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法鼓山各地新春展

走春看展 數法寶

迎新春、尋古意,領略禪悅法味,
建寺180年的桃園齋明寺、啟用10週年的三峽天南寺,
以及法鼓山發源地農禪寺,展說著寺院歷史及禪宗祖師故事。
2020新年歡迎前往走春,帶回受用無盡的法寶!

法寶一——禪的智慧

向神會禪師請法

◎江胤芝


▲開山農舍「南宗禪的急先鋒──神會禪師」特展入口。(吳家俊 攝)

溯源禪宗法脈,繼去年「一花開五葉——六祖惠能」特展之後,今年農禪寺開山農舍以(南宗禪的急先鋒——神會禪師」特展,帶領大眾一窺神會禪師的傳奇故事。水墨插畫渲染禪的境界,並描繪出神會禪師「行住坐臥,心不動搖」的姿態;生動的故事,則引領信眾一覽其弘法歷程,從親炙六祖、歷經南北頓漸的法統之爭,到創立荷澤宗,足見其作為禪宗史上承先啟後的角色,最後,更透過散佚的著作,領略其禪學思想。

神會禪師自幼飽覽群書,十三歲便拜會六祖參禪,留下「和尚坐禪,見或不見?」的公案,得知明師難遇,神會當下叩拜,追隨六祖學法,「毀譽不動、哀樂不生」的胸襟,更令六祖盛讚。來到展場,不妨參一參師徒之間的妙語機鋒!惠能大師圓寂之後,神會展開北上弘化的旅程,不僅讓南宗禪扎根中國北方,彰顯頓教風光,更積極透過滑臺辯論,確立惠能大師作為禪宗六祖的法統。天寶年間,神會心念著國土危脆,協助平定安史之亂,備受朝廷敬重,自此「凡言禪,皆本曹溪」。雖然,神會禪師的著作多已散佚,不過可透過二十世紀於敦煌寫本發現的〈顯宗記〉,領略其「無念為宗」的般若智慧。


▲唐代神會禪師是六組惠能大師十大弟子之一,北上中原弘化,確立南宗禪為中國禪宗的正統。(江胤芝 攝)

農禪寺是法鼓山發源地,也是禪宗道場,監院果毅法師有感於法脈傳承的重要,邀請大眾來看展:「活潑有趣的故事,突顯出禪宗的內涵,可以慢慢累積大眾對禪宗法脈的了解!」如果意猶未盡,想更深入神會之境,記得帶一本聖嚴師父所撰《神會禪師的悟境》回家用功。

展覽看板

南宗禪的急先鋒──神會禪師

【展場地點】農禪寺 開山農舍1樓
【開放時間】上午10點~下午4點
【服務電話】(02)28933161 分機804


法寶二——萬行菩薩

十年願成 培福風景最美


▲天南寺啟用十週年影片《禪心淨土——天南寺》,敘說這座「小法鼓山」的故事。

◎江胤芝

今年適逢天南寺啟用十週年,新春特別策畫「願願相續,培福有福——法鼓山天南寺十週年回顧展」,透過老照片、剪影插畫、3D影像裝置,展演寺院的建造歷史、禪修教育理念、萬行菩薩的身影,回味之餘,還可以跟祈願樹互動,在新春之際播下好願種子!

展場入口,動態的地圖導覽上,呈現一片荒蕪的綠地,慢慢長出了寺院,開鑿出親山步道,也捎來信眾的身影。回顧建寺因緣,二○○三年,邱春木老菩薩的兒女為了一圓父親的遺願:建設一處清淨道場、讓民眾前去禮佛,便捐贈這片位於三峽溪南山的靈山勝地,交由法鼓山經營。當聖嚴師父前去探勘,踏足於山間小徑,一股熟悉的感覺油然生起,不禁讚歎:「要到天上去,先過南天門;要到法鼓山,先來天南寺。」師父還說,要做一間有意義的廟,「禪修教育中心」的定位從此確立。

即便師父無緣見到天南寺落成,其悲願卻造福了無數信眾,得以在寺院有次第、多元地修學禪法。展場中央,禪眾專注、凝神、放鬆的身姿綽影,格外引人注目,傳遞出「禪在日用中」的氛圍。現場也安排茶禪體驗,在品飲間,領受茶禪一味。

不過,天南寺如今的禪悅境教,背後有著許多默默護持的善緣。「一開始的環境很刻苦,僧團剛進駐時,沒有家具,曾經歷過一段沒水沒電的時光。」天南寺首任監院、現任僧團都監常遠法師分享,除了僧團同心同願的努力,「地方的義工扮演著寺院建設的持續力!」舉凡整地護樹、替步道鑿路架橋、鋪設石板等,義工不辭勞苦,以願導行,使得寺院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皆能示現法的深義。

展覽中,細膩呈現義工從大寮、知客處、參學到景觀等諸般「萬行」,並藉由巨幅展板及動態影像,呈現一幕幕義工奉獻、接引信眾的身影,道盡十年來天南寺最美的培福風景。誠如《禪心淨土——天南寺》影片中,師父說道:「法鼓山本身是一無所有的,我自己也是赤手空拳,由於許多有共同心願的人,來促成共同弘法利生事業。」

同為義工的策展人蔡旻霓,感受特別深刻,也道出策展因緣:「一間寺院的存在,讓我們有發願的機會,也有行願的地方。當義工就是藉事鍊心,提醒我們把修行帶回生活周遭。」展場最末,來到祈願樹的影像裝置前,每許下一個心願,就是一顆菩提種子,而培福,就是澆灌種子發芽長大的過程,成就一棵棵護持他人、廣結善緣的大樹!

展覽看板

願願相續,培福有福──天南寺十週年回顧展

【展場地點】天南寺法堂
【開放時間】1月22日~2月22日
【服務電話】(02)8676-2556


▲天南寺十週年展運用多媒體,帶領大眾走入聖嚴師父與邱氏家族的善願與善行。(洪松楊 攝)


法寶三——禪悅境教

融古鑄今 齋明寺一八○年風華


▲180年古剎齋明寺在傳承與創新中,開展新局。(郭金典 攝)

◎何筱淇

創建於清朝道光年間的齋明寺,今年屆滿一百八十年,開春走訪古寺,外圍素雅的紅磚牆上,一片片「齋明徧照——齋明寺一八○週年特展」的故事展板映入眼簾,訴說著古蹟禪寺悠久的歷史、法鼓山的承先啟後,以及齋明寺之美,引領參訪者一窺古剎百年風華。

跟著故事展板的引導,從回顧齋明寺的沿革說起。百餘年前當地佛教扎根之初,齋明寺原名「福份宮」,隨著齋教信仰逐步盛行,除了首任住持性悅法師之外,其後五任皆為齋教居士,更名為「齋明堂」,日治時期再易名「齋明寺」。二十多年前,當時的住持江張仁居士(法號會觀)有感年事已高,體認到齋明寺亟需有妥善安排,於是積極尋覓適合的宗教團體接續法務,最終認同法鼓山的理念,禮請聖嚴師父承接第七任住持,成就了齋明寺回歸正信佛教的因緣,江老居士也在交接儀式圓滿後,安然捨報。

法鼓山承接法務後,齋明寺又再進入新階段的發展。特展牆上,堅持原工法、原建材的古蹟修復,留住齋明寺最美的歲月痕跡:原有的閩南式三合院建築完整保持,寺內雕樑畫棟,寺外紅牆黛瓦,重現當年齋教盛行時,居士們在家持齋的風景。二○○九年起,因應弘化需要而新建禪堂,新建築運用減法、單純、低調的設計風格,更加凸顯古剎之美。人文與建築藝術,在傳承與創新間,展開古寺的新生命。

走進寺院內,庭園中的草地一片青綠,兩排盡是櫻花,每到花開時節,百年古剎又有了新的風貌。參訪累了,還能到古寺後方的輕食區歇足,隨喜品嘗一杯溫暖的咖啡及點心。齋明寺之美,在古典與現代融合,在自然環境與光影的生滅,在梵音響起、禮佛拜懺之中,皆是淨心淨土的禪悅境教。

江老居士的女兒江金曄表示,齋明寺有其獨特的歷史人文,期盼藉由建寺一百八十年特展的機會,接引社會大眾深入認識百年古寺,從中領會禪悅境教,同霑法益。

新春來一趟古寺之旅,體驗其中蘊含豐富的宗教人文、自然生態與建築藝術,感受時代更迭之後,齋明寺歷經因緣流轉,終究歸向了佛的本懷。

展覽看板

齋明徧照──齋明寺建寺一八○週年

【展場地點】桃園大溪齋明寺
【開放時間】上午10點~下午4點
【服務電話】(03)380-1426


▲齋明寺特展演示融古鑄今的弘法故事。(郭金典 攝)


法寶四——培福有福

開啟生命的善循環

◎何筱淇

齋明別苑
齋明別苑座落於桃園市區,為接引許多外地來置產的年輕家庭,起初規畫道場時,特別安排了一處藝廊空間。今年以「培福有福」為展覽主題,以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來詮釋其義涵,做為具體的行動方法,並運用《智慧掌中書》系列插畫呈現,展場空間擺放多張個人沙發椅、兒童小木屋,營造活潑、舒適的氣氛,歡迎父母帶著孩童朗讀展板上一幅幅的圖文,如同寓言故事書,徐徐揭開「四福」的奧義。


(吳秀貞 攝)

德貴學苑
德貴學苑鄰街的櫥窗,寬敞挑高的設計,在西門町鬧區彰顯出年輕氣息。今年櫥窗布景以影像畫面呈現,配以明亮燈光,展現「知福惜福,日日好日」、「布施培福,廣結善緣」、「種福有福,人人幸福」的意象,包羅農禪寺水月境象、結穗的稻田、青年奉獻的笑容等,帶給觀者五層次布施的精神。


(吳家俊 攝)

農禪寺

步入農禪寺行願館,瀏覽法鼓文化出版的各項書籍、影音及文創紀念品,閒步之際,一面面陳設其中的立體插畫牆,呼應著年度主題「培福有福」,細看之下,舉凡大殿的佛像、眉目慈祥的法師、潛心打坐的禪眾、連廊嬉戲的孩子、水月池與夜晚倒影等,經由插畫家的技法,記錄下農禪寺每一隅生動的日常。圖畫與法語映襯,點撥人以「暖關懷」、「盡心力」、「多分享」,正是實踐「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的方法。入寶山,不妨帶幾本佛法書籍回家熏習,實用知福、惜福、培福、種福心法,練習起身而行,讓福氣綿綿不絕。


(何筱淇 攝)

【2020法鼓山各地新春展】
走春看展 數法寶

【法寶一——禪的智慧】
向神會禪師請法

【法寶二——萬行菩薩】
十年願成 培福風景最美

【法寶三——禪悅境教】
融古鑄今 齋明寺一八○年風華

【法寶四——培福有福】
開啟生命的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