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佛研所主辦
數位唯識工作坊
三大面向解析
文本解讀、佛教意識哲學
唯識義主體性

▲唯識典籍數位資料庫的建置對於梵漢文本解讀大有助益。
【釋演曉/臺北報導】中華佛學研究所與法鼓文理學院數位典藏組於十一、十二月間,共同舉辦三場線上「數位唯識工作坊:當代的唯識研究與文本解讀」,邀請三位學者分享研究成果。
十一月五日首場工作坊由文理學院副校長蔡伯郎講授「唯識數位資料庫之應用:以唯識文本之對勘與詮釋問題之研究為例」,介紹並操作示範「唯識典籍數位資料庫(Vijñapti-Mātratā Text Database)」多個資料庫成果,如「《成唯識論》及其注疏編撰數位系統」,將本論十卷與四部注疏:窺基《述記》、《樞要》、惠沼《了義燈》及智周《演祕》,依論文分段標注並列。
這樣的數位資料庫有何方便和作用?蔡伯郎舉如何藉長尾雅人〈《成唯識論》造論之意趣〉一文,運用數位文本比對《成唯識論》造論緣由與安慧《唯識三十論疏》梵文本的差別及代表的意義;接著示範梵文本與漢譯本對讀的「得度」工具,比對菩提流支、真諦和玄奘譯本之差異,包括對「頌」的認定,以及窺基在《唯識二十論述記》中對真諦譯本的批判,不僅省去機械化整理作業,使用者能更方便閱讀、理解《成唯識論》的文意。
十一月十九日,由政治大學哲學系名譽教授林鎮國主講「管窺晚近英美唯識哲學的詮釋路徑——從『唯心論』到『基礎論』的爭論」,首先回顧英美學界對唯識學的詮釋路徑,與研究者的詮釋處境(hermeneutical situation),即自身學術、哲學或宗教傳統背景,這與其研究議題是密切相關的。接續比較當代英美與日本學界唯識學研究取徑。
林鎮國從江戶唯識學熱潮,上溯日本法相傳統「一性皆成」與「五性各別」的長期論爭;而現代英美唯識學研究與唯心論詮釋系譜,則從一九二○年代英國唯心論哲學家就無法全然擺脫唯心論,因此,「屏除唯心論」成了當代英美哲學的潛台詞,到了八、九○年代,歐陸學者開始以現象學與詮釋學來研究佛教哲學。如德國學者豪森(Lambert Schmithausen)從瑜伽行唯心論提出四項論點:一、從知識論言之,「所知」僅是影像而非心外的實在對象;二、從形上學言之,一切唯心(或唯識)所造,此外並無物質性的存在;三、日常認知的客觀內容來自阿賴耶識,而阿賴耶識的種子則來自善惡業;四、轉識成智所直觀的是不生不滅的真如。
林鎮國從其《解深密經》研究提供另一省察方向,認為唯識學所關心的是如何揭露「生活世界」(life-world)的構成,而不是以「自然世界」(natural world)作為反省對象。西方學者忽略了佛教主要的關懷在於從生死流轉中獲得證悟解脫,唯識學討論「一切唯識所現」主要的論證來自阿賴耶識與三性論,此二理論既非傳統意義下的形上學,也非僅是知識論,旨在揭露生死流轉(生活世界)構成的「詮釋現象學」或「解脫詮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