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心祈福法會 共修心得

心地莊嚴起大悲

二○二一年大悲心祈福法會在疫情中圓滿,
全球信眾在雲端、分處共修五大法門,誦經、禮懺、念佛,莊嚴身心。
本期分享信眾以法相會的法喜與感恩。

放下遺憾 送歷代眷屬到西方

◎鄭常仙

自從去年(二○二一)七月,聽了果慨法師的「《法華經》與圓滿人生」講座,又在「法鼓講堂」聽了常諦法師講《法華經》譬喻說,對於《法華經》生起極大的信心。記得法師說:「不讀法華,不知佛恩之浩瀚。」於是告訴自己一定要深入這部「經中之王」,更發願以念誦《法華經》作為定課。剛好有法師以法華經本結緣,翻閱經書,上頭有法師用功的筆記,得此善緣,覺得佛菩薩真是疼惜自己,從此開始每日恭誦兩卷,想不到自己真的做到了!到十一月底大悲心祈福法會前,已經圓滿二十二部。

因為疫情無法親臨大悲心祈福法會現場,心中難免失落;但能透過雲端參與《法華經》共修,還是非常感恩。其是法師帶領念誦《法華經》,一字一句清清楚楚,把以往不確定的經文字句都釐清了,內心很歡喜。

最後一天的三時繫念法會,從第一時到法會圓滿,自己都很攝心專注。由於祖先牌位一直設在孩子南部的家中,但孩子因工作忙碌加上信仰改變,對於祖先牌位有自己的想法。人生無常,生命何時結束難以預料,為了不讓祖先牌位成為孩子的負擔,加上法鼓山雲端牌位的啟發,我決定把歷代祖先牌位都送上雲端,願他們有因緣在每一次法會共修聽聞佛法。去年中旬,我南下一趟,看著蒙塵的牌位,心中一陣難過,更肯定自己的決定是對的。

因此,這次的三時繫念法會,我更加用心隨文唱誦,第一時間我在心中呼請歷代祖先、六親眷屬來到小壇場同赴勝會,主法果醒法師唱誦的每一字每一句,相信先亡眷屬都聽聞到了,已蒙佛接引到西方修學。而每一時唱到〈懺悔偈〉,內心更是百感交集,眼淚再也止不住,潸然落下。到第三時圓滿時,一種輕鬆的感受油然而生,覺得遺憾放下了。

感恩佛法給我力量,做出智慧的抉擇。


(江思賢 攝)


誦《法華經》生利他菩提心

◎林月霞

這次全程於寶雲寺大殿參加「大悲心祈福法會」的《法華經》共修,受到法師、悅眾義工細心的照護,尤其是寺院管理副都監果理法師,除了主法開示,也帶領我們誦經,指導如何稱念繞佛,真如臨靈山勝境。除了在法上受益良多,大寮每日變化豐盛的午齋及茶水,皆讓大眾能於法上勇猛精進。

經由六天共修,聆聽法師的統整開示,更熟悉經文涵義,也更理解《法華經》為何被喻為經中之王,每品都如過去諸佛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講說三乘教法,引導眾生入「究竟解脫」的一乘佛道。整部《法華經》始於教導眾生開啟自性,因佛性人人本具;中間迹、本門的各品以六度波羅蜜為演說重點,如〈方便品〉中的十如是,讓我們了解修行持戒的重要性;〈常不輕菩薩品〉則開示要行忍辱、精進等菩薩行,自信作佛,信人作佛;〈化城喻品〉眾菩薩的求法心切、喜捨供養及聞經隨喜為他人說,示現布施精神都在說法。全經最後圓滿於〈普賢菩薩勸發品〉的離相清淨,藉相轉化,而能夠離相,當能成就清淨自在的佛性。因此《法華經》是一部開發菩提心、自利利他的經王。

法會期間,誦念經文的專注,使內心感到平靜與法喜,自己也把握休息時間用功,練習禪修方法散步經行及甩手放鬆。法會圓滿返家途中,內心充滿法喜,也更能體會「如雨普潤」說;相信日後誦經將更有覺受,修行必能更得力。感恩三寶,感恩成就法會的所有助緣及義工菩薩,您們辛苦了!


(李東陽 攝)

方丈和尚清涼語

信心、願力、大行——觀音法門的實踐

◎果暉法師

聖嚴師父教導的觀音法門:念觀音、求觀音、學觀音、做觀音的四階段實踐層次很有用,這要從信心的建立與願心的發出來體會。

念觀音,是建立修行信心的開始。念觀音,不一定只為求感應而念,當念到心念比較集中的時候,就很容易了解自己是怎樣的人,從而體驗到修行的好處,感覺到修行對自己是有益的,基礎的信心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求觀音,當自己有困難的時候,可以向菩薩祈求,但更重要的是為他人而求,這可以從利他的存心、發心開始。學觀音,則是發願以行動來幫助他人。特別要指出一點,當在幫助他人時,我們還是要感謝對方,因為他人願意讓我們幫助,等於成就了我們修行菩薩道的因緣,所以要感謝對方。凡事都抱持這種心態,為人奉獻服務,就等於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做觀音的階段,則是「三輪體空」——無施者,無受者,也沒有所施之物或事;也就是以無所求、無所得而不斷地奉獻、付出。做任何事,都沒有想要得到回報或好處。

菩薩道一定是悲智雙運的。如果只有慈悲而沒有智慧,所行所為僅止於成就人天善法。就好像逢年過節時禮尚往來一般,因為行善利他仍有求好報、有所回饋的執著心在。若能有慈悲又有智慧的話,我們就能夠將功德存在無盡藏銀行當中,而當眾生有所需要的時候,一定盡心盡力幫助到底,但全然無求於眾生。

修行是有次第的,念觀音、求觀音的階段,重於「信」心的建立;求觀音、學觀音的階段,重於「願」力的發動;學觀音與做觀音的階段,則無時無刻都在勵「行」菩薩道的六度萬行了。能夠這樣按部就班、步步踏實的話,我們就可以從有所得的信心,漸漸領會到無所求、無所得的願力,乃至無功用的萬行、大行了。

向死而生 善用人身

◎文.圖/釋常啟

「這一生你想活到幾歲?」辜琮瑜老師在生死學課堂上這樣提問後,給了我們一人一張問卷計算表,共約三十個問題,例如不抽菸、不喝酒可加兩歲、最近一年有收過超速罰單,就減一歲等,我們從七十歲開始依提問作答,增減分後,我可以活到八十四歲。而後,將一長紙條上以五歲為一單位,從零至八十四歲畫上一格一格的刻度,再把現在的年紀畫上去,撕下已經活過的刻度,剩下的就是計算後未來可以活得年歲。

老師要我們回想,剛剛預計壽命時和得知計算後的年紀有何感想?剩下的那一段短短的刻度,你想怎麼過這些日子?

其實我一直沒去想預計的壽命,所以這一欄空白。因為對我而言,量化的壽命從來不是重點,老化的生命品質才是,若年老力衰沒有尊嚴,寧願少活;若四大能調,身心皆能自理,但無法發揮意義,好好利用此身利益他人,也寧願少活。於是就從來沒去想到命盡的一天;然而不去想,不代表不會發生;不去想,也可能是隱藏的否認。不過,「計算後所剩的壽命要如何過?」這個問題,反而促使我開始反思。我拿著剩下壽命紙條,想著衰老與死亡的不可避免,不去面對就不能運用它,反而會被它擺布與利用,甚至是不甘心地對抗日漸衰老的身體,而「抗拒」本身就是痛苦。

一旦停止否定死亡的必然性,便可充分利用這珍貴人身所賦予的時間,訓練自心,讓每個觸緣的機會都能奉獻自己,趣向自他快樂的解脫之境;一旦我們接受自己的無常,就會發願,不再無意義地重蹈覆轍,或在帶來更多痛苦的事情上浪費時間,讓有限的生命活出意義來。更進一步,我們要學的,不只是透過死亡了解世間真理為何,或是了知一切事物必然會改變而已,而是要「離苦」。

接受一切現象無常的重要性在於||它宛如一把智慧劍,能夠斬斷重重的僵固、虛幻和迷惑,讓一切如其所是地流動,於是每個當下就會更清明,更有自信,並在其中放鬆,不去抓取地任其漂流。

這或許是生死學教育的其中功用吧!受教了。

幫助父母成長的小菩薩

◎楊演寬(舊金山)

家裡的餐桌上一直放著聖嚴師父《一○八自在語》中英對照,原因是師父的法語貼近生活、簡單易懂。再者,自己英語不好,每一法語都有中英對照,學習英語也容易了許多,且能隨手翻閱,一舉數得。

尤其最近總覺得孩子不聽話,互動時有些摩擦,一早送小孩到學校後,坐在桌旁,翻閱冊子時看到「Every child is a little bodhisattva that helps his or her parents grow. (每個孩子,都是幫助父母成長的小菩薩)」。這段話觸動我的心,想起前兩天的一件事。

月初與師姊們有一個聚會,剛好那天兒子放假,於是約他一同參加。為了鼓勵他練習書法,向他提出「將書法製成書籤,送給阿姨們」,我希望他按照我的想法,根據以前的照片合影,寫出對她們每一個人的感覺,他立即回應:「寫的內容我自己來想想。」當時聽了心中有一些不悅,後來他將寫好的書籤內容交給我時,我有些訝異也感到欣喜。五張內容是選自〈叩鐘偈〉──「煩惱清」、「智慧長」、「菩提增」、「願成佛」、「度眾生」。

〈叩鐘偈〉是我每天早上的定課之一,讓我意識到父母的言行對兒女的影響。後來我更正他「『清』字寫錯了,應該是輕重的『輕』」。他說用「清」的用意是清除與清淨。經由他這麼一說,讓我進而思索,佛弟子的學習好比植物從種子、萌芽、幼苗、開花、結果。由於有了果實,才有更多的種子再去播種。

孩子的示現如同師父所說:「是幫助父母成長的。」若不是他,我只是每天誦讀,卻沒能真正去思惟內容的真義是什麼、又應該如何實踐。感謝我們母子倆相互學習成長,願聖嚴師父的自在語陪伴、幫助更多的人。

心地莊嚴起大悲

放下遺憾 送歷代眷屬到西方

誦《法華經》生利他菩提心

【一生‧一日】方丈和尚清涼語
信心、願力、大行——觀音法門的實踐

向死而生 善用人身

幫助父母成長的小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