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堂禪修課

為了尋找聲音的源頭,索性再收起雨傘,
對於雨水,我的光頭、雙手和臉部是以感覺來回應,
也讓我聽見更多……

◎文.圖/釋常啟(法鼓山僧大教務長)

連日的大雨不斷,就算暫時停雨,山上也被一片片飄過的雲霧濃罩,法印溪暴漲的隆隆溪水是連日以來的白噪音,反而為山上的住眾添增一份內在的安靜。

凝聽 不曾留意的聲音

這學期最後一堂禪修課,帶著二年級法師尋找水的聲音、雨的聲音與風的聲音。每位法師拿著錄音筆,安靜並打開感官,去凝聽那個平常不曾留意的聲音,最後的功課是分享所聽,並回答什麼是真正的風、水、雨的聲音。

雨暫時停了,我們走出男寮,但法印溪水仍轟隆轟隆地怒嘯,以為會覆蓋所有的聲音,但每每走近細聽,分支道、小溝渠、引水道,小瀑布與攔沙壩緩流的聲音各自被翻譯出來,聲音隨著水道落差的撞擊被釋放,也會因石頭排布、厚薄、形狀與軟硬度,還有間隙而各有特色,馬路孔蓋下的引流道則多了清脆的空間感,閉上眼睛彷彿置身洞穴。

走進樹叢小徑,留在葉尖上的水滴還在蓄積,在雨滴消散後仍舊「嘟!嘟!嘟!」的餘音裊裊,一陣涼風吹拂,樹冠婆娑各自顫動,突然雨滴急切地敲擊「噠!噠!噠!噠!噠!」差一點就被這「雨聲」給騙了,原來涼風抖落了所有蓄積在葉尖上的水滴,以為又是一陣急雨。

收傘 聽見更多的聲音

撐開雨傘走出了樹叢,還真下起了細雨,發出緊繃的「啪!啪!啪!」彷彿金屬火花濺開的聲音,人類用來隔絕雨水的裝置反而會阻礙聽覺,相較之下,人類髮膚的質地柔軟輕盈,顯得安靜無聲。為了尋找聲音的源頭,索性再收起雨傘,對於雨水,我的光頭、雙手和臉部是以感覺來回應,也讓我聽見更多。

「我們聽到的雨聲並非來自靜靜降落的水,而是雨滴遇到各種物體後所發出的聲音。雨水是天空的聲音,被它所遇到的物體翻譯成各種不同的語言。」

我們耳中所聽見的並不是雨本身的聲音,而是經過「翻譯」的雨聲。我們聽見的風聲、水聲與人聲不也如此!都是被我們翻譯過的聲音。所以有同學分享,其實真正的雨聲就是心聲,是被人的心投影出來的聲音,並不是真正的雨聲。就像莊子在《齊物論》裡描述的一棵有各種孔竅的大樹,孔穴受了風要發出什麼聲音,決定於孔竅的形狀,也就是決定於自己。這些孔竅發出各異的聲調,彷彿充滿了情緒,而人也像這些受風的樹洞,不同的性格與價值觀塑造了不同形狀的孔洞,一旦遇到世俗之風,就會有不同的反應。

只不過再大的風吹過,眾樹孔紛紛歸於虛靜,但對人來說,那如風一般惱人的話語停了,事情過了,煩惱卻還百轉千迴地盤據在內心,人也陷溺在那早已走遠的風聲雨勢裡。

轉心 直透自性本無聲

我們能做的不是改變外境的風雨,而是透過修行調整自己,改變自己能發出的聲音,所謂「境隨心轉」。若是暫時無法做到改變自己的心態與性格,至少盡量去做到事件過後,想辦法回復平靜、保持平穩,「心不隨境轉」,這便是「心靈環保」。

雖然人心的種種形狀,會投影出種種成見和誤解而形成障礙,但並不會擋住所有的聲音,只要我們安靜且深入的凝聽,便能超越這些「譯者」,直透本源。最後,有同學分享,雨與水根本無聲,會有聲響只因各種因緣所成,雨與水,空無自性,人也一樣。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啊!

方丈和尚清涼語

推動四環運動 淨化社會人心

◎果暉法師

兩、三年來疫情的延續乃至當前國際情勢的動盪,都讓社會人心感到不安,聖嚴師父告訴我們:「三界如火宅,但火宅中仍然可以修行慈悲與智慧。」佛法說,萬法皆因緣所生,萬事萬物皆互為因緣,只要更多的人發起慈悲心,以利他為著眼,放下自我主觀的立場,便能降低、減緩種種的不安。所以,根本解決之道, 還是要從人心的淨化做起,因此聖嚴師父從三十年前就積極提倡心靈環保運動。

淨化人心有不同的層次。簡樸的生活方式可以讓我們少欲知足而常樂,這就是生活環保。以慈悲心、同理心來關懷人際互動,也就是以倫理來替代論理,便能減少很多社會、人際的衝突,這是禮儀環保。人人時時淨化自心,並以四安來安己安人,個人、家庭便能安定,社會也會多一些安定,這是心靈環保。

自然環保是比較大的問題。大自然生態有它原來自然再生、循環的機制,但因受到人類過度消耗、破壞,導致自然環境無法自行修復,而造成地球氣候變遷。近年很多極端氣候、森林火災等災變,都直接或間接與人為因素有關。

佛法的因緣法,講正報與依報相互依存,正報是人類本身,依報則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環境。我在日本留學初期,就曾在東京的鄉下路旁草叢,見到「草木皆有佛性」的木牌標示,這讓我很驚訝,這是天台宗湛然大師的法語,但在日本鄉下可以看得到,顯示一般日本民眾都可以接受、了解,眾生乃至草木皆有佛性的觀念。

法鼓山大殿外門檐下掛著「本來面目」匾額,表示人人皆有佛性。我們倡導自然、樸素的本來面目,讓大眾從境教中自然而然去感受、體會,包括我們推動的植存,大家都很認同,不少公家機關都來觀摩、響應。

每個人都可發揮一分自安安人的影響力,著力點就是回到心靈環保:以慈悲心關懷他人,以本來面目的智慧心來淨化自己,以「四環」運動來淨化社會、安定人心。

念佛信願行

難忘跑香的喜悅

◎曾寬智

上週日再次參與舊金山道場的念佛共修,監院常襄法師開示念佛法門的三個要則──信、願、行,讓我們了解念佛的意義。想起數月前參加「清明報恩佛二」,那次法會由常興法師帶領,也開示了相同主題,同時加入聖嚴師父的開示影片,令我們在修行中多聞熏習,加強信心、願心,精進修持念佛。

師父於影片開示「感恩、懺悔、慈悲、智慧」等幾項修行關鍵,我一直持續練習至今。師父說,懷有「感恩」的心,以利益眾生為出發點,才能放下自我。有慚於己,有愧於人,就是「慚愧」,懂得「慚愧」才會「懺悔」。透過「懺悔」來認清自己的錯誤,改正及轉變習氣,就能提昇人的品質。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給予眾生快樂,拔除眾生痛苦,即是「慈悲」。在利益眾生的同時,斷離煩惱,生起出離心,發菩提心,就是「智慧」的顯現。

那次的「清明報恩佛二」學習很多,有了一次全新體驗。當時每天都在九炷香中,讚佛、拜懺、繞佛、坐念、止靜、晚課、迴向及大迴向。因為是第一次參加,沒把握圓滿全程,只能全力以赴。師父於影片開示中提到,念佛要大聲念,我依著做,直到最後一炷香,我的聲音沒有因此沙啞。

其實剛開始時,我還未適應念佛的方法,因而用力過度,小腹肌肉緊張而產生痛楚感,但仍堅持撐完一炷香。而後身體放鬆了,聲音也變得強而有力,感覺氣很充足,聲量也宏亮。

繞佛時,一心在佛號上,步伐輕鬆而穩定,清楚自己的動作,專注地念著佛號。拜佛時,可以持續拜一小時,身體的動作也漸漸地舒緩下來。印象最深刻的是,大迴向跑香時,心是喜悅的,自然而然露出笑容,一點兒都不覺得累。如此難得的因緣,讓我非常珍惜,也很感恩有此體驗,因此更加珍惜每次的念佛共修,繼續把握練習的機會。

田野出坡記

學做農夫耕心田

◎梁玉燕

因緣牽引,第二度走進溫哥華道場。感恩范琪偉師姊熱心接引,讓我們一家三口有機會加入農耕隊伍,體驗田野樂趣。

曾經,在十三年前聖嚴師父捨報圓寂翌日,和許多慕名者在大殿念佛,當時場景依然歷歷在目,一幅「寂滅為樂」,至今印象深刻。今天,我再度來了,帶著另一種學習情懷,親近大地,學習做農夫。

年輕的演合法師十足親切,先引領我們到處看看,簡介園區狀況,告訴我們:「來這兒,放鬆心情最重要,能做多少是多少。疲累時,別忘了抬頭看看天空。」法師帶我們去搬椅凳,拿手套、小土鍬和耙子,還祝福我們融入當下,「玩」得愉快,頓時紓解初次參與的壓力。

一面用工具鬆土,將雜草從土塊分開,放入圓桶,一面思憶三十幾年前,自己總是忙於家庭和生意。一天,員工陳太太告訴我,法鼓山將在臺中舉辦皈依法會,只記得那天現場人很多,師父語氣柔和為大眾開示。那是我頭一次接觸佛教,懵懂入寶山,埋下成為佛弟子的善種。

爾後,在臺中監獄看見門口用「心六倫」作為品格教育指標;在桃園機場書店閱讀師父著作;在全聯超市索取法鼓山結緣隨身書,領受師父的睿智,點滴入心。

臨去前,見藍天白雲在望,稍減心中憂愁。請領了《地藏菩薩本願經》鈔經本,到圖書室借了五本師父著作,自忖:來這座人間道場學習,應是我目前面臨生命考驗的必修課!

從教室走上舞台

改變一成不變的我

◎林育民

為了慶祝法鼓文理學院校慶,校內教職員生首度攜手演出舞台劇《悠悠鹿鳴》。在此之前,我們必須選修一年由汪其楣老師授課的「佛典戲劇編導演」課程。

一開始以為這是一堂輕鬆、簡單的表演課,訓練一下怎麼用肢體傳達意思。沒想到表演是一場揭開自我內心與導演、演員、觀眾的交流,必須放下自我的執念、害羞、害怕,將自己變成劇中角色,將角色感情傳達出去。

每當導演教完如何表演後,往往還是回到安全的舒適圈,繼續用自己的方式表演。雖然導演一次次苦口婆心教導,直到演出前,還是沒能做到導演希望的樣子,令我十分懊惱。這才發現不善於表達內心情感的我,面對「在大眾中表演」,充滿了諸多不安與不自覺的抗拒。

看著劇組夥伴專心投入,演出一次比一次好,受到團隊努力不懈的精神激勵,自己便堅持每天練習,希望做到最好的演出。雖然校慶演出當天,依然還是未能演好鹿王的角色,但汪老師遠從淡水來教導的積極精神、劇組團隊不厭其煩的排練,以及鹿王愛護鹿民的慈悲與堅定精神,讓習慣一成不變的自己開始改變,對生活變得更積極,更增加了自信。。

最後一堂禪修課

【一生‧一日】方丈和尚清涼語
推動四環運動 淨化社會人心

【念佛信願行】
難忘跑香的喜悅

【田野出坡記】
學做農夫耕心田

【從教室走上舞台】
改變一成不變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