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方丈和尚新春祝福

大菩提心 福慧滿人間

期勉大眾從利他的發心開始 學菩薩萬行 為全人類共創新局

祝福大家 新年平安健康、吉祥如意!


(本刊資料)

法鼓山今年以「大菩提心」為年度主題,邀請大眾「發大菩提心,利人即利己;學菩薩萬行,福慧滿人間。」這樣的話,今年一定是非常好的一年,充滿希望、充滿光明的一年。

新冠疫情(Covid-19)持續進入第三年,在迎接新年之際,讓我們共同祈禱疫情早日結束,全球人類平安健康。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疫情所衍生的個人身心、家庭問題、工作、學習上的不便,乃至社會經濟衝擊等等,都造成全球人心的動盪不安,這需要人人發大菩提心、大悲願心,就必能化危為轉機,轉苦難為安樂,一起為全人類共創新局。

從心開始,標本兼治

回顧過去一年,除了疫情之外,水災、火災等天災,也在全球各地頻發,也都無不跟全球氣候暖化、異常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去年(二○二一)十一月於英國蘇格蘭舉行的第二十六屆聯合國氣候峰會,似乎已引起大家對大自然環境惡化的急切關注,但法鼓山創辦人聖嚴師父更提醒我們:「物質環境的保護,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心靈環保則從人心淨化的根本做起,也唯有如此,才能正本清源。」此外,國際社會動盪不安,種種矛盾、衝突接連不斷,在同一個地球村上,大家是否能夠和平共處,不僅影響到我們這一代的安危,更關係到人類是否能夠在同一個星球上永續生存、經營。

六度萬行,實踐四環

人心愈是不安,就更需要用佛法的慈悲與智慧來安心,讓大家的心不受環境所影響,這便是心靈環保;進而以禮儀環保、生活環保、自然環保來關懷我們的社會,莊嚴我們的世界。我個人在聖嚴師父座下所學習到最重要的教誨,就是菩提心。我們常常誦念「佛道無上誓願成」,佛是福德與智慧的圓滿者;菩提心的意思,則是發願不斷學習佛陀的慈悲與智慧,而最終人人都可以成佛。如何有慈悲?從利他的發心、用心開始。待人處事,經常能夠為對方著想,少為自己來爭取。以生命同體的心量,即包容的心、寬容的心、體諒的心、愛護的心來成就他人,我們自己也受益最多、成長最快。

慈悲無敵,智慧無惱

大菩提心是一股巨大的動力,可以永不止盡地激發生命的能量,讓我們在行菩薩道的路上,永保恆心毅力,勇往直前,直到成佛為止。

聖嚴師父有兩句法語:「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可說是「大菩提心」的最佳詮釋。以慈悲利他,即以菩薩的六度萬行,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以智慧利己,即在利他的過程中,不斷地將煩惱消歸自心,成就無我的智慧。大菩提心,即大慈悲與大智慧,這都來自於佛法的緣起無我觀。緣起無盡故,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緣起無我故,能夠實證無智亦無得的大智慧。

大菩提心,也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願大家從生活中來發覺、體驗、身體力行。只要人間有佛法,我們的世界便永遠有光明和希望。祈願你我「發大菩提心,利人即利己;學菩薩萬行,福慧滿人間。」讓人人身心平安健康、家庭和樂、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祝福大家,阿彌陀佛!

法鼓山受邀出席世界宗教會議

常濟法師分享心靈環保化解全球危機

【本刊訊】日益迫切的全球氣候危機,如何才能化解?二○二一年十月十七至十九日,「世界宗教議會」(The Parliament of the World’s Religions)以網路視訊舉辦第八屆會議,法鼓山僧團代表常濟法師、法鼓文理學院副教授鄧偉仁受邀參與東南亞區域會議。本屆主題為「向世界打開心房:慈悲行動」(Opening our Hearts to the World: Compassion in Action),透過全球各區數百場跨宗教的討論交流,共同為更和平、可持續的世界集思廣益。

東南亞區域會議共有四個場次,第一場主題為「透過共同的目標來強化對氣候及生物多樣性的努力」,擔任主講人之一的常濟法師指出,東南亞是氣候變遷的受害高危險區,野生物種消失、棲息地受破壞、二氧化碳快速增加已是世界前茅。「僅僅關注自然環境、物質資源及生態的平衡是遠遠不足的。」常濟法師分享創辦人聖嚴師父曾提出的觀點,分享法鼓山倡導「心靈環保」即是要扭轉現有局面,而關鍵在於觀念的改變。

「一切改變都必須從『心』開始。」法師表示,人類身體中川流不息的能量,與山河大地、各物種身上所流動的能量是相同的,人們如果能認知大自然、人類及眾生有著密切連結,體認到地球上所有生命都是一個整體,彼此尊重、傾聽及善待,生命才能欣欣向榮。法師呼籲國際社會尊重地球、擔起責任,如果能夠快速轉變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許多方案都可以減緩地球遭受的破壞。

第三場主題「慈悲行動」,鄧偉仁發言闡述佛教的倫理觀、娑婆世界的堪忍概念等,對於目前各種天災人禍及衝突現象,可發揮積極的作用。他分享聖嚴師父二○○二年於聯合國演說「心靈環保」,以及法鼓山推動三大教育來奉獻社會、關懷人間的具體作為。

除了參與國際會議,二○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常濟法師也以「宗教團體與氣候變遷:四個一致性的方法」(Religious Communities and Climate Change: Four Ways to Coherence)為題,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期刊《RSIS評論》(RSIS Commentary)發表專文,呼籲國際社會以「四它」的觀念與方法,共同化解人類面臨的考驗與危機。


▲常濟法師受邀出席第八屆「世界宗教議會」,於視訊會議上分享「心靈環保」的觀念。(本刊資料)

河野文光教授主講理解身心與生命的「動作法」

法鼓文理學院│岐阜聖德學園 展開國際交流講座

【釋演曉/臺北報導】二○二一年十二月一日下午,法鼓文理學院以實體與線上同步舉行「國際交流講座」,邀請日本岐阜聖德學園大學教授暨臨濟宗妙心寺派福聚寺住持河野文光,主講「借助臨床動作法的實踐理解『身體』、『心靈』與『生命』」,由該校講師李佳現場口譯,共有近百位師生參與。

「動作法(心理康復訓練)在日本是一種獨特的物理治療方式。」河野文光自一九七四年開始,以腦性麻痹兒童的治療為開端,從事腦、肢體殘疾臨床動作法研究,後續也參與自閉症、唐氏症、肌肉萎縮症與二分脊椎兒等殘疾兒童的治療,也與選擇性緘默症兒童及患有神經症等的成年人有接觸。

河野文光以被援助的腦性麻痺兒童為例,說明援助動作法的操作方式:當援助者給予被援助者一個課題——「舉起手來」,腦麻兒童會有意圖想舉起手,透過努力,最後實現舉手動作,這就構成一個動作法的訓練。過程中,練習者與鍛鍊他的人雙方都要互相理解,一是身體活動的實現、另一是通過主觀意願和語言表達,在不斷的行動和反饋中去實現,這就是援助者和被援助者之間的關係。臨床上,動作療法對被援助者的身心狀態,有著明顯改善。

河野文光表示,要理解動作法,就要對人理解——人類是一個生命體,為了維持生命,需要有動作的「意圖」;透過「努力」去達成「動作」這個目標,因此,「意圖、努力、動作」執行這一系列活動,構成我們的身心。

透過動作法,河野文光進而思考所謂「生命」就是要將身體及心靈融為一體,當身心同時完成工作(活在當下),生命才有價值。而身為僧侶,他更認知將臨床與事關生死的宗教「生命」觀結合,是臨床治療上幫助病人的重要指標。


▲河野文光教授說明動作法的一系列過程。(本刊資料)

法鼓山出席「人間佛教發展線上研討會」

退居方丈 講疫情中的數位弘化

【本刊訊】由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中國佛教協會聯合主辦的「人間佛教發展線上研討會」,二○二一年十二月一至二日於臺北、北京兩地展開。

研討會以「後疫情時代的弘法新趨勢」為題,探討如何在跨疫情期間,開展弘法新局,共有五百多位兩岸佛教界代表及學者參與,法鼓山由退居方丈果東法師代表與會。

首日開幕式上,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主席明光法師致詞表示,近兩年來疫情造成生活不便,所幸弘法者與學佛者對佛教的熱情不減,藉由網路線上直播或各種教學,安頓無數民眾身心。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宗性法師致詞時,坦言疫情為佛教的弘揚和傳播帶來挑戰,期許與會代表在交流中貢獻智慧,為現世眾生提供更好的服務。

為期兩天的線上研討會,熱烈展開「後疫情時代的佛教應何去何從?」、「線上與線下的佛教弘法」、「佛教如何停課不停學」、「知己知彼──了解E世代的思考模式」等四場主題論壇。退居方丈於主題發言時,分享法鼓山在疫情期間,推展線上弘化的經驗、觀察與省思。

退居方丈表示,弘法須因應時代,善用工具在傳統中創新,才能接引不同需要的眾生學佛。防疫期間,法鼓山透過心靈環保學習網、網路電視台、線上共修、線上大事關懷等,落實對社會大眾的整體關懷。

然而,數位弘法也有諸多問題待克服,退居方丈指出,包括世代和城鄉差距、學佛者自主學習能力、弘法者對學佛者信願行的凝聚、數位弘化人才的培養、面對面交流關懷的溫度等,期盼眾人以佛法的慈悲及智慧,促進社會同心協力,創造光明與希望。


▲退居方丈(右)與兩岸佛教界代表,探討如何在跨疫情期間,開展弘法新局。 (本刊資料)

金山環保生命園區 春節公告

春節期間,生命園區暫停植存,照常開放家屬前往追思

【開放時間】9:00~16:00

【接駁服務】2/1(初一)~2/6(初六)於法鼓山大停車場,備有前往生命園區的接駁車,歡迎追思親友搭乘。(生命園區曹源書苑停車場,僅供搭載有老人、小孩、行動不便者的停車停放。)

【注意事項】
1. 年節車流量大,追思親友請勿於路邊停車,造成安全問題及鄰近居民困擾。
2. 歡迎追思親友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上法鼓山,轉搭接駁車;自行開車者,請將車停於法鼓山大停車場,步行或搭接駁車。

【服務專線】(02)2408-2665
◎生命園區地址:新北市金山區三界里半嶺4-2號

下載>>法鼓雜誌第385期PDF電子報

若無法安裝Acrobat請先下載安裝

發大菩提心 福慧滿人間

法鼓山受邀出席世界宗教會議
法鼓文理學院│岐阜聖德學園 展開國際交流講座
退居方丈 講疫情中的數位弘化

金山環保生命園區 春節公告

下載法鼓雜誌第385期PDF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