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的方向:萬行菩薩】

凡夫發心,便成初發心的菩薩,
便已具備了六度萬行的正因,
故即可以被人稱為萬行菩薩,
也當以萬行菩薩的目標自勉。

萬行菩薩 法鼓之魂

◎聖嚴師父

以前發心幫助法鼓山事業的人,我們都稱之為義工,現在都稱為菩薩行者。但是只有一個「行」字是不夠的,應是「萬行」才對。

萬行並不是萬能的意思,而是高也可以做,低也可以做,沒有人做的事情我們去做,有人做的事就讓賢。例如:打掃廁所、擦地板、端盤子等卑微事,沒人要做,我們去做;與高階位者應對,即使尊貴如總統,若沒人敢去,我們就去;有重要的職務,無人適合去做,我們就學著去做。菩薩發心種福田的事,只有多少,沒有貴賤;不論工作粗細,只論菩薩發心;只論做與不做,不論高下尊卑。所以能行他人之所難行,能忍他人之所難忍者,就是萬行菩薩。

難行能行 難忍能忍

如果這個觀念不能建立,學佛成佛的事情就無法推動。所以諸位一定要建立信心,認定自己是初發心的萬行菩薩,要學著有什麼工作需要人手,你就去做什麼的義工,做一個初發心菩薩的最佳榜樣。

法鼓山為什麼需要這麼多萬行菩薩?我們環顧四周,可發現許多人類的醜惡面,所以我們要學菩薩精神,行菩薩道。善用佛法的精神,幫助他人,希望帶動風氣,使得人人都能成為以佛法的精神來自利利他的菩薩行者。

菩薩行者,便是修行六度法門及四攝法門的發心菩薩,六度的內容,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正知見)的六個項目;四攝的內容,是指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個項目。以此二門盡攝一切善行的一切功德,故在《仁王般若經》卷上,有「六度四攝一切行」的連用語。在中國大乘各宗,便有使用六度攝萬行的語句,例如《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就有這樣的句子說:「諸方說,六度萬行,以為佛法。」

菩薩行,即是眾生成佛的正因,《維摩經.佛道品》的末後第三偈說:「如是道無量,所行無有涯,智慧無邊際,度脫無數眾。」其中的第二句「所行無有涯」,便是說成佛之道,當具萬行的意思。然後《維摩經》又於〈菩薩行品〉中說:「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菩薩能夠在淨而淨、處穢則穢而不受汙染,所以不盡有為;菩薩僅是應彼而動,於「我」無關,所以不住無為。「不盡有為」是心無染著,但仍在凡夫的環境中共同生活,「不住無為」是雖已解脫,但卻不會逃離眾生的生死苦海。因此,〈菩薩行品〉又說:「教化眾生,終不厭惓,於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軀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這便是說,菩薩行者,當常以四攝法,廣度眾生,永不厭倦;菩薩行者為了護持正法及種一切善根,不僅永遠不會感到疲倦討厭,甚至可以不惜以身命相殉。這都是指菩薩當修一切行,那就是萬行。

盡心盡力 不急不怠

我們法鼓山的義工群,雖尚都是凡夫,卻已跟未信三寶的凡夫不同;雖不能立即具足菩薩的萬行,我們既是大乘佛教的三寶弟子,既在皈依典禮中,已跟著念誦〈四弘誓願〉,就算已經發了無上菩提心的初發心菩薩,從現在起,能做多少算多少,盡心盡力,不急不怠,到了成佛之時,必定具足萬行。猶如雞在蛋中時,已有成雞的因素;我們凡夫只要發了菩提心,便是具備了成佛的正因。雖不能於一時間萬行具全,只要盡力去做,能有一行、二行,也就算是菩薩行了。因此,凡夫發心,便成初發心的菩薩,便已具備了六度萬行的正因,故即可以被人稱為萬行菩薩,也當以萬行菩薩的目標自勉。

(摘自《法鼓山的方向:萬行菩薩》)

一場面對自我的修行歷程

寒露霜降的深秋,吹拂涼爽的東北風,一片黃金稻田延伸遠方,遠方的端景是大屯高峰。天光雲影,長風裡流盪著稻香及各種植物的氣味。沿著農禪寺田邊小路經行,看著萬物變化,也感受世事虛幻無常。

踏實穩健,一步一步往前移動,享受著當下、現在。輕鬆自然的呼吸,安頓了浮動不安的心。一期生命,如何滋養自己?如何靜定?八天七夜的禪修體驗,在總護法師的引導下,過著單純、固定的作息,反覆練習收心、攝心,心無旁騖地用功。

透過聖嚴師父的影音開示,觀念與方法的引導,將煩惱轉化鍊心的資糧,禪修,幫助我們如實面對自己,重拾寶貴的初發心。一場面對自我的修行歷程,心靈煥然一新,滿載歡喜走回世間。

(文/編輯室.圖/石學剛)

僧大禪七心得

珍惜每一次小參

◎演深行者

身分的轉換需要從外至內養成學習。行者的生活從服裝到起居飲食,一切都在適應。僧大開學前的期初禪七,來到天南寺。

猶記當時正舉棋不定,出家還是在家?距離提交申請書只剩一兩天的時間,當時正在天南寺打禪七,因妄念不斷,於是申請小參。法師非常慈悲逐一解答我的疑問,小參後,內心豁然開朗,當下也作了決定。

上山第一年是義工,只做兩件事,大寮和環保組照顧大眾的生活。這才發現,原來照顧大眾的基本生活,我都還做不好,如何說度眾生呢?怕馬桶刷不乾淨、怕環境掃得不乾淨、擔心飯菜不夠、又恐浪費一滴油,因為全是常住物。學習過程,覺察自己的卑微、不足以及固執習氣。

歷經一年的勞動、執作後,這次的禪七,心也明顯地安定。寧靜的禪堂,更能清楚面對自己,也更堅定這一條正確的路。聖嚴師父在影音開示中,提醒我們要常常提起初發心,因為每一刻都是新的。

禪七中最可貴的是小參。這與看病不同──花很長時間排隊,實際看診時間可能才五分鐘,與醫生的對談更短,然後領藥回去吃,又不保證能醫好。而小參什麼都可以問,身、心遇到的狀況、使用的方法,而且馬上回禪堂練習,若用不上方法,還可以繼續小參。有時候,未必能馬上解決問題,可是知見上得到調整,便能減少對某些事情的執著而帶來的煩惱,對修行更有幫助。

念佛禪七心得

擔任悅眾消融我執

◎釋演鼓

這是第四次參加念佛禪七,從熟習法門中找到消融自我的方法,感到無比喜悅。

禪期中,聖嚴師父的影音開示,詳盡地介紹經典中的念佛法門。如《般舟三昧經》的行持方式、《楞嚴經》念佛圓通章、《文殊師利菩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與一行三昧等。自己體會到師父是將念佛與禪觀做整合,融會禪淨於整體佛法中,不僅讓念佛求生西方淨土的行者,能匯歸於禪修法門,且開創出更深廣的淨土觀。身為法鼓山弟子,未來也將以此為方向,分享念佛與淨土法門。

此次禪期執掌小魚,是第二次擔任繞念小魚和總護兼維那常乘法師搭配。第一次擔任小魚是在結夏時,領會到法師要的節奏之後,就會持續打下去,也盡量要求自己都要穩定地在節奏上,如果過程中遇到節奏有變化時,心裡會很堅持「自己的節奏」,而且還會想,「一開始不是要這個節奏?怎麼又變了?」當時是一邊當悅眾,一邊起煩惱。

此次心態不同於第一次,自我要求整體能夠穩定在節奏上即可。試著用心去觀察、感受禪眾的狀態,聽總護法師所掌握節奏的快慢,讓法器與唱誦在快慢進退之間,隨時配合調整,融合為一。

這像是「消融自我」的過程。因為沒有個人的堅持,所以禪七愈到尾聲,心情也愈顯開放愉悅,本來在意的事不在意了,本來會起煩惱的事,不起煩惱了。甚至能專注於整體唱誦聲音之餘,依然專注於小魚的音質、音頻與力度,因為姿勢、力道與角度不同,便會產生不同的音頻氛圍。這讓我理解到,消融自我的過程不一定是苦的,當願意放下堅持,改變自己,必也能自在喜悅而悠遊其中。

精進禪二心得

接受每個因緣變化

◎吳宙益

第一天來到齋明寺報到,先到禪堂附近參觀,寺院有著古樸的清幽寧靜,讓人置身其中,心就安靜下來。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精進禪二,帶著些微忐忑的心,迎接第二天禪期的開始。

平時沒有長時間打坐的習慣,進入禪堂打坐片刻,腿痛馬上來襲,痛到沒有昏沉的機會,幸虧平時有參加禪坐共修,所以還能維持打坐姿勢不亂動,自己試著去「習慣」這種痛覺。當播放聖嚴師父影音開示時,師父提到「精進心」首先要想想自己的初發心,為了什麼來參加禪修。我的想法單純,就是想打穩禪坐基礎,又能將共修的功德,迴向給家人平安快樂一起學佛,師父的開示讓我在當下受益良多。

經行體驗也讓我難忘,地點在禪堂外的大草皮,大量芬多精,讓我覺得神清氣爽,洗去腿痛的感覺。總護法師說,就近找一塊草皮躺下,第一個念頭是好舒服,後來發現痛痛的,應該是昆蟲在叮咬。當下不管痛感,並將當天禪坐功德迴向給這些昆蟲菩薩。

另一個體驗是午齋時,享用主廚義工煮的「臺灣小吃系列」非常美味;午齋後的出坡,是打掃廁所,當下覺察到「香」與「臭」不就是無常。這件事讓我學習到,面對因緣的變化,最好的方式是接受它,克服了嗅覺障礙,將廁所打掃乾淨,讓使用者有一個清新乾淨的環境。

感謝內外護團隊兩天來的用心陪伴及照顧。禪二結束回家途中,在心中發了個小小的願,希望能朝更高階禪七方向努力,並且把法鼓山禪法的好,分享給朋友。

法鼓山園區義工召募

邀您來體驗出坡禪
◆景觀維護日(花草修剪):11/1~30
◆環保清潔日(環境維護):11/3、12/8
◎以上報名詳情請洽【法鼓山園區義工室】
‧電話:(02)2498-7171分機2660~2663
‧E-mail:ddmvol@ddmf.org.tw
‧線上報名,點選「義工資訊/召募項目」

【法鼓山的方向‧萬行菩薩】
萬行菩薩 法鼓之魂
一場面對自我的修行歷程

【僧大禪七心得】
珍惜每一次小參

【念佛禪七心得】
擔任悅眾消融我執

【精進禪二心得】
接受每個因緣變化

法鼓山園區召募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