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化心靈 種福報

我們一定要為來生做準備,珍惜現有的福報,同時要為來生培養更多的福報。

◎聖嚴師父

物質環境的保護,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心靈環保則從人心淨化的根本做起,也唯有如此,才能正本清源。從心靈的環保做起,我們才會心甘情願,自發性地減少浪費自然資源,不會只要求他人該如何如何,並且會覺得是一種享受,而不是犧牲,這就是「知福惜福」!

改變心念 做好心靈環保

所謂「心靈環保」是說因為我們的心被汙染,以至於環境也被汙染。假使我們的心不受汙染,環境也會跟著不受汙染。因為心靈是指揮身體的,我們的行為是和心連在一起的,每一個人心念的改變,就能改變一個人、一個家庭,甚至一個社會,所以,心念的改變才是最重要的。

「環境」本身不會製造髒亂,植物或礦物也不會為人類的生活環境帶來汙染,而動物也是自然界的調劑,唯有人類才會製造髒亂。不但汙染物質環境,更是汙染精神環境,從語言、文字、符號,種種形象以及各種思想、觀念等都會為人類的心靈帶來創傷與汙染。物質環境的汙染不離人為,而人為又離不開人的「心」。

如果人「心」潔淨,我們的物質環境絕對不受汙染。因此,討論環境的汙染,就必須從根源著手,也就是我一再強調與倡導的「心靈環保」。

簡單生活 知福惜福培福

環保的問題要徹底解決,必須從我們的日常生活簡單化、淳樸化著手,除了必須要用的,不要多用,更不要浪費。對我們擁有的生活環境,要知福惜福,愛護保護,不要任意浪費、破壞。現代人多半浪費成習,尚未用完或用壞就扔掉,雖然是自己的錢買的,但是浪費了東西,就浪費了地球上全民共同的資源。地球上很多的資源是愈來愈少,只有人類的數量是愈來愈多。如不設法淨化人類的心靈,簡化人類的生活,而只管一味地提倡環保,無異是本末倒置,癡人說夢!

人的福報有一定的限量,這一生的福報如果提早用完,下半輩子就沒有福報了。如同餓鬼,有食物吃不得,有水不能喝,這就是因果報應。不知珍惜而浪費福報,下場會跟餓鬼一樣。佛法講因果、福報,就是心靈的環保。所謂「因果」,是指我們現在所作所為與將來所得到的結果息息相關。也許是自己的這一生,也許是下一生,也許是後代子孫,會受到果報。我們一定要為來生做準備,珍惜現有的福報,同時要為來生培養更多的福報。

(選自《是非要溫柔》)

生活處處是禪堂

在東臺灣的藍天綠地裡,六十二位禪眾跟隨著總護法師於戶外經行、打坐,以放鬆的身心來用方法,如用扇捕羽。這是十月三至十日,禪堂於新冠肺炎疫情後,於臺東信行寺恢復舉辦禪七,也是首場中階禪七。

禪期一開始,聖嚴師父在影音開示中勉勵禪眾,中階禪七著重止觀,以及從止觀進入中觀、話頭、默照的方法指導,不會特別提到數息,但禪修仍需從基本的放鬆、數息來練習。師父還說明,禪宗的法門就是大乘的法門,非常重視菩提心,發菩提心才能消融自我中心,與無我的空性相應。而發菩提心的人,就像《華嚴經》所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已經走在成佛的道路上。

解七當天,總護法師藉由畫圖活動,讓禪眾體驗「即使是相同的事物,每個人的認知及想法都不同,因此對他人的想法要有包容的空間。」也期勉除了在禪堂用方法,更要讓生活中,處處都是可以用方法的禪堂。

(文·圖/信行寺 提供)

臺南分院戶外禪心得

湖影禪心 還原大自然

◎凃藻芬

七月二十五日出門時,外頭下著雨,大家都擔心戶外禪活動能否順利舉行?然而到了虎頭埤水庫,居然是晴朗的好天氣。在入口處,臺南分院演華法師為大家解說如何在行禪中用方法,要點就是「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清楚放鬆,全身放鬆」。

行禪在林間小徑,兩旁大樹遮蔭,時有涼風徐來,暑熱頓消不少。有了最近幾次月光行禪的練習,容易提起方法,不疾不徐,放鬆而行,心也在穩定的步伐、勻稱的呼吸中沉靜下來。偶爾也會被蟲聲鳥鳴、美麗景物所吸引,但很快又回到方法,單純地走路,只是走路。

禪行四十分鐘後,來到露營區,大家在法師的帶領下做八式動禪。八個動作平常已很熟練,有法師悉心的引導,又有不同的體驗,做得更放鬆、更到位。接著大家席地而坐,開始打坐。在野外,沒辦法像道場環境那樣舒適,身體所接觸的是堅硬的水泥地,而不是柔軟的蒲團方墊,但野外也有特勝之處,比如空氣清新、景致優美、天地寬廣、貼近大自然,也因此,心胸隨著開闊起來,是以這炷戶外香,一樣坐得很安定。

打坐結束,半日禪活動也接近尾聲,大家繼續環湖往出口前進。同樣是走路,不同的心境,便有不同的體會。前半段的環湖,心是不斷地從外面往內收,專注在移動的腳上;後半段的環湖,心則是不斷地往外還原,還原到整個大自然。

於是眼前的景象,漸漸鮮活靈動了起來,和諧又富有節奏的波動,風輕柔地梳理著葉梢,火紅的鳳凰花流淌著仲夏的熱情,蟲鳥齊鳴,還有悠閒的大白鵝在湖邊漫步……

我們一行人在這個特別的時間,與大自然產生奇妙的互動,真是不可思議的因緣啊!步下階梯,細細咀嚼著法師與大家分享的話:「因為感動,所以感恩;因為感恩,所以承擔;因為承擔,所以延續。」內心隱隱被觸動著。

話頭禪七心得

輕輕地提起一句話頭

◎蔡佳妤(臺中)

二十四歲的我,第一次參加話頭禪七。去年(二○一九)於寶雲寺「經典生活研修營」上《六祖壇經》時,法師建議來體驗話頭禪,因而興奮地報了名。也真的感覺到,以往總努力去擦掉鏡子上的灰塵,而話頭是一個讓鏡子粉碎、灰塵完全抖落的法門,正如惠能大師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聖嚴師父在影片開示裡,清楚解釋了話頭的功能及方法,也引用《楞嚴經》、《六祖壇經》等經典、禪宗公案及語錄,但更多的,還是師父不斷提醒我們,要抱著「大死一番」的決心,以及提起精進心、恆常心。

最受用的是師父教導「單提向上」,即不管妄念與身體的種種現象,當這些境界來時,儘管提起一句話頭,向下一著是煩惱執著,向上一著則為明心見性。師父還換了口氣說:「我要你們向上一著,你們怎麼老是向下呀?」聽到這裡不禁流下眼淚,因為感受到師父「不忍眾生苦」的急切與悲願,覺得自己怎麼老像頑石一樣,明明有許多熏習佛法的機會,卻一直往煩惱執著裡鑽,那樣的我是誰呢?

每次上坐前,我總是發願,願意接受與面對所有的果報、腿痛與妄念,不斷地提起話頭,就算腿痛也不放腿。願的力量真的很大,有時痛到流汗發抖,仍能將心繫在話頭上,一開始用話頭壓制,漸漸能輕輕提起。與初階禪七不同,以往我總是帶著滿腔煩惱進禪堂思考,這次妄念生起時,練習不去管它,而是提起一句話頭,妄念真的少了許多。

隨著人生的際遇,對於主七果醒法師常說的「心中的媽媽不是媽媽」、「一切都是我,一切都不是我」等觀念,有更深一層體會。自己的心常習慣性地去抓相,話頭則是一個相反的方法與過程,不斷去參「什麼是無?」「自己的本來面目到底是什麼?」從而找到本自清淨的源頭。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師父提到這首詩偈,讓我深深明白修行的重要與迫切,也體會到這些不只是經典裡的教理或故事,而是切身相關的生活實踐。修行最珍貴的,就是可以好好認識自己,經由自身的體驗去了解因果與因緣。如今面對挫折,我已不再喪失信心,而能如輕輕提起一句話頭般,平靜且踏實地繼續修行。

蘭陽分院 初級禪訓班心得

雨中行禪發現美

◎張毓珊

總覺得想像中的禪修,相當於是苦行,我可能沒有膽量學禪;然而,因參加初級禪訓班,發現修行的方法,竟是如此貼近現代生活,能夠隨時應用在日常中。

兩天的密集禪訓過程,印象最深刻的,是雨中行禪及托水缽體驗。體質虛寒的我,一向很怕淋雨,但當天跟著隊伍,留心步伐蜿蜒前進,居然不覺得冷,反到是靜下心後,發現久未踏入的羅東運動公園,在雨中是如此的美,當下有種定靜見澄澈的清明,以及恣意生囹圄的醒覺。

托水缽過程中,分分秒秒都想著:要護全手中如同摯愛的水碗,企望做到一百分滴水不露,因而沒盡力去體驗各項關卡。活動結束後,對於自己沒潑灑出一滴水感到得意洋洋,直到法師說出了故事的結尾,這才懊惱地想:怎麼故事中的和尚放下了、開悟了,我卻沒有呢?

當下又轉念,至少此刻領悟到:人生這條路,要持續學習如何心懷摯愛而不執著,以及如何體驗沿途寒暑而不枉此行。

能夠回到家鄉,在蘭陽分院參加禪修,對於這樣的因緣具足,內心格外感動。演燈法師、演傳法師深入淺出、信手拈來的小故事,每每含深奧義理,一如和煦的春陽,讓人溫暖且信服。學長和義工們的無私奉獻、悉心帶領,幾乎一對一地守護著學員,著實令人感佩。

很讚歎法鼓山對於初級禪訓班的設計與規畫,架構完整且細節嚴謹,讓學員能夠有深入的體驗。課程安排十分適合初學者,時靜時動、鬆緊互替,讓人撫平了緊繃的情緒,也敞開了學習的心靈。

誠如自己在大堂分享所說:「今日受饋於此,未必能直接回報給現場諸位,但願能同此心,發揚法鼓山的美善,回饋給日後相遇的眾生。」

【種福有幸福11】
淨化心靈 種福報

生活處處是禪堂

【臺南分院戶外禪心得】
湖影禪心 還原大自然

【話頭禪七心得】
輕輕地提起一句話頭

【蘭陽分院 初級禪訓班心得】
雨中行禪發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