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聖嚴師父法門師友──暢懷長老

香江道情流傳不息

暢懷法師親自下廚,煮了一大鍋羅漢菜請我。
很久以來沒有吃過這麼好吃的羅漢菜了,
所以我一吃就是兩碗,
不僅使主人高興,連我自己也覺得意外。
──聖嚴師父《金山有鑛》


▲1988至1998年,暢懷長老(左)八度邀請聖嚴師父赴港講經說法,輾轉促成香港道場成立的因緣。(本刊資料)

(Alan 攝)

◎胡麗桂

六月二十一日傍晚,澳門佛教青年協會盧婉君菩薩傳來一信息,默讀後,思緒如潮。短信寫著:「感謝您替暢懷長老進行珍貴的口述歷史,長老已經在今午示寂。」

去年(二○一八)九月,我代表法鼓山文化中心與香港道場菩薩,禮請長老舉行口述歷史訪談。首於香港道場港島會址拍攝,復於長老靜養寓所補訪。如此不近情理的央求,不僅不見長老微詞,反而獲其即刻應允。如婉君菩薩信息所是:「長老是質直的修行人,一生玉成他人好事。」

一九八八至一九九八年,長老八度延請聖嚴師父赴港主持佛學講座,幾近一年一講,締寫聖嚴師父與一方結緣的弘法紀錄。就在那十年,法鼓山與香港法緣漸趨成熟,及至今日法鼓山香港道場成長茁壯,追溯最初善緣,總是暢懷長老起的頭。

因此,我們為感恩而來,更為禮請長老開緣,「善知識」成為訪題之一。長老告訴我們,尋常詮釋的「善能知因識果」,不足以形容善知識。善知識之殊勝,在於他服眾的攝受力,一句話價值千金,驚天動地,這點慈舟老法師做到了。有善知識心繫佛教整體,不計個人毀譽,從「忍」字修大福報,圓瑛老法師是人中典範。有善知識說法權巧,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倓虛老法師就有這樣的威德。而長老談起聖嚴師父,兼具思想家與學問僧特質,「每次講學說法,都能說出別人講不出來的道理,所以他這樣偉大。」

長老一九二八年出生於河南武安縣,十四歲出家,十五歲受具足戒,二十一歲抵香港,曾師從慈舟律師、圓瑛老法師及倓虛大師,學僧生涯相續十八年。中年以後,長老接下倓虛大師興辦的中華佛教圖書館,另成立香港佛教青年協會,以弘開佛教文化和培植青年為雙軌,推及社會慈善、著述講說、興設道場,建樹豐偉。至捨報示寂前,長住香港七十年,成為各方敬重的一代善知識。

「如何為佛教爭光,使佛教發揚光大,這是我的願力。」有幸記錄長老晚年的回憶漫言,諦聽身跨二十至二十一世紀佛教僧人的所思、所感、所言、所願,無疑是一大福報。倘若未來讀者能從相關訪談文字或是影像,領受長老一生時節風光,效法其玉成他人好事的心量,則這次訪談也是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了。


▲暢懷長老應香港道場邀請,親臨港島會址關懷並接受訪問,與常住法師、護法悅眾合影。(Martin 攝)

方丈和尚清涼語

念佛有方法

◎果暉法師

修行的方法有很多,隨時可用且比較簡單的就是念佛法門。大家可以想想平時怎麼念佛?是念哪個佛號?藉此分享最近我念「阿彌陀佛」四字佛號的心得,稱為「三三二二」念佛法。

我們一般在念佛共修時,經常用到四個聲調的四字「阿彌陀佛」佛號,這完全沒有問題。但個人自修時要怎麼念?

印光大師曾經教導大眾「三三四」的念佛方法。第一口呼吸念三聲佛號,第二口呼吸再念三聲,第三口呼吸則念四聲佛號,總共加起來就是十聲佛號。而我體驗的「三三二二」方法,就是把最後的四聲佛號,拆成兩次兩聲,加起來也是十聲佛號。為什麼要將最後的四聲佛號拆成兩次呢?原因是人的短期記憶,三次是最好的,超過三次,就容易混淆。因此將最後的四聲佛號拆成兩次兩聲,更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念佛。

念的時候不必配合呼吸,每一組的第一聲佛號稍微用點力、大聲一點,就好像音樂有加重音那樣,接下來的佛號就可放鬆或小聲一些,運用聲音變化讓每一組佛號都清清楚楚。也可以第一組佛號高聲一些、第二組佛號輕聲一些,做出區隔,作用一樣是在提醒自己,正在念佛。

念佛法門是隨時隨地、任何時間都可以用的。當我們在做簡單、單純的工作,或者走路的時候,可以只念一組三聲佛號,方法同上。有空可以專心念佛的時候,要用方法將佛號念得清清楚楚。需要專心做事的時候,就專心做事,這時佛號就好像是潛於水面下,像下意識那樣,然而心裡的佛號聲不斷,做完事之後,再繼續把佛號提起。這裡舉例的是「阿彌陀佛」佛號,當然也適用於念「觀音菩薩」或「地藏菩薩」的佛號。

一般人的念頭轉動得很快,如果沒有用方法來念佛,只念一句「阿彌陀佛」的話,最多念個五分鐘,心就會失去所緣。當方法很簡單的時候,很可能流於大意,反而沒辦法真正用上去;用相對複雜一點點的方法,則能幫助我們攝心。因此,這一個漸進式的念佛方法,可以完全用意念來念,不必出聲,不必配合呼吸,隨時隨地都可以練習,既不費力,且能清清楚楚地用上去。

師徒禪話

晚課

◎文/姚果莊‧圖/曹一竹

師父在美國東初禪寺只要不錄稿,一定會隨大眾參加晚課。晚課結束,龔天傑師兄夫婦和我就在觀音殿向師父頂禮告假,一天的工作完畢了。

早期,就在維那法師的梵唄聲中帶領著莊嚴的晚課,我的耳朵雖不好,也總能聽到站在對面的師父那中氣十足的唱誦聲;不知何時開始,師父的聲音愈來愈小了。在美國,師父永遠是日以繼夜地忙著書稿,眼看著師父的色身逐漸衰老,可是在寫書時,師父的神來之筆以及清晰的思路仍然如舊,師父的願力之大,真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擬的。

法鼓徵文


(Jean Li 攝)

溪聲水色 都在說法

◎袁演志

第一次到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是在外婆捨報後。回國祭拜外婆,想就近去一處佛教道場,為外婆和家人祈福。那時的我,對法鼓山和聖嚴師父都很陌生,只因帶著傷感與懷念,走入外婆信仰的觀音道場。當時驚喜讚歎的是,這山間竟有這麼一個莊嚴質樸、與眾不同的清淨道場!

之後每年回臺探望家人,便會邀親友一起上山走走,暫離塵囂,心靈得以洗滌,卻一直未深入了解法鼓山和師父。直到後來有緣在舊金山道場學習,才漸漸有了概念。

今年五月,有幸應師姊邀約上山參訪。山中孕育著不同形式的生命,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裡游的,都在這裡優游自在。褐灰白的建築物群,祥和寧靜,看起來就像是自然山水的一部分。東面有一高處,可以眺望遠處海景,腦海只浮現四個字「蓬萊仙境」,頓然感覺人世間的紛擾,如此微不足道。

靠近法鼓文理學院的弧形大願橋,徐徐走過,猶如透過佛陀教育,連結「此岸」與「彼岸」的橋樑。山上任何角落的一花一樹、一石一泉,都有獨特之處,卻又和諧地構成了一幅平和景致。走到溪流旁,聽著流淌不斷的潺潺水聲,心,寧靜不染,渾然忘我,融入了這一片清涼淨土中。

六月正好是福田班第六堂課「體驗法鼓山」,所見融合所學,更由衷景仰師父的慈心悲願與前瞻遠見!感恩師父與眾多護法菩薩,以十六年的時間和心力,完成「不移山填壑,不破壞自然」的生態工程,將一大片荒山野地,建設成今日我們所見、處處蘊涵禪悅境教的佛教教育園區。

如果有機會到臺灣,記得上山走走,身歷其境,親自體會師父所描述:「溪聲水色都在說法,有生無生是道非道。」


發願還願 利益他人

◎傅新國

聖嚴師父在《祈願‧發願‧還願》書中提到:「『誓』和『願』都是一種希望,一種承諾。而發願是一種把握當下,不計得失的奉獻付出,是一種直下承擔,所以你的心不會總是在衡量『自我』利益中猶疑掙扎,上下起伏,而是甘願的、平穩的歡喜承擔。」師父所講的與我的人生相應,深有體會。

小時候在鄉下長大,家裡非常窮,可以說家徒四壁。父親是長子,下面有五個弟妹要照顧,他幫祖母種田,夜以繼日不停工作。我也是長子,也有五個弟妹,因此小學畢業時就發願:一定要成就事業,賺錢照顧家裡和弟妹。父親勉勵我:「要成功,一定要讀書完成學業,不要像我勞苦一輩子。」

考上南部一所中學後,讀了一年,便北上住親戚家,騎著腳踏車找工作。白天在電器公司當學徒,晚上從新莊騎單車到公館附近上補校,完成高中同等學歷,後來也上了大學。畢業後做過多種工作,並在一家進口公司升到副總。爾後自己創業,適逢時機因緣和合,事業逐步進入軌道。

經濟狀況好轉後,將弟妹接到臺北發展,直到他們各自成家。當我想盡心孝養父親時,他卻因長年積勞成疾病逝,往後十幾年間,母親、二個妹妹及一個弟弟接連往生,讓我的心情非常痛苦。在此時,正好接觸了法鼓山並皈依三寶,了解正信佛教的因緣、因果觀念,讓我深刻地懺悔過去,珍惜當下的每個時刻。

佛法改變了我的生命態度,讓我懂得感恩,更懂得以發願與還願,去利益身邊的人。

【緬懷聖嚴師父法門師友──暢懷長老】
香江道情流傳不息

【一生‧一日】
念佛有方法

【師徒禪話】
晚課

【法鼓徵文】
溪聲水色 都在說法

發願還願 利益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