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和尚新加坡出席凝聚社會國際會議

代表漢傳佛教發表演說 籲國際社會求同存異、和而各美


▲方丈和尚果暉法師於凝聚社會國際會議中演說,呼籲以慈悲平等心,來關愛所有族群與國家。(釋常鐸 攝)

【釋演禪/新加坡報導】六月十九至二十一日,方丈和尚果暉法師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The S. 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邀請,出席在新加坡萊佛士會議中心(Raffles City Convention Centre)召開的第一屆「凝聚社會國際會議」,來自全球四十個國家、二百五十個機構,共一千多位政府代表、學者及各族群領袖,以「不同族群共享相同的未來」為大會主題,共同為當今充滿種族、宗教與文化衝突的世界,謀求和諧共榮的對話基礎。二十日下午,在第一場以「信仰」為主題的論壇中,方丈和尚代表漢傳佛教,以「宗教信仰與世界和平」為題發表演說。

「世界正經歷全面性的巨大變遷,雖無法預測未來,然而當下的行動就是力量,我們現在的省思和行動,必定對世界未來的發展有所助益。」方丈和尚全程以英文演說,並從創辦人聖嚴師父過去致力世界和平的精神內涵,提供五個面向的思考,向國際社會傳達漢傳佛教的智慧觀點:一、地球村相互依存,我們都是生命共同體的一份子;二、宗教帶來互重、互愛、互諒包容、珍惜生命等普世價值;三、對話的目的在於求同存異;四、各宗教間的密切合作,可以消弭或減輕種族、國家之間的衝突:五、以慈悲與智慧消弭衝突和戰爭,祈願世界和平安樂。

方丈和尚指出,不同的宗教猶如手指,雖然長短不同,但都相依相存於共同的手掌上,如同我們共處於這個世間,不應該彼此分裂衝突,而應共同合作,方能替人類社會帶來福祉。尤其面對當今世界急遽變化,隨之而來的常常是恐懼、憂慮、壓力,此時,宗教扮演關鍵的角色,可以幫助我們因應無常變遷,而不是以瞋怒或其他負面情緒去回應。

「我們懇切呼籲建立尊重、傾聽、溝通與學習的普世價值,以確保人人平等,人人皆有自由表達個人意見、觀點和信仰的可能性。」方丈和尚表示,所有對話不應以改變他人原有的宗教信仰為目標,或展現自己的宗教優於其他宗教的企圖。「對話的目標是『求同存異』,也就是說,不去抹滅宗教之間的不同點,而是努力尋求共通的價值與原則,著重於尋求和平的共存之道,以及所有種族之間的合作。」

由新加坡首次舉辦的這場大會,備受國際政治與思想領袖、宗教團體、青年代表們的關注。新加坡總統哈莉瑪.雅各布(Halimah Yacob)親自主持揭幕式,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Abdullah II bin Al Hussein)也特地出席發表主題演說。世界各地的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道教、日本神道教等各宗教團體,都有代表共襄盛會。

除了透過不同宗教領袖對「信仰」進行討論,還有不同族群與文化就「身分」、「凝聚」對談交流。此外,大會也積極透過網路社群媒體,鼓勵與會大眾即時運用這些工具,一起分享傳播正面的訊息。

方丈和尚致詞

以悲智消弭衝突 祈願和平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師父曾說:「物質的貧窮,讓人的生命受到威脅;精神及心靈的貧窮,則導致人的生活環境失去平安和幸福。」

貪、瞋、癡三毒,造成人類無數的缺陷和弱點,不應該惱怒的時候,情緒卻無從紓解;任由自我膨脹,卻常常無法自知;多數人投眾人之所好,卻不在乎其行為正確與否。引發戰爭真正的原因,就是個人內心的三毒肆虐,完全無法控制。

文化、宗教,以及其他傳自老一代的固有思想分化了人們,因而引起戰爭與衝突,這些人也一再運用同樣的分化法,並且繼續傳給下一代。這種差異性形成壁壘,妨礙了宗教及族群之間的互信和關懷。一旦階級還存在著不平等,人們覺得沒有希望過更好的生活,因此不願意在重要議題上,包容信仰不同的人,暴力與戰爭就會持續不斷地發生。和平與戰爭的外相,即是人心內在平靜與衝突的展現。這意味著真正的世界和平之道,並不能通過更多法律的執行,或透過外交途徑,甚至經過殘酷的戰爭才能找到。唯有個人採取行動,淨化自己的內心,放下人我成見,擁有智慧與慈悲,和平才能露出一線曙光。

真誠與人互動溝通,欣賞對方的差異,在重建和平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應當運用智慧來體現人類的潛質,把心中的敵意轉化成包容和感恩,增加多元文化豐富的存在價值。同時,以慈悲平等心來關愛所有的族群與國家,幫助發展中國家走出貧窮,使他們變成地球村永續發展的好夥伴。(節錄)

僧團結夏安居 精進為利他


▲僧團結夏安居第二梯念佛禪七,由總護常乘法師兼任維那,帶領僧眾動中念佛。(王育發 攝)

【本刊訊】「沒有足夠而深刻的修行,能夠給予別人的幫助是有限的,無論你多麼盡力,都不會圓滿、徹底。」遵行佛制及聖嚴師父對弟子深入體解佛法的教誡,六月,僧團舉辦結夏安居。來自海內外各分支道場逾兩百位僧眾,齊聚法鼓山園區大殿,展開為期一個月的精進共修。

此次結夏禪期,分為放鬆五日禪、念佛禪七,以及精進禪十四等三個梯次。放鬆五日禪、念佛禪七全程聆聽聖嚴師父影音開示,俾使僧眾深化正知正見、正信正行的修學次第。在拜懺、拜佛、禪修、念佛等法門上漸次沉澱攝心;精進禪十四則由聖嚴師父馬來西亞法子繼程法師帶領,接續講解去年(二○一八)未講完的《永嘉證道歌》,並將歌中的六十餘首詩偈分為禪者、禪心、禪境、禪理與非禪等五類,幫助僧眾更全面理解其中的豐富內涵。

繼程法師勉勵,大乘佛法特別強調「他受用」,然而,唯有在日日持續不懈的精進中,對佛法有多一分體會及受用,清淨解脫的「自受用」才能扎根,轉化成慈悲利他的「他受用」,進而俾利於人類社會的安定,實踐自利利他的佛陀本懷,也因此,結夏安居圓滿日為「佛歡喜日」。

此外,為緬懷聖嚴師父圓寂十週年,除禪期精進共修外,二十八日至三十日特別舉辦「漢傳禪法之當代流傳」及「佛法與社會科學國際研討會」。前者邀請繼程法師、賽門.查爾德(Simon Child)、吉伯.古帝亞茲(Gilbert Gutierrez)、查可.安德列塞維克(Žarko Andričević)等四位海外法子進行座談,分享漢傳禪法於東西方弘傳的現況、挑戰與開展,並分別帶領禪修體驗,有近千人共同參與這難得的勝會。

「佛法與社會科學國際研討會」則規畫了社會、經濟、公共治理及財務會計企管四個子領域,進行佛法與社會科學的對談。同時間舉辦的僧眾座談,邀請法鼓文理學院退休副教授藍吉富及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合聘副教授越建東,分享「當代臺灣的四大系佛教」及「從禪修、禪法,到禪技」,讓僧眾從兩位學者闡釋的角度,更精確地掌握「中華禪法鼓宗」的當代意義與核心精神。

眾願成就 香港道場永久會址簽約


▲副住持果品法師(左三)、監院常展法師(左二)與資深護法陳天明(左五)共同完成香港道場永久會址購置簽約儀式。(香港道場 提供)

【香港訊】多年來,法鼓山香港道場一直期盼擁有永久會址,在眾人大願推動下,開始分期購買目前承租的九龍會址。第一期購買計畫於五月十四日於港島會址進行契約簽署儀式。業主為聖嚴師父早年來港弘法時,便已開始護持香港道場的陳天明居士。

出席簽約儀式者,除了副住持果品法師、香港道場監院常展法師及悅眾代表外,還有特地從臺灣遠道而來出席儀式的榮譽董事會會長黃楚琪,以及護法總會顧問樂秀成,一同參與這別具意義的重要時刻。

聖嚴師父與香港的法緣至今逾三十年,香港道場始於七十平方呎的斗室,逐步擴建至如今的規模,它是由僧俗四眾齊心協力,一點一滴地建構起來。

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三日,在護法菩薩的發心護持下,九龍會址正式成立。法鼓山香港護法會在荔枝角安了家,成為紅塵中難得的一方清涼地,至今已屆滿二十年。

為了回應社會大眾企盼擁有一個淨化人心的修行地,「千手護持 眾願成就」圓滿永久會址募款計畫正式開展。

永久會址是法鼓山在香港弘化的下一個重要里程碑,祈願在大眾的善念護持中,於不久的將來圓滿成就。

閩南佛學院150師生 參訪法鼓山


▲培育僧才近百年的閩南佛學院師生參學法鼓山,交流佛教教育理念。 (張曜鐘 攝)

【本刊訊】培育僧才近百年歷史的閩南佛學院,六月一日上午九點,由該校常務副院長界象法師帶領一百五十多位師生、居士,參訪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副住持果品法師率同僧團十餘位代表迎接,交流推動佛教教育理念。

以「發大菩提心,做佛門龍象」與學僧們共勉,方丈和尚寄望年輕的一輩,能持續發揚漢傳佛教。如早年渡海來臺的祖師大德,包括師公東初老人等,多畢業自閩南佛學院;閩院副院長暨參訪團團長界象法師也曾於求學期間,親近法鼓山創辦人聖嚴師父,彼此間因緣深厚。

界象法師表示,此行已是他第六次訪問法鼓山,對於當年聖嚴師父「學習要和現實生活連結」的開示,以及迎接師父率團廈門參訪的經歷,至今印象深刻。同時提醒畢業學僧,仔細觀察法鼓山如何因地制宜、不破壞地形地貌的建築特色,讓寺院能像從地上長出來,以此莊嚴道場。界象法師並希望學僧們能和臺灣寺院保持法脈間的互動,祈願佛日增輝、法輪常轉。

為了解臺灣佛教高等教育的現況,閩南佛學院畢業學僧特地參訪法鼓文理學院,認識臺灣將宗教研修學院,納入高等教育體系的歷史,以及聖嚴師父「今天不辦教育,佛教就沒有明天」,用「悲智和敬」、「心靈環保」來推動提昇人品、建設淨土的興學大願。學僧們勤於拍照、做筆記,過程雖然短暫,卻十分有收穫。

參訪圓滿後,閩南佛學院第十六屆本科畢業僧來臺參學之行,還將前往全臺各道場與教界僧伽教育單位訪問,讓新一代學僧法師們,為漢傳佛教的開展,持續良善的交流。

下載>>法鼓雜誌第355期PDF電子報

若無法安裝Acrobat請先下載安裝

方丈和尚新加坡出席凝聚社會國際會議

【方丈和尚致詞】
以悲智消弭衝突 祈願和平

僧團結夏安居 精進為利他
眾願成就 香港道場永久會址簽約
閩南佛學院150師生 參訪法鼓山
下載法鼓雜誌第355期PDF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