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佛研所主辦 數位唯識工作坊

三大面向解析
文本解讀、佛教意識哲學
唯識義主體性


▲唯識典籍數位資料庫的建置對於梵漢文本解讀大有助益。

【釋演曉/臺北報導】中華佛學研究所與法鼓文理學院數位典藏組於十一、十二月間,共同舉辦三場線上「數位唯識工作坊:當代的唯識研究與文本解讀」,邀請三位學者分享研究成果。

十一月五日首場工作坊由文理學院副校長蔡伯郎講授「唯識數位資料庫之應用:以唯識文本之對勘與詮釋問題之研究為例」,介紹並操作示範「唯識典籍數位資料庫(Vijñapti-Mātratā Text Database)」多個資料庫成果,如「《成唯識論》及其注疏編撰數位系統」,將本論十卷與四部注疏:窺基《述記》、《樞要》、惠沼《了義燈》及智周《演祕》,依論文分段標注並列。

這樣的數位資料庫有何方便和作用?蔡伯郎舉如何藉長尾雅人〈《成唯識論》造論之意趣〉一文,運用數位文本比對《成唯識論》造論緣由與安慧《唯識三十論疏》梵文本的差別及代表的意義;接著示範梵文本與漢譯本對讀的「得度」工具,比對菩提流支、真諦和玄奘譯本之差異,包括對「頌」的認定,以及窺基在《唯識二十論述記》中對真諦譯本的批判,不僅省去機械化整理作業,使用者能更方便閱讀、理解《成唯識論》的文意。

十一月十九日,由政治大學哲學系名譽教授林鎮國主講「管窺晚近英美唯識哲學的詮釋路徑——從『唯心論』到『基礎論』的爭論」,首先回顧英美學界對唯識學的詮釋路徑,與研究者的詮釋處境(hermeneutical situation),即自身學術、哲學或宗教傳統背景,這與其研究議題是密切相關的。接續比較當代英美與日本學界唯識學研究取徑。

林鎮國從江戶唯識學熱潮,上溯日本法相傳統「一性皆成」與「五性各別」的長期論爭;而現代英美唯識學研究與唯心論詮釋系譜,則從一九二○年代英國唯心論哲學家就無法全然擺脫唯心論,因此,「屏除唯心論」成了當代英美哲學的潛台詞,到了八、九○年代,歐陸學者開始以現象學與詮釋學來研究佛教哲學。如德國學者豪森(Lambert Schmithausen)從瑜伽行唯心論提出四項論點:一、從知識論言之,「所知」僅是影像而非心外的實在對象;二、從形上學言之,一切唯心(或唯識)所造,此外並無物質性的存在;三、日常認知的客觀內容來自阿賴耶識,而阿賴耶識的種子則來自善惡業;四、轉識成智所直觀的是不生不滅的真如。

林鎮國從其《解深密經》研究提供另一省察方向,認為唯識學所關心的是如何揭露「生活世界」(life-world)的構成,而不是以「自然世界」(natural world)作為反省對象。西方學者忽略了佛教主要的關懷在於從生死流轉中獲得證悟解脫,唯識學討論「一切唯識所現」主要的論證來自阿賴耶識與三性論,此二理論既非傳統意義下的形上學,也非僅是知識論,旨在揭露生死流轉(生活世界)構成的「詮釋現象學」或「解脫詮釋學」。

DILA法鼓講座

廖新田從臺灣美術史說我們的故事


▲廖新田指出,臺灣的人文藝術底蘊豐富,文化推動必須從「藝普」(藝術生活化)及教育體制著手。(釋演曉 攝)

【釋演曉/金山報導】提到「文藝復興三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作品,大家也許耳熟能詳;然而你知道「臺展三少年」、近代水墨「渡海三家」是哪些藝術家嗎?十一月十日下午,法鼓文理學院邀請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廖新田,與現場近四十位師生暢談「為什麼臺灣美術史很重要?」,幽默生動的演講內容與熱烈的問答,引領師生度過一個充滿人文藝術氣息的午後。

以「浮萍」與扎根土地的「大樹」圖像開場,廖新田讓現場師生進行美術常識小測驗,並叩問:「為何生長於臺灣本土的多數人不熟悉自身文化藝術,反而對西方美術史印象特別豐富?」他回溯百年前臺灣文化協會創建者之一蔣渭水,曾發表〈臨床講義——對名叫臺灣的患者的診斷〉,為臺灣開出第一張診斷書,敘述所患的諸般病症,以及所需的治療:教育、文化、啟蒙。廖新田指出,百年之後,因全球化趨勢,大眾無意識地追隨主流,卻忽視自身文化歷史價值,導致臺灣藝術史被嚴重邊緣化。甚至有些美術系老師認為「臺灣美術沒有大師」,或質疑「有臺灣美術史嗎?」教學時也會自行跳過臺灣美術知識。

當下一代創作者缺乏臺灣美術知識,又如何與社會連結?廖新田說,臺灣美術的困頓,如同結構性的忽略/歧視下的「隱形天花板」,在強勢的西洋美術教育體系下被刻意矮化。他強調,臺灣從南島文化、大航海、民俗藝術、現代美術、文化鄉土運動、民主化、全球化過程,發展出非常豐厚的人文藝術底蘊,然而對自我文化認同感的缺乏,以及臺灣文化被外界視為次文化的「內外交相迫」,致使本土文化藝術不被重視,文化推動必須從「藝普」(藝術生活化)及教育體制著手。

因此歷史博物館在二○二○年十二月出版了第一部專屬於臺灣美術史的辭典《臺灣美術史辭典1.0》,廖新田表示,這是「勇敢的第一部」、走出「臺灣美術學」的第一步。該書收錄臺灣從清代至二○二○年已故重要美術人物和團體、機構、事件等二百則辭目,是匯聚臺灣美術史研究平台,企盼喚起更多人關注臺灣美術。廖新田說:「讓臺灣美術成為『我們』的美術,是我們的文化認同,由我們來說自己的故事。」

張嘉如主講批判理論、生態批評與佛教研究跨學科探索

從人類世談生態人間淨土


▲張嘉如教授從「人類世」談生態人間淨土,思考人類如何死亡,以及重新適應新秩序。 (江思賢 攝)

【釋演曉/臺北報導】十一月二十四日下午,法鼓文理學院邀請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現代語言文學系教授張嘉如,主講「人類世下人類文明的終結與解放」,跨學科探索批判理論、生態批評與佛教研究之間的連結。

「人類世」是什麼?張嘉如表示,所指的是地球已進入全新的地質年代,在地層挖掘過程中發現許多非自然力量產生的物質,包含人造的放射性同位素、塑膠、鋁製品、殺蟲劑和水泥等污染物,顯示人類活動已對地球帶來影響。如今已被廣泛運用在環境地理學、生態政治學和人類學等領域,並成為學界在探討人類與地球環境交互作用時的核心概念。

張嘉如說,「人類世」可說是人類模仿「同一性」(identity)的全面完成,「同一性」意指人類自覺地遵守一種統一化的形式邏輯來安排未來,最終將導致自身的毀滅。例如用電動車取代汽油車、用環保袋取代一次性塑料袋;事實卻是:製造一台電動車和高耗能電池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而且只有在行駛六萬公里後才能開始節省碳排放。這對環境或經濟結構並沒有帶來改變,僅是綠色消費所給予「拯救地球」的幻覺。

近代有許多藝術家、知識分子呼籲「解放/救地球」,試圖重建「後人類世」的生態烏托邦或淨土。如藝術家克里斯喬丹(Chris Jordan)用後現代視覺策略,以海洋垃圾完成「環流」作品;法蘭克福學派思想家阿多諾以「否認辯證法」(Negative Dialektik)來改變傳統西方形上學對同一性或絕對的追求。而禪宗的公案,可視為東方的否定修行法門,與阿多諾的否定批判不同,不只是停留在虛無主義,佛教般若智慧和菩薩道可以補足阿多諾的否定批判方法。

張嘉如認為,「人類世」是一個跨學科事件,當人類開始反思氣候變遷的意涵,思考「人類如何死亡」,以及如何重新適應新秩序的命題,才是更入世地面對未來苦難和磨練之道,使人類朝往生態人間淨土的目標。

法鼓講堂

受菩薩戒 成為更好的人

【邱惠敏/臺北訊】法鼓山僧伽大學女眾學務長常格法師於十一月三日起的「法鼓講堂」,弘講「仁者心行——菩薩戒的時空適應與行持」。法師開場請大家思考:「學佛,到底是學佛什麼?」答案是學佛的菩薩心,「把眾生放在自己前面,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樣的例子在佛的本生故事俯拾皆是。」

戒律又稱「正法律」,是為了實踐佛陀的「正法」而設的「規律」,也是佛弟子的生活指引。常格法師提醒:「佛法是體驗的,可以用生命實踐的。」鼓勵聽眾「願,發菩提心;行,持菩薩戒」,並分享「善業定課」,希望大家每日發願、做定課、迴向,種下學佛的因、行菩薩道的緣。

第二堂課,法師從「三聚淨戒」來論菩薩戒的時空適應,如同聖嚴師父在《菩薩戒指要.自序》所述,法鼓山所傳的菩薩戒核心即「三聚淨戒」,把握「止惡、行善、利益眾生」基本原則,菩薩戒便可靈活運用於久遠廣大的時空。「聰明是一種天賦,但仁慈是一種選擇。」法師舉十幾年前被更生人打死的大學教授為例,受害者的太太希望先生不要帶著怨恨往生,選擇原諒對方,讓自己從憎恨中解脫,也可能阻止另一個悲劇發生。

第三堂課講菩薩戒的共軌—— 十善業道:身三(不殺、不盜、不邪)、口四(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的七善行,加上意三(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法師特別指出愛語在菩薩行中的重要性,舉韓國客服影片為例,片中發起心連心語音活動,由客服人員的家人錄音感謝顧客接受自己的妻女或母親服務,結果顧客惡意的抱怨減少了,客服壓力也降低了,被尊重感提昇了。

法師勉勵將師父寫的「如何成佛道,菩提心為先。何謂菩提心?利他為第一」當成行十善業的戒,善用此世得人身的福報,讓更多人獲得幸福。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60期12月號

慈悲喜捨 莊嚴心地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又稱四梵住,是通於聲聞乘與菩薩乘的修行法門,聖嚴師父說:「有真慈悲,必能喜捨,會以大菩提心,廣度眾生。」四無量心各有殊勝作用:慈心好比是酷暑中的清風,給人快樂;悲心猶如熱癰上的涼藥,拔人苦痛;喜心乃黑夜中出雲之月,使人於不樂中將心拉開;捨心則為甘露,能令出離所有煩惱。修習慈悲喜捨,以自己為起點,漸次擴展,破除限制,至於無量,如一行禪師與達賴喇嘛長年來用慈悲喜捨療癒人心,是四無量心實踐典範。

捷克籍性空法師比喻四無量心為「最美麗的修行」,他以慈心禪為起點教導修持要點,讓人人能上手,體驗與佛陀一樣清淨的美麗心世界。美國禪學院暨麻州般若寺方丈法曜比丘的關鍵問答,釐清四無量心三昧禪法的觀念,更能在日常生活中落實。修習四無量心可直接聯繫上菩薩道的核心「慈悲」,而慈悲是修行默照的基礎,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指出以默照禪法來涵養菩薩慈悲心行,對漢傳禪佛教具有重大的意義。

我慢是耐心、酒是般若湯?「世界佛教村.京都」有暋法師分享日文裡佛教用語的演變,了解佛教如何融入日本文化。今年冬至來點不一樣的如意鮮蔬炒湯圓,加上一碗什錦素骨茶湯,「平安湯之味」讓你身體暖呼呼。「廣角萬花鏡」探討現今世道「老師」何其多,小心老師就在你身邊,正邪一線之隔,小心落入學佛陷阱。

(每本180元,訂閱一年168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洽詢電話:(02)2896-1600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www.ddc.com.tw

■《訂閱《人生》電子雜誌

◎法鼓文化電子書城:http://www.ddc.com.tw/pub/

◎udn讀書吧:https://goo.gl/kO9b2l

◎HyRead ebook電子書店:https://goo.gl/ZfD8Iv


法鼓山播客

■聖嚴法師答客問

■下載播客APP,搜尋:【聖嚴法師的有聲書】,【聖嚴法師經典學院】
【立即線上試聽】

心靈成長看板

2022年快樂學佛人各地開班

【開班日.地區】
.實體課程:共三次,每次9:00~16:30
1/2(日) 香港班 2/19(六) 圓山班 2/26(六) 農禪班
3/12(六) 新竹班 3/12(六) 海山班 4/16(六) 寶雲班
4/23(六) 安和班 5/1(日) 臺南班
5/14(六) 齋明別苑班

.線上課程:共五次,每次14:00~17:00
4/3(日) 新加坡班
4/17(日) 馬來西亞班

【對象】想了解佛教,不論皈依與否都歡迎
【洽詢】(02)2893-9966分機6658

◎以上課程,開班前兩個月開放報名,額滿為止
報名請洽各分寺院知客處,或上網http://dbs.ddm.org.tw


2022年法鼓長青班各地開班

【對象】60歲以上社會大眾
【洽詢】各分寺院、護法總會各分會、信眾教育院網站
◎開班前兩個月起報名,額滿為止

中華佛研所主辦 數位唯識工作坊

【DILA法鼓講座】
廖新田從臺灣美術史說我們的故事

從人類世談生態人間淨土

【法鼓講堂】
受菩薩戒 成為更好的人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60期12月號
慈悲喜捨 莊嚴心地

法鼓山播客

心靈成長看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