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的方向‧關懷】

關懷,應該是從人的出生一直到死亡,
助念關懷也不只限於往生者,而是關懷周遭所有的人,
因為只要家中有人處在彌留狀態,家人往往會無所適從;
一旦往生,心會更慌亂,
在這一刻,助念團往往能發揮安定的功能,給他們安慰、關懷與指導,
讓心安下來,這便是臨終的助念關懷。

清淨形象與助念功德

◎聖嚴師父

法鼓山推動的三大教育中,大關懷教育是以對整個社會的關懷為著力點,包括急難救助、賑災慰訪等,其中做得最早也最好的是助念,這要特別感謝輔導法師與團長多年來用心帶領大家成長,對於法鼓山的理念、精神及整體形象掌握得很好。

維護清淨的形象

助念團時常代表法鼓山與社會大眾互動,對於法鼓山的理念、精神、形象、原則一定要把握得很清楚。特別是悅眾菩薩們絕對不允許有以下行為:

一、不得利用團體參與政治選舉。我們雖然關心政治,但是絕不幫任何政黨助選。

二、不得有商業利益的往來和糾葛。助念團因為幫忙助念,總是讓別人覺得很感動,例如我們有法師前去關懷後,常常會遇到家屬要送東西以示感謝,法師一定會說:「我代表我的師父,代表法鼓山,這是我應該盡的責任。你能夠讓我來服務,我已經很感恩了。這是我自己修行的一個法門,是讓我來種福田,為我們的團體做服務,你們不要感謝我,要感謝的是三寶、是法鼓山。」

如果遇到家屬真的很想為亡者表示心意,可以建議他們成立基金,或者捐款給公益團體,例如捐給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不只是永久的紀念,更是造福整個社會。

為了保持助念團的純正、清淨,凡是與金錢有關係的,絕對要避免。不要介紹葬儀社,也不要經營葬儀社;若經營葬儀社,就不要擔任法鼓山的悅眾幹部,但可以是單純護持會員,這樣才不會讓別人說閒話。

三、不能有不正常的男女關係。團員彼此之間是來修學佛法的,不能破壞別人的家庭或是自己的家庭,凡是有這樣的問題發生,就請當事人離開這個團體,等到問題解決以後再回來。以上三項原則,是為了保護法鼓山,希望這個團體永遠是清淨、精進的。

助念功德利人利己

另外,近五年來,助念團的儀軌與制度已經推廣到全國,甚至擴及海外,讓原本只是單純的助念,進一步擴展到臨終及生死的教育與關懷。

關懷,應該是從人的出生一直到死亡,助念關懷也不只限於往生者,而是關懷周遭所有的人,因為只要家中有人處在彌留狀態,家人往往會無所適從;一旦往生,心會更慌亂,在這一刻,助念團往往能發揮安定的功能,給他們安慰、關懷與指導,讓心安下來,這便是臨終的助念關懷。

助念有三個意義,第一是互助,亦即蓮友之間的互相幫忙,因為助念關懷的推動,能讓團體內部的人覺得在自己親友病危、往生時,一定會有來自法鼓山的助念關懷,這樣讓人信賴的感覺,都是源於諸位菩薩們的奉獻,沒有經濟利益上的牽扯。

第二是結緣助念,對方可能不是法鼓山的信眾,但是要求我們前往助念時,在人力許可下當然要去,藉此因緣和亡者家屬結佛緣。如果經過引導能讓他們主動參與助念團,當然最好,但不要期待助念一次,就要對方成為團員,只要適時提醒對方:假如覺得助念很好,就一起來參加助念,或者給他們一份說明書,了解助念的意義。

第三個意義在於對亡者的關懷。剛過世的人如果沒有信仰,平時也沒有念佛,可能對於人間的一切難捨難放。在經過我們助念後,亡靈曉得自己已死亡,透過開示也能找到方向,知道往哪裡去,而且去的地方比人間好,有阿彌陀佛、菩薩接引他,到了那邊就像回到老家一樣。這時對於人間原來種種的放不下、捨不得,就能放下、捨得了。

所以在助念一段時間後,很多遺體都會出現身體柔軟、面色紅潤、嘴唇變紅等瑞相,甚至會聞到香味或看到光,這就是送給亡者最後、最好的一份禮物。助念同時也讓自己結了一個最大的善緣,因為亡者到了西方後,會非常感恩我們,也會在西方等待接引我們。所以多念佛、多助念,受益最多的其實是自己;佛經也提到,為亡者所做的功德,七分之中有六分是自己的。

(二○○二年三月二十四日助念團悅眾聯席會開示。摘自《法鼓山的方向:關懷》)

禪修風光無限好

空氣中的青草味、寬廣綠地、惠風和煦,大冠鷲盤旋在無垠藍天。走進天南寺,遠離塵囂繁瑣,身心尋得了寧靜與放鬆,開啟今年粵語禪七初體驗。

總護法師說:「修行的目的就是修行。」雖然每天只有短短幾小時的睡眠,起板後的八式動禪、坐香、瑜伽拉筋,還有午後經行、晚間大堂分享及小參,整個禪期感受到的是放鬆與自在,甚至腰痠背痛都是短暫的。一如聖嚴師父影音開示所說,山中無日月,把身體交給蒲團,心交給方法,放鬆地體驗。體驗放鬆,行住坐臥,收心、攝心、安心……無一不是難得的體驗。

禪修就是體驗,這是師父禪期間一再強調的。每日三個時段的影音開示,師父條理分明地指導禪眾,讓我們去體驗禪法即佛法。慚愧心、懺悔心、感恩心,到解七前所開示的三皈五戒,都在提醒我們,修行最終必須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師父精簡的開示,沒有深奧的佛學名相,讓我明瞭什麼是踏踏實實的人間佛教。

這次粵語禪七有幸承擔團長,帶領香港菩薩一行來天南寺體驗禪期。雖然彼此來自不同背景,也未曾共事過,感恩車長、組長們的配合,在過程中的相互補位與盡心盡力,實實在在地感受眾願成就的力量。

(文/林玉鳳.圖/香港道場 提供)

禪四心得

禪修 讓生命更圓融

◎包炯亮(溫哥華)

今年在溫哥華道場,完成一生中第一次禪四。感恩家人的成就,這個本來屬於家庭共聚的長假,支持我整整四天獨處的時光。

佛法接觸得早,卻從未好好修行,懂得不少道理,但生活還是煩惱不斷。所以進禪堂之前,對自己的期望是:能認認真真精進一次。

禪堂裡安靜無聲,我的身體可以不動,但是內心翻湧無數的念頭,熱鬧非凡,腰痠背痛伴隨著雜念紛飛。我開始明白,外境是緣,內境才是我修練的道場。常悟法師說,真正的禪修一定不會受限於場所、時間、方法。是啊!我們的菩提道場,豈不就是在我們應對人生一處處細節時,出現的一個個內在心境呢?

痛﹗腳痛、腰痛,痛到心跳加快,痛到額頭冒汗。小參時,常悟法師輕輕一笑:痛就讓它痛好了,何必受苦於它。法師也提醒,腿痛時要放鬆,不是用頭腦命令腿部和膝蓋放鬆,而是打開身體的感覺,從頭皮開始一直到全身,這種感覺可以細微到感覺毛孔的閉闔。心要回到身體,再去觀呼吸、觀念頭。也因此覺察自己的心太粗糙,經常被妄念帶著跑。經由放鬆的練習,到第四天的時候,腿痛已經好多了,開始變成有些酥麻,可惜禪修要結束了,那一刻還真覺得再來幾天就好了。

短暫的四天禪期,稍能體會到「法喜充滿」是什麼感覺。帶著這份法喜,回到生活中應會減輕不少煩惱。內心迴盪常悟法師所說:「禪修絕不僅在道場。」我們都有機會在生活中,在自己的菩提道場上運用禪法,讓生命變得圓融而自在。

初級禪訓班心得

提起放下的工夫

◎龔演嚴(上海)

不管你從哪裡來,基礎和程度如何,首先要以空杯的心態,學習正確的觀念與方法,這樣才能打好紮實的基礎。」這是五月初在雲來寺開班的初級禪訓班,開場時法師對大家的勉勵。從八式動禪、打坐姿勢、數息方法、慢步經行、臥禪和立禪,學長觀察指正、小組練習討論,法師和學長不斷提醒:「回去後要不斷練習,更重要的是要將正確的方法分享給身邊更多的人。」

佛教的「現在觀」是運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學習「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最好的例子就是「吃飯禪」。法師指導我們,心要專注在「吃飯」這件事情上,不說話,每次只做一個動作,動口不動手、動手不動口,每一口食物要咀嚼至少三十次,體驗過程中,發覺食物就這樣在口中化出一層又一層的滋味,也想到這是經歷無數人的付出,有土地、陽光和雨水的滋潤,感恩的心油然而生。

體驗托水缽前,法師說,把水缽從起點護送到終點的過程,就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這一路上可以觀照到各自的心。我故意挑了一碗特別滿的水,但一上路就後悔了,擔心溢出水就不得不慢下腳步。沿途遇到大風時,停下腳步用身體護水缽、下坡路段和通過障礙,就得更加小心,尤其到了最後一個關口,義工還要我們原地跳三下。小組分享時,不約而同談到最後一關,一路護送過來的水就在這一跳沒了,心裡真的要有放下的工夫。

兩天的課程讓我有新的思索與態度,練習放下各種煩惱,少欲、知足、知慚愧,然後提起正確的觀念與方法,在修行的道路上精進不懈。

初級禪訓班心得

活在當下好生活

◎楊琳(多倫多)

四月底參加法鼓山多倫多分會三天的初級禪訓班。之前會定期參加每週兩小時的禪坐共修,也從中學到很多基本要領,而這次三天的課程,令我受益匪淺。常浩法師的講解生動幽默,不僅涵蓋禪修入門要點,還透過問答和小組分享,解答入門者常見的問題。

參加這次課程最大的收穫,是經由法師的指導與共修練習,幫助自己建立禪修方法與步驟。例如練習動禪時,運用「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提醒自己回到當下。上坐前也會用七支坐法,從頭到腳調整坐姿。過去獨自練習時,心態趨於鬆懈,往往打坐之後就直接起身,或者在坐墊上滑手機,現在我意識到打坐之後的按摩,就好比運動之後的拉伸一樣重要。

這些改變,若單純靠自己摸索,可能得花很長時間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非常感謝這三天的課程,使我在入門階段就掌握了正確的方法,而非盲目的練習。除了打坐的方法,法師也講述一些禪修的智慧。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活在當下」。

如法師所說,活在當下並非叫人不去反思過去和計畫未來,而是不懊悔過去,不焦慮未來,啟發我真正養成活在當下的習慣,通過坐禪以及生活中練習「身在哪裡,心在哪裡」。三天的課程不僅為我建立禪修信心,更打下未來精進的基礎。

法鼓山園區義工召募

◆景觀維護日(花草修剪):7/1~7/31
◆環保清潔日(環境維護):7/21、8/18(日)
◎以上報名詳情請洽【法鼓山園區義工室】
‧電話:(02)2498-7171分機2660~2663
‧E-mail:ddmvol@ddmf.org.tw
‧線上報名,點選「義工資訊/召募項目」

教師心靈環保教學研習營

‧日期地點:8/14臺南分院、8/21紫雲寺
‧對象:國小現職教師優先,也歡迎有興趣之各級學校現職教師、職員及退休教師。
‧報名:http://ft.ddm.org.tw(即日起,額滿為止)
‧電話:(02)2893-9966分機6130
‧E-mail:tc@ddmf.org.tw

【法鼓山的方向‧關懷】
清淨形象與助念功德
禪修風光無限好
【禪四心得】
禪修 讓生命更圓融
【初級禪訓班心得】
提起放下的工夫
【初級禪訓班心得】
活在當下好生活

法鼓山園區義工召募

教師心靈環保教學研習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