

◎王果智(臺中)

有一天晚上大女兒回來,為我帶來一位新女兒。我請她一起吃飯,她說:「我們一年吃三百天的便當,以前媽媽在的時候,才能吃到家常便飯。」我說:「歡迎你常回來吃飯,把我這裡當作你的娘家吧!」

我已經八十五歲了,孩子們都五十歲以上,大女兒已超過六十歲,大部分朋友的父母都已不在,她樂意把我分享給朋友,成為大家的媽媽,我也高興多了這麼多女兒。

一次,大女兒帶我去探望女兒們,首先到三姊妹的家,她們住在一起互相照應,看到我來很開心,請我們吃飯,有一年我們還去吃年夜飯,她們說:「太好了!已經好幾年沒有和父母一起吃年夜飯了。」還送我一個厚厚的紅包。

走出三姊妹的家,我們又去探望另一位女兒。她的父母都是植物人,看到我這位活潑亂跳的媽媽來了,很歡喜!我們談天說地,她還帶我們到附近走走。她一直在家照顧雙親,無法出門,我這位媽媽來了,才有機會出去透透氣。她希望我們常來,緩和她緊繃的心情。我告訴她:「我會常去。」

小女兒也帶了朋友回來。昨天一位住附近的女兒請我吃飯,祝我母親節快樂;又有一位和我們住同棟大樓,更常回來探望並話家常。

我的媽媽九十三歲往生,我的大姊、二姊活到九十八歲,家族有長壽基因。從前媽媽健在時,常說:「你要交一些較年輕的朋友,像我已經九十多歲,老鄰居、老朋友都不在了,剩下我一個很寂寞。」

很感恩女兒,把他們的朋友帶回家,成為我的眾女兒,讓我每天充實過日子。有女兒們的陪伴真好,我樂於做大家的媽媽。

出坡生活禪

掃心地,除罣礙

◎李以仁

首次參加法鼓山合唱團的「出坡」活動,學習古時禪宗修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

團員們一早前往位於新北市金山區的法鼓山,分組分派任務後,我與組員們先去灑掃屋頂平台。超過百坪的四方紅磚屋頂,久經風吹日曬,積灰聚泥。大家合力沖水、刷洗,如同貴豐菩薩一邊灑掃、一邊分享「掃地、掃地、掃心地」。我們處俗世、煩雜務,心中難免有許多牽絆,一日不灑掃,日久內心糾結愈甚!

之後,我們再到遊覽車平台,進行天花板的除塵工作。近六米高的柵狀天花板,肉眼雖看不到積聚的灰塵,但高「掛」頭頂也是煩憂。我們用近五米的長竿抹除積灰,但長竿不易控制,舉頭仰脖也甚是痠痛。然而,這不正是「除礙、除礙、除罣礙」嗎?

有些煩憂,我們以為藏到角落後,不去想它就會自動消失,事實上,它們就如同高掛天花板的積灰,不去抹除、不去處理,只會愈積愈厚,最終可能成大患。

一日生活禪,學會「掃心地」、「除罣礙」,還自己一片清明心。

最漫長的航程

【一生‧一日】方丈和尚清涼語
放鬆、觀照與放下

【念佛人多幸福】
一句佛號 與佛同在

【幸福母親節】
樂做大家的媽媽

【出坡生活禪】
掃心地,除罣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