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命,開始覺醒

元月底,第十六屆生命自覺營的學員與義工們,
藉由十一天的出家生活,走上覺者的道路,邀您分享這份僧命體驗。


(李佳純 攝)

層層擦亮迷濛世界

◎馮演燦

上山前看了一本有關物理的書,物理學家觀察到的世界美得像首詩,來到生命自覺營,聽法師談到佛性、無我、空,居然和這本書相呼應,沒想到佛教有這樣前衛的宇宙觀,這股撼動心靈的美,就像這次聽見叩鐘擊鼓,「鼕、鼕、鼕!」鼓聲從耳朵穿入身體,也從表皮滲入體內,身體不時拜下、起身,內外都清洗。身心共鳴的體內,如大磬的餘音般晃動,感受到未曾感受過的震波。

印象深刻的是「高僧行誼」課堂上,法師說了虛雲老和尚的故事,他一生堅定,以朝山來報母恩,事蹟生動而鮮明。隔天一早,我們有幸朝山,帶著滿腔熱忱,向虛雲老和尚看齊,過程中想到老和尚一人朝山,何等辛苦;而我們有這麼多法師、義工,準備薑茶、暖暖包,提燈陪伴我們前行……實在感到慚愧,我們像溫室裡的花朵,被照顧得妥妥當當。但念頭一轉,朝山應不是要體驗有多苦,而該是將心中那份感恩、想回報的心,專注在感恩的對象和動作上。

有一晚的「行解交流」,法師讓我們寫下最重要的六項人事物,再逐一拋下。剩下最後二項時,想了好久,留下了「媽媽」。被拋下的紙條是「愛」,我想著:如果失去了對媽媽的愛,而有著媽媽,那會是什麼?出身單親家庭,總想著「媽媽只剩下我了」,其實更多的是「我只剩下媽媽」。想到一部電影片尾,孫女為了保有奶奶,儘管奶奶只能靠儀器活著,但孫女不去考量奶奶的感受,只想著自身不能失去。我的愛,是否也是這般自私和執著?

很幸運能在這個人生階段參加生命自覺營,沒有太年輕的懵懂,也沒有歷經世故的混濁,因緣像是一股溫柔又堅定的細絲,牽引著我層層擦亮原本迷濛的世界,除了依循學到的方法來用功,更需要多跟著心的感覺走,走著、走著,也許答案便遇見了,也或許,答案也不重要了。


沒有「我」真自由

◎符文燕

殊勝因緣下,參與了去年(二○一八)的生命自覺營。十一天的體驗當中,學會了生活的方法。過去一年,每天懺悔和發願,做了不少改變,生活從此快樂起來。今年發願護持他人獲得佛法利益,報名加入義工,滿心歡喜地回家,重回營隊。

晚上完成出坡作務後,法師來關懷我們,從開示中,我更了解到「精進第一」,不斷地用方法,念念都是觀音菩薩,就能夠「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每一念都是慈悲和智慧。活在當下的方法,原來這麼簡單易行。

從香港出發前幾天,不小心生了病,最後關頭卻又精神滿滿。原以為這次身體狀況能完成十多天的行程,朝山前一天,卻感冒發燒了。聽到起板時,腦海中浮現「頭很暈,還是睡覺好了」,所幸經由這幾天不斷練習,立刻把念頭放下。在每一拜都感到頭暈,每一步都幾乎快倒下的情況中,抵達了祈願觀音殿。禮佛三拜時,本來要問訊的我,還是拜下了。第三拜起身時,完全清醒過來,看著眼前水池上的波浪,我明白了!那一刻清涼的感覺,既法喜又感動。

由於發燒,法師慈悲地為我取消一天的出坡,讓我好好休息。休息之後,覺得自己可以出坡,請法師和組長為我安排工作。非常感恩能擔任上行堂,在經驗豐富的義工帶領下,看到學員們認真地打飯菜,其實是他們在成就我,不是我去成就別人!感恩排得滿滿的行程,才有機會不斷地練習用方法。小休時去打坐,一坐下來就進入狀況。感恩三寶、感恩師父、感恩所有的因緣。

對我而言,去年的生命自覺營是學習,今年的生命自覺營是練習。不斷地練習,身心充滿法喜,體會到真正的自由。消融自我,原來不是用「想」的,是用「方法」,當任何事情不再有「我」,原來是那麼輕鬆和自由!


方丈和尚清涼語

以利他來利己

◎果暉法師

數十年來在聖嚴師父座下接受教法,對我來說,最受用的是菩提心和菩薩道。正如師父所寫的〈菩薩行〉法偈,起始二句便是:「如何成佛道?菩提心為先。」接著再問:「何謂菩提心?利他為第一。」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若能經常想到成就他人,往往自己的成長是最快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我們之所以有煩惱,常常是因自己有時間煩惱。若我們為了利他而忙得不可開交之時,大概沒有時間考慮到自己。因為眾生需要我們幫助的地方太多,為了提供適切的協助,我們需要邊做邊學,一邊學習,一邊奉獻,根本沒有時間自尋煩惱。

第二,修菩薩道,是為了斷塵沙煩惱和無明煩惱。我們在幫助他人之中,可以觀察到一般人產生種種無明煩惱的因果、因緣關係,其實類似的問題,也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除了引以為鑑和自我警惕之外,由於我們已知產生煩惱的原因,故能做出有智慧的抉擇,避免重蹈覆轍,煩惱會斷得更多、更快。

第三,發起菩提心,首先要轉化自己,才有能力幫助他人。世間的心,常是向外攀緣,菩提心則是向內觀照。《六祖壇經.無相頌》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一般人遇到不順心的處境,動輒咎責他人或環境因素,修行人則是向內觀照,學習佛的慈悲與智慧,漸次開發無限深、無限廣、無限清淨的內心世界。

因此,師父鼓勵我們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以成就他人來成長自己。事實上,在利他的過程中,慈悲、智慧就在這不可分的一體兩面中一起成長了。

師徒禪話

高僧大德

◎文/姚果莊‧圖/曹一竹

一次,紐約莊嚴寺的沈家楨居士來訪,在觀音殿遠遠看到聖嚴師父從樓上下來,即刻雙腳跪下,向師父頂禮。而師父三步併做兩步,親手將沈老居士扶起,然後四隻手緊緊握住,滿臉含笑著寒暄話家常。

一位是高僧,一位是大德,兩位是如此的謙讓,場面實在感人。親眼目睹到這溫馨的一刻,眼眶裡不由自主地含著感動的淚水。

印度朝聖行

與佛同聲共息

◎釋演復

生命自覺營圓滿後,緊接新春活動、傳燈法會,出發前往印度前兩天才開始打包公用與隨身行李,彷彿一趟求道之旅的行前準備。不斷反覆思索:這些真的需要嗎?覺察出家前後的打包重點不太一樣,除了考量己身,同時考量如何照顧他人,更多的是練習拿捏「適度與適量」。

出發後,連三天馬不停蹄,從德里經瓦拉那西,到悉達多太子出家證悟之地菩提伽耶、初轉法輪的鹿野苑。第五天到王舍城,參訪那爛陀大學及其博物館、上靈鷲山繞佛做晚課,並前往竹林精舍和頻婆娑羅王的牢房遺址。

行程到了第六天,對於佛陀成道以來經過的路線,開始有了立體的認識。當天在毘舍離「佛舍利塔遺址」繞塔晚課後,團長果幸法師引導眾人一邊打坐,一邊回顧我們所經之地,正是佛陀過去步行之處,不僅是時空中有形的想像,而是踏上佛心行的道路,憶念佛陀傳法弘法的功德。晚上小組分享時,法師進一步指出這次佛陀聖跡巡禮的緣由,乃是對聖嚴師父圓寂十年的緬懷。佛陀一生所做的,師父一生也如此而行,那已經學佛的我們呢?

當晚的分享,很多菩薩都對前一天在那爛陀大學中,見到玄奘大師的寮房印象深刻。想到大師徒步至印度並留學數年,帶回諸多經典並將佛法傳到東土,感恩之情無以言表,對於匯集當時頂尖佛學研究人才的那爛陀,除了腦中的大學榮景,更深的是焚毀半年、死傷無數的哀痛。這段歷史也提醒著我們,佛教要能利益眾生,才不致走向衰滅之途。此時浮現每日早晚課恭誦的〈菩薩行〉,正是師父指點我們要走的學佛道路。

到達最後一個巡禮之地──祇樹給孤獨園,眼前當下所見就像《阿彌陀經》描述的景象,高聳的菩提樹、綠意盎然的草地,梵聲不絕、鳥鳴輕綴。眾人在說法台上晚課,恭誦《阿彌陀經》,心音未絕,隨文所述步入淨土。離去之際在台前長跪發願,願生生世世不離善知識、聽聞正法,盡形壽獻生命,善護正法久住。

此次西行,雖非取經,亦為取經,因重新開啟了對佛與佛所言之法的認識,地景變得立體,所誦經文漸增臨場之感。憶念的佛不再距離遙遠,而是同聲共息,踏在同片土地上,親切如鄰。

學習地藏菩薩

化小愛為大愛

◎劉美吟 (溫哥華)

參加《地藏經》共修已一年多,回想二○一三年剛接觸這部佛經,是一位引導我修行的老師突然過世,許多曾受老師幫助的學生,發起四十九日內持誦七遍《地藏經》迴向,也因此第一次接觸《地藏經》。

搬來溫哥華後,學會了開車,開始尋找法鼓山在當地的道場,幸運地發現離家不遠,便找時間去共修,尤其這一年來,母親受憂鬱症困擾,內心發願多誦《地藏經》迴向給她,以及所有與她有緣的眾生,共修時也因而更加精進。

以前念《地藏經》時,內心會感到恐懼,尤其經文提到地獄的種種罪報,以及無形眾生會來聽聞。不過參加共修後,內心已不再害怕,共修力量大,除了同參道友一起用功,也能藉由誦經和十方眾生結善緣。

共修時,有機會聽聞法師開示,了解經文後更是感動不已,特別是內容提到地藏菩薩是一位孝順的菩薩,在因地時曾示現兩次女身,即婆羅門女和光目女,為救亡母,進而發廣大誓願,要度盡一切罪苦眾生。將小愛化作大愛,那需要多大的悲心,才能發下這樣的願!

誠心為母親誦念《地藏經》,學習婆羅門女及光目女,希望母親脫離苦海。其實參與共修後,自己也有不少收穫,第一是發懺悔心,誦讀經文時,每念一次就為過去所造的惡業懺悔,提醒自己不再造業。第二是修慈悲心,學習地藏菩薩的精神,不僅度自己的親人,也發願度化眾生,將小愛延伸成大愛。

【僧命,開始覺醒】
層層擦亮迷濛世界

沒有「我」真自由

【一生‧一日】
以利他來利己
【師徒禪話】
高僧大德
【印度朝聖行】
與佛同聲共息
【學習地藏菩薩】
化小愛為大愛