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心起 大家都來學觀音

面對無常苦難的人間,你我不僅要安定自心,更要生起慈悲的力量。
本期起,推出「大悲心起 學做觀音」系列報導,
邀您一起學觀音法門,做觀音菩薩,
共同為廣大的世間,注入無盡的光明與希望。

菩薩發心先度人

◎聖嚴師父

我從小就修行觀音法門,觀音法門可深可淺,像《心經》是觀音法門,《楞嚴經》也是觀音法門,而禪宗的開悟、見性,悟前要發大慈悲心、大菩提心,以及悟後度眾生,這些都是觀音法門。

禪宗有個名詞叫作「手眼」,而〈大悲咒〉全名叫作〈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所以禪宗的「手眼」,即是學習觀音菩薩的圓通法門;禪修中的開悟,就是開「手眼」的悟,就是知道手眼的著力點是什麼。修行如果沒有大菩提心、大悲心,手眼便生不起來,所以發心「自己未度先度人」,便是菩薩初發的大菩提心、大悲心。

法鼓山鼓勵人發菩提心,也鼓勵人修行,我們的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就是運用一切的事物、時間、場所,做為修行的著力點。因此自己還沒開悟,首先要學習千手千眼的觀世音菩薩,放下自私心、自我中心,這便是法鼓山禪修道場的根本精神,也就是「大悲心起」。所以說,「大悲心起」是整體法鼓山的精神,並不是(二○○五年)十月二十一日那天的活動才叫「大悲心起」。

而「大悲心起」的意義則是指廣大的慈悲心,但願全人類都能有大慈心,把所有人當成自己,待人如己,因此,不管世間任何一地、任何一人遭受苦難,我們都要想辦法予以濟助。如果自己能力有限,則呼籲有能力、有錢、有智慧的人一同參與奉獻,這就是大悲心起。

(摘錄自二○○五年十月《法鼓山落成開山專刊》)

觀音法門1


▲持〈大悲咒〉是觀音法門之一,不但能除一切災難、諸惡業病苦,而且能成就一切善法、遠離一切怖畏。 (李東陽 攝)

〈大悲咒〉利益安樂一切眾

◎江胤芝

據《大悲心陀羅尼經》記載,觀世音菩薩向千光王靜住如來習得〈大悲咒〉,立即由初地菩薩頓入八地菩薩的果位,當下發了誓願:「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頓時,果真具足千手千眼。

此咒殊勝,即在於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加持。諸佛大會中,觀世音發願為使眾生得安樂、除病苦、得壽命、得富饒、除一切惡罪、遠離一切障礙、成就清淨功德、成就一切善根、遠離一切恐怖、滿足一切所願,向佛請求宣說此咒。

佛曾說眾生耳根最利,〈大悲咒〉即為觀世音修證的「耳根圓通法門」之一,全文以八十四句梵語構成,為祕密語,可透過持誦,以音聲的共振,與諸佛菩薩的修證心髓及大悲願力相應共感,屬「音聲法門」的修持。內文大致講述,觀世音為救度眾生,密放神通,隨緣化度,引領眾生了悟佛法,遠離貪瞋癡三魔,即使眾生習於十惡之苦,不知自覺亦不肯脫離,然因菩薩慈悲,願意在眾生之中隨緣示現,使眾生憶念佛恩、迷途知悟。

由於〈大悲咒〉具備「持善不失、持惡不起」的功能,日日誦咒、持續熏習,即能與諸佛菩薩的功德「感應道交」。不過,要深入了解〈大悲咒〉內涵,必得從《大悲心陀羅尼經》著手,《大悲懺》亦由此經衍伸,為宋代知禮和尚所發展、編寫、制定出的「懺門」儀軌。

根據此經,持誦者應先發十大願,並發心修持大慈悲心,再依不同用途持誦咒語,如確實修持,能得十五種善生,免於十五種惡死。「圓通」乃一門通、門門皆通之意,聖嚴師父於《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指出:「倘若持〈大悲咒〉及觀世音聖號等,不以自我中心的自私心修持,而能以尋聲救苦的大悲心來持誦,念念熏習,也都是悟入自性成就無上菩提的法門。」

由此可知,〈大悲咒〉的修持,貴於效法觀世音菩薩慈悲救度的精神,除了感應,更要體解。在生活中,循序漸進地由念觀音、求觀音,進而學觀音、做觀音,便能開展出一條護念自他的無上菩提道。


果慨法師│發出善念 正向改變

◎江胤芝

「把自己當成觀世音菩薩的小幫手,有你在的地方,就有〈大悲咒〉,就有一片淨土,如此才是真正的持咒。」弘化發展專案召集人果慨法師如是說道,在〈大悲咒〉予人無上神咒、能得菩薩慈悲救贖的形象外,更強調咒語中自度度他的精神。

〈大悲咒〉的修持要訣,就是「老實」兩個字。法師建議:「寧可短,不要斷!」由一天一遍開始,每隔一天多加一遍,直到一天能持上二十一、四十九或一百零八遍,如此便養成了好習慣。「修行重點不在誦念次數,而是那份覺照力,由於〈大悲咒〉不長不短,特別適合用來修定。」藉由〈大悲咒〉安定身心之餘,更要自覺覺他,不讓自己與眾生起煩惱。

更進一步,要慢慢提昇自己的工夫,果慨法師指出:「絕大多數信眾停留在『誦咒』、『念咒』的層次,由於此咒相感於諸佛菩薩的功德和願力,無形中也能讓人產生改變;不過,『持咒』是在生活中真正落實〈大悲咒〉的內涵。」而觀世音菩薩所述〈大悲咒〉的相貌:「大慈悲心」,正是其修持心要,「大」即平等,「慈悲」則是拔苦予樂的精神。

聖嚴師父曾引《仁王護國般若經》:「國土亂時,先鬼神亂。」說明由於人心亂,與十善法相違且與十惡法相應,因此鬼神才亂。果慨法師表示,疫情期間更應踏實修持〈大悲咒〉,當心中發出善念,較不容易因疫情而生起苦,即使遭逢苦難,由於心念慈悲,苦的感受也會產生轉化。如何修持大慈悲心?師父所言:「我每到一個團體或者任何地方,首先想到的是:『我能對這個環境做些什麼?我能奉獻什麼?』」可作為奉行的簡易指南,前提是「隨緣盡份」地做。

時常提起〈大悲咒〉,正是慈悲心的體現,因此,「即使過去造了不好的因,遇上一個好緣,果報也不會太差;倘若善因加上善緣,那果報就會更好。」法師也再次勉勵大家,誦咒與持咒應相輔相成,前者修定,後者修慧,而開啟智慧有賴於那顆不忍眾生苦之心,「多聞熏習佛法,將〈大悲咒〉體證於生活,才能成為自己的見地。」

觀音法門2

〈普門品〉聞聲救苦度眾生


▲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學觀音千處祈求千處應,普使有情眾生圓成佛道。(梁忠楠 攝)

◎楊雅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出自《法華經》第二十五品,也是與漢地最有緣的一品,最早自五胡亂華時代開始盛行。當時,北涼國主沮渠蒙遜害了一場大病,苦於束手無醫之際,來自印度的譯經師曇無讖勸請國主誦持〈普門品〉,以祈消障除病。沮渠蒙遜奉行之下,果真不藥而癒,遂教令國人讀誦,〈普門品〉開始廣為流傳。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普門品〉緣起於無盡意菩薩向佛陀請問觀世音菩薩名字的由來,佛陀因而宣說觀世音菩薩如何隨類應機示現三十二種化身,廣開慈悲救濟的普門,於諸苦難中解救眾生。

〈普門品〉將眾生於娑婆世界的苦難,列舉了七難及三毒。七難分別為火難、水難、風難、刀杖難、惡鬼難、幽繫難、險路難。前三難皆屬天災;後四難則多指人禍。「刀杖難」在現代的意義上,指盜匪乃至戰爭之難;「惡鬼難」則因夜叉、羅剎的擾亂,帶來生活莫名的災難;「幽繫難」指遭人囚禁失去自由之苦;「險路難」則為人在追求世間名利甚或學佛過程中遭遇的艱險。「三毒」,指的是眾生的根本煩惱──貪瞋癡。

七難雖只舉出七種苦難的類別,卻象徵了娑婆世界裡的各種困厄,也包括這次新冠肺炎疫病之苦。聖嚴師父曾說:「七種苦難只是代表,其實觀世音菩薩是有求必應,所有的苦難都會救濟。」就連三毒之苦,也可以藉由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而得解脫。

面對苦難,眾生必心生恐懼,觀世音菩薩能使人無有恐怖,平安得度,故又名為「施無畏者」,也因具足各種方便法門,現三十二種身分隨機度化眾生,故有觀音「普門示現」的說法。

聖嚴師父曾以「千江有水千江月」,比喻觀世音菩薩對有情眾生無遠弗屆的感應。觀音如月,眾生對觀音之請求,如有水處,無處不映月。此際疫病當前,不妨就從念〈普門品〉開始,感受觀音的慈悲!


常法法師│關懷為先的慈悲精神

◎楊雅穎

〈普門品〉在觀世音菩薩隨類應機接引眾生的法門中,最為親切容易。蘭陽分院監院常法法師於四月法鼓講堂中分享〈普門品〉的修行方法,指出深入〈普門品〉修持,即可通達所有佛法修行。

出自《妙法蓮華經》的〈普門品〉,廣受世人喜愛。常法法師表示,〈普門品〉是觀世音菩薩在因地修行成功後,講其果德內容。法師指出〈普門品〉功德殊勝之處,在於它強調「關懷先,教育後」的無量慈悲。觀世音菩薩為娑婆世界眾生拔苦予樂,有其先後次序,先為救苦眾生免除七難,再教導眾生如何離三毒、應二求(滿所有願),最後再示以佛陀的教義。常法法師指出,如此次第,也告訴我們慈悲待人應以關懷為先,教育為次。

出家前從事社工輔導的常法法師,指出現實處境中,很多人生活幾乎過不下去了,此時與其宣說佛法,不如先給予幫助和關懷,事實上,透過關懷也可以達到教育效果。〈普門品〉中觀音示現三十二相度眾生,道理即是在此──以關懷為前提。聖嚴師父亦曾指出:「救災不談宗教」,宗教是窄門,普門關懷才是大門。

如此胸懷建立之後,法師表示更要精勤修持身口意三業。「一心稱名」,即是以誦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修習口業,法師建議,可學習方丈和尚果暉法師教導的「三三二二」念佛頻率,讓妄念可以止息,以保持清楚的觀照力,漸次做到「事一心」,亦即念念相續,清明誦持名號的能力。最後則能漸次自淨其意,開顯出內在慈悲。此外,亦可透過禮拜觀世音菩薩,發心懺悔,心生柔軟,解怨釋結。

常法法師表示,〈普門品〉的修持容易上手,一心修持必有成效,〈普門品〉中亦云,僅持觀音菩薩名號者與持恆河沙菩薩名號者,所持時間「一時」者與「盡形壽」者,「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法師進一步表示,若能一心修持,可漸次從有相進到無相,因為當心清淨到無所求時,即是無相。法師最後勉勵大家,早晚清醒後、入睡前,各一心誦念十次觀世音菩薩聖號,由此開始修持,定能漸次修行圓滿。


(本刊資料)

大悲心起 大家都來學觀音

菩薩發心先度人

【觀音法門1】
〈大悲咒〉利益安樂一切眾

果慨法師
發出善念 正向改變

【觀音法門2】
〈普門品〉聞聲救苦度眾生

常法法師
關懷為先的慈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