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歲禮祖 報恩利眾生

四十多年來,僧團每年舉辦辭歲禮祖,
不同年代出家的僧眾,分享回憶中的團圓時刻,
飲水思源,以感恩報恩的心,共願利益眾生。

元月8日,終年在各地分院弘化的法師們,齊聚開山紀念館祖堂,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帶領僧俗四眾辭歲禮祖,並聆聽聖嚴師父影音開示。師父勉勵弟子,出家人應以懺悔作為過去一年的總結,確實檢討一年來所做的善業與惡業,以求日後改進。

方丈和尚以祖堂前師父墨迹:「懷恩報恩恩相續,飲水思源源不絕。」為大眾開示禮祖的義涵,並表示我們從佛法中所領受的恩惠,唯有廣度眾生,才能報答三寶恩。同時提及年節期間,在家菩薩都會到寺院禮拜供養、參加活動,期許僧眾們把握因緣,接引大眾與三寶結緣。

法鼓山僧團於1979年成立,每年除夕都舉辦圍爐及辭歲禮祖。藉由辭歲禮祖,僧眾生起感恩心、提起道心、發起願心,為弘法利生再向前。

(文/釋演曉.圖/李東陽)


▲早年僧團於中華佛教文化館辭歲禮祖,聖嚴師父都會對僧眾弟子們殷殷叮囑。(本刊資料)


▲法鼓山落成後,師父在開山紀念館為辭歲禮祖的僧眾開示,提醒眾人莫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使命。(本刊資料)


▲第二任方丈和尚果東法師,辭歲禮祖時囑咐僧眾,飲水思源,念報師恩。(李東陽 攝)


四十憶往話團圓

◎釋果祥

小時候生長在臺中鄉下,猶記得每年的除夕夜,家家戶戶都在團圓,我的家庭也不例外,當天在外縣市工作的兄姊,和他們的小家庭成員,都會回到老家,共進除夕的團圓飯,並停留數日。只是這樣的團圓,除了一起吃飯、相處數日之外,並沒有太多的內容。

出家之後,寺院裡也有圍爐及辭歲禮祖,既包含了華人的過年習俗,也具有佛教義涵。豐盛的年夜飯、師長贈與的壓歲錢,再加上大殿晚課、祖堂課誦、禮拜師公、師父,以及師兄弟互拜辭歲等,比起在家時的團圓,著實豐富、充實多了。尤其在虔誠地頂禮膜拜中,能令人發起飲水思源的心情,感恩先人努力修學弘護正法,才令後代的我們,得以享有法乳深恩;此外,同輩師兄弟互禮,也加深了相敬相依、道情濃醇的感覺。

對於我及許多師兄弟來說,在辭歲禮祖過程中最期待、也最喜悅的,還是聽聞聖嚴師父的開示。雖然平常就有許多機會聽到,但這時師父的開示,特別帶有大家長的慈藹、親切,即便內容還是嚴肅的,例如提醒出家人逢到過年,要好好反省、檢討過去一年身囗意三業的行為,懺悔造下的惡業,提起出離心和菩提心等等。不過,師父也會以一些輕鬆的話題沖淡嚴肅的感覺,因此聽起來並不沉重,只覺得契機契理,十分恰切,令人法喜充滿。

這十年來,師父雖然不在,但僧眾仍像師父在時,放下手邊的工作,遠從各地回來,大眾在一起的氣氛,仍是十分溫馨、和諧、愉悅的。此外,每年辭歲禮祖之後,也還是會播放師父的開示,看來、聽來仍是那麼地鮮明、親切、感人,彷彿師父親臨現場為我們開示說法一般。方丈和尚接著勉勵常住大眾,並且報告一些僧團或體系的重要事情。這些開示和報告非常重要,讓我們感覺,我們是一體的,我們在一起做著弘法的家務、利生的事業。

仔細算算, 自從一九七九年入住農禪寺當行者,迄今四十一年的歲月裡,已經參加過三十七次辭歲禮祖了──只要人在臺灣,必然不會缺席。回憶辭歲禮祖帶給自己的溫馨、歡喜與法益,我的內心充滿感恩。


禮祖中的悲智和敬

◎釋常寬

早期的圍爐共有兩場,除夕下午,在農禪寺舉行信眾圍爐,晚上在文化館則有僧眾圍爐,接著進行晚課、辭歲、禮祖、聆聽師父開示。

參加信眾圍爐,覺得驚喜又溫馨。驚喜,是因為圍爐的地點在農禪寺大殿;溫馨,是因為佛寺隨順習俗以圓桌圍爐、關懷信眾,過程中以師父的開示與僧眾的引導,提昇傳統習俗的素質,大眾一起布置也一起善後。

法鼓山園區第一期工程完工啟用之後,取消了信眾圍爐,只剩僧眾圍爐。印象最深刻的是二○○九年,《美好的晚年》書中紀錄如下:

師父欲再請假,返回法鼓山出席僧團圍爐及辭歲禮祖,院方以師父近日解出血便,不宜遠途,未表同意。這也是師父自創立僧團三十年以來,首次缺席甚為重視的禮祖。僧團也在圍爐之前,持誦〈大悲咒〉為師父祈福,晚課結束後,在開山紀念館辭歲拜年、禮祖後,僧團全體僧眾特別再持誦一部《藥師經》,祈求師父法體安康。

那一天,我們待在醫院,知道僧團同時在圍爐,我想像著僧眾們知道師父不能回去圍爐的場面,在腦海裡,將師父每年發紅包的溫馨畫面,回顧一遍……

二○一○年之後,有了演字輩法師的加入,圍爐的節目,從各單位製作祝福影片,到近年玩堆積木,僧眾玩遊戲的場面很不一樣,沒有輸贏,只有相互增上,尤其是積木堆到最高點時,可以感受到在場每一位僧眾也不自覺地調息注目,眼神隨著積木的安置,心也隨著由忐忑而安放,一片掌聲之後,心裡異口同聲:清楚放鬆,工夫了得!

僧大的校訓是「悲智和敬」,圍爐的氛圍最容易感受到「以和樂同生活」;辭歲的精神在於「以智慧處理事」,每一個人的長大都是「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出家人的歲月是「歷經眾生事、福慧自增長」;禮祖是「以尊敬相對待」的實踐,禮拜尊敬歷代祖師,也禮拜尊重未來的祖師;聆聽開示則是「以慈悲關懷人」的學習,學習師父及方丈和尚,如何以大家長的身分開示關懷大眾。

辭歲是向今年的自己告辭,迎向明年長了一歲的自己;禮祖是禮謝歷代祖先的庇佑與恩澤,禮拜感恩諸佛菩薩及歷代祖師一代一代的傳承與教誨。同時,發願以承先啟後的菩提心,跟隨祖師們的足跡,擔負起弘法利生的責任。


出家難出今已出

◎釋演化

有一年,圖丹卻准法師參訪農禪寺,好奇法鼓山僧眾的養成,經解釋後,慈悲問現場戒臘最小的我:「在一個沒有師父親自指導的僧團中出家,還好嗎?」當時回道:雖然師父不在,但很奇妙,每次有困惑或煩惱,總會在無意間從師父的開示音檔或文章裡得到答案。法師很認同地點頭,說:「是的,總是這樣!」

每年在祖堂辭歲禮祖時,也有相同的感覺。那些看不到他們修行車尾燈的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乃至師父,在那當下,彷彿就跟我們同在。有些年,三學院會準備一些師父的法語發給僧眾們,那些法語,也像是師父給予的功課。曾經得到這樣的法語:「忙時不要覺得無奈,閒時不要覺得無聊,才不至於隨波逐流……」被師父道中,幾乎想回嘴:師父,您又懂了!但心裡明白正需要這樣的提醒;也曾收到:「我是漢傳佛教禪宗的傳人,希望以禪宗法門來指導修行。」感動之餘,期許自己為佛法住世更加努力。

今年沒有師父法語,只是,也稍微懂了修行是自己的事,來到眼前的,不論順逆,都是功課。只是,雖說是自己的事,但也感恩,修行一路都是習氣鋪成的陷阱,若非諸佛菩薩、歷代祖師千百億化現般地以不同身分適時指點、引導,不知道會怎樣地誤入歧途。

幾年下來,還是喜歡聽師父的禮祖開示,印象最深刻的,是師父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出家難出今已出,嘿嘿。」師父嘿嘿地好可愛。想著「出家難出今已出」幾個字,當年沒期待太多,不意走上的竟是一條最最珍貴難得的出苦之路,雖然回頭望去,離起點才沒幾步,但,畢竟在路上了啊,多麼值得歡喜!跟著師父,我也忍不住嘿嘿笑了。

師徒禪話

不要急 不要躁

◎文/姚果莊‧圖/曹一竹

有一次正在趕謄文稿,聖嚴師父又多交付一項工作,我馬上變得急躁起來。等師父一走,就自言自語地咕噥著:「舊的還有那麼多都沒做完,新的又來,都弄不清楚了。」

這樣一句話,師父顯然聽到了。一會兒,師父又回來並告誡我:「只是交代你等一下有這件事要做,不清楚的可以再來問。不要急、不要躁,一急一躁怎麼能做得好事呢?」

師父曾說從整理的文章中,就可以看出我當時心情的好壞。一急了就躁,是我最大的壞習性。雖然時時提醒自己,但是一遇到狀况,馬上又故態復萌;但至少已經可以意識到自己在急了,因此知道要馬上調整心態,要慢而穩,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周全。

辭歲禮祖 報恩利眾生

四十憶往話團圓

禮祖中的悲智和敬

出家難出今已出

【師徒禪話】
不要急 不要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